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修可以使我們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增進身體健康,祛除種種疾病,安定心靈精神,增長般若智慧,徹悟宇宙真理。
【第2句】:做人要以靜修身,以儉培德,以退處事,以讓養心。人心何時知足,知足便足。人生何時閑,偷閑便閑。知足常足心,終身不辱人。知止常止心,終身不恥人。
【第3句】:當你只能為別人去做嫁衣而自己無法“獲取”的時候,努力去做別人的 嫁衣吧!當你做出了成績,千萬不要忘了跟別人分享,因為分享別人的快 樂、分享別人眼神中的光芒,其實也是一種快樂。
【第4句】: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功課。就如做事,亦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
【第5句】:為人妻者,對外應鼓勵丈夫于飽暖之余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應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并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為人妻者的責任。
【第6句】: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第7句】:【天天禪語】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珍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貪執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
【第8句】:人生如跑馬拉松。浮躁的心態、盲目地加速,只是一時的痛快,對長遠 的發展并不是好事。很多時候,挺得住就是有成果的開始,人生到底可跑多 遠,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要不停地跑。無論做什么事,有明確的目標、 根據動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第9句】:在當今社會,雖不需要我們舍身飼鷹,卻應懂得只有博愛與寬容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第10句】: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論》卷上,施勝品
【第11句】:有些學佛人,表面上念佛認真、吃素嚴格、打坐精進,然而生活中,對家人缺乏關愛,不能做到家庭和睦,對金剛師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剛師兄之間的團結。與家人不和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礎,與金剛師兄不團結,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沒有做人的基礎和修行的根本,那么學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第12句】:而實際上,幸福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是此時此刻你的意識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和反饋。它不是通過比較得來,也不需要設定任何的時間地點等附加條件。
【第13句】:每一次轉念都是幸福的好機會,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將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和事,人和事無不輕安。
【第14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嗔心未斷。凡人要斷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動治百動。保持沉默,再大的毀謗與中傷都會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靈就不會迷失,這是大智慧。一日禪:保持淡定嗔心不起。
【第15句】:【治愈系基地】禪語意在說明人的心態愈樸素自然,愈能修得正果,即所謂的大徹大悟。一味地急功近利。那么,在這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精神的指引下,你的素質將得到最好的修煉。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一定會穩操勝券。
【第16句】:如虛空本來無動靜,不以明來即明,暗來即暗,明暗自有吉來,虛空原無動靜。煩惱即菩提,其義亦然。迷悟雖即有殊,菩提心原來不動。——《荷澤神會禪師文案》
【第17句】:人生的七種財富,需要我們用心修煉才能獲得,心中的財富和資糧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當我們在忙于追求、拼搏而失去方向的時候,不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已擁有的財富,如此便能領悟到財富就在心中的真諦。
【第18句】:越來越多的人把少壯不努力的告誡,化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壯年爭名奪利已是世間之慣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業之基石,亦 是造作業因之重要時期。處于慣性之河,無需刻意逆流,能夠隨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進一步引導河流灌溉稼穡,此為智慧人,此為大事業。
【第19句】:【畫餅充饑】把畫餅當作真餅,一愚也。備此畫餅以充饑,二愚也。有了畫餅,便天真地認為自己是飽漢,三愚也。向他人炫耀“我已飽足”,四愚也。欲向他人兜售畫餅,愿人皆食畫餅,五愚也。見同愚者喜其畫餅便自得,遇智者斥其畫餅而惱恨,六愚也。佛門中將學問當作證悟的人,與此同。
【第20句】: 我信仰早晨,生命為早晨而張揚。早晨是新生的開始,早晨是 理想的跑道,早晨是奮斗的號角,早晨是成功的序曲。從光明的希望 中出發,披著燦爛的朝霞飛翔,我靈魂愉悅,內心堅定。不管前面是 朗朗乾坤,還是蔭翳蔽日,都不能影響我前行的腳步、必勝的信心。
【第21句】:禪非意想,以意想參禪,則乖;道絕功勛,以功勛學道,則失。——《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22句】: 我們應該記住這樣一個道理:為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就必須在 各種不期而至的境遇中學會忍耐,忍則有益,斗則必損。忍得一時之辱, 才能得到更強大的力量和更長久的發展。
【第23句】: 中國人需要找到自己文化的根。這個根在哪里?在先秦,雖 然被割斷,但這個根今天依然活著,中國人要盡快回到這個根上。
【第24句】: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滿足,經不起愛欲的鼓動及外界的誘惑,繼續永無盡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難耐!
【第25句】:若人決定心,獨受諸勤苦,所獲安樂果,而與一切共。諸佛所稱嘆,第一最上人,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一
【第26句】: 時間深處 偶爾放下匆忙的腳步,讓心空一空,騰出屬 于精神和靈魂的位置,它們隨后就到。不能怨精神 和靈魂的腳步太慢,快了就留不下堅實的足跡。倒 是要檢視一下我們自己,是否因為走得太快,身后 連一點值得收藏的痕跡都沒有。不妨等一等,生命 的油耗太大,車損驚人,應該大修或保養一次了。
【第27句】:多念佛,祈求阿彌陀佛保佑臨終預知時至,這樣可以嗎?可以!但不如多念佛,好死歹死皆一任阿彌陀佛。
【第28句】:(三)弘揚正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已解脫人天繩索,汝等亦復解脫人天繩索,汝等當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96經
【第29句】:人有一種本性,總是趨向于自我保護,相信“我”,甚至放縱“我”,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自以為是。“作繭自縛”便是指我們常常像蠶蛹一樣,忙不迭地為自己編織一個精致難破的繭,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庸人自擾,自尋煩惱;愚人自縛,自綁天足”,這是世界每天都在不斷上演的悲劇。
【第30句】: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云,讓人可以漂流十方,任性逍遙。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
【第31句】: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工夫。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門,沒有外面的鎖,只有里面的閂。別人在外面怎么使勁踹,都不如里面自己輕輕一撥。
【第32句】:【天天禪語】雖然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得不到善知識的引導、敦促與攝持,那么受往昔世強大的業力與不良習氣的影響,我們只能不由自主地流轉在輪回的苦海之中,并受苦受難與無法自拔。所以依止與親近具德的善知識是多么的重要。
【第33句】:信佛不是要求財勢名利,而是要使人人對自己有信心,培養毅力,發揮勇氣,訓練自己莊敬自強,不依賴他人。
【第34句】: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蓋復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身性中萬法皆現。——《壇經一阡悔第六》
【第35句】:是心非心,心相本凈故。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須菩提語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無不?舍利弗言:不也。須菩提語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無者,應作是言,有心無心耶?舍利弗言:何法名非心?須菩提言:不壞不分別。《小品般若經》卷一
【第36句】:生氣,在佛法中被稱作“嗔”。 佛家言:“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佛家言:“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可見,無法控制嗔怒,就很可能招來彌天大禍。
【第37句】:心變得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快樂便會生成。學會簡單可以擺脫世事喧囂,任潮起潮落,世事煩擾,我自安然。簡單,是清水滌心的純凈;是心素如簡的恬淡;是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單似禪。
【第38句】:凡夫覺得不可思議之事,在佛菩薩只是正常,本來如此。凡夫覺得稀松平常之事,在佛菩薩亦稱妙絕。花開葉落,無非真理;成佛涅槃,也無二般。
【第39句】: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
【第40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惡心即陷地獄;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緣,懷慈悲行善,人安心安。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雖能一時得志,但罪惡會陪伴他的一生,還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責罰和別人的責罰,這便是惡報。
【第41句】: 這個世界上還活著的已沒有唐朝人,沒有清朝人,甚至很少 有民國人。朝代是用來更替的,人生下來是為了死的。人生其實就這 么簡單。為前人掃墓,實際上是為了讓后人為自己掃墓。
【第42句】: 我們的人生常常被某些無形的繩子牽住,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嫉妒 和褊狹都是繩。擺脫了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們被外物 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欲與心靈思想,那么原本使我們幸福的東西也會成為 我們的枷鎖、痛苦的根源。
【第43句】:隨緣做事,隨緣放下,不留戀。就是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能夠隨順因緣而去,不留戀這個世間、不留戀任何東西,那才會沒有遺憾地結束此生。
【第44句】:能夠在喜、怒、哀、樂面前,應付得過去、排解得開、不生心、不動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們做功夫所要達到的境界。
【第45句】: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46句】:只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面,才有心情欣賞自己擁有的幸福,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第47句】:菩薩精神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必須有實質的表現;慈悲與愿力是理論,服務眾生的工作是實質的表現。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有形、堅固、永遠的工作。
【第48句】:如佛所贊: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愿力最勝。(古印度)世親《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第49句】:當知布施之時,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
【第50句】:不在意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的瀟灑的人,因為沒有了瑣事的羈絆和纏繞,也就使深信獲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馳騁。
【第51句】: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當我們抱怨人間的愛太少的時候,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愛心。
【第52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53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炬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印光法師)
【第54句】: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
【第55句】:“熱誠”可以讓人永不絕望,“登峰造極”可以讓人不斷超越極限,“意志 力”可以讓人穿透困難險境,“妙趣”可以改變封閉的思考,“禪”可以讓 人智慧大開。
【第56句】: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身上的習氣在某些時候會成就他的事業,但在某些時候卻成為一種致命弱點,讓他一敗涂地。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過無數次尚不能吸取教訓,那他真是無藥可救了。
【第57句】:【禪語感悟】 佛對阿難說:“過去之世的王子,難道是別人嗎?就是今天說法會場 中的我。我于久遠的過去之世,救拔接濟種種急難恐怖,令大家獲得安全 與快樂。如今我已成佛了,亦令眾生遠離苦難,讓眾生永遠地遠離生生死 死的大苦惱。”
【第58句】:芳華輕逝,淚灑菩提,我們每一天都在憧憬未來的美好,擁禪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華,轉眼如云煙消失的無影無蹤,淚珠紛紛落下,悲傷著你的悲傷,痛苦著你的痛苦。
【第59句】:一個人倘若一味執著于擁有,執著于將物質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會有所進步的,正如一個道場(佛教術語,道場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實自己,便不會有前進的空間。
【第60句】:諸有持明人,遠離諸有相,勿生取著心,造立塔廟等,勿讀誦經典,勿建曼荼羅。若自性相應,斯即為最上。《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一
【第61句】:人性的多變,復雜的內心,流水的人情,給人生涂抹了一道道滄桑的風景。其實我們都渴望一種持久的溫度,雖不能與日月同輝,但也溫馨一程。行于俗世面對諸多的冷暖,慢慢的學會保護自己,學會了放手,不過多的奢求,保護自己也是一種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以杯水禪心守一份純靜,念一份感動。
【第62句】: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確;若朝三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將永遠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第63句】:生活在此處,莫要向別處求佛求悟。塵世人心喧擾,只因在眾生心中有 一個對靜寂、悠閑的渴望。靜處不存,二元對立打破,鬧處亦無蹤跡, 此時所作所為皆是如實應緣。妙悟之人運水搬柴,絕無凡心亦無圣心, 只是運水搬柴。
【第64句】:過年前,人人會將屋子內外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壞的淘汰掉,讓心地天天清新潔凈。而學佛的人,更要心如過年一樣,日日除舊布新。
【第65句】:在佛家眼中,心中無物,四大皆空。我們雖達不到這種境界,但也應當時時擦拭心中雜念,以使其不被塵世所染。
【第66句】: 一法師日,圈養的動物一 生郁郁寡歡,難見陽光,因此身 上充滿毒素,食這種圈養動物的 肉如同服毒,我們的身體怎么會 健康,又怎么會不得那些奇奇怪 怪的病?結合日常觀察,細品法 師之言,還真不能不信。
【第67句】:學道如行路,途中未得休。直到長安日,方能見對游。一《舒州法華舉和尚語要》
【第68句】:沾染古跡的青石階上,幾株新抽出葉兒的蘭花,在月光下襯著微微跡痕,曵然舞動,似若你最美的音影。愿點燃一盞青燈,懷一顆禪心,祈你此生安好。
【第69句】:處世待人,要講究方法,保持心靜。“富貴在天,生死有命”,人生在世 只不過數十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敗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一個有 高深修養的人,對待功名如糞土,視富貴如浮云,生不足喜,死不足憂,看 破紅塵,雜念全消,才能擺脫世俗的糾纏,超然于物外。
【第70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第71句】:僧問:“如何是璇璣不動?”師日:“青山數重。”日:“如何是寂爾無限?”師日:“白云一帶。”——《天龍重機禪師》
【第72句】:學道人必定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便是入門下手初步。——《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73句】:【膽量、機遇、智慧】 膽量、機遇、智慧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第74句】:倘若我們讓心靈得到凈化,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瑣事,以真心去發現真我,我們就會發現,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佛就在我們身邊,在一切蘊含著真善美的事物中。
【第75句】: 浪子回頭金不換,意味著浪子能真正做到回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 有足夠的毅力和意志是不可能重新做人的,即使你確定了目標。
【第76句】: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我們又何必太認真呢?我們赤條條地來到世上,最終也將赤條條地離去,既然這樣,不妨把一切不幸都看成一種難得的體驗,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們應該為能在有生之年體驗末日而感到幸運。
【第77句】:善良與正直、愛心、悲憫為伍,與邪惡、陰毒、冷漠為敵。柔軟時的善良,可以融化冷敖的冰川;堅硬時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頑固的巖石。
【第78句】: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雪覆孤峰峰不白,雨滋石筍筍須生。”——《洛浦元安禪師》
【第79句】:一心向善,心存善念,一念之善,一念成禪,品自然之道,而深悟人生善之根本。
【第80句】: 一日,60后老師對90后弟子說:人要經歷饑餓才懂得飽食的 幸福。弟子于是餓了一天,一天后飽食一頓,卻沒有體會到飽食的幸 福,相反他獲得了饑餓的幸福。問其故,答日:饑餓可以減肥,不用 減肥藥了。行者言: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幸福的味道很不一樣。
【第81句】:未來是一個懸念。生活如同一場球賽,不知道結果永遠比知道結果有趣,假設未來失去懸念了,活著還有何樂趣可言?正因為未來沒有揭曉,所以,我們能盡情地幻想,盡情地設計未來愿景。有時候,可能夢想成真;有時候,夢想只是夢想,不管怎樣,人類需要受到夢想的引導。
【第82句】: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所以對過去迷惑;因為我們不曉得將往何處去,所以對未來茫然;因為我們不明白要活在當下,所以對現在沒有好好珍惜與把握。我們的“心”總是在回憶過去、盼望未來、隨從當下妄念的狀態里,這些都是對自心缺乏認識所導致的。
【第83句】:誠實、公正、堅定、慷慨。誠實、自制、慷慨、忍耐。《經集》第青樹林,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84句】:醫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護士就是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所以,醫院應該是大菩薩修行的道場。
【第85句】:佛法強調,真正的善良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善良。一個高高在上的有錢人施舍一點殘羹冷炙給乞丐,這不是真正的善良。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佛家是站在與眾生平等的位置上來施行自己的慈悲與善良的。
【第86句】:【最有禪意的文案】以為自己最好或不如人,都是內心的障礙;能去我執,才能輕安自在。
【第87句】:【佛心禪語】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三分心平氣和”“能屈能伸大丈夫”。退是為了 進,能退才能進。在無法獲得期望的目標時,應當學會做退一步的考慮, 也許就會打造出另一片有為天地。
【第88句】:弟子:“師父,為什么其他做錯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我在改呢?”師言:“想要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與人計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一證嚴法師
【第89句】:問:“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處世,想當為世人所歡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諒,譏為假慈悲,應抱如何態度對待?”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李炳南居士
【第90句】:做事如同駕車。新手上路,往往手忙腳亂,一刻也不閑著,反而東磕西撞。當然他也會怪罪人家的東西放得不是地方、路不好、路障多等等;但這些“客觀”的事實,在老手那里似乎都不存在。
【第91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民國)弘一《做人十大要訣》
【第92句】:喜歡與愛是有區別的。喜歡是一種心情,愛是一種感情。喜歡是一種直覺,愛是一種感覺。喜歡是淺淺的愛,愛卻是深深的喜歡。喜歡你,卻不一定愛你,愛你就一定很喜歡你。喜歡一個人,淺淺地喜歡是最美,如飲清茶,淡然而落寂,挑落燈花,滿心禪意,是銀碗里盛雪的素清,卻又聽著隔水的云簫,分外的纏綿。
【第93句】: 佛說:厭苦欣樂是世間人的一個通病。平時只知道享受舒適安樂,卻不 知享受一份安樂,就增長一份貪戀。這一份貪戀,一定會使人在臨終時有一 個“戀”字。一念戀著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還要輪回六道。
【第94句】: 淡泊是理性的成熟,也是最具體的滿足;它是積極的樂天知命,而非 消極的聽天由命;它是人世的適情致性,而非出世的斬情滅性;非寧靜無 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淡泊,才 是對人性的透徹了解,才是對世情的深刻領悟。
【第95句】:佛陀曾經說:“諸佛無法用水洗掉眾生的罪業,無法用手取掉眾生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指明正確的真理,才能令人獲得解脫。”如果我們想要清凈罪業、遠離痛苦、證得覺悟以及獲得解脫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教的真理。
【第96句】:一切事物,有利必有弊;唯一的例外便是念佛。念佛有無上利,無一切弊。南無阿彌陀佛。
【第97句】:【禪語悟道】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和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98句】:時光過得很快,過了一天,我們的壽命就會減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魚兒,沒有一點快樂可言。佛教講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無論是參禪還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長期纏繞在心頭的妄想之心。
【第99句】:世界上曾出現無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他們以大慈悲心攝受眾生,傳法、引導、加持、護佑,提供種種方便解脫大道。但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以苦為樂、執我為實,身口意總是與佛法背道而馳。由于自身的我執與業力感召,最終我們沒有被佛菩薩救度,至今仍在輪回中流轉,在苦海中受苦,實在應感到遺憾與懺悔。
上一篇:佛語禪心文案大全-佛語禪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