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系禪語】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顆平和的心;懷揣一顆平和的心,得失了無憂,來去都隨緣。一個灑脫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雅的人。容貌乃天成,浮華在身外,內心清寧靜謐,才是永恒的美。
【第2句】:【佛家經典禪語文案】時光春去秋來,流年幾度浮浮沉沉,一路走過的風景,走過悲傷,走過孤單,走過記憶。短暫的年華,告別的過往,有珍惜有錯過,流逝的時光,會不斷的模糊太多記憶,總有一些人會走出我們的視線,漸行漸遠。
【第3句】:為了擺脫煩惱而參禪,這樣不會成功。因為當他煩惱的時候,就想到了禪;當他快樂、不煩惱的時候,便把禪忘掉了。——耕云先生
【第4句】:感心動耳,蕩氣回腸。歌以詠言,舞以盡意。公不離婆,秤不離砣。公事公辦,敲鐘吃飯。功不獨居,過不推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狗仗人勢,狐假虎威。骨頭丟下,群狗打架。鼓空聲大,人狂話大。
【第5句】:【佛心禪語】《維摩經》上面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無住。所以,無住是一切法的一個總的規律、總的形態。
【第6句】:【禪語人生】在盛怒之下拒絕別的的希求,常會因“口不擇言”而傷害對方,也讓別人覺得你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在拒絕的時候,要能面帶微笑,態度莊重,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尊重與禮貌,如此一來,即使被你拒絕,也會欣然接受。
【第7句】:休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宋)龍牙密禪師(澫益《法海觀瀾》)
【第8句】:不自棄則志剛,不自暴則氣柔。志剛則本立道生,氣柔則深造自得。志剛可上求佛道,氣柔可下化眾生。志剛可荷負眾生,氣柔可承事諸佛。——《法語二》
【第9句】:君子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直、善良和自信的心,有我們畢生受用不盡的寶藏,做到了這些,你便比任何人都幸福了。
【第10句】:【禪心佛語】雖住在氣候宜人的地方,也免不了受蚊蠅的滋擾,雖然享受著盛大的歡樂,也免不了受煩惱的纏繞。
【第11句】:【佛心禪語】禪師笑著說:“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壺,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滿了,但禪師卻沒有停手,依舊往杯里倒水。
【第12句】:【禪語人生】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天下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離不開信心、勇氣、努力,以及前世的福報。
【第13句】: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法句譬喻經》
【第14句】:只要能一天做一件實事,很快,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煩惱漸漸變少了,歡樂漸漸增多了,生活也愈變愈好。
【第15句】:【拜佛】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借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并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
【第16句】: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在需要,是自覺自愿的,而非外在強制的。
【第17句】:【佛與石對話】臺階上的青石問佛像:同是石頭,為什么你受膜拜,我被蹂躪?佛像答:你成為臺階只挨了四刀,我成為佛像受了千百刀。人們拜的是我的苦難與修行。經歷與挫折都是對自己的修煉,也是被人尊敬的緣故。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本來就是由酸甜苦辣組成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不必強求什么,留給自己一點空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淡泊之中悟出人生的真諦。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第19句】:左手太陽,右手月光,我喜歡亮。愛夜晚的寂靜,因為有星星做伴;戀塵世的皮囊,因為有蠟燭可以點燃。如果心空是透明的,生命就不會黑。為什么不告訴自己,其實,在孤獨的人生道上,有一盞燈相隨就已足夠。
【第20句】:【禪語早安心語】人一輩子不可能都是順的,總會攤上點什么事情,金錢上的損失都是小事,早晚都會賺回來,就怕人留在坑里出不來,把自己的信心,夢想,以及良好的品質丟掉,那才是最致命的。
【第21句】:【禪心佛語】你有本事把它創造出來,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它本來就沒有的。所以佛教是講雙向的,你能夠讓它緣起,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
【第22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第23句】: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塑造自我卻不僅限于規劃目標。要真正塑造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必須奮起行動。莎士比亞說得好:“行動勝過雄辯。”
【第24句】:見樂著人,當愿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見歡樂人,當愿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25句】:夫沙門者凡有四種,何謂為四?一者形相詐現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求名沙門,四者實行沙門。《大乘寶云經》卷七
【第26句】:【圣經文案】495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啟3:5)
【第27句】: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第28句】:【心靈禪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欲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不斷減少的過程,所以要學會放棄與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和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
【第29句】:不要處處爭強好勝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如果你老是想贏對方,即使獲勝了,那也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第30句】:【心靈禪語】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對于一時的得意或失意都不必太在意。
【第31句】:總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可能導致瘋狂的報復。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第32句】:我們必須確知:人只要是活在錯誤當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煩惱當中。而人最大的弱點是姑息自己、苛求別人。——耕云先生
【第33句】: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有名閑富貴,無事小神仙。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第34句】:【禪語人生】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你流浪人間,不要陷入其中。人在紅塵中,心在萬物上。天地有芬芳,隨緣共花香。
【第35句】:【禪語感悟】以貌取人,輕慢他人,驕縱自我,這是人性中深藏難除的劣性,一旦產生這樣的心境,那就會產生傷人不利己的心態。
【第36句】:【佛心禪語】做人禁忌:不因貌美而自傲,不因恭維而失態,不因距離而忘懷,不因榮華而蛻變,不因嫉妒而結怨。
【第37句】:【禪語人生】唯有擁有淡定的內心,才能真正細細品味生活的滋味。生活、工作、人生,是苦還是樂,只在一念間。而我們要做到的就是以一顆清醒淡雅的心面對誘惑,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貧,以淡定超然的態度來應對一切。
【第38句】:【禪心佛語】人生是一方田,種啥得啥,因果循環,誰也逃不離。痛就痛了,痛讓你認識自己,也看清了別人。敗就敗了,站起來拍拍灰塵,多少人在乎你摔過跤。人間多少事,看清了想開了,淡了忘了,就靜了。
【第39句】: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靠的是緣分,那么人和人的相處,靠的則就是一份真誠!知己也好,友情也罷,如果你在乎我,我會加倍的在乎你。唯有真心,才不會辜負了彼此的緣分。
【第40句】:【禪心佛語】佛陀說,老、病、死能啟迪我們去思考生命,脫開瑣事的紛擾,走上珍愛人生、追尋真諦、奉獻大眾的道路。
【第41句】:我們生活在塵世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會有人說你好,也會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著于他人的評判。
【第42句】:【禪語人生】學佛,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學會做好一個人,從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資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
【第43句】: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東晉)跋陀羅(《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見頌》)
【第44句】:對于我們初學者來說,在內心中未生起菩提心和證悟空性之前,應唯一觀修死亡無常。世尊說:“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
【第45句】:有些地方本來可去可不去,但最終還是要去;有些事本來可做可不做,但最終還是做了;有些問題本來可想可不想,但最終還是得想。人總是這樣不由自主。
【第46句】:【禪心佛語】生命的每一個細胞都格外珍貴,有質量的過好每一天生活,就有效地保證了我們生命細胞的存活率。
【第47句】:一個人的心胸、度量一定要寬大,才能容納周圍的人與事。人生本來就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應提得起、放得下;過去的煩惱要拋開,而不留一絲痕跡。
【第48句】:每個人的改變要由其自身來完成,不可能也不需要由別人代替。所以并不需要改變任何人,而只需要幫助需要改變的人。
【第49句】:【佛心禪語】一個人無論多么威嚴,多么排場,如果沒有愛心相伴,也只是空好看而已;一個人無論多么富足,多有地位,如果沒有智慧相隨,也只會是名利的仆人:
【第50句】:理想便是希望,是力量和快樂的源泉。一個人的理想可以不遠大,卻不可缺少,否則生活就會沒有目標,以至于一生碌碌無為。
【第51句】:【佛心禪語】入迷稱做失,人悟稱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環境的喧鬧與安靜有什么關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駕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第52句】:【禪心佛語】佛陀開示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每一個都是為了降伏我執。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這些法教無法對治我執,所有的修行都是無用的。
【第53句】:【禪心佛語】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造物主給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性,你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把自己的天性發揮到極致。
【第54句】:【禪心佛語】人生苦短,沒有彩排。成長是過程,每個人都要經歷,我們必須擁有一顆寬容、體諒、善良、正義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情,要做一件好的事情他的背后是需要一件成功的事情最主要的成功之徑是取決于心態的細節。
【第55句】:【經典佛語】真正學會知足,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從最沒意義的比較開始,這世界總有不如你的也總有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真正學會知足)
【第56句】:【禪語人生】性界清沒有脾氣,心界清沒有私欲,身界清沒有不良嗜好;性不清沒有福,心不清沒有祿,身不清沒有壽,所以要清三界。
【第57句】:人生亦應如此,在生活強迫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日:“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第58句】:緣者是依。。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是故父母因緣生子。如是或因緣生法,是名為成。《大法鼓經》卷上
【第59句】:【禪語文案】花開在歲月,經歷著無常。演繹著虛無,萬古色是空。不論晴雨,不管春秋,一杯禪茶靜中飲,品茶,問茶,似茶,非茶。木然一問,是夢里還是夢外。一念之間,心自淡然。眾生平等,因果平等。終究散去,不留痕跡。
【第60句】:人類自古以來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與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讓自己常備一把傘。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誰也救不了你,除非你自己。自救者天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61句】:【禪語人生】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斷常、凡圣等一切對立面完全統一了之后所顯示的無分別智,才是平常心。
【第62句】:“福”是從善行來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業障沒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凈心,心地清凈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凈,縱然修善,善里有攙雜,不純,業障消得不徹底。使自己心地清凈,要改過,將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第63句】:如眾翳者同于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于正見,不了真實。《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第64句】:【靜心的禪語】人能做到事事知足了,你就能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做到平淡自足。人生的起起落落,欲望是其根源。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自然就得不到安詳。
【第65句】:【常念于一切】無害于天下,終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為怨。(《法句經·刀杖品》)☆對天下沒有一點損害,自己一生也不會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對待一切,誰又會把他當仇敵。
【第66句】:【佛心禪語】又花了好幾天,已經將“掃塵除垢”背得很熟了。佛陀說:“掃塵除垢,你知道意思嗎?”他搖搖頭,佛陀就說:“這次就由你自己去想了,‘掃塵除垢’是什么意思?要好好地想。”
【第67句】:【禪心佛語】如來眾經禁戒律法,凡有八億四千萬卷,為一切之良藥,治人身、口、意,療人生、老、病、死耳。
【第68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背后說人是非,不僅自己的名譽受損,也結下惡緣。獲得好名聲,最重要的是有高尚的品德,愿意奉獻。有智慧的人不說他人過,亦不稱己德,不輕視眾生,處處為對方著想,隨時給人歡喜,就是最好的修行。
【第69句】:【經典佛語】時間能夠證明愛情,也能夠把愛推翻沒有一種悲傷是不能被時間減輕的如果時間不可以令你忘記那些不該記住的人,我們失去的歲月又有什么意義?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敗都是假的,那該多好?可惜...
【第70句】:那些低至塵埃里的花蕊,無論你是否親近,它總會自開自落,臨水照花的牽掛,終是暖了靈犀,那一片青翠悄悄爬滿了心墻。小半生的情愫,禪意點點,都在生命的留白處,開出了一程一程的珍惜,悄然無聲,散落初夏的光陰里。
【第71句】:【禪語人生】聞到了佛法但沒有讓佛法深入自己的骨髓,并沒有進行大換血是解脫不了的,只要付出了努力、一定會功德圓滿、如愿以償。若不努力踐行佛法、既使佛陀在我們身邊也無法開悟啊。
【第72句】:有什么不要有病,沒什么不要沒命。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難好做人。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月亮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閱盡人情知紙厚,踏穿世路覺山平。
【第73句】:五四以來的中國大學逐漸走向空中樓閣。大學是人的大學,要想建設一流大學必須從娃娃抓起,沒有一流的人怎么會有一流的大學?北大、清華曾經培養出來的曠世奇才都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都是一流的人才。
【第74句】:【禪語人生】修禪者主張放棄已有的知識和邏輯,不是不要“知”,而是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知”,那是無上智慧,天下一切事理都可以用無上智慧來印證和解釋。
【第75句】:【禪語悟道】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和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76句】:【佛心禪語】比一比,想一想,心情自然會寬暢;會一會,喝一喝,傾吐煩惱心明亮;走一走,讓一讓,他人高興自安祥;樂一樂,放一放,卸去負擔心神曠。
【第77句】:參禪之人千萬莫在世間做出絕情的樣子,以為此是修行。悲喜之緣應現之時,且慟哭且開懷,刻意積忍反成病態。習禪者隨順因緣、觀照因緣,眼淚方流,淚從何起?眼淚不止,誰在哭泣?淚干,悲情何去?悲喜之情怎礙本來面目。
【第78句】:有了淡泊之心,天天都是好日子。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開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的處世心理。有了這種心態,還有什么不能忍耐?
【第79句】:【禪心佛語】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要征服困難先征服自己。
【第80句】: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置身滾滾紅塵浪滔天,每天面對無數欲望顛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潔凈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簡單的蘭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凈天地。
【第81句】:【禪心佛語】從佛教角度說,沒有佛法的正末,只有人心的正末。正法時代同樣有很多末法的事情,末法時代同樣有很多正能量的事情。外在的境界都是內心的幻化,看世界其實也是看自心。
【第82句】:【禪心佛語】切莫騙人能被騙到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親朋好友才可能相信自己。人生一世,知己難遇,若將朋友都騙了,自己就會過上孤苦伶仃的痛。
【第83句】: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世間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得意與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第84句】:【經典禪語】擁有善良、美好的品質,就像給自己穿上了盔甲,可以幫助自己抵擋邪惡,獲得雙倍的保護;如果能夠在這些品質的基礎上,加強心性的修養,那么就像建立起了成功的銅墻鐵壁,通向成功的道路將會永遠暢通無阻。
【第85句】:【禪心佛語】佛教講「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誠如衷,形于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第86句】:現代人是愛慕虛榮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競爭和貪圖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靈深處卻是蒼白的;物質生活看似是安穩的,而精神生活卻顯得非常不安。——鄭石巖
【第87句】:【禪心佛語】日常生活當中避免會遇到一些瑣碎不順心事,大多數都屬小事,自己卻變大,沒必要的糾結煩躁很長時間,這樣小事也變成大事了。我們要大事化小,小事變無,才能擁有欲求的舒適安寧。
【第88句】:此緣起甚深,明亦甚深。阿難,于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令彼眾生如織織相鎖,如蔓草多有稠亂,匆匆喧鬧,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大因經》
【第89句】:唯一能形容慈悲的狀態便是如虛空——空與一切萬物兼容不沖突,包容萬物,支撐萬物。佛是空王,也是慈悲王。
【第90句】:【矜而不爭】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斗勝,團結群眾而不結黨營私。☆君子知恥守禮,自尊自重,不與人爭功爭利,團結大眾而不搞小宗派,不結黨營私,而小人恰恰相反。
【第91句】:假如一個人本著污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么苦惱便會立刻跟隨他,宛如車輪緊隨著挽牛的足蹄。——《佛陀的格言》
【第92句】:腳步匆匆,求索漫漫,坎坷路途,給身邊一份溫暖;風雨人生,給自己一份釋然。若,晴天和日,就淡賞閑云;若,風雨敲窗,就且聽風吟;若,流年有愛,就心隨花開;若,人走情涼,就守心自暖。
【第93句】:【禪心佛語】如果你能勇敢承認自己錯了,那么你一定能從這個錯誤中獲益。因為承認錯誤,不僅可贏得他人的尊敬,并可增加你的自尊。
【第94句】:【禪心佛語】如果你周圍是一群鷹的話,那么你自己也會成為一只鷹;如果是在一群山雀中間的話,那么你就看不到海闊天空。
【第95句】:【禪語感悟】雁王與蘇摩以他們的慈悲和知恩感恩的心,感動了獵人,啟發了獵人的善根,不但將寶物布施給貧人,并且從此不再打獵。
【第96句】:【禪語人生】用睜開的眼睛透視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消磨世間的無奈,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謂是活出了極致,但做事,卻往往是明察秋毫的好,我可以視而不見,但絕不能心中無譜。
【第97句】:【禪語人生】在無數個睡不著的晚上,我相信會有很多人,習慣性的開始閉上眼睛,安靜的想念一個人,想念一張臉。而在他們心里,能夠有這樣一個人可以想念,或許就夠了。
【第98句】: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趙州真際禪師文案》
【第99句】:宇宙浩瀚,心燈微渺;唯以誠信啟示他人點燃心光,方能結合無數個體為大團體,使慧光遍照十方,創造娑婆世界為極樂國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