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學習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感想
國內目前已經出現了多個以教育為宣傳點的機構和幼兒園。
但是其參差不齊,甚至有一些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完全背離了教育的精神。
現在國內的情況和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很相似,很多幼兒園把教育簡化為只是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使用,而把蒙特梭利教育的關鍵:老師的素質和智慧的愛的要求標準,或是降低或是至少是做得不夠。
有的幼兒園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是受制之處太多,以致理念不得不屈從于現實的各種制約。
更多其他的幼兒園把蒙特梭利做成了象鋼琴班,舞蹈班,繪畫班那樣的“賣點”,浮躁有余,而對蒙特梭利精髓的把握不到位。
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不在教具,她的教育精髓在于人,---- 在于老師和孩子的人格、靈魂。
她的教育要的是愛和智慧,而且對這兩者的要求極高。
有感于目前國內現狀,我們擔心國內會重蹈美國蒙特梭利教育在60年代前后一度由盛而衰的覆轍。
美國蒙特梭利教育當時的敗因就是只注重教具的顯擺而忽略了最重要而最難做好的人的部分。
并非蒙特梭利教育不好,而是執教者們當時走偏了路,離開根本。
所幸真正的金子總是會發光的,蒙特梭利教育在美國,70年代又由一群媽媽恢復。
我們希望中國不再重走美國式的曲折路。
而這就要求我們傳播真理,擦亮越來越多的人的眼睛。
對蒙特梭利數學區的學習心得體會
蒙特梭利的教育:尊童,尊重兒童的需要,作為一種的教學方法之人們廣泛地關注,但我們對他了解甚微。
所幸的是我能在暑期參加了北京蒙氏教學培訓機構的培訓活動。
對我來說是一次了解蒙特梭利教學新理念的好機會。
當我帶著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熱誠學習發現幼教界已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各種教育理念紛紛涌入,各種課程方案紛沓而至,面對這一切,僅僅是學習和模仿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們必須學會學習,學會選擇。
通過暑假蒙氏實踐培訓,現就我個人的理解談談學習的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明白了:需要成為蒙特梭利教師是一個復雜,個別化且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要不斷的充實知識,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項能力,增進自信,即使面對挫折,也能達到蒙特梭利教師自我實現的心靈升華。
我們在學習和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過程中,大家的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蒙特梭利的許多優秀思想侵入我們的心靈。
我深切的感到什么是尊重兒童,什么是科學的觀察和引導…… “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知道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我在培訓中學習體會最深的一句話,并且能在操作中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在學習中,看著程老師在操作,自己看著好像很簡單,覺得一幕了然,真正到自己操作時才感到“做了就會了”這句話。
通過學習讓我聯想到這作為小班教師,應該給予孩子多點空間讓他們動手嘗試,給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喜歡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穿衣,脫衣,用餐,掃地等,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各種選擇的自由。
孩子也會和我們一樣:聽了就忘記,看了就知道,做了就明白。
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礎特色就是必須保障兒童的自由,為他們提供一個準備好的環境。
“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一切從兒童出發”的教育理念,這是蒙特梭利教育和我園現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
“一切從觀察兒童和研究兒童和家庭環境”入手,同時“以兒童和家長的忠實朋友”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
熱愛他們,關心他們。
它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兒童自我需要和價值,促進兒童個性和協發展,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和充分發展”。
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提示兒童的自然發展過程和規律性。
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個性,在兒童自由和自發的活動中幫助兒童智力的,精神的,身體的和個性的自然發展,他還強調兒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
成人必須重新看待孩子,發現孩子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任意將自我意識加強在孩子身上,而抹滅了兒童的人格意識。
同時,我認為對于蒙特梭瑞教育理念,我們應取其精華,汲取最有利于我們的幼兒教育發展的部分,充分結合我國幼兒的世紀發展需要,不斷探索蒙特梭瑞中國化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這次學習的一點體會。
蒙特梭利教學有著它豐富的內涵,有待于我們一起進一步去挖掘,去延伸。
同時,真心的希望以后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這會使我們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有更豐富,更深刻,更真實的認識,跟上時代的腳步,把最先進的理念在第一時間帶給我們的學生
蒙特梭利教育主要培養孩子什么能力
【第1句】:在兒童的天性中,秩序已經開始,從出生開始建立的秩序,將持續一生。
2,在自然樹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園,兒童通過日常的工作學**,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在今后的學**與工作中,這種不斷尋找工作并不斷在工作中自我挑戰,獲得快樂與滿足感的學**模式將會伴隨兒童一生,這種學**的樂趣將帶給孩子生命的快樂與欣喜。
【第3句】:兒童是熱愛安靜的,這一點或許會令許多**不敢相信。
事實上,**對兒童天性的不了解,希望通過對兒童的約束來,事實上兒童喜愛安靜是發自于自己構建內在體系的需要
【第4句】:蒙特梭利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與自由的發展.
【第4句】:自由并不意味著放縱,相反,適度的自由反而會引導出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自律感。
自律顧名思義就是自我約束和遵守紀律的意思。
【第5句】: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實現理想的一種感情。
8歲之前是兒童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時期。
【第6句】:自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礎。
通過給兒童營造一個適合其身體與精神、利于兒童個性發展的自由空間,讓兒童在自由的環境中按自己內在生命的自發性本能需求進行自由選擇工作、自由決定工作進展的內在生命發展歷程。
【第7句】:蒙特梭利研究發現:一旦兒童開始集中注意力,以往在生活中出現的任性、混亂、膽怯、懶惰,反社會的現象就會消失,當孩子專注于工作,并在工作中尋找到巨大的滿足感后,將會表現的人格特征為:集中精力、工作有紀律、容易相處、融入社會,兒童原來的那些缺陷將逐漸消失。
兒童通過自己的人格努力,獲得正常的發展,蒙臺梭利稱這種現象為正常化。
【第8句】:幼兒的生命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成人因為自己的情感而經常忽視兒童的獨立,兒童是在與**在獲得獨立的權利斗爭中獲得成長的。
簡述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的四個特征
【第1句】:“心理胚胎期”與外界環境 認為,人似乎有兩個胚胎期,一個是生理胚胎期,是在出生之前,這種情況與動物相同,另一個是心理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是在出生以后至3歲這段時間。
在她看來,從心理學上講,嬰兒在出生時空空如也,他所獲得的任何能力都非遺傳所得。
經過吸取外界刺激和信息,積累材料,兒童形成許多感受點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產生心理。
【第2句】:“吸收心理”與教育方式 認為,在各個物種中甚至在昆蟲中,都存在著一種無意識心理。
它驅使生物主動地吸收外界的養料,以滿足自己生長的需要。
兒童亦不例外。
受生命潛能的驅使,所有兒童天生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心理,他們因此能自己教自己。
在看來,“這一發現給教育界帶來了一場革命”。
其一,我們不應把兒童視為一種弱小的生物,而應賦予兒童一種巨大的創造能力。
他們正在進行著創造人的活動。
其二,這種能力屬于無意識心理,而只有通過活動、通過生活經驗才能變為意識。
因此,我們應意識到幼年心理不同于成人。
我們不能通過文學教學來達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兒童所經歷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
蒙臺梭利據此認定:“教育并非教師教的過程,而是人的本能發展的一種自然過程。
不是通過聽,而是依靠兒童作用與環境獲得的經驗。
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而是在為兒童設置的特殊環境中預備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
”“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力量的環境。
”
【第3句】:發展的敏感期與教育時機 受荷蘭生物學家(Hugode Vries)的影響,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與各類生物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特殊的環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時期。
這種情況和生長現象密切相關,并和一定的生長階段相適應。
當某種敏感期出現時,兒童就表現出對一定目標和操練的特殊興趣,并表現為一種“精神饑渴”,它驅使兒童長時間地重復某種練習,并最終能自如地對付和學習其特殊敏感性所及的事物。
依據自己對兒童的觀察與實驗,蒙臺梭利試圖區分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敏感期,如兒童從出生到5歲是感覺發展的敏感期;1至4歲左右時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后2個月到8歲是語言的敏感期;出生到5歲是動作的敏感期。
兒童通過各個敏感期及不同活動的交替進行,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
蒙臺梭利關于敏感期的定義和描述是模糊的、不具體的,但卻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她的有關思想充分肯定了幼年期在過程中的價值,為的重要性找到了科學的依據。
這些問題后來成為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的主要課題,并稱為教學法的重要基礎。
學完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感想
一、簡單介紹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1896年,成為意大利的第—位女醫學博士。
1907年1月6日,她在羅馬圣洛倫佐區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
創立了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撰寫了幼兒教育理論著作,開辦了國際培訓班,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蒙臺梭利由于教育學說與“兒童之家”的實踐,在幼兒教育方面成為自福祿貝爾時代以來影響最大的人,被稱為“幼兒園的改革家”。
20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之一。
蒙臺梭利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等著作先后被翻譯成37種文字,她所創立的幼兒教育方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
所提倡的教學方法、著重于孩子秩序感、專心度、手眼協調和獨立能力的培養。
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介蒙臺梭利早教教學法。
在教室中就像一個溫暖的“家”、而孩子來到學校也只是從自己的家庭到另一個“家”、養成孩子喜歡上學、喜愛學習的態度。
主要內容:
【第1句】:日常生活教育:訓練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習性。
【第2句】: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練孩子的視覺、觸覺、味覺、嗅覺,使孩子五官更敏銳、進而更聰明有智慧。
【第3句】:數學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較,最后引入加、減、乘、除等具體操作,而進入四則的運算、建立教學基礎。
【第4句】:語文教學: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兒童語言的敏感期在六歲之前;因此我們不但強調母語教學、同時培養多種語言、特別是英語的發展。
【第5句】:文化教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配備了動物、植物、歷史、地理、天文、地質等玩教具,讓孩子學習如何照顧動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環境、了解宇宙萬物的奧秘、認識各種礦物等。
在向家長介紹時,最好加入你的教學經歷真實的故事,增加生動性。
蒙臺梭利什么樣的環境才是有準備的環境
蒙特梭利教育的完備環境瑪利亞·蒙特梭利說:只有實踐經驗與工作才會使人成熟,那些能夠用雙手工作的孩子在他們人生發展的道路上會勇往直前,獲得非凡的人格力量。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樣一句話:“幼兒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但是,一般的父母總是對兒女的關愛有加,什么都幫他們做的好好的。
看起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
然而,幼兒的這種需求是在傳統的教室里無法完成的,但蒙特梭利幼兒園就為幼兒提供了這樣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蒙特梭利強調說:“環境就像是人類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她把蒙特梭利教育法的重中之重定位了環境,就是出于這樣的認識。
現在,我簡單的像大家介紹一下:蒙特梭利教育法主要分為四大要素:環境 教具 教師和兒童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環境,它必須像一個家,而且一切要以幼兒為主,不但教具要符合幼兒年齡發展的特點,所有的硬件設備也都要以孩子的高度為標準。
比如:幼兒吃飯的桌子,椅子,勺子,擦桌子用的抹布,手巾,切水果的刀子,烤箱,打蛋器···等等,它們的大小,輕重,尺寸都必須是符合幼兒使用并且一定要是真實的。
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太小看自己的孩子了,以為她兩歲半的寶貝什么都不會,其實,她不但會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脫鞋子還會打掃環境呢。
關鍵就在于你是否耐心和大膽的放手讓她去自己做,并且有沒有成功的引導過她。
在我們的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有的工作材料井然有序的分類擺放在各個教具柜上,整齊的劃分為: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文化領域。
每一件材料的投放都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并且數量適宜。
工作材料的色彩鮮亮,富有吸引性。
而放置這些材料的籃子,盤子或其他容器確要盡量的樸實自然,以免喧賓奪主。
每一件工作材料只有一套,都有屬于它自己的位置,讓幼兒知道它是獨一無二的,是特殊的并且值得等待和輪流使用的。
這其中便包括了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前的準備,比如:工作是否配置齊全,替換物品是否能完成幼兒的需要以及教具的擺放是否正確等等。
教師為幼兒準備的這些材料以及環境中所有的一切都供幼兒自由取用,用完后也由他們自己整理并放回原處。
久而久之,幼兒便會遵循一定的規則,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操作教具,教具中蘊含的規則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成為幼兒繼續工作的動力,使他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轉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思維方式,成為一個有秩序感的人。
而作為一個蒙特梭利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獨立性,但也并不是完全的置身事外,她不必說太多話,也不必太嚴厲,但是她必須有著敏銳的觀察力,能夠適時的上前去幫助幼兒。
在我們的教室里,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孩子故意按照錯誤的方法來使用教具,這樣的孩子便是處于一種偏離狀態,教師則需要幫助他們恢復正常化。
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人類的發展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必須有一個限制它的河岸,才能到達終點。
而我們必須要為幼兒提供一個這樣的河岸,使幼兒的能量進入發展的渠道,遠離偏離。
給幼兒一個安全的環境,使他產生安全感并強化這種感覺。
給孩子一個家的環境,一個適合他們的環境,那么,你就會有很多不同尋常的發現與收獲
上一篇:美德寫下最真摯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