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于藝術修養與創作的感想的論文1000字左右
:藝術創作者的藝養不僅能在某術形式中得以體現,還能表現出創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內在感受。
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由審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作表現能力三者組成。
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作品格調的高低,藝術修養的高低體現著高超的專業技能、獨特的個人風格及特殊的感受能力,與畫家的自身修養、生活經驗、專業技能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藝術創作者;藝術修養;形象思維;創作表現 榮格說,藝術說到底就是歸結為人格,無論藝術家有什么樣的思想嘗試,只有在找到可行的表達方式之后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這可行的表達方式就是藝術家品質與睿智的綜合體。
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的誕生,絕不僅僅就是從開始到結束的這段創作過程,它是與創作者本人的品質、文化修養、審美感受能力、思維能力、精湛的技藝等分不開的。
這就屬于我們所說的藝術修養。
而藝術修養的形成不但取決于創作者長年累月的刻苦鉆研,而且與他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藝術創作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外在的表達方式,同樣的表達方式,個人的藝術修養低,表達方式的結果則顯得淺薄;個人的藝術修養高,表達方式的結果則顯得有內涵。
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對美術創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更準確、更深刻的認識。
因此,對創作者藝術修養與藝術創作的關系進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表現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在長期的磨練與學習中獲得的,是從創作者的生活、學習、等等一系列活動中獲得的對藝術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一、審美感受能力 藝術的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素材的積累、創作主題的確立、作品的構圖、表現手法的運用等各個環節都需要仔細斟酌。
雖然藝術有時不一定要經過嚴謹的思考,有時只是隨手而來的成功,但藝術的創作必然會受到思想意識所支配——審美感受能力,沒有審美感受能力的創作者不可能創作出深層次的藝術作品,作品也就失去了藝術所具有的意義。
這種審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審美感覺器官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兩方面內容:一種是對審美對象外在(如顏色、形態等)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對審美對象的情感表現和象征意義(如情緒體驗等)的感知能力。
在這兩種感知能力中,要求藝術創作者不但要形似,還要在外在形象中體現出內在的精神,從而體現出作品的內在價值,這就類似中國文人畫一樣,通過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通過物象體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一樣,即借物言志。
席勒指出:“審美感受能力是時代最迫切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人類對生活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能喚起觀察力的改善”。
如果畫家缺乏對美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將美升華到作品中去,也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內涵的高層次藝術作品。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藝術創作者要在深入生活,在實踐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審美感受能力去發現和挖掘內心認為美的東西。
創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在實踐中收集積累素材,通過自己的審美感受能力去挖掘能夠表達真善美統一的審美理想的創作主題。
一個好的創作意向,一個優秀的創作主題,它體現了作者較高的審美能力,必定是對現實生活中美的外在反映,經過藝術家的藝術技巧、藝術手段把這種美通過作品表現出來啟迪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培養大眾的審美能力。
二、形象思維能力 什么叫形象思維
人類的思維方法可分兩大類:一是邏輯思維;一是形象思維。
前者使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是抽象的,理性的。
后者使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外在實際形象,是具體的,感性的。
當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對客觀事物獲得正確的本質認識之后,就要進行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概念建構于形象化之中,尤其是藝術創作亦是如此。
藝術作品對于欣賞者所起的作用是間接的啟迪與感化而不是直接的說理與教化。
它要表達創作者的內在情感是通過形象來表達的;所進行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
因此,它只有利用形象來引起欣賞者豐富的聯想,才能得到感染與啟迪。
既然形象是藝術創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那就必須認識它,捕捉它,運用它。
無論是在創作的構思階段,還是在制作階段,都要把形象放在首要位置,時刻從形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掌握藝術創作的特點,加強藝術感染力,才能以形代神,作品的內在價值才會體現。
即使是抽象的,或是怪誕的作品(如達達主義,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藝術等現代藝術形式),它的素材仍然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無論如何怪誕,都離不開現實生活。
幻想中所包括的可能存在或將要存在的部分,實際是從已經存在的事物中抽出來,重新構成的。
不管是抽象的還是寫意的、還是寫實的,追根究底,也沒有完全脫離生活實際,是對生活,對當下事物的高度概括,或是感性的幻想而已。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不是完全的反映生活。
美術鑒賞心得體會200字
文化?核心素養?美術教育——圍繞核心素養的思考尹少淳摘要:人的素養不可能離開文化空間,素養、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構成了內涵不斷加深,外延不斷縮小的關系,知識與技能是核心素養的一個部件。
如何把“雙基”轉變成為學科核心素養,是能否順利完成課程觀念轉型的關鍵。
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到“素養時期”,美術教師要進行觀念的改變和教學方式的調整。
關鍵詞:文化;學科;核心素養;美術教育一、文化:討論核心素養的前提我為什么要把文化與美術素養放在一起來討論
這得從文化的涵義談起。
關于文化的經典定義,一般認為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界定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才能和習性的復合體。
”通俗點的有臺灣作家龍應臺的觀點:“日子怎么過,就是文化。
”大陸學者易中天則說:“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
說得白一點,就是‘活法’。
”我個人以為,文化是一定群體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生活方式。
對于什么是文化這一問題,眾說紛紜,有不同的認識,暫且不做深入討論。
但是我在意的是,文化是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
第一空間指由陽光、空氣、土壤和水分構成的自然空間。
我們不能脫離自然空間生存,同樣也不能脫離文化空間而生存。
文化的特性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化”和“化人”。
所謂“人化”,是人將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投向自然,創造出特定的文化空間。
這里表達的意思是,全部文化都是人創造的。
所謂“化
怎樣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
“八大素養”是指品德素養(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傳統美德、培養文明行為、傳承深圳精神)、身心素養(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心理健康、培育健全人格)、學習素養(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養成學習習慣)、創新素養(營造校園文化、創新教育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國際素養(理解多元文化、擴大國際交往、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審美素養(提升審美品位、豐富美育形式、營造藝術氛圍)、信息素養(推廣IT課堂運用、推進網絡學習、踐行網絡文明)、生活素養(學會安全生活、學會自主生活、學會低碳生活)。
將這八大素養融入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去,可從以下幾方面做: 首先,我們每位美術老師應該做到精熟這八大素養,了解美術課程設計特點及教學內容,有側重地將八大素養滲透美術課堂教學中去。
美術課程設計主要有四大學習領域:“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根據這一特點,找到融入的契合點。
“八大素養”中“品德素養”的提升是首位,而“傳承深圳精神”是品德素養的核心內容之一,深圳精神的實質之一即創新精神,在品德素養滲透的同時,也滲透了創新素養。
我們可以通過“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等學習領域進行融入。
從學生平時的課堂作業中發現他們大都還是以臨摹為主,創新作品很少,我們應該多鼓勵他們在臨摹時從作品色彩、構圖等方面去改變畫面,每個人畫出自己喜歡的或心中所想像的。
教學中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他們的智慧和潛能,不斷發掘他們的創新精神,在課堂作業評價活動中作為重點評價點或亮點給予肯定和贊美,逐步讓學生形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激情、創新思維的創新能力。
我們還可以通過“欣賞評述”教學內容,注重審美素養的滲透,在引導學生欣賞藝術家作品時,能運用美術語言說說自己心中的感受,如從作品的色彩、線條、造型、肌理、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欣賞評述,讓學生真正體驗與感悟自然美、生命美、創造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同時鼓勵學生要注重觀察身邊的事物,去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
其他素養我們也要做到有機的滲透,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八大素養”的融入還需在我們美術教學反思中進行改變。
最新-美術老師工作計劃 美術教師個人成長計劃 精品
美術老師工作計劃美術教師個人成長計在樂昌二中已是第16個年頭了,我有著教育夢,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深受學生喜歡的美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認真學習其他師之長處,與此同時,我發現,我的課堂還缺少很多,我想,這需要我不斷地反思自己.通過前十幾年的工作,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安于現狀沒有什么進步的人,至今還沒有去評過高級教師,雖然我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可是由于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強,自我感覺功底較淺,再則由于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惰性也就顯露得比較多,總是缺少各方面的營養,在這個人才濟濟高速發展的社會里,我更是認識到自己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個人文素養的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二近期個人發展目標.1、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2、堅持看書,做到讀書有體會,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3、重視對有效課堂的研究、實踐,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4、利用現代化設備,借鑒網絡資源,加強對教材體系的梳理,多看名師課堂實錄,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三未來一年發展規劃1、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有自己的閱讀心得或是教育隨筆.教學反思是老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堅持反思可以總結實踐、升華經驗,堅持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做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