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美術的感想
美術與數學教學中的感悟學好美術,有助于學習數學,反之,學好數學,對美術也有促進的作用。
本文試結合美術中的《對稱》這一知識與數學中的《軸對稱圖形》一課談談“圖形的運動”領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實踐與思考。
一、美術與數學的對接,經驗學科更容易掌握美術與數學關系最密切的學科當屬“建筑學”這一學科了,在建筑學中,美術的透視幾何與建筑力學設計相互協調,才是一副完整的設計。
美術的幾何和數學的幾何有著共同之處和不同點,在小學階段,主要是說其共同點——“圖形的運動”概念的建立必須先積累大量的感官體驗、操作經驗,再經由多個層次的抽象活動才能完成。
因此,教學軸對稱圖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對接,建立起新知識的表象,積累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體驗性經驗,為進一步抽象、概括圖形的運動特點奠定基礎。
【教學片段】教師出示如圖的一組剪紙作品,以“這些剪紙作品美嗎
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剪紙經驗,通過觀察,發現并歸納出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這些圖像兩邊都一樣的,紋樣也一樣,學生分別觀察老師出示的一些剪紙的對稱現象。
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檢驗對折后的圖案是否一模一樣。
學生探究對折后圖案的特征——“重合”,探究圖像的對稱性,進一步建立起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部分重合的表象特征。
美術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美術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讀書心得】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美術教育其實就是教會學生從生活中表現美,創造美。
用一句話說就是:“只要在生活中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就是美麗。
”最近我學習了楊景芝老師的著作《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
這書是一本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方面的專著,書中具體介紹了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經驗,以及通過長期探索而建立的兒童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作者在書中根據自己切身經歷和進行的教育實踐研究,以美術教育發展的新觀念,全面系統分析和論述她對美術教育的認識和體會。
在書中,我特別欣賞的是楊老師提出“從愛心出發進行教育”的主張,她在書中指出的“在兒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師對他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愛好、性趣、個性、人格,因此,在感悟生活中的過程中可謂千差萬別。
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環境中,從不同的角度、方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與發現。
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寬松、自由、沒有心理壓力的環境。
正如楊老師表示的:“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脫離兒童實際的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學內容完全從兒童心,卻與事無補。
正好那天看《時文經典》一書,我便2教育的出發點。
求一篇美術學習心得 200字左右
我們的老師這樣教導我們:我們人從生活中感悟生命的各種意對于探索這些,我們人類開創了各種形式或途徑來認識世間萬物的存在:科學,使我們認識和探索世界;哲學使我們理解和改變世界;而藝術呢,則使我們感悟生命和體會生活的幸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或者途徑,都可以說是人們對世界或人間自我意義上的認識和表達,這種自我表達又根據人們感知世界的思維方式不同而從感性與理性程度顯示出差異,由此便是以感性與理性出發形成了科學、人文、藝術等不同領域,形成各種以此種認識和表達世界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
而這些大家們將一些畢生精力都奉獻給追求對世界的拷問,都無疑是幸福而幸運的。
因為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心靈進行對世界本來面目的感受與思考,這種表現有時因太過著迷甚至偏執而陷入瘋狂的境地。
就像偉大但又充滿悲劇人生的梵高和他的著名作品
【向日葵】,畫中向日葵的每一片花瓣都朝著不同方向翻卷著,卷曲的花瓣和濃艷色彩在與現實反差下形成強烈對比,可以看出用來表達他的精神世界的感情是如此的熾烈,也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你幾乎可以體會到的所有人間情感,都可以濃縮于一幅方寸薄紙間。
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對于世界的表達,還有來自于另一處精神世界的幸福
給藝術下個定義,恐怕很不好回答。
,我個人認為對藝術的定義猶如對哲學的定義一樣,隱晦而高深莫測。
藝術若要單單看作是對世界萬物里真善美的表達,我覺得這樣表述似乎有些局限或片面,就如同哲學上的微言大義——世俗的人往往會望文生義,而終究參不透真正永恒的智慧,所以我們的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言傳身教卻不著書,因為他們都知道,書中所講,往往只是世間之大儒,而真正的智慧,需要親自去思考、求證和實踐,與此看來,真正的藝術,也往往需要每個人通過真實的自我作出對世界的感受和表達,我想,那才應該是藝術所帶給人世間的真善美吧
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總結與小學教師美術教學工作總結匯編
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總結與小學教師美術教學工作總結匯編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總結通過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讓自己過去的教育教學產生了許多的感慨,通過學習,本人了解到自己過去的許多不足,同時也提高了認識,獲驗。
現主要從教學方式方面總結如下:教學方式是直接影響學習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
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到“四變”,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為現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
由施與者轉變成引路者,從講壇走向學生中間,參與學習發生的全過程,體會共同成長的快樂。
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知識,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臺上,教師的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因而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的首當其沖者具有非凡的意義。
從前倡導的換位思考、思維平等、理解學生等觀念,在今天自然地成為教師的行為。
二是,教學策略的轉變,研究適應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的改變,構建符合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模式群,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平臺,探索長假、短假、平時作業形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實踐場、體驗場,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
學生的作業從昨天的復習知識、鞏固加深這一學習的延伸階段變成產生疑問、探求解答這一貫穿學習全過程的活動。
四是,教學呈現方式的轉變,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為學生學習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
美術寫生感悟怎么寫,求答案
美術寫生感想 寫生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又要掌握相關的素描和色彩理論知 識,并將這些規律加以熟練運用。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畫面,使畫面既豐富又整體,進而 不斷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
寫生是我對這門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再單純地認為只是學校開設的一門填充學時的無關 緊要的課程了,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些平凡的事物盡管平凡,但它的美要用我們的 眼睛去發現,用我們的觀察能力去研究美,用我們的表現力去表現美,去對自然風景和環境 進行美的提煉,不再漫無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即使是不畫也不能為了完 成任務而匆忙的亂畫,因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為了作業而做的。
師范類學生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對于美術教育的學習和感悟?
個人意見,要不斷去賞析美術作品,去深解,去感悟,就好比你讀了一萬本書(夸張了),讀完后你的感謝和領悟,以及思維,哲學方面的東西肯定學習了不少
第一就是多看,透徹的區學習
至于美術教育,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同時深入,最好可以去向一些老的教師多學習,多問,這樣會直接學到很多教學經驗
繪畫課的感想怎么寫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孩子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
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體系。
一、觀察生活――發現美。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關鍵是給兒童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美也就不同。
現實生活對兒童畫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兒童的繪畫能力并不是單靠老師通過講授技法就可以教出來的,為他們創造一定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的繪畫興趣,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因為美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創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才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教學。
【第1句】:采擷生活,提高審美認識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會變的線條》一課時,我讓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麗多變的線條,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種線條:黑板邊的直線、窗外護欄上的螺旋線、老師頭發上的波浪線、花盆邊上的弧線、花葉子上的鋸齒線……,這樣的引導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同時又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線條。
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藏著這么多美麗的線條,而且它們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創作中我又啟發學生想象微風中的柳條、大風時散亂的頭發、沙漠中一層層的沙子……學生輕松地畫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線條,他們的作品便充滿了韻律。
這樣既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