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即使是再多的苦難,也能夠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來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難與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難一樣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條活路來。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難就不在 話下!
【第2句】:將六度的修持融人生活:修持布施不但可以助人,還會愈加慷慨大方。修持持戒不但清凈惡業,還會更加關愛生命。修持忍辱不但化敵為友,還會變得笑容可掬。修持精進不但人生成功,還會樂于服務他人。修持禪定不但內心平靜,還會懂得活在當下。修持智慧不但做事圓融,還會時刻保持覺悟。
【第3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4句】:慈悲能喚醒眾生內心深處的善念。一個修煉的人即使身陷魔難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間成為他最有力的法器,鏟除邪惡,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
【第5句】: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如來亦爾,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演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大般涅槃經》卷十三,圣行品
【第6句】:佛教并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
【第7句】: 與他人爭執,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心氣不順,故意為難別人。對別人施加 的辱罵不能忍,也多是由于自己遭遇的境況不順遂,不能大肚容之。我們 每個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可通過的人生階段,為了 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忍耐。
【第8句】:所謂佛境界者,極而言之。迷則佛境界俱是眾生境界,悟則眾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廣錄》
【第9句】:一聲聞乘,唯求自利而不能為利益他事。二緣覺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是人不離生死。《佛說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
【第10句】:【面對現實】 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 安,但沒有翻身余地。
【第11句】:應發欲心,超過有結,應發欲心,于無欲中,欲無欲事。《大威德陀羅尼經》卷五
【第12句】:人生這一場行色匆匆,面對著自我與世界的沖突,內心與煩惱的冰火,還有那些啟齒閉口、欲說還休的糾結,生活的禪法就在于把握客觀的分寸,去經歷著重重隔閡,卻又不能在阻礙中退縮,還要承擔生活這東邊日頭西邊雨的客觀,平常心,年華里,一輩子。
【第13句】:佛家禪語: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第14句】:世上最難辦的事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世上最難纏的人只是自己,認認真真把自己做好,世上就少有難題了!
【第15句】:人心換人心,真心見真情。人心可貴,在于真誠;真情可待,在于寬容。人生如茶,歲月似酒,喝的人不同,便會生出不同味道。
【第16句】:今人唯知石中有火,未曾施力擊之,終日指此冷石說火之用,卻只是塊石頭。此是不肯死心做功夫以求正悟,唯記相似語言而說禪者是也。——《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17句】:佛教不僅僅屬于佛教徒,佛教屬于一切信仰佛教和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是真正的公益,是超過陽光、空氣、水的公共資源、公共利益。
【第18句】:我們念佛、參禪,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門頭,使眼不貪美色、耳不貪美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染一切六塵緣影之法。
【第19句】: 二十多年前,我正年輕,覺得這個世界暗無天日,感到前程 一片迷惘,生命時刻處在坍塌的邊緣。二十年后回頭再看,發現那個 曾經的我不可理喻,當時覺得垂天之重的事實際上輕如鴻毛,當年看 似過不去的坎其實跨步能過。人們,再難都要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就活得一切都風淡云輕。
【第20句】:很多高僧大德常講“吃虧是福”,這一點不假。吃虧的反面是占便宜,占便 宜就是禍。我們要清楚占便宜是禍害,就絕對不會再有占人家便宜的念頭了。
【第21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最難做到的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占著我們的心房,哪里還有快樂存在的地方?
【第22句】:“肺氣健旺,則五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天生體質虛弱造成。癥見氣短喘促或咳嗽,聲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壓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重在補益肺氣,平時可以多做呼吸運動,多唱歌和朗誦,食物可以選擇百合、花生、橘梗、黃芪、黨參等,幫助潤肺補氣。
【第23句】:凡所施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后報,是名為舍。《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一
【第24句】: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盡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與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盡所有智,是真理的廣的角度而言,猶如遼闊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說,仿佛深廣的海底。雖然深廣的不同,但究竟是一體。
【第25句】: 某小戶人家和一大家族毗鄰,小戶人家屋窄田瘦,大家族房 多田肥。詩書傳家的大家族品高德勛,歷來安守本分,小戶人家則總 懷小家心態,對大家族既羨又妒且恨,并常常挑釁,欲侵其屋占其 田。大家族卻一忍再忍,甚而以德報怨。一日大家族內起紛爭,小戶 家乘虛而入,雖被棒出,而賊心不死。
【第26句】:我們只要不吝惜滴水之情,摒除錢財利益的困擾,處處為別人著想,或許得到的就會是別人的涌泉相報;我們只要善行天下,終會在受助者或他人心中留下高大的形象,這不是錢財所能買得到的。
【第27句】:那些慈悲、善惡不是佛教最后的追求,這些品質卻與對覺悟的追求密切相 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必備,也就是說我們生活 在社會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其關鍵是知道錯了,要記得改正,切莫一錯 再錯。
【第28句】:見樂著人,當愿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見歡樂人,當愿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29句】: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憶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滅。口稱南無三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往生人天常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下
【第30句】:【禪語智慧】【第1句】:示弱而不逞強,示拙而不逞。【第2句】:不懂裝懂是聰明,懂裝不懂真智慧。【第3句】:忍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第4句】: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第5句】: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喜無聲。【第6句】:心中有佛,在家也是出家;心中無佛,出家也等于在家。【第7句】:君子相交,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第31句】:叩拜,不是彎下身體,而是放下我慢;念佛,不是聲音數目,而是與佛相應;合掌,不是并攏雙手,而是恭敬萬有;禪定,不是長坐不起,而是心外無物;歡喜,不是顏面與樂,而是心境展示;清凈,非摒棄欲望,而是知道取舍;布施,非毫無保留,而是懂得分享;祈求,不是向佛索取,而是完全信靠。
【第32句】: 一個內心憂郁又孤寂的人面對打擊,似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反擊 中保護自尊。
【第33句】:所謂風水輪流轉,人在做,天在看。做多了不得人心的事,終究會自食其果的。說到源頭,他的事業失敗,不是誰造成的,一切都是他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感召來的。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散發出去的負能量積攢到一定程度時,首先殃及的就是施者本人。
【第34句】:每個人的精神都處于“亞健康”狀態,需要愛心撫慰怎樣把握與人交往的原則?佛日: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第35句】: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36句】:生命的態度決定著生命的質量,生命的過程是一團亂麻的傷痛,還是一彎清新的溪流,就在于用生活的樂觀去鼓勵自己在煩惱面前的惆悵惘然,讓生活向光明的程度改變,創造心地氛圍,安然的拓展,活出生活的一份生機與心地的幾分氣度,由與入禪,把生命活成一條慈悲智慧與氣的生命主線。
【第37句】:第一種人占據了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他們只懂享受,卻不愿承擔,內心卻又放不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蕁麻莖稈上的菟絲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費力地汲取著養分,卻從不奉獻什么。
【第38句】: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但有時卻比有聲更為深刻。
【第39句】: 凡事均不可一味地接受,也不可一味地拒絕。要看事情的性 質,還要看當時所處的環境氣氛,該接受的不能拒絕,該拒絕的決不 接受。人在學會接受的同時,也要學會拒絕,并要在接受和拒絕之間 學會把握合適的度。這個度很不好把握,既需要足夠的悟性,又需要 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第40句】: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啊!
【第41句】:我們的才能并不取決于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也不會因為遭受挫敗而貶值,無論別人怎么侮辱、詆毀、踐踏,我們的才能依然存在。正視自己的能力,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和態度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因為無論別人怎么說,我們的才能都不會因此而改變。
【第42句】:如今有些人從書本上、網絡上積累了很多佛法知識,這個也學,那個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內心卻并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虔誠心,在覺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這種情況叫做“智慧錯亂”。智慧錯亂的人是無藥可救、無法可度的。僅僅積累很多知識卻不實修,那又怎么能趨入解脫大道呢?088。
【第43句】:【佛心禪語】 無論做什么事,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要全力以赴,專心致志 地去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做一件成一件。
【第44句】: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與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45句】: 面對無心犯錯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內疚中,這時哪怕只是 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輕輕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同樣,如 果你是那個犯錯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無形的牢籠之中,如果這個錯誤 可以彌補,就去做點什么,獨自懊惱是最無益的事。
【第46句】: 朋友問行者,你為什么那么熱愛早晨?行者答,因為每個早 晨都是全新的,新事物總能打動我快樂愉悅的神經,我會因此按捺不 住內心的激動,并不可遏制地想給大家傳遞這種激動。如果你足夠細 心和敏感,就一定會發現早晨與早晨并不一樣,鳥鳴和鳥鳴的韻律千 差萬別,霞光的味道也如此不同。
【第47句】: 社會需要批評,也需要鼓勵。批評是為了讓社會進步,而社 會的進步同樣需要鼓勵。社會由人組成,對一個人老是批評,容易使 這個人破罐子破摔;如果既批評又鼓勵,這個人對批評就較容易接 受,也會因鼓勵激發自覺,有利于其心智的健全。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即使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
【第48句】:對于許多人來說,生活中的許多關口和障礙并非他人所為,都是自己設置的,都是由于放不下架子、心有掛礙而產生的,都是在“作繭自縛”。如果能以純真質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那么一切“關口”也就成為坦途了。
【第49句】:托風捎去天涯的問候,在季節的轉角做了最后的告別。一幀清寧里,誰會收到,誰會撿起,誰又會把它丟在風里,已無需知曉。念已成禪,綠蘿打濕衣襟,依舊蔥蘢著生長。
【第50句】: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動了它,蛇就會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癡煩惱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第51句】:一切法各各為因,各各為果,是名因果相。(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第52句】:善的緣起,當我們在紅塵迷途中彷徨往復,不知路在何方時,你可知,有一盞心燈一直在照亮你?
【第53句】:參話頭猶如手握一柄金剛王寶劍,任何心識情緒生起,都會臨刃而亡。 既有此寶劍在手,行走天涯而無懼,何必要去自尋敵人欲殺之而后快, 參禪強求開悟,定入魔障。
【第54句】: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華嚴經》卷五十,十地品
【第55句】:【佛心禪語】 我們要盤點人生,在不斷地盤點中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完善自己, 征服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寬度。
【第56句】:人生淡然如花,自然一路芬芳。花紅不為爭春,春自艷;花香不為引蝶,蝶自來。漫漫的歲月,默默地生長,靜靜地開放。不求大紅大紫,只愿春來次第開,春歸漸入塵,一生美麗過便是不枉。靜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歲月,與清風對語,與光陰說禪。人生的美麗,不在于爭,而在于守。
【第57句】:甲乙二人于交叉路口相撞。甲說:“我正直道直行,乙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乙不對。”乙同樣說:“我正直道直行,甲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甲不對。”以自為正,以他為邪,世人大抵如此。
【第58句】: 在這個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素質和修養正在不斷提高。大家都知道 在大事上講原則、小事上講風格,但要做到唾面自干,有如此境界和修養 的人恐怕不多。
【第59句】:佛陀告訴我們,輪回的一切系列過患、無窮無盡的痛苦,皆是從無明開始,因無明引發。正如第j三世大寶法王在《了義大手印》中所說:“從本未有白現迷為境,由無明故執自明為我,由二執故流轉于諸有,愿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第60句】: 早晨總是讓我心曠神怡,度過漫漫長夜,被晨風輕撫.沐浴 燦爛陽光,一度慵懶的肉身重新復活。盡管早晨和假期一樣短暫,但 她的注定君臨,總能鼓起我生命的帆。因為早晨,我不再眷戀停泊的 錨地;因為早晨,我不再沉迷溫柔的港灣。人生的航程依然很長,永 恒的晨光正等候在我必須抵達的遙遠彼岸。
【第61句】:佛法功夫,一日要見一日精進。若因因循循,縱過了百劫千生,也不得有成功的日子。——《禪宗直指》
【第62句】:佛言:我曾于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于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經》卷八十一,諸天子品
【第63句】:驚畏有為界,喜無為法,當知此即是增上慢。《大寶積經》卷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第64句】: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心先過去。畢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讓你的心先過去。
【第65句】: 人有道德上的瑕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常常拿這樣的瑕 疵炫耀,炫耀本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炫耀竟然會獲得眾聲附 和,甚至喝彩。假如你是一個善于觀察和傾聽的人,稍作回顧,是不 是發現自己常常會經歷這樣的場合呢?這不是眾人皆醉你獨醒,而是 一種你無法容忍確又無法躲避的悲哀。
【第66句】: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唐)大珠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
【第67句】:生命之間需要對話,但不一定需要語言,和自然握手,和天地擁抱,隨處結祥云。
【第68句】: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于自愿。
【第69句】:因陀婆彌王作殊勝施主。佛陀于當日示現神變,在寶池四方,每方出現八條渠道,水從外繞流,注入池中。水流發出清妙的聲音,發出五根、五力、三十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清凈解脫、六種神通、六般若波羅密多,大慈大悲等各種法音。一切人等聞此法音,都能知曉并領會于心,由此發心求取佛果。
【第70句】: 每個人都要時時刻刻懂得修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心靈得一方凈土。那 么如水一樣的寧靜,清風一樣來去自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禪之境界,那 也就是無煩惱、證菩提的清涼佛界。何樂而不為呢?
【第71句】:我們并沒有賢明的心,不愿意聽善知識的教言,這時,病便不可少。“修行人,無事常帶三分病”,此話極有道理。病,隨時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驅離,如同報警紅燈,提示我們:“錯了!”出家人獨身、素食、起居有節,所得的病,多數與心性有關。
【第72句】:攝為船師,攝就是接受;只要有信念,肯接受佛陀的教法,佛法就像是一條船,可以送我們到達解脫痛苦的彼岸。
【第73句】: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無有分別,離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種種虛妄分別去掉,才能真正無掛無礙。以煩惱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間法,以覺悟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間法。
【第74句】:我愛,愛月色穿過竹簾,低眉一朵花的風雅;我愛,愛披上時光羽衣,舞一段云水禪心,看陽光在眸間盛開成別致的清亮。
【第75句】:問:“久久尋源,為什么不見?”師日:“為步數太多。”日:“恁么則不覓去也。”師日:“還同避溺而投火。”——《五燈會元》
【第76句】:一個人,不管他年齡多大、能力多強、經歷過多少事,只要是很自我,不懂得因緣成事,便可說閱歷很淺;相反,懂得因緣成事,不自我,即是閱歷深厚。
【第77句】:以平常心對待生活是一種看淡得失、不為物役的姿態。正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保持一顆平常心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
【第78句】:我們生活在一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世界,當一個人摒棄自私的行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幫助了自己。因為在這個崇尚合作的世界中,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全部,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往往就維系在與別人互助的基礎之上。
【第79句】:什么是無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執著坐相,只打“牛”不打“車”,只修心不執身;只保持內心一貫的安詳,因為只有安詳的心態才是定慧不二的現量與證量。——耕云先生
【第80句】: 一位哲人說:“如果忘卻自己而愛別人,將會獲得安靜、幸福和高 尚。”付出了愛心,自己就會得到快樂,這種愛的回報是無限的。因此, 懂得關愛別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第81句】: 快樂地過就是快樂的一天,郁悶地過就是郁悶的一天。一天 的心情怎樣,生活如何,往往取決于自己。
【第82句】:如樹無根,則無枝葉花果等物。如是無明無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無明自性從于虛妄分別而生,非真實生,從顛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經》
【第83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讓人生能夠擁有積極樂觀的力量,去面對這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去迎接,去改變,突破自我封閉的孤獨,愿意欣賞,謙卑柔與,活得是一份生命的綻放,活得不是一場平生心傷。
【第84句】:【寬容贊美好運來】 多寬容別人,多贊美別人,會給我們帶來好運,也會換來真誠和友 誼。
【第85句】:無論我們做什么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禪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禪定而有了覺性時,內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第86句】:善惡與否,只有在對待不具備任何力量的人或動物時,才會體現出來。如果一個人在不受外力支配的前提下,能善待蕓蕓眾生、珍愛動植物、維護環境的安全和優美,就可以認為他是個善者。因為善惡原本只在一念之間。
【第87句】: 那些心存報復的人,其本身內心也在承受著痛苦的折 磨。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 踏上修行之路,他們所做的一切壞事,都會如同褲腳 上的泥土一樣,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報怨,以一顆 慈悲心待人,我們就能找到心靈的一方凈土。
【第88句】: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第89句】:佛教的修行,以信為基礎,以解為先導,以行為落實,以證為圓滿,是為信、解、行、證。
【第90句】:真正的愛情,即使在情感濃烈的時候,也不應失去理智。雖然愛情常會令人變得盲目,但理智還是要存在于相愛之人的心中。如果愛得亂了方寸,失了方向,最后不知道該怎樣去愛對方,這樣的愛通常都是有問題的。
【第91句】:安詳,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 得到幸福,從內心要有“安詳”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 祥和之心。
【第92句】:佛言: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后。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
【第93句】: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心地觀經》卷三,厭舍品
【第94句】:行善是一種愛心的表現,同時在禪學上來說,也是為自己培植福報的基 礎。只要能牢牢地堅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你必定能獲得他人的青睞, 享受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
【第95句】: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維摩經》卷上,弟子品
【第96句】:若是克制了自身瞋怒,就是消滅了一切敵人。(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97句】: 除非不得已不要輕易爽約,不管什么原因,爽約既是對別人 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自律。爽約的開銷往往需要誠信埋單,爽 約的次數越多,誠信的儲蓄就越少,實在得不償失。今天雖然身體不 適,日頭又毒,但還不至于必須爽約,我踐約了,身心很舒坦,不適 竟在不知不覺中減了七分。
【第98句】:《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教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從而改過遷善。他以親身經歷闡釋知命改命的法則,讓世人通曉命運的因果輪回,明了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自然規律。
【第99句】:所謂的煩惱,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質作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來分別。人若不知足,就永遠處在煩惱中。
上一篇:禪語勵志感悟人生文案-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