孝老愛親感言230字左右
我找了一篇王鳳儀老先生談的孝道 感人處深 值得我們深思 可以再網上搜一下王鳳儀王善人的書籍文章王鳳儀老先生: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沒有。
落生以后,只是赤條條的光凈身,連一根線也沒帶來。
父母也不嫌我窮,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確是歡喜之至,對我這樣真誠,毫無貪圖心,可說完全是真的。
不料想兒子長大成人,嫌父母窮,沒給他置下房子地。
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怎么也能長大成人,沒受著饑餓呢
懷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臟。
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臟,對嗎
小孩若是哭一聲,父母會察顏觀色,說我的孩子餓了,或者是冷了,趕快給他奶吃。
抱在懷中暖暖,給他穿上點衣服,不轉眼珠地瞅著,恐怕小孩受屈。
兒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說話不管不顧。
父母告訴的話,當了耳旁風,說的遍數多了,還起厭煩心,甚至說出冒犯父母的話,對嗎
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懷胎十月,提心吊膽,惟恐傷著兒胎。
兒子降生之時,正是母親過閻王關之時。
兒子的生日,俗云『母難之日』,此之謂也。
降生以后,吃母親的奶,就是喝母親的血。
經過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費盡多少,方才長大。
稍有知識,便不聽父母的話,對嗎
到了六、七歲時,送到學校里讀書,還認為是給父母念的,及至年將弱冠,便給兒子定親完婚。
一生到老,心力用盡,只累得耳聾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彎,行動不便。
你想這是為的誰呢
當然是為的兒女。
父母對待兒女,處處都拿出了真真實實的心來教養。
人子若想盡孝,當想想父母待我之慈愛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養父母,亦難報父母之恩于萬一,況黃泉路上無老少,老人的壽限,和自己的壽數,難以確定。
老人在世還有幾年
即能盡孝,又能盡幾年
語云:『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想到這里,真令人心酸落淚。
既然明白了孝道,當拿出良心,去找父母的心,及時盡孝,以補已往不孝之罪。
在父母已去世的,趕快補行孝道,對父母生前所愛之人,所愛之物,我當愛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靈。
推行大孝,孝于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養,以達到不獨親其親的大同景象;實行遠孝,孝于萬古,立身行道,揚名顯親,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范,留孝名于青史,遺孝風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
人能把孝道行到圓滿處,便能救國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擴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遠孝。
將身化行全球,歐美的老人,得享有子之樂,中國的父母,全得歡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達到孝道圓滿的目的呢。
“孝老愛親”主題方面的中華經典語句
父母惟其疾之憂。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 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2句】: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3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第4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第5句】: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
出自《孝經》。
【第6句】: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第7句】: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8句】: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9句】: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第10句】: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國志·魏書》。
【第11句】: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第12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第14句】: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16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第17句】:親有過,諫使更。
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
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第18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第19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第20句】: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出自(清)《增廣賢文》
【第21句】: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出自《勸報親恩篇》。
【第22句】: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第23句】: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第24句】: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出自《大學》
【第25句】: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
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第26句】: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第27句】: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第28句】: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動報親恩篇》。
【第29句】: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第30句】: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出自(春秋)《禮記》。
【第31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第32句】: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第33句】: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
若對父母不孝敬。
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孝老愛親作文
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
中國古代就有“臥冰求鯉”、“親嘗湯藥”等24孝的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做人的一個準則。
因為老年人,是對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我們的國家,共和國的大廈是用他們辛勤的勞動甚至生命建造起來的。
今天,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勞動能力了,全社會就應該關心他們,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
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老人。
尊敬老人;我們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學歸來,都主動向長輩問好;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有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爺爺、奶奶做事。
乘坐公共汽車時,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等等。
“孝老愛親 ”省自身發言稿
孝老愛親演講稿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大家下午好!承蒙各位領導的厚愛,很榮幸被評為道德建設中“孝老愛親”的其中一例,感謝黨委提供這個平臺給我們鍛煉和學習的機會。
孔子說過:“夫孝,德之本也,”。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做人的一個準則,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親和力的具體體現。
我并沒有古人“臥冰求鯉”的感人事跡,也沒有做得比在座的各位來得優秀,我只是做了生活中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就孝老愛親的個人三點體會向各位領導同事匯報一下。
我的體會之一是:孝老愛親來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體會之二是:孝老愛親可以和愛崗敬業緊密結合;體會之三是;孝老愛親的外延是樂于助人。
先匯報一下我的體會之一:孝老愛親來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孝老愛親代表發言稿。
“居則致其敬”。
個人認為,父母并不會苛求兒女有多大的成就,或者為他們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有時候兒女能陪伴在身旁散散步,聊聊天就會覺得是很幸福的事了,孝老愛親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平時我們夫妻倆都尊重長輩,經常關心雙方長輩的身體健康情況,因為,岳母和我們一起住了十多年,這些年來長輩關心晚輩,晚輩孝敬長輩,岳母喜歡吃魚,因此我經常驅車到海邊買剛上岸最新鮮的魚;岳母血壓高,就買一個電子血壓計,可以定時為她量血壓;遇到岳母身體不適,就及時帶他去看醫生,可以說家庭氣氛和諧溫馨。
“養則致其樂”。
讓長輩歡度幸福安康晚年是人之常情,前幾年父母退休有了空閑時間,我們兄弟經常動員安排父母外出旅游,安享退休生活,也分別去了北京、上海、桂林、香港等,我們也抽空陪父母前往東山、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去游玩探親,看到父母開心愉悅我們都很高興。
順帶一提的是東山這個小縣城,那時我同學東山聚會,我就順便把父母一起帶去走走,三、四十個同學,只有我一個帶父母去的,同學也都對我的所作所為比較敬佩。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孝老愛親不一定是很大的場面,或是很大的花費,有時只是很小的點滴就足以表達我們的心意。
關于孝老愛親的格言
、老吾老及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第2句】:挾泰山以超,此不能也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莊子)
【第3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李密)
【第4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第5句】: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第1句】: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第2句】: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
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康德)
【第3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孟郊)
【第4句】: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意大利諺語)
【第5句】: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
(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品德
【第1句】: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第2句】: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于口頭上,而且應體現于實際中。
(戴維·德克爾)
【第3句】: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第4句】: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第5句】: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尊老愛幼重在關愛
【第1句】: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
(馬卡連柯)
【第2句】: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第3句】: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俗語)
【第4句】: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第5句】: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后代相類似。
(馬卡連柯) 尊老愛幼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第1句】: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第2句】: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
(泰國諺語)
【第3句】: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第4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
【第5句】: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康熙)
關于孝老愛親的作文300字
那是一個天色昏暗的傍晚,窗外狂風大作,我打掃完教室里的衛生開始收拾書包,準備回家。
“咔嚓--”,天空中突然響起一聲驚雷,緊接著大雨傾盆而至.我心中暗叫不好,把衣服往頭上一披就向外沖,剛到校門,兩個熟悉的身影閃入眼簾--是爸爸,還有媽媽,可他們兩個人手里都只有一把傘.媽媽笑了笑對我說:“我和你爸都是直接從辦公室里過來的,沒多帶傘,我倆合打一把吧。
”“不行,雨太大,兩個合打一把兩個人都要被打濕,我這把傘給詩豪。
”爸爸忙說著把傘伸過來。
“我和爸爸打一把。
”說著我跳到爸爸的傘下,爸爸一手舉著傘,一手盡力摟住我的肩,三人兩傘隱沒在水霧之中,那一刻我感到好幸福好幸福。
朦朧間,我的腦中突然閃現出一幅又一幅畫面:我想起由于上學太匆忙而忘了帶走作業本,老爸發現后,跑步給我送到教室里;我想起了由于打籃球而忘了回家的時間,媽媽急急忙忙四處尋找我時的身影;我想起了給出差在外的爸爸打電話時,話筒里他急切的聲音:“保險絲在陽臺上工具箱里,上保險絲時一定不要忘了先拉下閘刀”;我想起了每遇到考試,出家門前媽媽的一句叮嚀:“不要慌,相信自己。
”太多太多的往事一瞬間涌出,讓我不覺潸然淚下。
父母的愛就像百合的清香凝成的感動,慢慢地匯攏,不再飄散。
我想可能世上沒有人會說不愛自己的父母,但是他們能說自己能完全地回報父母的愛嗎
也許遠遠不能。
在父母的眼中,愛就是和你一起走,走再遠的路也不會疲倦,所以我永遠不會忘記爸爸拿著我的作文草稿時熱切的話語:“改一下,再改一下就可以謄了。
”我也不會忘記媽媽一大清早起來為我做早點的身影——一生過于漫長,此刻就是幸福。
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圣經》中的先知以利亞用手遮住臉,不敢正視上帝的面容。
我想,父母是能夠享受到這個權利的,他們擁有“上帝”播灑到人間的圣物
求關于孝老愛親的500—600字的作文
孝的感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讓每個炎黃子孫自豪。
孝在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文明古國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不但的延續。
傳統的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到完美,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昌盛,自強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孝,孝乃文明之始,自善孝為先,孝乃百行之源,故而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應弘揚中華孝文化,爭做時代新孝子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眾愛,而親仁。
”這是《弟子規》中的總敘。
從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地位,孝是不可忽視的一課。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之歸”,這是可歌可泣的母親的心聲,茲母孝子應該是對等的,都會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火子為下一代嘔心歷血,只為其將來能頂天立地,出人頭地。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誰不會說啊
那不妨隨我一起來看一下古人是怎為孝敬孝的吧
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漢帝為母親嘗湯藥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 且先看一看董永的孝吧
東漢末年,地方割據,盜賊四起。
董永看到山東不太平,就帶著年邁的父親,到湖北德安(現在改名孝感)。
沒過多久,董永得了重病,請醫吃藥毫無效果,離開了人世,董永悲痛不已,因為自己為避難飄泊之身,那有錢買棺材埋藏父親呢
無計可施,當地有位姓裴的富翁;聞而憐之,就借錢給他,讓他買棺材安藏了父親,而董永從此賣身為奴,進入裴家。
也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織女下凡在一百天內為裴家織了三百匹布替董永贖了身,使其獲得了自由,這也就是后來著名的《天仙配》,感人至極。
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這本古書中的一孝,中國的每一個炎黃子都知道這個故事。
代代以此激勵為人要講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看過中國的《天仙配》,都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體現。
曾參嚙指痛心,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回家,跪問其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盼你早點回家”。
曾參于是按見客人,以禮相待。
試問曾參如何能感應到生母的呼喚
雖然沒有科學依據更無法用科學的語言加以解說,但我們卻不得不從中反思,曾參因為心中有孝并且用心在行孝才會有如此結果,我們能不為這感慨嗎
仲由百里背米奉雙親,只為敬孝行孝報天恩。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四來侍奉雙親。
后來雙親過世,促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棉褥上,吃著豐富的筵席慨嘆:“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孝,死后思念哪
”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
當今之世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古人訓:“夫孝者,天之經,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實屬真切呀
也許會有人指責我談這么多遙遠的古孝做什么
我應該告訴你,你應該自豪,我所談的這些無不印證了中國的國粹,你若真不滿且讓我為你說說我們的開國元勛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孝道吧
1937年初,黨中央由保安遷至延安,適逢徐特立60大壽。
在熬的兩個通宵的情況下,毛主席顧不上休息就發起了為給徐特立祝壽的活動,他提筆寫了封長信。
信中,他熱情地頌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說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為罷,他顧不上吃飯,又親自將活動準備檢查了一遍,并叫人特地蒸了60個饅頭以作壽桃之用。
在壽宴上毛主席親自為徐特立系上了一條紅領巾,毛澤東站起來,笑容可掬的說道:“老師,俗話說,‘返老還童’我們都祝你長命百歲
”毛主席不忘自己老師的生日,實在可嘉,并親自為老師安排壽宴,實屬感人。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老師亦如父母,孝其當之無愧呀,我們的毛主席做出了榜樣,那么我們后輩炎黃還有何言呢
看看我們的身邊,試問有幾人還記得初中老師的名字
那就更不用說老師的生日了,且先把這些小問題擱在一邊,更有甚者言語頂撞老師,背底里罵老師,有厲害的還想與自己的過過招,這樣的人也就稱之為“學生”實在可惡至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需要我們去孝敬。
你在家如何對待你的生母生父,在校就應該怎樣對待老師,請記住。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要讓古國的文明在你手中失落。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孝呢
我們還要不要提倡孝道
就我個人的觀察,在時代的大海潮中,孝的概念已開始淡化了。
像《弟子規》中的“父母呼,勿應該;父母命,行勿懶”,在現今有時會被視為笑柄,那就更談不上敬孝了。
也許是現代社會發展得太快,人們都只重視工作上的競爭,而忽視了在家的守候孩子歸來的滄桑的父母吧
當然這有些笑
為了提高公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孝心,湖北孝感學院做東舉辦了一次“孝感天地,文化古今”論孝研討會,會上各界有名望的人士發表自己多年來研究孝文化的碩果,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都倍受鼓舞,場內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我們每個學生都受到了一次孝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弘揚和傳承孝道,敬孝,尊老
也許,每位赤誠忠厚的孩子,心中都是有“孝愿”的,想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這些孝子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走了對我們的掛念和他們的呼喚,留給我們的是永久長遠的懊悔,和難以了結的孝愿。
父母走了,孝子的“孝愿”成為泡影,消失無跡。
有些事情,當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卻是永無彌補的,所剩的只能是無盡的遺憾和內疚。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歲月間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就我個人認為,我沒有夸大事實,現實本就是這樣,人無再生之能,上天雖有好生之德,卻只給人一生,而一生的時間長短難定,應做之事只可盡早,當到了追悔莫及之時再向蒼天乞求來生豈不是笑話。
盡孝者,切記之。
千古恨,痛徹心扉
孝,這個概念和行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國由為突出。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就是一個宗法倫理色彩非常濃的社會,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及。
但舉目瞧現今社會,想想現在人們的一些作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們撫養成人,可是當他成家立業之后,卻將父母斷然拋棄,讓他們孤苦伶仃的艱苦度日,父母費盡心宜的將他們培養成人,可當這些才子功成名就之后,卻認為父母地位卑微恥于其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認雙親,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室妻兒,對父母不聞不問……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相信你們肯定有所耳聞,或者有某些個人就是我所述的其中一位“佼佼者”,真實情形怎不叫人寒人,真可謂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一點也不夸張。
孝的概念是否真的已在現代人的心中淡化了,不瞻養父母,甚至虐待他們的事情發生,這是不應該發生的,是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消極因素,這些萌芽應盡早拔除。
我當然不能在提倡古人那種愚孝,但是,小時候父母撫養了我們,沒有這種撫養,我們不能生存下來,現在父母老了,子女來贍養,就說是報恩吧
也是合乎情理的。
孝是對等的,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希望當今為子女者三思
傳承孝,發揚孝;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構建和諧新社會,創造錦繡好明天
上一篇:捐獻希望小學的感言一句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