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古風散文
唯美散文(一):古美散文:煙雨深處,一枕藍夢獨自消瘦煙雨深處,一枕藍夢獨自消瘦。
誰筆,蘸了月色,將湄水彼岸渲染成一抹藍,疏煙輕裊,籠住水畔小院,也籠住一汪染藍的心事,云煙散去,又聚攏,那些深深淺淺的藍,便濃了又淡,淡極反濃。
卻憶當年,同樣的藍月下,一襲青衫自萬水千山之外打馬而至,風塵起,竹簾卷,來不及抬眸的驚詫,在水意幽然的弦上,劃出一波輕顫,水藍點點飛濺,素白的裙擺上,芝蘭漸次開放。
月色叩窗而入,與燭影對舞。
菱花鏡中眸光流轉,羞紅了一闋婉約,黛眉描罷卻回首,笑問深淺入時無桃木梳下,長發如瀑,皓腕輕舉,綰綠鬢堆云,簪一支玉釵,款款間,搖落一地呢喃軟語。
簫聲自蒹葭深處踏露而來,清音綿長,繞著月色織出一方素箋,一筆一劃,書盡心暖,吟遍清歡。
以為這就是一世了,卻不知,月圓月缺幾度,掌心的時光如沙漏盡,秋深時,青衫已杳。
當歲月一遍遍碾過宋詞的韻腳,痛了的不僅僅是期盼。
淡藍夢語在幽怨的侵蝕下,一天天褪色,每當新月初升時,哽咽琴音喚不回逝去的似水流年,憂傷凝成霜花,一寸寸爬上青絲,老了鏡里眉彎。
月色輕寒,涼了書簡里的離愁別緒,沉默的辭藻描不出一城荒蕪。
將錦書層層折疊,付與煙塵,只在青鳥眠去之后,用淚痕洗卻舊年。
此去經年,當陽光和細雨將最后一絲微藍抽離,純白夢境安撫著時隱時現的鈍痛。
有疏影斜逸入窗,映著閑置的書卷,在落寞的字里行間,圈出了點點暖意,細碎沾襟。
打開塵封已久的門扉,才明白,久違的晨曦把天際淬成了淡金。
輕噓一口氣,睫毛噏動的時候,夢已經輕巧著陸,波瀾不驚。
簫音再起,卷一樹梨花飛雪,成冢,葬了月下的傷,和子夜的寒。
仰首,天的藍;低眉,海的藍。
剪一縷瑩藍在晨光中織夢,綴幾瓣白云的寧馨和浪花的澄凈,藍底白花的夢帕上,無風也無月,無怨亦無嗔,從此寫滿塵世的安然。
唯美古風散文(二):流年深處雨巷情輕回首,流年深處,總有一些潛入心底的紀念。
塵煙過,韶華勝極,還有多少煙雨江南的惆悵----題記江南是雨的故鄉,雨是江南的外衣,而雨巷,是江南的女子,婉約,輕柔,若夢若畫。
一圈圈輕柔的漣漪,暈開了江南深處的一船煙雨,還記得在那個時光斑駁的午后,我意外尋得了這一方水墨,便忘記了來時的路。
幾處人家,青磚黛瓦,漆門銅環,輕輕淺淺地,就勾起了心底那徜徉已久的江南夢、雨巷情。
我在一低頭的瞬間,就勾勒出你的模樣,雨水打濕的青石板,還藏著青苔調皮的小腳丫;古韻悠然的殿門檐角,依舊蜿蜒著傾世琉璃的姣好容顏;朱紅淡褪的小巧閣樓上,一抹冷香嫣然于窗欞綻放。
我勾起嘴角的弧度,偷偷凝望著你的一顰一笑,生怕打破了這塵世里一縷難得的靜謐。
遠去的時光片段,淅淅瀝瀝,清瀅、空靈,這一蓑雨,一潭碧水,在耳畔的吳儂軟語中漸次清晰,女子們相互打鬧的笑聲還是那般清脆響亮。
五年的光陰,被流水帶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多少故事在文字里流淌,夢里幾多回眸,我們都是否還是最初的模樣那一日,你著一襲青藍色的旗袍,撐著一把油紙傘,獨自彷徨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那該是東方女子獨有的韻味吧,纖纖細步,恍若盈盈水間的波光粼漓。
輕眸回轉,你深邃澄澈的瞳孔,一不留意就將凡間的精靈跌落,素顏若水,卻掩不住你素心如蘭的優雅氣質,一片雪花,就此跌落你的裙擺,在雨巷的盡頭,淺訴秋心。
微風伴著細雨,送來一絲丁香的愁怨,仿佛就瞧見了那淡紫色的小花,一朵朵,在雨中蹙眉,是如此多情,也許沾染了她獨有的清香,飄散在這悠長的小巷,結著愁怨的你更平添了一縷幽靜。
月光如菱紗般籠罩著古樸的小巷,一曲古箏曲飄然而至,悠長婉轉的調子,望盡天涯,盡是相思,只影向誰去每一個音符,都飄向千里之外,不知,那個他,可曾聽到這一曲用靈魂彈奏的地老天荒。
問今夕何夕,你可知誰是她心上那朵荼蘼的花,一夜落紅,惘然如夢,醉影掠過驚鴻一瞥,在這淡煙微雨的江南小巷,開到荼蘼花事了,終是散了,遠了。
一滴清淚,打亂琴弦,多年以后,只記得你白衣若雪,馥郁芬芳,似百年陳釀一般醉人,卻始終模糊了你的容顏,只能成為一抹凄涼的嘆息。
收拾起情緒,打撈著流年深處遺落的點點滴滴,輪回之間,回夢江南。
雨巷深深深幾許,我打江南走過,凝望你的眼,不問時光,不訴離殤。
莫失莫忘,不離不棄。
相約于流年深處,共話千年雨巷情。
唯美古風散文(三):多情空留恨,自古傷別離一段紅塵,緘默多少夙愿,一段離愁,荒蕪多少諾言,一段相遇,傷情多少別離,一段邂逅,堙滅多少無奈。
此生的相牽,成為我人生最美的際遇,此生的相惜,也成為我人生里最疼的傷痕。
浮生暗換,舊景潸然。
往昔的倒影里,漾在風中的容顏已變的煙消云散,所有的故事的片段,都已決絕的葬于了歲月的深淵。
夢里模糊的輪廓,幽濕了記憶,多情空留下的恨意,又是何等的悵然。
寒冷的風,吹落了相思的楓葉,寂寥的思緒里,帶著斑駁的味道,又給別離的心痛增添些許幽怨與哀愁。
紅塵茫茫,心雨飄搖,不知,還有誰會為我眉間浸染的滄桑,拂去風霜與涼意。
朦朧夜色,一地煙涼。
清寂的孤影在風雪的夜晚里,散落滿地寂寞,飄渺的思念演繹的笙歌癡纏,碾瘦了一季又一季的過客。
此生的殘夢,難訴離別的傷懷,為你執筆賦下詩韻悠長,為你執筆賦下情緣相依,為你……或許,所有的一切,但是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
一夕回眸一生念,一次邂逅一生牽,相逢相知剎那間,相惜相伴是永年。
同甘共苦過的甜蜜,呢喃耳畔邊的輕言笑語,都在只影嘆息里幻化成了離別的祭奠。
心自目遠,放望長空。
此生的風塵煙雨中沒有你,我自何歡。
輕輕揮去沾滿塵埃的衣袖,作別相思的云彩,將滿腹的牽掛拋入滔滔江水,卻不知滄海桑田的那頭是否還有等待
幾度風雨繾綣,幾度落淚成災,執著的念想里留下永世的蒼涼。
多情空留恨,自古傷別離。
所有以前的一切都成了一生的追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多情總被無情傷,離別恨意衷斷腸。
多情自古空留恨,欲把相思對月吟。
好夢由來最亦醒,淚影滴落若清零。
唯美古風散文(四):雨打落花殤夏去夏未遠,秋來秋未央;纖陌紅塵里,情緣恁綿長。
冥思愁千丈,雨打落花殤;憶念昨日情,一夢空癡狂。
落花的悲傷在秋日雨后表現的淋漓致盡,片片含愁凋零。
只有傷情的人才能讀懂落花的嘆息。
落花能夠把自己的憂傷盡情的寫在夢里,因為季節的輪換能夠讓她們重新演繹生命的美麗,而人生的青春,理想,幸福、流年……卻是一張單程票,每一天都在上演著現場直播,無論對與錯,幸福與痛苦,擁有或失去,都是一去不再復返,所以我想再完美的人生恐怕都會有一點點落寞吧。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帶著瑕疵的,都曾期望今生的理想能夠圓滿,也力求圓滿,而結局終將是天不遂人愿。
青春的苦澀是生活對人意志的一種磨練,長大后成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當你有過擁有,有過幸福,以前有過相濡以沫,以前有過風雨同舟,以前有過真心牽手,以前有過相約白頭……。
可忽然有一天你失去這些,那時你才發現原先失去比得到要簡單的多了。
-如若失去就讓它失去,不再回憶,不再詮釋,不再傷懷,不再幽怨……那就是讀懂了人生的真正好處;若你一味的沉浸在痛苦的悲傷里,纏纏繞繞,浮浮沉沉,明明白命運、感情都是一個無解的方程,卻苦苦的追尋著答案,就有點太徒勞了。
纖陌紅塵的惆悵,留下一柳寒煙的迷茫,涉水囚渡,已模糊了昔日的模樣,在尋尋覓覓中才發現心比黃花瘦,而答案,卻是無聊的借口。
情,斷了就斷了,-就不要再刻意去踏斷橋。
花,落了就落了,就不要再懷念姹紫嫣紅。
事,忘了就忘了,就別再用回憶撕裂傷口。
黛玉-葬花,并沒有將自己的落寞、傷感與惆悵一同埋葬掉。
人生如夢,仿若空中飄零的柳絮,再短暫也就應展現一季的繁華,若總是落寞,又怎能看到生命的完美而生命,本就應是完美的。
花落自有花開日,來年更嬌艷!唯美古風散文(五):許己一世繁華兜兜轉轉里,我在紫陌紅塵里捋一絲相思,化作我眼角的清淚,注入到微涼的筆尖,流淌在清涼的字里行間。
匆匆忙忙里,我為你洇一支素筆,潑文灑墨里記滿了亦深亦淺你給我的春暖花開,暖我一生的薄情。
旋旋念念里,明眸里,紅唇上,喃喃囈語出你以前為我盛開的一朵白蓮,蓮心向陽,蓮葉葳蕤,蓮花似夢。
以前,習慣將你憶起,憶起你給我的蒹葭蒼蒼,你的溫柔臂膀,你的紅塵作伴,如今,我愿自己給我一世繁華,對月低唱淺吟,對花梳妝盈盈。
煙火里,我擷一沃素土,在花繞柵欄處,纖手鏟土,將花胚埋入土壤里,也將自己的一片素心安放在淡雅的那一刻。
期盼繁花盛開時的芬香滿園,也靜待落紅歸土時的淡然恬雅。
手捧芳土,將自己的情愫傾注其中,盼望著來年來那里也能成就一場繁華,而這場繁華,是自己創造的,不需要寄托其他,不需等待其他。
一個人,也能夠在紅塵里將一場繁華演繹得淋漓盡致,也能夠將自己溢滿的情感瀟瀟灑灑地釋放。
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獨處,于竹樓遠眺處,看晚霞似喝醉般,緋紅的臉,安靜地酣睡。
不在乎世人的異樣,只想釋放最真的自己。
感覺整片橘紅的天,將自己緊緊的籠罩,就像是一場繁花盛開,只為我一個人綻放,簇擁著心,柔化了情。
我在浮生兜兜轉轉,只為追尋那一抹白雪初霽后的光亮,我在那段時光里尋尋覓覓,只為了將安放在你身上的心移離到紅塵深處,鎖上一份清幽。
我懷揣著熾熱的心,尋走在廣闊蒼穹下,想象著三毛于我并肩,林徽因與我作伴,心便不再孤寂。
過往流年的韻腳里,是我拾掇不起的憂傷。
我也曾是一個為愛飛蛾撲火般的女子,我也曾是一個感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多愁善感女子。
只是這一切,明明明白逝去如東水,還依然傻傻地癡情等待,等黃了思念,等瘦了執著。
如今回望里,才發現,自己癡癡地等待著別人給我一世繁華,最后只得到孤身葬花的結局。
于是,慢慢明白,有些東西,失去了,就讓它如飄零的飛絮,心無所寄,心無所依的飄蕩在茫茫的天空里。
有些東西,不必企求于他人,就像是弱水三千,我亦不需取一瓢,便也能夠安然自若的游離期間。
我,只是萬千繁華,紅塵滾滾里一枚微乎其微的小女子。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能捻一朵菡萏為我填色,取滿天繁星為我明亮雙眸,摘滿地的紫羅蘭為我做裙擺。
我能夠做到不爭,不搶,但是,卻無法做到蓬頭垢面地茍延殘喘。
只愿自己,能夠在一米陽光里,三寸舞臺上,演繹自己的精彩,無須喝彩,但是內心卻也能豐盈。
無需期盼別人給你一場繁華盛宴,你自己,便能夠給你自己一世的繁華,待繁華落盡,你不必失落。
因為,下一場繁華仍由你隨時開啟。
請問“最美好的時光遇到了最美好的你”這句話出自哪里
“最的時光遇到了最美好的你”這句自散文里面
【原句】在最美的時光中遇見你,沒有早一也沒有晚一步。
于千千萬萬人中遇見了你,愛上了你,這就是緣分吧。
【張愛玲的小說】“兩個人于千萬人中就這么遇見了,既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只是就這么遇見了,然后輕輕的道一聲,哦,原來你也在這里。
求一篇200字左右的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讀后感,一般水平就行,但不要網上隨便找來的。
——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此回寫寶玉和眾姐妹搬進了大觀園。
二月二十二日,是紅樓女兒國誕生日。
寶黛共讀《西廂記》,兩人用書中的妙詞如“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傾國傾城貌”,相互調情說笑。
在花下的談情說愛之樂,寫得蕩惑人心。
才子佳人談情說愛的內容與今天的知識白領或有相似,而與棒棒背簍絕不相類。
(阿Q的談愛與棒棒背簍似,一笑) 《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寫的一本戲曲。
內容寫閨中小姐杜麗娘單戀公子柳夢梅,害了相思病而死,后又復活與柳公子如愿成親。
大觀園內有戲院——梨香院,有12個女演員。
這一天在排戲,節目是《牡丹亭》。
林黛玉路過聽見演戲音樂和唱詞,有戲中杜麗娘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意思是麗娘見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傷春。
林黛玉用自己的體驗來欣賞它,引起共鳴,傷心落淚。
警芳心,警,在這里是啟動的意思,芳心,愛之心。
《牡丹亭》的唱詞啟動的黛玉的春心,所以有此傷感。
警芳心,女作家三毛對此深有體驗。
她因紅樓夢而警芳心,少女時就愛上了比她大數十歲的法國畫家畢加索,后來又愛上了老朽民間詩人王洛賓。
某次從臺灣萬里迢迢來到新疆,親登王門求愛被拒,回臺后情思昏昏終至自殺。
無怪乎她生前要說紅樓夢是妖書了。
(插入這段妙論,妙矣哉
) 《西廂》和《牡丹》都是表現才子佳人的愛情,雖經曲折而最后得以團圓。
這一回是寫黛玉的夢想,希望自己能和寶玉成婚。
為后文的悲劇作反襯。
《紅樓夢》,法譯本作《閨中的夢想》,處處離不開夢。
可憐的閨中啊
這回有寶玉的四季即事詩,其“眼前春色夢中人”“梨花滿地不聞鶯”之句,都有味。
筆者讀之忽來靈感,有仿作《冬夜即事》一首: 雨魂云夢更已深,厚被熱毯睡未成;寂寂空屋唯有冷,漠漠庭院不聞鶯; 畢生事業流年水,老困書齋憐無人;堪羨怡紅有艷福,紅樓讀罷憂長存。
或者: 作品賞析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當重要且經典的一回。
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連于寶黛讀西廂,意蘊非凡,以為妙絕。
然而我卻以為,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處不能比肩寶黛讀西廂,但作為林黛玉心境的轉折之處,在全書中很是關鍵。
當然,《紅樓夢》不單單勝在情節環環緊扣,伏脈千里。
細膩的描寫手法,也總是令人心折不已。
在黛玉聽曲這一段中,曹公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完整描繪出了一幅在藝術欣賞中產生共鳴的畫面。
因而,在下文里,我就想從情節和描寫這兩個方面對此處進行賞析。
從全書的關節來看,此處上銜讀西廂,下接葬花,可謂是一個過渡。
如果說在寶黛讀西廂,二人以“戲語”互定愛慕之心的時候,林黛玉尚對命運,對寶黛愛情抱有幻想的話,哭訴葬花詞之時便是她清醒之時。
在風刀霜劍之下,豈有平安喜樂;春去春歸,又豈能長久。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這樣的悲嘆,其實已跟愛情無關,而是黛玉對自身命運的感悟,是自作的詩讖。
這樣的情懷,也是寶玉無法用愛情來慰藉或是彌補的,是一種壯烈的大絕望。
從哭唱葬花詞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詩中所寫,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轉折之處便在聽牡丹亭這里。
“(黛玉)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 這戲詞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心里。
“你在幽閨自憐”正是“青燈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燈秋夜長”,是黛玉每一個不能寐的夜。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大觀園眾女兒無法挽回的青春。
因而可以說若無此處聽曲,便無下處葬花之詞。
從讀西廂,到賞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詞,層層推進,黛玉對命運的認識一步一步清晰起來。
這于花柳繁華之時的唱出的悲歌,哀樂相照,往往更令人痛心疾首。
從描寫的方面來賞析,這段文字以“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引出下文。
這里有夾批說“妙法,必云不大喜看”,其實這正是欲揚先抑的起法。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為藝術欣賞者的黛玉,對于《牡丹亭》并沒有一個明確而成熟的期待視野。
下文道“偶然兩句吹到耳內”,黛玉只不過“感慨纏綿”,留步細聽而已。
當聽到良辰美景一處,漸漸“點頭自嘆”、“心下自思”,脂批在這里有云“將進門便是知音”,可見黛玉已然入境。
待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動神搖”到了“如癡如醉”的境地,這已經是藝術欣賞的高潮。
脂批評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
”黛玉和杜麗娘身世相仿,傷春的情感相通,對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對愛情都有渴望,這正是絕佳的共鳴。
然而作者并沒有在此停筆。
若是普通人,到這里不過爾爾,然而林黛玉自然是個藝術修養很高的女子,她聯想到唐代崔涂的《旅懷》,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又兼方才看到《西廂記》中的句子,“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
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把共鳴推到了極致。
從開始的“感慨纏綿”,到“點頭自嘆”再到“心痛神搖”、“如癡如醉”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癡,眼中落淚”,這種欣賞是十分主觀的感悟,情感逐步滲入,最終情景交融,物我兩忘。
再聯系到黛玉后來據此做出的葬花詞,從欣賞到創作,這不就是藝術欣賞的最高境界嗎
由此再論意境上,王國維論元雜劇的意境時曾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
”若說紅樓史上,寶琴抱梅,湘云醉臥的畫面令人魂牽夢縈,那么請試想,一位方處在最美好的青春之時的少女,如癡如醉坐于山石上聽曲落淚,不也是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
況且,庚辰本本回后有脂評道:“……曲曲折折寫來,令觀者亦技難持,況瘦怯怯之弱女乎
”度黛玉聽曲之情,觀者亦不忍,這正是景情俱佳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