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村無大樹,蓬蒿為林】(諺)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沒有大樹,刺蓬蒿草也被視為林木。指沒高的就顯出矮的,沒大的就顯出小的。比喻沒有出眾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顯眼。
【第2句】:【改換門庭】“改換門庭”有兩個含義,一是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屬中性詞;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攀高枝,謀求出路。 此語源于明朝。封建時代清苦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謀取官位,以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這叫“改換門庭”。在那時,改換門庭并不是個形容詞,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換門庭象征性措施,以強化科舉考試的轟動效應(yīng)。中舉以后,報錄者手持短棍,一進中舉者家的大門,即亂打亂砸,直至屋內(nèi),把門窗廳堂家雜全部砸得稀巴爛,跟著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換一新。接著,同姓的大戶便來“通譜”,哪怕八代之前有親戚關(guān)系也連成一家。再后,拜師的、送禮的、招婿的等紛至沓來,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稅、免費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階梯的“改換門庭”就已是多么顯赫,多么堂皇!真是“鯉魚躍龍門”。中舉就如此顯赫,中了進士、狀元就更不用說了。
【第3句】:【開船不等客】(諺)船按時起航,只有乘客及時趕來乘船,船不會延時等待乘客。比喻人做事要看準時機,不能錯過。 也作“開船不等岸上人”。
【第4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此外,禁衛(wèi)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袁紹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jié),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5句】:【三貧三富才到老】(諺)三貧三富:多次的貧富變化。指人生一世,往往會經(jīng)歷多次的貧富變化,不會一帆風順,一成不變。
【第6句】:【好漢生在嘴上,好馬生在腿上】(諺)好漢的嘴是伶牙俐齒、能說會道的,好馬的腿是矯健有力、日馳千里的。指看人要看他的語言交際,看馬要看它的奔馳功力。 也作好馬出在腿上,好漢出在嘴上。 好馬在腿,好漢在嘴。
【第7句】:【大夫】我國北方稱醫(yī)生為“大夫”,南方則稱“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zhàn)禍頻繁。統(tǒng)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當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招”,賣茶人叫“茶博士”,當鋪老板叫“朝奉”,有錢人叫“員外”。這既反映了當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yè)都可以用一個相應(yīng)的官職名稱來稱呼。醫(y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y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在我國宋代。 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醫(yī)官也開始設(shè)置“大夫”官階。醫(yī)官中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醫(yī)效”等。后人因為“大夫”是醫(yī)官中最高的職位,所以把“大夫”作為醫(yī)生的尊稱。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第8句】:【鳳凰無寶處不落】(諺)指鳳凰落下的地方一定會有寶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來。也比喻人不會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 也作鳳鳥不棲無寶地。 鳳凰不落無寶地。
【第9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釋義:據(jù)《三國演義》記載,劉備在長坂坡遭到慘敗以后,戰(zhàn)將趙云冒險殺入重圍救出了劉備的兒子阿斗。劉備為了收買人心,故意把阿斗摔在地上,說,“為了救你,差點兒傷了我一員大將。”比喻有意向人買好。 例句:我拿話把他堵在門外:你也不用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我這個人外號叫“改不了”,癩狗扶不上墻。
【第10句】:【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諺)東:東家,主人。辦事如果不按照主人的意旨去做,即使盡心竭力,也沒功勞。指做事必須依照主人的意愿。
【第11句】:【膽大天下去得,膽小寸步難行】(諺)膽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闖,膽量小的人死守家門哪里也不能去。指膽大就會有作為,膽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膽大的漂洋過海,膽小的寸步難行”。
【第12句】: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13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14句】:【響鼓不用重錘】 釋義:比喻聰明人不用說,稍加指點就能領(lǐng)會。“重錘”又作“生錘”、“重錘敲”。 例句:響鼓不用重錘,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開朗地說:“這么說,我今天有點莽撞?”
【第15句】:【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慣)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16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釋義: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例句:想到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隨著越發(fā)緊縮了。
【第17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俗語形容自私自利、少管閑事、明哲保身的為人處世的消極態(tài)度。 此語出自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語誕生以來,流傳甚廣。要說對此語有獨到見解的,還是非魯迅莫屬:這乃是“教人要奉公、納稅、輸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閑事。”而對于壓迫者來說,這句格言另有一番含義:“所以被壓制時,信奉著‘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勢,足以凌人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截然不同,變?yōu)椤魅瞬粧唛T前雪,卻管他人瓦上霜’了。”
【第18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19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wěn)。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20句】:【孔夫子搬家——凈是韋】(歇)孔夫子:即孔子,春秋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設(shè)想家里的書一定很多。 凈:只。書:諧“輸”。指總贏不了,或總是失敗。 也作孔夫子搬家——盡是書。 孔夫子搬家——都是書。
【第21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22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jīng)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23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zhuǎn)】 釋義:指為了得到某種利益才去干某項工作。 例句:寶三叔滿意地望著紅榜,“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zhuǎn)!”“是呀”,他的伙伴們附和著,“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zhuǎn)嘛!”
【第24句】:【羊皮膏藥——不靈】(歇)舊時民間認為狗皮膏藥療效好,羊皮膏藥不管用。指不靈驗,不起作用。
【第25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釋義:原指下棋。比喻當事人有切身利益,容易執(zhí)著一端:旁觀者置身事外,能比較全面、清醒地觀察問題,判斷是非。 例句:“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姐姐細想;這寶硯雕弓豈不是天生地設(shè)的兩樁紅定?”
【第26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27句】:【吃人飯拉狗屎】(慣)吃的是人飯,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盡壞事。 也作“吃人飯不拉人屎”。
【第28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釋義:比喻凡事都有原因。 例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你不惹我,我好尋你?
【第29句】:【手比腳丫子還笨】(慣)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細活。 也作“手都比腳丫子笨”。
【第30句】:【人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諺)指人能因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會深感自己的技藝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練。
【第31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jīng)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32句】:【離城四十里見蜜蜂兒拉屎,出門交獺象絆了一交——覷遠不覷近】(歇)覷:看,瞧。本指能看見遠處,卻看不見近處;轉(zhuǎn)指關(guān)照關(guān)系疏遠的人,而不關(guān)照關(guān)系親近的人。
【第33句】:【屬爆竹的——點火就響】(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屬性,一點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發(fā)火。 也作“屬炮仗的——一點就響”。
【第34句】:【急用賣得堂前地】(諺)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時,就連堂屋前的地也舍得賣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時,任什么都舍得割愛。
【第35句】:【外賊易擋,家賊難防】(諺)外來的賊是明的,容易對付;家里的賊是暗的,很難防范。指在預(yù)防賊寇方面,強大的外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蔽的、知情的內(nèi)奸。 也作外賊易打,內(nèi)奸難防。 外賊好防,家賊難擋。
【第36句】:【出氣多,進氣少】(慣)形容人病重,快要斷氣。也比喻錢不夠花,入不敷出。
【第37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38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jù)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wù)必在三日之內(nèi)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fā)現(xiàn)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jié)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39句】:【官斷十條路】(諺)指官府判案自有許多的手段和法子。
【第40句】:【頭頂高梁花,腳踩漿泥瓣】(慣)比喻身為農(nóng)民,生活在農(nóng)村。
【第41句】:【脫帽禮】“脫帽禮”多在隆重、莊嚴的場合下使用,如升旗、聆聽尊者講活(講課)或悼念亡者。這一禮節(jié)源自歐洲。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戰(zhàn)火不斷,作戰(zhàn)時與敵短兵相接,肉搏而戰(zhàn),頭部容易受到襲擊,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頭盔。士兵們到達安全地帶就脫下頭盔以減輕負擔;同時,到別人家里去,來者為了表示自己不是敵人,就首先把頭盔掀開,露出自己的面孔。這種習慣發(fā)展到近代,就成了脫帽禮。
【第42句】:【芝麻掉到針鼻兒里——趕巧】(歇)針鼻兒:針頭上的小孔。指湊巧、巧合。
【第43句】:【四兩棉花八把弓——細細彈】(歇)弓:彈棉花的繃弓兒。彈:諧“談”。指仔細地傾談。 也作“四兩棉花八張弓——細細地彈”。
【第44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45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第46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jié)子】 釋義:巴豆:植物名,果實含毒性蛋白,陰干后可入藥,但有大毒,宜慎用。 黃連:植物名,中藥學以其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功能瀉火解毒。 巴豆花還沒開,黃連卻已結(jié)子。指黃連早熟,可解巴豆之毒。 例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jié)子。黃連能治巴豆毒也。
【第47句】:【民以食為天】(諺)老百姓把糧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指糧食是民生的根本,是人類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重中之重。
【第48句】:【有根才開花,有蔓才結(jié)瓜】(諺)沒有根的草木開不了花,沒有蔓的植物結(jié)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發(fā)展壯大。
【第49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guī)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nèi)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小報告。 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quán),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shù)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50句】:【好處安身,苦處用錢】(諺)在稱心如意的地方就安身受用,在遇到困厄的時候就使錢溝通。指到什么境況,就作什么打算。
【第51句】:【紅花還得綠葉扶】 釋義:比喻人本領(lǐng)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老羅兄弟,我這是替你們想啊!你瞅哪個在臺上掌權(quán)的沒幾個貼心人? 紅花還得綠葉扶嘛!
【第52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yǎng)出俊秀的子女。
【第53句】:【一面墻擋八面風】(慣)形容人本領(lǐng)了得,一人能對付許多人。
【第54句】:【出岔子】(慣)指出了差錯或事故。
【第55句】:【棍棒不打上門客】(諺)指對登門拜訪的客人,絕不可無禮。
【第56句】:【染缸里撈出白布來】(慣)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第57句】:【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諺)指樹林大了,有益鳥也就有害鳥,有善鳥也就有惡鳥,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有。比喻人多了,少不得就有邪惡的人。 也作“樹林大了,什么鳥都有”。
【第58句】:【海上風多舟難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諺)海上的風多了,船只就難以行駛;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寧。指官多騷擾就多,掣肘更多,使社會不能太平。
【第59句】:【貴易交,富易妻】(諺)易:更換。 舊指人有權(quán)有勢了,就會拋棄患難時的朋友,另交新貴;有錢有業(yè)了,就會拋棄窮困時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貴易妻”。
【第60句】:人橫有道理,馬橫有韁繩.
【第61句】:【賊捉賊,鼠捕鼠】(諺)讓賊去捉拿賊,讓鼠去捕捉鼠,這樣更容易見功。比喻只有深入到事物內(nèi)部,才能研究并掌握其活動規(guī)律。
【第62句】:【長木匠,短鐵匠】(諺)指木匠下料,總要留長點,長了可以裁短;鐵匠打鐵,總要留短點,短了可以鍛長。比喻做事必須留有余地,以便從容處理。
【第63句】:【墻頭上跑馬——轉(zhuǎn)身難】(歇)本指很難轉(zhuǎn)過身子,轉(zhuǎn)指陷入困境,很難回頭另尋出路。
【第64句】:【單相思】(慣)本指男女間只有一方對另一方愛慕。比喻辦事情只從單方面的主觀愿望出發(fā),不顧客現(xiàn)實際。
【第65句】:【啞子漫嘗黃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黃檗:即黃柏,落葉喬木,樹皮中醫(yī)入藥,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轉(zhuǎn)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難以對人開口。 也作啞子漫嘗黃柏味——難將苦口向人言。 啞子漫嘗黃連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第66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 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大隊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67句】:【打火機】現(xiàn)在的打火機小巧玲瓏,多用于抽煙者點煙用。打火機品種繁多,花樣不斷翻新,以至于有人專門收藏打火機,出現(xiàn)了收藏打火機熱。 世界上第一臺打火機是德國化學家德貝萊于1823年發(fā)明的,可它的原理卻來自中國。 其實,轉(zhuǎn)輪打火機源于中國近代的“火鐮”。中國先前抽煙的人,都有一桿煙槍(俗稱煙袋桿),一個煙袋(盛煙葉用),一塊火石和火鐮。火鐮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塊比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邊緣放一點點硝棉,用一塊似鐮刀狀的黑鐵,猛地擊擦石英石的邊緣,擦出火花,燃著硝棉,然后將硝棉放入裝滿煙葉的煙袋鍋子里,以此點煙。 現(xiàn)代打火機不過是把火鐮換成了轉(zhuǎn)輪,把硝棉換成了汽油,摩擦產(chǎn)生火星點燃汽油。
【第68句】:【話不傳六耳】(諺)六耳:一人兩耳,六耳是三個人。指機密的話只可你知我知,不可傳到第三者的耳里。
【第69句】:【省油燈】不是“省油燈”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費折騰,不讓人放心。 “省油燈”源自宋代,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還真有省油燈,可見,節(jié)能意識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古已有之。現(xiàn)在的節(jié)能燈,可能是受了“省油燈”的啟發(fā)。 陸游最早記述了這種燈具,《齋居記事》云:“書燈勿用銅盞,唯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老學庵筆記》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歷之。尋常盞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燭不然,其省油幾半。”這種燈為瓷制,燈具內(nèi)有夾層,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發(fā),可省油近半。 “省油燈”最先在四川地區(qū)流行,“漢嘉”在今雅安市以北。當時陸游客居四川,曾擔任邛州天臺山崇道觀主管。由于陸游的推崇和宣傳,“省油燈”傳播到全國。1999年考古隊在三峽庫區(qū)的涪陵石沱墓地,發(fā)掘出土一盞宋代“省油燈”,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cè)面有一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與宋代大詩人陸游的描述完全一樣。考古證明,省油燈并非杜撰。 后用“不是省油燈”轉(zhuǎn)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第70句】:【揭債要忍,還債要狠】(諺)借債時要再三忍耐,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還債時要狠下決心,能早還就早還,能一次還清就一次還清。指借債付利息是個不小的負擔,無債才能一身輕松。
【第71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72句】:【跛子走路——一腳高一腳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動缺少一定準則或掌握不住分寸。
【第73句】:【蹬渾水】(慣)比喻跟著人干壞事。
【第74句】:【坐在黃鶴樓上看翻船】(慣)比喻幸災(zāi)樂禍。
【第75句】:【遠并不救近渴】(諺)遠處的井水再多,也解決不了當前的口渴。比喻緩不濟急。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渴。 遠水不解近渴。
【第76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lǐng)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77句】:腳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第78句】:【沒有不透風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不透風的墻是沒有的。
【第79句】:【秧好稻好,娘好囡好】見“娘好囡好,秧好稻好”。
【第80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諺)哄:騙。哄地皮:種地懶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產(chǎn)糧,沒吃食。指種莊稼必須勤快,才能多收獲。
【第81句】:【一人向隅,滿座不樂】(諺)隅:墻角。指有一人面向墻角悲傷,滿屋的人都不得快樂。
【第82句】:【不到黃河心不死】(慣)比喻不到走投無路時不死心。也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第83句】:【氣死人,不償命】(慣)指說話、做事太讓人生氣。也指故意氣對方,幸災(zāi)樂禍。 也作“氣死活人不償命”。
【第84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85句】:【無立足之地】(慣)立足:能站住腳或生存下去。比喻沒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慚愧,無地自容。
【第86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zhì)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yè)。也比喻因為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87句】:【剪不斷,理還亂】(慣)既難以割舍,又梳理不順。形容人的心理活動或感情很復(fù)雜。也形容頭緒太多,難以理清。
【第88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兩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處不公平的天地,識人可要識個透哇!俗話說得對,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第89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 釋義:形容膽小怕事。 例句:“不行!誰都像你這樣膽小,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你!”
【第90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打架不記仇】(諺)指年輕夫妻吵架很平常,彼此很快就會忘記,也作天上下雨地下流,倆口子吵架不記仇。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記仇。
【第91句】:【紅白喜事】中國民間稱結(jié)婚為“紅事”,埋人為“白事”,合稱“紅白喜事”。結(jié)婚叫紅喜事,還好理解,花轎是紅的,新娘穿紅的(白色婚紗是后來的外來婚俗),洞房內(nèi)鋪的、蓋的全是紅的,室內(nèi)外、院內(nèi)外墻上貼的、門口掛的全是紅的,嫣然似紅海洋一樣,紅事忌白。然而,死了人叫“白喜事”不好理解。那么這又是什么緣由呢? 所謂白喜事,有悲喜交加之意。首先,如果百歲老人死了,那是自然歸天,有人稱之為喜喪。另外,喪葬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同時又要跟著“熱鬧”一番。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tài),在中國是有傳統(tǒng)的。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死了老婆,他沒有悲傷,相反,卻在地上鼓盆而歌。在莊子看來,自然界是最高的權(quán)威,一切都要聽從自然界的安排。人的一生沒有任何主動性,一切都是命定的。《莊子·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他喪妻鼓盆而歌,正是濃厚的宿命論的思想意識的反映。 對喪事的喜慶活動,在中國許多民族中都存在過。例如,土家族跳喪舞。 人死了以后,尤其是長輩去世后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個人擊鼓領(lǐng)唱,另有兩個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一個晚上,借以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因此跳舞哀而不悲,傷而不痛。 喪葬風俗中這種悲喜交加的現(xiàn)象,寄托了人們對生之眷戀與死之恐懼,這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是“白喜事”的真正根由。
【第92句】:牦牛好不好,看鼻子就知道;姑娘美不美,看父母就知道。
【第93句】:【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釋義:比喻放走敵人,遲早要遭災(zāi)禍。 例句:郝村副一聽,馬上也想起巴三虎過去一連串的罪惡事實,若不弄死,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第94句】:【人無前后眼,禍害一千年】(諺)前后眼:既能看清過去,也能遠瞻未來。指人處事待人如果只顧眼前,沒有遠見,就會造成無窮無盡的后患。
【第95句】:【雞來迎雞,狗來迎狗】(慣)比喻沒主見、沒原則,對誰都奉承、迎合。
【第96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97句】:【你有你的關(guān)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見“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
【第98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據(jù)說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叛國駕機出逃的消息報告毛澤東后,毛澤東沉思片刻,隨口說了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是從何說起呢? 傳說古代有個名叫朱耀宗的讀書人,此人天生聰慧,滿腹經(jīng)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儀表堂堂,便將他招為駙馬。按古代的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是新貴還鄉(xiāng)光宗耀祖的時候了。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養(yǎng)大自己不容易,請求皇上為守寡多年的母親樹立一座貞節(jié)牌坊。皇上聽了之后非常高興,準奏。 當朱耀宗把樹立貞節(jié)牌坊一事向母親述說之后,原本歡天喜地的母親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說出了想要嫁給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的想法。毫無思想準備的朱耀宗頓時被擊倒了,“撲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這千萬使不得,你改嫁叫兒的臉往哪兒擱?再說,欺君之罪難免殺身之禍啊!”其母聽后不由長嘆一聲:“這件事就聽天由命吧。”她隨手脫下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凈,一天一夜曬干,如果裙曬干,我答應(yīng)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攔了。”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云,誰料當夜陰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終干不起來。朱耀宗心中叫苦連連,知是天意。朱母則嚴肅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事已至此多談無益,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報告皇上,請皇上降旨治罪。皇上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要遵循一些事物和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強扭的瓜不甜,有時候順其自然反而能得到很好的結(jié)果。林彪則不然,天意難違,折戟(機)沉沙,死無葬身之地。
【第99句】:【粉絲】現(xiàn)在,“粉絲”是個使用頻率十分高的熱詞,相當于追星族。粉絲是個外來語,與粉絲、粉條這種大眾食品沒有任何關(guān)系。 “粉絲”是英文fans的音譯,原意是“熱心的追隨者”的意思。因為在中文里,說“我是他(她)的迷”這樣的話是不通的,必須在“迷”之前再加一個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許多場合,這樣用起來還是繁瑣,為了方便,干脆就把“熱心的追隨者”——“粉絲”拿來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稱“我是某某的粉絲”。并迅速流傳開來。
上一篇:告別古風句子(古風告別的短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