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既做一件事,就要以認真的態度去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 好沒遺憾。事情總要人做,不是你做就是我做;人都必須做事,不是 這事就是那事。敷衍著去做,還是用心去做,都一樣要做,都一樣要 付出氣力、時間和生命。與其在敷衍中荒廢自己,不如在用心中充實 自己,做事如做人,到頭來做的都是自己。
【第2句】:要勇敢面對現實,遇到困難要歡喜承擔,把握人生做好事,聚合大力量為眾生服務。
【第3句】: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導下度一切苦厄。
【第4句】:“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們現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種“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潛力成為那樣的人。如果因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遠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會努力塑造自己,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第5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蔽覀兙褪且谛纳臏缰g,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
【第6句】:世間人要想得個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負重,若要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參禪,在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礙再大的誘惑 都要克服、斬斷,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狀元,不要冒充開悟宗師,不老實用功,卻走上禍己禍人之不歸路。
【第7句】:【時間與財富】 善于利用時間之人,將會擁有更多的財富;虛度時光的人,就會失去 人人都想得到的東西。
【第8句】:佛家說: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因為一念不放,而后悔終生的事比比皆是。如果放不下,便無法使自己達成圓滿,不能成“佛”,反倒為“魔”。
【第9句】:如果能了悟“諸法無常、諸苦是空”的道理,解脫身心束縛而沉浸于正法的快樂,即是忍辱。
【第10句】: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11句】:一塊頑石,被一滴小水滴經年累月地滴落在同一個地方,到最后,那看 起來最無力的力量卻可以把最有力的頑石滴穿!你能因此說小水滴就比頑石 有力嗎?不能。然而事實是,頑石確實被滴穿了,原因就在于水滴的鍥而不 舍、持之以恒。
【第12句】:一個人如果一生中沒有享受到生活的樂趣,沒有品嘗到生命的真味,那么,就意味著這個人缺乏生命的自覺與自省。沉浮動靜皆人生,用心體悟每種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沉浮得失皆是生活的賜予,才能于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品味到樂趣。
【第13句】:為大導師,引諸眾生人佛法門;為大法將,善能守護一切智城?!度A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
【第14句】: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云何為四?所謂念誦: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斗馂楹}埻跽f法印經》
【第15句】: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人也總有歡樂和憂愁。蔑視困難,勇往直前的人,在黑夜中也會露出笑容;凄苦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險的,即使睡著了,夢中也滴淚。
【第16句】: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無垢性品
【第17句】:人們一直在追求外物帶給自己的快樂,卻不知真正的快樂就在自己的內 心,在自己的生命深處,自性需要自度,取悅自己需要自度。
【第18句】: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梁)傅翕《傳燈錄》卷二十七
【第19句】:大干世界,蕓蕓眾生。無論一個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業是大是小,身份是顯是微,一個人的魅力如何,關鍵看“大氣”與否。
【第20句】:譬如有人咽喉閉塞,則能斷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諸見,唯有我見斯能斷于智慧命根。《大乘寶云經》卷九
【第21句】: 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做人難,做一個低調的人更難,難于從躁動的 情緒和欲望中穩定心態;低調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對人生的理解,你必須 把自己調整到以一個合理的心態去踏踏實實做人。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 值得人們好好品味的內容。
【第22句】:學佛只是學做人。有的人學佛,想學成一個頭上金光閃閃、走路腳不沾地的神佛,這就離佛越來越遠了。學佛是要雙腳落在地上,做好該做的事情,帶著愛心生活,懂得人際關懷,能學到這些,不是活佛,也離佛不遠了!
【第23句】: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無用功,而是做大事的開端。
【第24句】: 人是生而不獨立的,生而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陽 光、空氣、水,民族、國家、社會,以及世間的一切,被所有的人共 享、爭奪,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唯有靈魂屬于個人,一個人能否堅 持自己獨立的靈魂,自己要負全責,沒有任何理由推諉。崇尚獨立的 人們,先要自問自己的靈魂是否已經獨立。
【第25句】:最初需要對生死輪回生起畏懼之心,決心要逃脫,就像被屠夫拴住的麇鹿一樣。中間需要一個死而無悔的精進,像一個勤勞耐久的農夫耕田一樣。最后需要一個樂陶陶,安穩穩無可死者之心,像一個具大威權,成大事業之偉人的心胸一樣。(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26句】:要將是非當教育,不要將人事當是非。前者能將種種不順心的行為轉化為重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會讓你覺得人生很痛苦。其實,每天的瑣碎事務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
【第27句】:【簡單是禪】人,小時候簡單,長大了復雜;窮的時候簡單,富有了復雜;落魄時簡單,得勢了復雜;君子簡單,小人復雜;看自己簡單,看別人復雜。世界其實很簡單,只是人心很復雜。其實人心也很簡單,只是欲望很復雜。人,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人,一復雜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
【第28句】: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拔ā闭诰秤校瑘逃姓邌势湔妫蛔R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第29句】: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后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第30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總是刻意地去模仿別人,那么到后來迷失的還 是自己。莎士比亞曾說:“你是獨一無二的?!比顺砷L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認識 自我、確定自我的過程,形成并保持自己個性是不容易的。
【第31句】:一個人生存處世,就應該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廣闊胸懷。樣做人才能瀟灑自如。
【第32句】:因果法則總是平衡的,好比化學方程式,一邊起什么反應,那么另一邊就會有相應的生成物。每個行為都產生著相應的結果,每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又在不斷地增長。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你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一旦你采取了行動,其相應結果絕不會就這么隨便消失的。
【第33句】:佛說,用覺悟的心修行就是最好的修行,而離開生活本質的修行算不上真正的人世修行。
【第34句】:生活之路不只一條,如果一條路走不通,那只不過是在暗示另一條路上的輝煌。適時止步,“半途而廢”之后,或許你會發現,人生之路原來可以如此寬闊。
【第35句】: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愛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燈。幸福與快樂不存在于外境,而來源于內心的寶藏。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不要向外找求,應當從內心中發揮與挖掘。
【第36句】:【禪語悟道】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和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和執著。
【第37句】:比丘們,去吧!為了蕓蕓眾生的幸福和善益,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于對世界眾生的悲憫之故,去弘法吧!南傳《律部·大品》
【第38句】:有二種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嫌戒者,不作販賣,輕秤小斗欺誑于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洞蟀隳鶚劷洝肪硎?,圣行品
【第39句】:清凈信樂心,名士夫勝財;修行于正法,能招安樂果;真諦之妙說,是則味之上;賢圣智慧命,是為壽中最?!峨s阿含經》卷三十六,第1013經
【第40句】:修行不是在最后一口氣才往生西方,而是當下活生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把凡夫心換成慈悲清凈心。
【第41句】: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葉J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凈其意。出離心、菩提心與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第42句】: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凈信,亦令他得不壞凈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度A嚴經》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第43句】: 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 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劉忠介《人譜》六條)
【第44句】:【天天禪語】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與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45句】: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王遍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日本)空海《即身成佛義》
【第46句】: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產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p>
【第47句】:追求事業成功者,稍有成就,不驕傲者能有幾人?在驕傲之余,能思慚愧之心者又有多少?只有平和的心態才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正確對待得失和輕重,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自己也能得到升華。
【第48句】:(二)心宰、心生、心造在這六尺之軀的眾生體內,我說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與寂滅,以及走向世界寂滅之道。《增支部》第二冊,218頁
【第49句】:社會形態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第50句】:我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兩全其美,卻無法禪定于一夜琴聲,直至悠悠的琴聲被暗香淹沒。
【第51句】:學道如行路,途中未得休。直到長安日,方能見對游。一《舒州法華舉和尚語要》
【第52句】:佛陀像太陽,善知識就像放大鏡,自己則像燃料。如果沒有放大鏡聚集太陽的光芒,燃料是無法自行燃燒的。我們想要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沒有依止善知識的指導,j寶的加持之光就不可能聚集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就無法燃燒掉相續巾的我執、煩惱、習氣等罪業的燃料。
【第53句】: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菩提月,凈蓮深栽濁世中?!仁軕焉?/p>
【第54句】:年輕人常常沉迷于愛情,卻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愛不是自私,而是奉獻;愛不是染污,而是清凈;愛不是狹隘,而是包容;愛不是冷漠,而是溫暖;愛不是愚昧,而是智慧。有了真正的愛,婚姻就會幸福;有了真正的愛,家庭就會和睦;有了真正的愛,人生就會美滿;有了真正的愛,前途就會光明。
【第55句】:【覺悟自己和覺悟他人】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 別人做錯了事,我們可能會批評指正別人;別人走錯了路,我們往往 會提醒別人;但在我們提醒別人的時候別忘了提醒自己,在批評指正別人 時也要批評指正自己,這樣我們才能覺悟自我和覺悟他人。
【第56句】:【讀書】 人的一生如果有書可讀,又有時間讀書,又有資財讀書,又能使自己 從中受到教益,又不被書中的文字所局限,就是會讀書的聰明人。
【第57句】: 生活在如今這個喜歡到處擺闊、又要追求轟轟烈烈的時代里,張揚的 表露似乎也被人們視為一種時尚。似乎只有高調做事才會更加容易成功。
【第58句】:佛家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相生,每個人的貧富窮通,都是過去所種的因成熟后所得的果,沒有誰虧待過自己,假設對現今的一切不滿意,那也是自己虧待了自己。
【第59句】: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境,只愿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和無限的欲望,是毀滅地球和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第60句】:【佛心禪語】 把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生活中有多大 的困難,有多大的挫折,有多深的痛苦,都將會變成一縷云煙,隨風 飄去。
【第61句】:一潭靜水、一朵白云、一聲蟬鳴、一個背影,在云林深處,煙火人間,皆隱藏著淡淡的禪機。
【第62句】:十、染凈因果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日:當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維摩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队」夥◣熚拟n菁華錄》
【第63句】:一個人的慣性就是一個人的特質所在,也即障礙所在。順則凡,逆則仙,順著習氣走的就是凡夫,凡夫皆有定數。能逆而行之的才是佛,佛是已覺悟的人,命由自己決定。
【第64句】: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凈,全同諸佛?!度A嚴原人論》
【第65句】:吹噓自己,蔑視他人,因驕傲反顯渺小。《經集》第青樹林,第七章《無種姓者經》
【第66句】: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宋)佛跡頤庵真禪師《禪關策進》
【第67句】:每一次轉念都是幸福的好機會,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將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和事,人和事無不輕安。
【第68句】:真正的慈悲不只是愛你所愛的人,還要去寬恕、愛護你的仇敵;真正的智慧不僅是頭腦的聰明,而是用寬厚的胸懷來面對一切禍福,是一種愛人如己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愛眾生、以智慧心對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對、以貴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會再有敵人,也不會再有煩惱。
【第69句】:我們要接受自己生活中所謂“不完美”的地方,用“和自己賽跑,不要和別人比較”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如果我們愿意放下攀比,學習別人優秀的地方,從對方的成功中得到啟發,收獲最多的其實還是自己。生活中,請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激,靜下心來,放下心靈的負擔,仔細品味你所擁有的一切吧。
【第70句】:生活中,有很多人往住在擁有財富時不懂珍惜,不能善用財富廣積善緣。為人處世舍不得花一分錢,活像個守財奴,有時甚至怕窮親戚上門借錢,于是整天編造自己沒錢的謊言。殊不知,當我們無數次將謊言當成事實來講時,總有一天謊言真的會變成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意念的力量無比強大。
【第71句】:人的品格猶如土壤,佛法就像種子,菩薩的功德就像苗芽,諸佛的境界就像果實。若沒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優質的種子,也長不出挺拔的苗芽,更無法結出飽滿的果實。同樣的,一個人若缺乏高尚的品格,即使獲得殊勝的法教,并專心念佛,也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佑,更無法成就圣者的任何境界。
【第72句】: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心先過去。畢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讓你的心先過去。
【第73句】:淡泊名利,無所欲求。像雪竇禪師這樣本性純真的人,才會感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了留戀于真誠本性的歡樂,圣賢的崇高境界自然會到來。
【第74句】:修行的過程要經歷干錘百煉,雖有疾風驟雨、山重水復,也總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當成功地經歷了一次風雨的洗禮,總會有-一種突出重圍、沖破眼前迷霧的瞬間透澈之感,眼前頓時呈現明媚春色,草長葉動,鳥啼花笑,無限生機,無限嬌俏都盡現心頭眼底。
【第75句】:憶念便是加持,蒙師友、佛菩薩的憶念,便是蒙師友、佛菩薩的加持。念佛、念法、念僧、念師、念父母、念有德之人,即是接受三寶、師尊、父母的加持。
【第76句】: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學生的“樣”;以好模樣,培育孩子正確的人生觀。
【第77句】:佛教的真理猶如虛空,比如虛空既遍于一切萬法,又超越一切萬法一般。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世俗諦,是遍于一切而立;勝義諦,是超越一切而言。
【第78句】:如果能解脫愛欲和對塵世的貪戀,教誨眾生而行為出眾,即是忍辱。僧人出家,忍受各種清規戒律,弘法度人,忍的就是這種辱。
【第79句】: 人生最善良的行為是奉獻 佛說:“奉獻越多,生命就會得到越多?!薄敖o予越多,人生就越豐富; 奉獻越多,生命才更有意義。”
【第80句】:快樂和幸福來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然而,內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到內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為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上У氖拢窟@跟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呢?
【第81句】: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第82句】:無所事事的人,內心并不輕松閑適;積極付出的人,內心反而寧靜喜樂。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因為世界所現,全都與己相關。
【第83句】:古德諄諄之言只為眾生指月,若順指而極目上視,明月即現于目前,然 而卻有執著于手指,思慮不已,不肯向上而望之輩,于方法論上作目的論, 于是葛藤縛身,寸步難行。有心、無心、言語、寂默,你不于此四句上審思, 即無見性之方向,你若一念審思才起,金剛王寶劍即要砍來,請珍重。
【第84句】:【天天禪語】佛陀就像太陽:太陽遠離烏云密布,佛陀遠離煩惱障礙;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去除一切世間的黑暗,佛陀的智慧照遍宇宙,去除一切生命的無明;太陽的溫暖能令一切萬物生長,佛陀的慈悲培植一切眾生的善根。
【第85句】:如諸眾生及草木,一切生長咸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尸羅地。“四十華嚴”卷十七
【第86句】:不向一切生靈施暴,無論這些生靈在這世上是強者,還是弱者。《經集》第二品,第十四章《如法經》
【第87句】: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第88句】:風之所至,皆純凈;心無掛礙,暢游天地;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只需,一片時光的暖,靜靜地注視這婆娑世界。心經過千百次過濾,才可領悟到那禪意。一笑一塵緣,一葉一菩提,心,美麗昂然地端坐于時光的盡頭,飽孕陽光,面對風雨,微笑展顏。
【第89句】: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與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與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與欲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90句】:很多人只懂得為錯過的太陽流淚,卻眼睜睜地看著群星從眼前消失,最后,一切都成云煙。如果總是背著沉重的懷舊包袱,為逝去的流年感傷不已,就只會白白耗費眼前的大好時光,也就等于放棄了現在和未來。拋開過去,讓一切在今天全部歸零,我們才能整裝待發,快樂出行。
【第91句】: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大寶積經》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92句】: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 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云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第93句】:凈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美)張澄基《凈土今說》
【第94句】:【禪理禪悟】①簡單的生活不容易,因為要活的簡單,一定不能想的太多;②一個人的價值,不體現在與別人相同的東西上,而體現在與別人不同方面;③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④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⑤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
【第95句】:對狡猾者要狡猾,對老實人要老實,對動搖者要堅定。這是過去的遺訓。(宋)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96句】:對一方有利的事情,對另一方可能有害;當月亮出來的時候,睡蓮開花,荷花卻閉斂。(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97句】: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毒S摩經》卷中,觀眾生品
【第98句】:——《大乘流轉諸有經》 生命在哪里?舉個例子,被斬成兩段之蚯蚓,頭尾各置于一處,切斷后 之頭在動,尾也在動,那么生命究竟在頭部,還是在尾端?其實,蚯蚓之所 以還可以動,是因為還有一絲氣息。當有限的能量耗盡之時,頭不會動,尾 巴也不會動了。因此,生命不在頭部,也不在尾端。
【第99句】:慈悲喜舍比寶石還要珍貴。慈悲喜舍,正是人際關系的本質上的調整與 和諧。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下,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和諧的人與自然的 統一,人類才能得到快樂,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 福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