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獲獎感言,求范文。
。
。
。
一直以來,我都被漢民族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漢語不僅在內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語音方面富有一種韻律美
它的四聲就像音樂的旋律一樣,很美
這屆普通話大賽的主題為“中華經典詩文朗讀”。
我的必選篇目是李清照的《聲聲慢》。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
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
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
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我很喜歡這首詞
詞中作者運用樸素自然的藝術手法,通過景物的描寫和生活感受的敘述,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環境氣氛及其內心世界。
我的自選篇目是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她的詩,多借鑒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
在這首《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作者將個體的“我”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并承擔起為祖國取得“富饒”“榮光”“自由”的重任,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這首詩宛如一曲多聲部的交響曲。
前兩節沉郁、凝重,充滿對祖國災難歷史、嚴峻現實的哀痛;后兩節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國擺脫苦難、正欲奮飛的歡悅;同時,表達出經歷挫折的一代青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自己的血汗去換取祖國富饒、榮光、自由的心聲。
理解是朗誦的基礎,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把你要朗誦的詩詞轉化為聲音時賦予它一定的思想感情內涵
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領悟詩人的情感,在臺上自如地朗誦
這次大賽令我受益匪淺
這是個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自回歸以來,香港就融入了中國這個大家庭,為人們擴大交往,尋求自我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由于各地的方言隔閡,阻礙了人們的正常交往。
人們要消除方言隔閡,就必須學習普通話這一法定的共同語。
參加這次比賽我還要特別感謝一個人
她是我這次普通話大賽的指導教師索燕華老師
沒有老師的教導有方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
感謝老師和父母對我的辛苦培養,我會永遠感激他們。
最后我想說,做為一個得獎者,我心中無比舒暢,因為我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雖然這次比賽我取得第一名,但是做為一個好學生,我覺得不能自傲,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感謝省教育廳和語言工作文字委員會為我們港澳臺同學提供這樣寶貴的機會。
我會繼續努力,將普通話說得更好
你把有些內容改一下就行了
用一句古詩詞體現獲獎感言
用一句古詩詞體現獲獎感言
【第1句】:獲獎名單我 上榜,漫卷詩書喜若狂。
【第2句】:榜單高中非終點,新征路上繼續忙。
【第3句】:獎牌激勵再鞭策,矢志高峰豈能忘。
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稱什么,它分為什么和什么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
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
【滿意請采納,弓之力謝樓主】
古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判斷)(如果對請詳細介紹這兩種詩)
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于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
后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
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
古體詩押韻較自由。
另一類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
近體詩分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古體詩的代表人物與其代表作
古體詩, 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
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
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于漢代。
《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后,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
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
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下列詩歌中哪些是古體詩,哪些是今體詩,哪些是詞,哪些是曲
急
確定是今體詩而非近體詩
古體詩:《觀滄海》、《迢迢牽牛星》、《歸園田居》、《賣炭翁》近體詩:《望岳》、《飲湖上初晴雨后》、《錢塘湖春行》、《黃鶴樓》、《山居秋暝》、《送友人》、《雨晴》、《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題破山寺后禪院》、《過零丁洋》、《題都城南莊》、《觀書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觀獵》、《竹枝詞》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丑奴兒·書博到山中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生查子·元夕》曲:《天凈沙·秋》、《天凈沙·秋思》
律詩與古體詩的區別
區別: 近體詩格律包括絕句和律詩。
也稱體詩。
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
那么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么區別呢
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
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在用韻上;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也就是說可以在一首中換韻。
而近體詩每首只可以用一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可以換韻。
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
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
而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
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在律詩中,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
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實際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絕好的對聯。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
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
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
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范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