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只有內(nèi)心清凈,才能體會幸福幸福應(yīng)從內(nèi)心的清凈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留存片刻,無法永恒。耳、鼻、舌、身、意所得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聽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
【第2句】:一切諸法畢竟寂滅,心寂滅故,名究竟毗尼。一切諸法我不可得,無染著故,名不悔毗尼;一切諸法本性清凈,無顛倒故,名最勝毗尼;一切諸法如如實際離諸見故,名清凈毗尼;一切諸法不來不去,無分別故,名不思議毗尼。《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優(yōu)波離會
【第3句】:有時候,感覺人生就像是一本書,一本難以讀懂的書。初讀沒有感覺,再讀有點苦澀,讀三遍則讀出了香濃。反復(fù)讀,才發(fā)現(xiàn),人生原來酸甜苦辣百味俱全,經(jīng)歷多了,自然就品出味道來了,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意義!
【第4句】:“善知識”即思想端正、品格高尚、言行友善、可助人為善者;“惡知識”正好相反,思想邪僻、品格卑污、言行乖張、可導(dǎo)人為惡。
【第5句】:自己的苦只能自己承擔(dān),生活中的一切也只能自己去體驗,依靠他人總是有限的,因為他人不可能替你活著。
【第6句】:【常思己過寬待人,厚德載物低做人】1.低調(diào)做人。2.把別人的恩惠放在心上。3.品德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
【第7句】:用凈土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美。如同陽光照耀大地,大地一片金色。念佛人的世界是美好的;但這并不會讓我們貪著這個世間,反而更加向往凈土。
【第8句】:六與文化【慧心禪語】【第1句】:學(xué)會知而不言,謹(jǐn)記言多必失;【第2句】:學(xué)會自我解脫,才能自我超越;【第3句】:學(xué)會靜靜思考,才能讓自己更清醒;【第4句】:學(xué)會用心看世界,才會看清人的本來面目;【第5句】:學(xué)會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一開始;【第6句】:學(xué)會感恩,才能在逆境中找求希望。
【第9句】:其實,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zé)o限寶藏,但是由于無明造 作,追逐五欲六塵,使明鏡般的清凈自性不能顯現(xiàn)應(yīng)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見 性就是開發(fā)自己的潛能。我們的佛性遍一切時,盡一切處,所以通達佛性的 人不逃避人間的苦樂,而視苦樂為鍛練自己意志的試金石。
【第10句】:愛一個人能和他一輩子在一起固然好;如果不能在一起,就心甘情愿地放手,遠遠地看著他幸福也是一種幸福。而婚姻是現(xiàn)實里將兩個相愛的人合法維系在一起的手段。這種關(guān)系需靠兩個相愛的人共同維系,一旦兩個人選擇了這種相守的方式,那就得一輩子為對方負責(zé)。
【第11句】:成功不是有多少錢,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車,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靈的安寧與充足。
【第12句】:對活著的生命而言,絕對的靜是不存在的,靜本身,也常常是一種思想和情緒的流露,是心靈的另一種形式的回音。
【第13句】:提到財富,人們通常想到的是錢財,然而我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賺錢和花錢的人是誰?沒錯,是我們自身。而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生命還在。所以,生命是遠重于錢財?shù)恼滟F財富。一切金錢、名譽、貪婪、享樂,都是生命的附庸,都是因為生命存在,所以才被人需要。
【第14句】: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用名詞,其實修行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yīng)有的生活修養(yǎng)。“修”是修心養(yǎng)性,“行”是端正行為。
【第15句】:初學(xué)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chǔ)的情況下就學(xué)習(xí)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wěn)固的修行基礎(chǔ),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第16句】:如今有些人從書本上、網(wǎng)絡(luò)上積累了很多佛法知識,這個也學(xué),那個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內(nèi)心卻并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虔誠心,在覺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這種情況叫做“智慧錯亂”。智慧錯亂的人是無藥可救、無法可度的。僅僅積累很多知識卻不實修,那又怎么能趨人解脫大道呢?
【第17句】:諸蘊業(yè)為本,諸業(yè)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18句】:人的愛好,在生死關(guān)頭總會拯救他。因為漫長的時光是無法打發(fā)的,這些愛好,可以與時間為敵。雪小禪《瘦金體》
【第19句】:要聽賢德的人說的話,而不是聽與自己關(guān)系親密的人說的話。關(guān)系親密,但無智慧,有私心,雖然維護我們,往往藏有損害;聽圣賢的話,絕不會有損害。聽到贊嘆要警覺不受,受之即消福;聽到貶損要歡喜承受,受之能避災(zāi)。
【第20句】: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于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dāng)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dāng)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六,尸波羅密品
【第21句】:你曾覺得孤獨?但沒嘗過孤寂,又怎知何為璀璨的人生?孤寂又豈非人 生之必經(jīng)?人很奇怪,每每要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其實,幸福早就放在你的 面前。肚子餓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泡面放在你眼前,幸福;累得半死的 時候,能有張床睡覺,也是幸福;難過的時候,遞來的一張紙巾,也是 幸福。
【第22句】:人心,遠近相安,時光,濃淡相宜。有些風(fēng)景要遠觀,才能美好;有些人情要淡然,才會久遠,人生平淡更持久,留白方能生遠,蓮養(yǎng)心中,隨遇而安,生命的最美不過是懂得的距離。
【第23句】:一堵墻,就是時空無法跨越的現(xiàn)實。歲月的痕跡蒙住了我們的雙眼,塵緣舊夢、超脫新生,只在一念之間,面對世界縱橫交錯的路,我們又該如何行走呢?
【第24句】:每個人的本性都沒有差別,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本都具有純真的心念,只不過被后天的欲念玷污,才變得爭權(quán)奪利、事事計較,或因一時糊涂一步走錯,步步皆錯。然而在這茫茫塵世中,又有幾個人的心能夠不被欲念玷污呢?但若能如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就可以保持自身高潔,芳香如故。
【第25句】:若一個人很粗心,那他(她)一定不會整天數(shù)落你丟三落四,不會連你掉根頭發(fā)也要嘮叨半天。
【第26句】:凡圣情盡,體露其常,隨宜出興,不失于時,故日用心難。——《紫柏尊者別集》
【第27句】:做人其實不需要很復(fù)雜的思想,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境來不拒,境 去不留。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清心寡欲就會輕松自在,只要隨遏而安就 能自得其樂,只要放下就能解脫。放下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一種明白, 亦是一種結(jié)局。
【第28句】: 假如有人要挑釁你的忍受底線怎么辦?如果是不認識的人, 你們無冤無仇,人家可能僅僅因為看不慣你才故意挑釁,回避就是 了;如果是熟悉的人,人家挑釁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你不妨再降低 一點底線。如降到不能再降,對方還要得寸進尺,那肯定是個無賴, 你能做的,就是將其交給上帝。
【第29句】:生活中,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能讓你隨心所欲地發(fā)脾氣,任你隨心所欲地胡鬧,那一定是與你緣分極深的人。心理學(xué)講,人的潛意識里,只有對最親密的人才會產(chǎn)生依賴感,也只有能讓你感覺安全的人,你才會隨意地釋放自己。而有些人,你卻只能和他客客氣氣,禮尚往來,那只能稱為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30句】:在喧囂處,修得暇滿身,真正的清閑應(yīng)是身處繁華世間,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煩惱,擁有一顆無分別的心,從容面對任何境遇。
【第31句】: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盾乃得成菩提道。《法華經(jīng)》卷一,方便品
【第32句】:禪師意在勸誡學(xué)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確,想要成就一番偉業(yè),關(guān)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將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難以擺脫痛苦。
【第33句】:問:“佛是人依著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從哪兒來的呢?”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迷為眾,心覺為佛。有聞教義佛法而起覺者,此類名日聲聞;有見飛花落葉而悟道者,此類名日獨覺。君問最先,當(dāng)指佛法以前,既有獨覺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賴聲教者矣。”——李炳南居士
【第34句】:晝則勤心修習(xí)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jīng),以自 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第35句】: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即使是再多的苦難,也能夠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來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難與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難一樣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條活路來。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難就不在 話下!
【第36句】: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wǎng);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印。(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
【第37句】:見妙女色起貪心者,應(yīng)起四種厭離之想,云何為四?所謂退失想、顛墜想、行廁想、膿潰糞穢不凈之想。……若起此想猶生貪心,又應(yīng)更起三種親想:所謂于母等類起于母想,姊妹等類起姊妹想,于女等類而起女想。《大寶積經(jīng)》卷四十四,菩薩藏會
【第38句】:【佛心禪語】 安逸產(chǎn)生懶惰,讓人失去進取心。要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就要有緊 迫感,如果你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多余的時間去玩樂消遣,如 .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第39句】:美國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xí)慣;播下一種習(xí)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第40句】: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脫離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責(zé)任,而是公益心地擔(dān)當(dāng)義務(wù)。修行不是放棄俗務(wù),而是無私地奉獻大眾。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謙遜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執(zhí)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務(wù)眾生.,097。
【第41句】:【禪語感悟】 在佛家看來,懂得舍棄,行布施之道,才能修得福報;在現(xiàn)實中的人 看來,懂得舍棄,才能抓住更重要的東西。
【第42句】:不浮不燥,不爭不搶,不去計較浮華之事,不去在意卑劣之人!永遠不要讓自己迷失在別人的紛言紛語中,因為沒有誰可以擁有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無敵魅力,所以沒必要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就輕易改變自己,堅持做自己,才是獨一無二!
【第43句】: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教一閻浮提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摩訶般若經(jīng)》卷十一,十善品
【第44句】:禪是對生命信仰的一種篤定,一種思索,一種對糾纏的放手,一種對煩惱的觀照,更是對人生的一種積極與幽默,豁達與智慧。
【第45句】:妄有非實故,與所見不同。由境相虛妄,能緣亦非有。(古印度)陳那《掌中論》
【第46句】: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身無量故,知智無量。《大日經(jīng)》卷六,百字果相應(yīng)品
【第47句】: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內(nèi)在的充實,真正值得人們追求的,是靈魂的充實與心靈的自由。
【第48句】: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悅,如水不加攪動,本性是透明清澈。禪坐的心就像一罐泥水,人們越不理會或攪亂它,雜質(zhì)就愈會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凈本性也就會呈顯出來。心的本性也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變,就可以找到喜悅與清明的真性。
【第49句】: 對一些人來說足球是勝敗,對一些人來說足球是話題,對一 些人來說足球是思想。足球包含一種大眾哲學(xué),中國足球要尋出路, 就必須找到這個哲學(xué)原理。
【第50句】:御下之法,恩不可過,過則驕矣;威不可嚴(yán),嚴(yán)則怨矣。欲恩而不驕,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濫及無辜。故恩雖厚而人無所驕,威雖嚴(yán)而人無所怨。功或不足稱,而賞之已厚;罪或不足責(zé),而罰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驕怨矣。(宋)山堂禪師(《禪林寶訓(xùn)》卷三)
【第51句】:反觀內(nèi)心躁動之人,他們因為渴求太多,而導(dǎo)致失去了內(nèi)心之平靜。這些人即使讓他們身處于深山之中,或者隱沒于古剎禪房,他們也只會感到焦灼難安。這是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靜之樂趣。
【第52句】: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舍棄,就會執(zhí)著于外物,就會在做事的時候分心,在達到目標(biāo)的路上繞彎子。不舍得放棄也就是拒絕簡單的生活,這樣只會令人不堪重負,心力交瘁。
【第53句】:禪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見佛性,自成佛道。
【第54句】:佛說:地獄在哪里?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里。我們由于欲望難以滿足,而產(chǎn)生貪欲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欲望之火。人的欲望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欲望過多,不僅會導(dǎo)致痛苦,而且會導(dǎo)致罪惡。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第55句】:【佛心禪語】 把無心之過放下吧,不要對它耿耿于懷,不要讓它成為心靈的負擔(dān), 不但受害者要放下,犯錯的人也要放下。
【第56句】: 總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 痛苦不堪,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可能導(dǎo)致瘋狂的報復(fù)。既往不 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第57句】:云何心一趣性?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古印度)目連《法蘊足論》卷六
【第58句】:【天天禪語】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愛心、毅力,投入為人群付出,是菩薩心也是菩薩行。
【第59句】:【禪修問答】一人問禪師:【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禪師答道:今天】為什么?【因為今天是我們擁有的惟一財富。昨天不論多么值得回憶懷念,它都像沉船一樣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論多么輝煌,它都還沒有到來;【而今天不論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們手里,由我們支配。】珍惜今天,活在當(dāng)下。
【第60句】: 惡言如數(shù)帶回,說者自受自污 送禮物與他人,別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帶回。惡口向人,欲 污人,若人不為所動,那么所有惡言,將如數(shù)帶回自受自污。
【第61句】:有人說:好好愛自己。假如“愛自己”就是全心全意關(guān)注自己,那就是把憂愁請進來,把快樂趕出去。愛自己的最好方式只是愛他人,除此別無妙法。
【第62句】:問:怎樣才是正確的修行?答案是:以智慧去凈化H己,以慈悲去感化他人,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第63句】:平常心是很難得的。一個人只有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心無外物,才能夠把持心念。如此,才能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
【第64句】:深奧的道理往往不是語言所能涵蓋的,它需要我們結(jié)合自己的親自體驗才能琢磨透徹。語言只能起到啟發(fā)和推引的作用。這就像我們心中有些美妙的體會是沒法用語言去形容一樣。而那份奇妙的感覺也只有我們自己能細細地咀嚼和品味!
【第65句】: 我就是一頭老牛,拉著一輛吱嘎吱嘎響的破車,碎步在高低 不平的人生路上。沒有痛苦,也沒有怨言,就這樣拉著破車一直走, 走到天盡頭。既是一頭老牛,注定必須拉車,不是拉這輛,就是拉那 輛,不是拉新車,就是拉舊車。給我輛破車,我也會樂此不疲地拉, 拉穩(wěn)拉好,不翻車,我就有成就感。
【第66句】: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愿生善道,暫時不聞佛。《華嚴(yán)經(jīng)》卷六十,入法界品
【第67句】: 為什么要“閑談莫論他人非”呢?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境造就了每個人在處事原則與方法上存在著差異,這就好 比穿鞋,倘若我們不穿上別人的鞋,怎么會知道別人的腳是舒服還是痛 苦呢?
【第68句】:佛教的“信”,具體包括六個方面: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缺少其中之一部不是完整的信,能做到完全相信,是極為困難的。
【第69句】:參禪用功,并非只是坐禪觀靜,對于看話禪法門,能夠?qū)⑿囊庾R與話頭 時時廝磨,做到萬緣頓息,又不于頓息處有所住,一句干屎橛提持不放, 方能趣入覺悟之徑。此時,放下萬緣而不落空,提起萬緣而不著有,提 放自如,堪稱大自在。
【第70句】: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一句智慧的禪語,包含著人生全部的真諦。不是擁有幸福的人才幸福,只是能夠感受幸。
【第71句】:【天天禪語】優(yōu)填王擔(dān)任施主。佛陀于身之兩旁化出兩座高巍寶山,美妙莊嚴(yán),眾寶雜合,光輝耀眼,山中花果繁茂,發(fā)出微妙香味。一個山頂有成熟的粳米,美味可口,想吃的人就去吃,眾皆獲得飽滿;另一山頂長出肥美的芳草,牛羊吃了心滿意足。佛陀為眾生開演甚深微妙法,得果生天者無數(shù)。
【第72句】:菩薩善知諸法無我已,觀察真如,修寂靜行,不久當(dāng)?shù)贸鯕g喜地。《入楞伽經(jīng)》卷三
【第73句】:寬容是性情的空間,從容是作息的空間,戒律是自我的空間,布施是實現(xiàn)的空間,禪定是智慧的空間,單純是喜悅的空間。有了這些空間,便能發(fā)現(xiàn)“真我”的妙用。——鄭石巖
【第74句】:不羨王侯與貴人,唯將云鶴自相親。閑來石上觀流水,欲洗禪衣未有塵。——李洞《贈僧》
【第75句】: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jié)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dāng)盡,不應(yīng)一生便盡結(jié)使。《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優(yōu)波離會
【第76句】: 任何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不滿和怨天尤人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以積極向上 的心態(tài)去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 藥呢?同樣的心里,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第77句】:執(zhí)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干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就會給自己帶來憂愁。一《佛陀的格言》
【第78句】:惡友相得,復(fù)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fā)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xí)惡友不已,其家財產(chǎn)日日損減。《長阿含經(jīng)》卷十一,《善生經(jīng)》
【第79句】:修養(yǎng)心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琢磨。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成功,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鮮花美酒,灑脫面對生活的風(fēng)霜雨雪,還心靈以本色。
【第80句】: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著就是一種 累。該放下的,趁早放下,該提起的才有機會和力氣提起。放下該放 的,提起該提的,活著才有快感。這么簡單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這么簡單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來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第81句】:時間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貴的,金錢買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而且屬于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的,不是絕對的,正如痛苦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時間特別漫長,而幸福快樂的時候,則感覺時間轉(zhuǎn)瞬即逝。
【第82句】:心凈則國土凈,我們要時常保護心念,不要被貪嗔癡等毒害侵襲;更要積極救護世界,不要讓暴力充斥社會,讓災(zāi)難破壞家園、污染
【第83句】: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這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
【第84句】: 放下:佛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見性。
【第85句】:“風(fēng)動幡動”是禪宗一則著名公案,它說明萬法唯心、境隨心轉(zhuǎn)之理。外物的變化運動是客觀的,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外物又怎能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呢?
【第86句】:生命應(yīng)如拂面的清風(fēng),怎么來就怎么去,恬淡自在,隨風(fēng)而至、隨風(fēng)而逝。生命需要一泓靜水,來滌蕩內(nèi)心世界的浮華與焦躁。要活在當(dāng)下,在禪茶一味,在青山綠水間,在書香中,體驗生命里那一份純凈與精神的升華。
【第87句】:若自得利,先推他人,其心常一,無有放逸。見他得利,歡喜如己。《菩薩善戒經(jīng)》卷六
【第88句】:【佛心禪語】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幸的事情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不妨看開一 些,勇敢面對現(xiàn)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奔向新生活。
【第89句】:如若可以,我愿做一個竹徑中,低眉撫琴的那個青衣女人。那帶著淡淡憂傷的旋律,或是淡雅如蘭的相思,或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韶華三弄、云水禪心,漁歌唱晚、霧鎖重樓。
【第90句】:諸菩薩但觀眾生有利益處,即便調(diào)伏,為護大乘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軟語。(陳)慧思《法華經(jīng)安樂行義》
【第91句】: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是以跨海這樣大的追求為人生目標(biāo)的。這樣,就不 可避免地要遇到過河、蹬湖、涉江的考驗。如果你連河都不敢過,就別想涉 江跨海的事了。
【第92句】:【禪里禪外】別把欲望與理想混為一談,欲望的盡頭是物質(zhì)的擁有,理想的終極是精神的充盈。占據(jù)的東西,就算再多,皆會離你而去,攥得再緊,到最后你都是兩手空空。我們要學(xué)會選擇,能夠填補心靈空虛的,不要輕易錯過;要學(xué)會糊涂,別斤斤計較,莫計人生小帳;要學(xué)會放棄,誘惑難成機遇,負重必滯步履。
【第93句】:人需要愛,太嚴(yán)則會沖失了愛。有理的時候,氣度更要寬和,才能圓融愛,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內(nèi)正”。
【第94句】: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一實境界而起。《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卷一
【第95句】: 當(dāng)你真正認識了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境界:縱然全世界 的人都不了解你,你也不覺得寂寞;縱然所有人都不支持你,你依然充滿 力量。
【第96句】: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fā)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fā)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dāng)不得往生也。(北魏)曇鸞《往生論注》
【第97句】:若起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人不二法門。《維摩經(jīng)》卷中,入不二法門品
【第98句】:譬如水中魚,游泳網(wǎng)者前,便為他所執(zhí),豈非自損傷。女若捕魚人,諂誑猶如網(wǎng),男子同于魚,被網(wǎng)亦如是。《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七,優(yōu)陀延王會
【第99句】: 一個內(nèi)心憂郁又孤寂的人面對打擊,似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反擊 中保護自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