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慣)見:同“現”。指交易未成,錢物俱在,雙方都沒有受到損失。
【第2句】:【吃柿子揀軟的捏】(慣)比喻專找軟弱的欺負。 也作“吃柿子揀軟的”。
【第3句】:【打狗傷主人】 釋義:比喻懲處某人,得罪了他的主人或上司。 例句:但要擠掉有靠山的部下,總要講究一些方法,采用很婉轉的手段,以免打狗傷主人,引出諸多不便來。
【第4句】:【一雞死后一雞鳴】(諺)一只聲音洪亮的公雞死后,另一只公雞才能接替鳴啼。比喻占著崗位的人離開了,其他人才能補上來。
【第5句】:【水過地皮濕】 釋義:比喻搞得不深不透,走過場。也指從中撈取好處。 例句:再說,咱這游擊運動,應該是從零星的行動,到大規模的軍事運動,再全面地起義。不能一下子轟起來,一下子又散了,水過地皮濕。
【第6句】:【蒸了鍋里的氣,跑了甑里的氣】(慣)蒸氣:“爭氣”的諧音,指發憤圖強,爭取光榮。甑:蒸食物的炊具。比喻在某方面爭得了榮譽,卻在另一方面丟了面子。
【第7句】:【背靠背】(慣)指不當著有關人員的面檢舉揭發問題或提出批評意見。
【第8句】:【救人如救火】(諺)救人之命,就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指救人是十萬火急的事,絲毫不能延遲。 也作“救命如救火”。
【第9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慣)路上丟了東西沒人撿,晚上睡覺不用關門。形容社會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遺,門不夜掩。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第10句】:【趕人不要趕上】(諺)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人逼到無路可走的地步。 也作趕人不過百步。 拉弓不可拉滿,趕人不可趕上。
【第11句】:【小大姐兒裁稿子——閑時置下忙時用】(歇)小大姐兒:舊時稱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準備,以應以后急需。
【第12句】:【麥秀風搖,稻秀雨澆】見“稻秀雨澆,麥秀風搖”。
【第13句】:【和尚誤了做,老婆誤了娶——兩下里耽擱】(歇)兩下里:兩邊,兩頭,兩方面。指兩頭都耽擱,或兩方面都落空。
【第14句】:【瞎子不怕刀,聾子不怕銃】(諺)銃:火銃,一種舊式火器。瞎子不怕刀,是因為看不見刀砍來;聾子不怕銃,是因為聽不見銃的響聲。 比喻愚昧無知的人看不到險情,所以做事莽撞。
【第15句】:【救急不救窮】(諺)指救濟人,只能幫忙解決其一時的窘困,難以使之擺脫長久的貧窮狀態。也指救助者只救急,不救窮,這是救助的原則。 也作救急救不了窮。 救急容易救窮難。
【第16句】:【桃李滿天下】 釋義: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優秀人才。比喻教育培養的學生多,遍布各地。 例句:伍老,你是桃李滿天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哪。
【第17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慣)1形容陷入困境,毫無辦法。2形容地勢險要,無路可走。3形容無法逃脫。 也作上天沒路,入地無門。 上天天無路,入地地無門。 入地無門,升天無路。
【第18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語的意思是指稍微相差一點點,結果會造成很大錯誤或損失。此語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講的是西漢時代的趙充國,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他到了那兒,一看形勢,叛軍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傷亡。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圍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部分部隊電田,等待叛軍全部¨j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卜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廠限時全面攻擊的命令。 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結果皇帝不同意,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湟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中糧食充足,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皇帝只批了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 正是由于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囤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于是趙充國再次把他撤兵、屯田的設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后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第19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釋義:比喻人心險惡,難以猜測。“難”又作“怎”。 例句:這個郎君也早合當倒運,就吐實話泄機與他,到吃婆娘哄賺了。正是: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第20句】:【蛤蟆打呵欠——口開得太大】(歇)本指嘴張得很大,轉指人太貪心,要價太高。常含譏諷意味。
【第21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22句】:【一錐子扎不出血】(慣)1形容人不愛講話,對外界事物反應慢或無動于衷。2形容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第23句】:【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見“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第24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釋義:運籌:制定策略。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后方制定作戰策略,指揮前方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說:“人家參謀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還不比我們高明萬倍?”
【第25句】:【書山、學海】在文化場所(如學校等地方),常見一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對聯,是一副勵志格言。那么“書山”、“學海”是怎么來的呢? “書山”與“學海”這兩詞源于漢代學者楊雄的《法言·字行》,其中寫道:“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才能到達大海;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達不到山高。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所收益,若是懶惰怕苦,則學業無成。后來人們就用“學海”、“學山”來比喻知識的寶庫。宋代一位叫左圭的學者將唐宋名家的野史雜說匯成一部書,名為《百川學海》。明代王文祿將明代有關學術思想、生產經驗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著作輯錄百種,匯為《百陵學山》一書。由于這兩種書籍都是匯集百家著術的,書名又典出一處,故后人將“學山”改為“書山”,上述的那副對聯避免了兩個“學”字的重復,符合對聯的格式要求,才有了精辟絕倫的格言警句式的治學勵志對聯。
【第26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諺)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規定,卻偏要以身試法,這個罪就得加倍處罰。
【第27句】:【臘月】我國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來歷有二。 一是接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開皇四月十二日,詔日:“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為臘。”可見,在隋朝以前就稱十二月為臘月。 二是同獵同祭有關,用獵物祭祀。“臘”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從周代起,各諸侯均于年終時以獵物舉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動。漢代以后,臘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臘祭都是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十二月被稱為“臘月”。 以后,與臘月相關的往往都加上一個“臘”字,如臘月開的梅花叫“臘梅”,臘月腌制的肉也稱“臘肉”,民俗臘月初八喝粥稱“臘八粥”。
【第28句】:【臘八粥】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白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效果,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所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傳說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至今我國江南、三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第29句】:【冬至餛飩夏至面】 釋義:冬至日吃餛飩,夏至日吃面。是民間一種風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師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
【第30句】:英雄熱愛人民,人民熱愛祖國。
【第31句】:【路上說話,草里有人】(諺)在路邊說話,要謹防草叢中有人偷聽。 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說話總要注意保密。 也作路上講話草兒應,河邊講話魚兒聽。 大路講話,草窩有人。
【第32句】:【富人過年,窮人過關】 釋義:舊時富人過年高高興興,窮人過年卻有人催租和逼債,像過關一樣困難。 例句:大家知道,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最怕這十二月的節期,窮人的孩子也害怕過年。
【第33句】:【擺架子】“擺架子”形容有的人特別是領導愛裝腔作勢,高人一等,擺威風,目中無人。 “擺架子”一詞源于我國古代民間的一項游戲,后傳到日本成為該國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撲”。相撲比賽是在兩位體重各達幾百斤大胖子之間進行,比賽開始時,兩個大胖子不穿衣服,用布條遮住羞部,叉開雙腳,碩大的兩臂擺來擺去,彎著腰昂著頭,彼此虎視眈眈。因為相撲運動員擺架勢嚇人,我國古書中就借它來比喻裝腔作勢、擺架勢顯威風的人,一直流傳至今。
【第34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黃】(諺)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顯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顯出灰黃才有希望。
【第35句】:【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諺)奸宄(guv):犯法作惡的人。指執法嚴明,犯法作惡的現象自然就少;政令威嚴,偷盜搶劫的事情就不易發生。指要使社會穩定,必須嚴法清政。
【第36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37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個月的伢兒喊爸爸】(諺)嬰兒在生下三個月后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九個月能爬行,十個月會發聲喊“爸爸”。指嬰兒出生一歲之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第3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釋義:君子襟懷坦白,思想樂觀;小人心胸狹窄,憂慮重重。 例句:唐素琴悄聲細語地說:“古人不是留下這句成語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盧華心胸很寬,這樣的胸襟不是任何男人都具有的。”
【第39句】:【吃了虎心豹膽】 釋義:形容膽大,什么也不怕。 例句:你們吃了虎心豹膽了呀!啥厲害,你們干啥?你們就沒有怕的事么?
【第40句】:【公人見票,牲口見料】(諺)公人:舊時衙門里的差役。票:傳票,用以傳喚涉案人員。料:喂養牲口用的谷物。指差役手持傳票,可以勒索涉案人員的錢財,故見到傳票就像牲口見到料一樣欣喜。
【第41句】:【什么鑰匙開什么鎖】(諺)鑰匙不對眼子就開不了鎖。比喻具體問題必須用有針對性的具體辦法去解決,不可死搬硬套。
【第42句】:【出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43句】:【汗衫】“汗衫”是男女老少在夏季常穿的上衣,殊不知“汗衫”竟是漢高祖劉邦起的名字。 原來,在我國古代,“汗衫”最初被稱為“中衣”或“中單”,是一種用紗與絹制成的內衣。《玉臺新詠》中“白絹雙中衣”就是指內衣。那么,“中單”、“中衣”是怎么演變成“汗衫”之名呢?五代后唐人馬縞所著《中華古今注》說:“中單,汗衫也。漢高祖改名汗衫。”對于個中原因,《事物紀原》一書的作者,宋代學者高承解釋道:“漢高祖與項羽戰,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古代的“中單”、“中衣”等“汗衫”,其款式與制材自然與現代的針織汗衫大不一樣,但汗衫一詞則一直沿用至今。其緣由,恐怕在于其都具有貼身吸汗這一相同之處。
【第44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45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46句】:【男子無妻財無主,婦女無夫身落空】(諺)男子不娶妻,財產就無人掌管;婦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沒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無婦,家無主;婦無夫,身無主。 男無婦,家無主。
【第47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第48句】:【前怕狼,后怕虎】(慣)形容人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49句】:【拔草去尋蛇】 釋義:比喻存心尋找差錯。 例句:思量拔草去尋蛇,這回卻沒蛇兒弄。平常家里沒風波,總有良平也無用。
【第50句】:【獨子得惜】(諺)獨子:獨生兒子。 指獨生子特別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惜溺愛。
【第51句】:【觀于海者難為水】(諺)比喻見過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會在意。 也作“久經大海難為水”。
【第52句】:【鄉下人不識駱駝——當作馬腫背】(歇)鄉下人沒見過駱駝,還以為是馬背腫了。指少見多怪。
【第53句】:【南方人會吃,北方人會住】(諺)南方人講究飲食,北方人講究住處。指北方地處平原,多注重宅院建筑;南方魚米之鄉,多注重美食營養。
【第54句】:【莊家老兒讀祭文——難】(歇)莊家老兒:老農。祭文:祭祀神靈、祖先,或祭奠死者時朗讀的文章。指某事做起來很困難。
【第55句】:【怠慢親爹,不能怠慢遠客】(諺)寧可慢待了自己的親爹,也不能慢待了遠方來的客人。指遠方來客難得,應予禮待。
【第56句】:【當家是個年輕郎,餐餐窩頭心不涼】(諺)當家:方言詞,妻子稱丈夫叫“當家的”。窩頭:玉米面蒸的粗食。指只要嫁個年輕的丈夫,生活再清苦也感到幸福。
【第57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58句】:【騎馬坐轎,不如扳倒睡覺】(諺)騎馬和坐轎再舒服,也比不上躺倒睡上一覺。指人在疲困的時候,只有睡覺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
【第59句】:【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實際心狠手辣為人陰險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來自宋朝人王公袞。史書上記載說,王公袞的祖墳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發現后,守墓人被官府懲罰,并責令他去王公袞的家里認罪。 王公袞不動聲色,先是擺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劍殺了這個守墓的人。在周圍人的印象中,王公袞平常待人和善,與人交往時有說有笑,這件事之后,人們便稱呼他為“笑面虎”。這個俗語與“笑里藏刀”一樣,都是形容表面常帶笑容而實際上心地狠毒的人。
【第60句】:【怨廢親,怒廢禮】(諺)怨恨時會不給親友留情面,發怒時顧不得儀表禮節。指怨怒時會因一時感情沖動而失去應有的理智。
【第61句】:【甕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無處躲藏,無法逃跑。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甕中捉鱉——跑不了。 甕里捉鱉——沒跑。
【第62句】:【黃鼠狼給雞拜年】 釋義:比喻偽裝友好,別有用心。 例句:珍兒聽到這里,擰著身子說:“快去你的吧!黃鼠狼給雞拜年,誰聽你那一套!”
【第63句】:【下軟蛋】(慣)比喻向對方服輸。
【第64句】:【正月可栽大樹】(諺)農歷正月,土地剮開始解凍,此時栽大樹,成活率最高。
【第65句】:【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釋義:不怕年紀老,只怕意志衰退。 例句:“這是一種悲觀情緒,要不得!俗話說: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第66句】:【上賊船易,下賊船難】(諺)比喻和壞人一起干壞事容易,棄邪歸正難。
【第67句】:【發一回水,澄一次泥】 釋義:比喻矛盾暴露一次,問題澄清一些。 例句:同志們,今天的會議,對我對大家都是一堂很生動的課!發一回水,澄一次泥,經一回事,長一次智。我相信大家都會認真地去思考,并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68句】:【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諺)所以:用來。形:形貌。明鏡用來鑒照自己的容顏,往事用來鑒察當前的事理。指借鏡是為了察己,借古是為了察今。 也作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鑒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
【第69句】:【麻雀飛過也有影子】(諺)麻雀:家雀,鳥的一種。指麻雀雖小,但飛過去也會留下影子。比喻做事無論怎樣隱秘,總會顯露出形跡。 也作麻雀飛過也能看到影兒。 麻雀飛過還留個影。
【第70句】:【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見“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
【第71句】:【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釋義:比喻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 例句:俗諺有云:“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人類欲望之無窮,大抵然矣。
【第72句】:【賊無腳,偷弗著】(諺)腳:底腳,熟悉底細的人。弗:不。指賊如果不同內部人聯系,就偷不到東西。
【第73句】:【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諺)指人應當像螞蟻那樣勤勞,不可像麻雀那樣貪吃。
【第74句】:【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諺)當差:舊時在衙門受人指使跑腿打雜的人。指做人不可當差,當差的人由人擺布,身不由己。 也作為人別當差,當差不自在。 為人莫當差,當差不自在。
【第75句】:【打虎打頭,殺雞割喉】(諺)指凡事必須從要害處入手,才能奏效。
【第76句】:若要健,天天練。
【第77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78句】:【蜻蜒吃尾——自吃自】(歇)蜻蜓常把尾巴彎到自己的嘴邊,看起來像在咬自己的尾巴。指自己吃自己的東西,或自己消耗自己的財物。 也作蜻蜒吃尾巴——自吃自。 蜻蜒吃尾巴——吃自己的。
【第79句】:【好物難全,紅羅尺短】(諺)紅羅:紅色綾羅。指美好的人或事物,總是難以長久完美,就像紅色綾羅不可多得一樣。
【第80句】:【寧輸一子,不失一先】(諺)指下棋時,寧可輸掉一個棋子,也不可失去一著主動進攻的機會。也借指做事貴在爭取主動,而不在一時的利害得失。 也作“寧失數子,不丟一先”。
【第81句】:【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釋義;好處沒得到,反而落下壞名聲。 例句:“若是同人合伙,領了人的本錢,他只要一分八厘行息,我還有幾厘利錢;他若是要二分開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第82句】:【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 例句:“敵人是‘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我們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83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慣)舊時說書的套話,指事情有兩個線索,先說其中的一個。
【第84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塊相提并論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現在有的女人對丈夫或相好既愛又恨時還會說:“你個死鬼。”那么,這種奇怪的稱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說,“官”同“管”,古代是種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男人在外要管財,在內要管好家中的妻妾,這個“管”字就諧音而來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稱呼源自陰陽五行。根據五行理論,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比我者為兄弟,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觀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對于男人是“妻財”(妻子和財物);娶后男人處于支配地位,相對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稱丈夫為“官人”;有些比較厲害的女人稱丈夫為“死鬼”。意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對丈夫的稱呼,其根源是“克我者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與丈夫或相好打情罵俏時使用。
【第85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86句】:【有手不打上門客】(諺)上門客:登門求見的客人。指對來客要以禮相待,不得粗暴。
【第87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88句】:【三頭不辨兩】(慣)連三個兩個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壞。
【第89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 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 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 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90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見“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91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諺)州官:古代一州的長官。指舊時官吏可以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當需要卻遭禁止。 也作“只興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92句】:【破表——沒準兒】(歇)本指鐘表走時不準,轉指做事沒有把握,不確定。
【第93句】:【半年下雨半年睛】 釋義:一年中就有半年下雨,只有半年是晴天。指氣候多雨或久晴。 例句:元帥道:“國中氣候如何?”公公道:“時候常熱,就像我南朝的夏月天道。五六月間,日夜大雨,街市成河。俗語說道‘半年下雨半年晴’,就是這里。”
【第94句】:【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諺)臘: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指臘月的初七、初八,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
【第95句】:【煮熟的鴨子飛了】(慣)比喻眼看到手的東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第96句】:【話激話,沒好話】(諺)指對話不應語帶刺激,不然會越說越難聽,越說越惡毒。
【第97句】:【皮笑肉不笑】(慣)形容勉強裝出笑容。
【第98句】:【知道瘋駱駝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紅襖】(諺)瘋駱駝見了紅色就發狂,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紅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態發展后的厲害,就應謹慎行事,以防事故。
【第99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有仇不報非丈夫】(諺)指應報答別人的恩惠,報復自己的仇人,恩怨分明才算是有志氣的大丈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