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筆頭無力嘴頭硬】釋義:硬:比喻徒有其表,而實質(zhì)上無能力。指講起話來夸夸其談,辦起事來優(yōu)柔寡斷。例句:他說起來頭頭是道,好像做任何事都胸有成竹,實際上呢,他什么也做不到好處,真是筆頭無力嘴頭硬!
【第2句】:大頭魚背鞍子一跑江湖
【第3句】:老公雞叼骨頭——惹狗生氣
【第4句】:【 伸出橄欖枝】橄欖枝象征和平,謂作出和平姿態(tài)。《北京 晨報》( 2002,7,30):“還稅款,松禁令,以(以色列)為何伸出 橄欖枝?”
【第5句】:【黑馬】“黑馬”是個外來語,原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爆冷門”的運動員,后來泛指各領(lǐng)域爆冷勝出的人物。 “黑馬”源自英國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說《年輕的公爵》,書中描寫一匹黑馬,原被人們認為奪魁希望甚微,誰料在比賽中它竟一舉獲勝。從此,“黑馬”一詞便被體育新聞廣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運動員。如朝鮮乒乓球運動員多年未參加國際比賽,復(fù)出后竟一路過關(guān)斬將殺人決賽,意外獲得亞軍,被人們稱為乒壇“黑馬”。后來,又有人把它擴展到社會各個領(lǐng)域。如選舉中的意外獲勝者、工程招標中的意外中標者等,都可以說出現(xiàn)了一匹“黑馬”。
【第6句】:【門坎子不好邁】(慣)比喻人不好對付。
【第7句】:【有上不去的天,沒過不去的關(guān)】(諺)比喻人間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guān)。
【第8句】:【大海無風(fēng)三尺浪,有風(fēng)上天堂】釋義:上天堂:指死。形容海上風(fēng)浪大,行船危險。例句:楊友才問:“你還聽說什么?”“我還聽說,大海無風(fēng)三尺浪,有風(fēng)上天堂!”
【第9句】:當包工頭的爸爸一下子承包了兩座大樓,媽媽問:“你有把握嗎?”爸爸蠻有信心地說:“我如果沒有金剛鉆,哪敢攬這瓷器活?”(山東·單縣)
【第10句】:【大樹之下,草不沾霜】(諺)生長在大樹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襲。喻指人靠著有權(quán)有勢者的庇護,別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樹草不沾霜”。
【第11句】:車順道,馬識途,就怕趕車的打糊涂。
【第12句】:【倒騎毛驢,往后看】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13句】:【慈不掌兵,義不主財】(諺)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統(tǒng)領(lǐng)軍隊;行俠仗義的人,不宜主管錢財。指掌兵的不宜講仁慈,主財?shù)牟灰酥v情面。 也作仁不統(tǒng)兵,義不聚財。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第14句】:【舍不得白米抓不著雞】(諺)舍得撒出一把白米,才能把雞逮住。 指不肯付出代價,就不會有相應(yīng)的收獲。 也作“舍不得米,提不來雞”。
【第15句】:師字去了橫——真帥
【第16句】:【拉下馬】(慣)比喻使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譽或權(quán)力。
【第17句】:【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諺)少吃點,有滋有味;過飽了,會傷腸胃。指飲食要有節(jié)制。
【第18句】:我從小就不喜歡活動,身體虛弱,聽到上體育課,就不提勁兒。有一次在體育課上,才跑了四百米,就差一點兒暈了過去。媽媽知道了,勸我說:“絲不織不成網(wǎng),體不煉不強壯,以后要經(jīng)常活動,加強鍛煉?!保◤V東·龍門)
【第19句】:【老虎頭上搔癢】釋義:借指冒犯大人物,或自尋死路。例句:“……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jīng)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第20句】:吃過黃連喝蜜糖——苦盡甜來
【第21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22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蹦??有兩種說法。先說吹牛。關(guān)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chǎn)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wù)撟约旱呐:婉R,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nèi)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lǐng)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chǎn),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xué)會造船技術(shù),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墒菦]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23句】:栗子花生一盤端——雖在一起不同根
【第24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見“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25句】:【空桶的響聲比實桶大】(諺)空桶敲起來聲音要比裝有實物的桶大。比喻輕薄無知的人總愛自我炫耀。
【第26句】:【沒有嚴師,難出高徒】(諺)指沒有高標準要求的師傅,就難以培養(yǎng)出技藝高超的徒弟。
【第27句】:【睡下去一個人,站起來一條身】(慣)指沒家沒口,只有單身一人。
【第28句】:【擺擂臺】(慣)擂臺:舊時為比武而搭的臺子。原指搭臺子歡迎人來比武,現(xiàn)比喻向人挑戰(zhàn)。
【第29句】:【人抬人高,水抬船高】(諺)人抬舉人,地位自然就升高,就像水漲高了,抬得船身也高一樣。指人要想有大作為,總離不開眾人的扶持與抬舉。 也作人抬人,無價寶;水抬水,萬丈高。 人抬人高,自尊自貴。
【第30句】:鴨子逛大街——大搖大擺
【第31句】:國際商船——外行(航)
【第32句】:【拼得自己,贏得他人】(諺)原指在賭博場上,只有不怕輸了自己的,才能贏得別人的。泛指凡事總得自己舍得下本錢,才有希望取得預(yù)期的收獲。
【第33句】:數(shù)九寒天,媽媽在打掃院子。我倚著門框問:“媽媽,你不冷?。俊眿寢屨f:“傻丫頭,不冷。凍死閑人,餓死饞人?!保ê颖薄で嗫h)
【第34句】:鼻子大了壓到嘴——難開口;口難開:不好張口
【第35句】:水仙不開花——裝蒜(裝糊涂的意思)
【第36句】:【有情人終成眷屬】(慣)眷屬:親屬,特指夫妻。指真心相愛的人經(jīng)過一段波折,最終結(jié)成了夫妻。
【第37句】:一天下午,出去踢完足球回家時,弟弟要拿球,爸爸不讓。弟弟又哭又鬧,堅持要拿,結(jié)果被狠狠地打了頓。媽媽知道了說:“這叫犟人吃犟虧,犟驢挨犟鞭。”(陜西·西安)
【第38句】:劉姥姥進大觀園——樣樣新鮮
【第39句】:寒流過了來暖流——冷潮熱風(fēng)(冷嘲熱諷)
【第40句】:家雀進籠子一有翅難飛
【第41句】:大哥不下地勞動,成天跟著別人在生意場上混。爸爸說:“生意買賣眼前花,鋤頭落地是莊稼。咱莊稼人還是要先把莊稼種好?!保ㄙF州·江口)
【第42句】:【又要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慣)婊子:妓女。牌坊:舊時用來表彰忠孝節(jié)義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樓的建筑物,這里指貞節(jié)牌坊。比喻既要做壞事,又想落個好名聲。
【第43句】:【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見“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第44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飲茶。
【第45句】:黑烏鴉變不了白鴿子一種不同
【第46句】:【入鄉(xiāng)隨俗】(諺)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隨從那里的風(fēng)俗民情。指各地風(fēng)俗民情不同,不隨從當?shù)氐牧?xí)俗,就不能融入當?shù)氐纳睢?也作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國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xiāng)隨俗,入家問忌。忌:忌諱。
【第47句】:【一發(fā)而不可】收繼續(xù)發(fā)展,停不下來。魯迅《吶喊》:“從 此以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 朋友們的囑托,積久了就有十余篇?!?/p>
【第48句】:【盲公有竹,啞子有手】(諺)盲公:瞎眼老頭。盲公看不見,可以靠手里的竹杖探路;啞巴不會說話,可以用手打啞語,交流思想。 指人總會想方設(shè)法克服困難。
【第49句】:【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見“七十二行,莊稼為王?!?/p>
【第50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飲羽】(諺)飲羽:飲沒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飲羽的箭。比喻人沒有激勵,就不會有昂揚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水激則悍,矢激則遠。
【第51句】:【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聽了等于沒聽?;蛘f:一個耳 朵聽,一個耳朵出/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東耳朵進,西耳朵 出。成語:充耳不聞。老舍《正紅旗下》:“對這些消息,他高 興呢,就想一想;不高興呢,就由左耳朵進來,右耳朵出去?!?/p>
【第52句】:兩棵苦瓜一根藤——苦在一塊了
【第53句】:檢驗員量車件——卡得緊
【第54句】:【一鍬就挖出個井來】釋義:比喻輕易就做成了一件事。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勵他說:“隨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鍬就挖出個井來,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第55句】:拿著搟面杖當簫吹——實心眼兒
【第56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jié)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馬路”一詞?!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衛(wèi)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遂從”。就是褚?guī)熥由暝隈R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據(jù)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fā)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qū)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fā)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fēng)靡世界。
【第57句】:【不做賊,心不驚;不吃魚,口不腥】(諺)不曾做賊偷盜,心里不會驚慌;沒有吃過魚,嘴里不會有腥氣。指人只要正道直行,心里總會踏實。
【第58句】:偉偉整天說話“呱呱”叫,能把死蛤蟆說活,可到考試就傻了眼。同學(xué)們都說他是“三斤鴨子,兩斤半的嘴,去掉嘴沒貨了”。(江蘇·邳州)
【第59句】:【針無兩頭利】(諺)針不能兩頭都是有鋒芒的。比喻同時把兩件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也作“針沒兩頭快”。
【第60句】:【看火候】(慣)叱喻觀察時機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風(fēng)色火候。
【第61句】:小惠吃起飯來很香,睡起覺來又很甜,這不,剛寫完作業(yè),電視也不看就睡去了。媽媽說:“這娃一天就是窮吃餓喝霉瞌睡?!保兾鳌ぱ娱L)
【第62句】:外婆今年六十八歲了,可她還是閑不住,不是做針線活,就是學(xué)著使用天然氣灶給我們做飯。我和媽媽都勸她要注意休息,爭著從她的手中搶下家務(wù)活來干。外婆卻微笑著說:“活到老,學(xué)到老,還有三分未學(xué)到。我要積極學(xué)習(xí),發(fā)揮余熱?。 保◤V東·龍門)
【第63句】:【人之相去,如九牛毛】(諺)去:差別。九牛毛: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別之大。指人和人不能比,相差太大。
【第64句】:【丟了西瓜,撿個芝麻】(慣)比喻把大事要事丟在一邊,偏抓小事,得不償失。
【第65句】:爸爸想養(yǎng)蝎致富,可又聽人說蝎子很難養(yǎng),就一直沒敢行動。爺爺鼓勵他說:“還沒見蝎子影,怎知道養(yǎng)不成?路不鏟不平,事不做不成。大膽?zhàn)B吧!”(山西·平陸)
【第66句】:【豐年珠玉,儉年谷粟】(諺)儉年:五谷歉收的年景。豐收年里,人們珍愛的是珠寶玉石;遭災(zāi)年景,人們關(guān)心的是口糧。指供玩賞的是珠寶,關(guān)民命的是糧食。
【第67句】:【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春節(jié)前貼門神像。過了春節(jié)再 貼,謂不合時宜,落后?;蛘f:正月里賣門神,過時貨。明代 《金瓶梅》:“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半月。人也入了土,才來 上祭?!?/p>
【第68句】:【雪水煮豆腐——好不冷淡】(歇)指用雪水煮成的豆腐,又冷又淡,轉(zhuǎn)指對人很不熱情。
【第69句】:老母豬進玉米地——尋著棒子吃;自找挨打
【第70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話好與人作對的現(xiàn)象。它起源于中國的北方,“抬杠”起初還真同抬杠子有關(guān)。在我國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xí)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人們除了逛花燈、吃元宵、猜燈謎之外,還要參加熱鬧的“抬杠會”。會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轎子上坐著一個穿著奇裝異服、口齒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會”的主角。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中穿行,轎上的人就和周圍的人找話茬進行辯論,比賽斗嘴,甚至對罵,但誰也不會惱怒。 “抬杠會”上的兩人的語言對抗逐漸演化,人們就常常把說話時雙方的對抗較勁兒叫做“抬杠”。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這種“抬杠”或“斗嘴”甚至還被轉(zhuǎn)化成俗民生活藝術(shù)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藝術(shù)活動,特別被相聲藝術(shù)吸收和運用,中國有一個相聲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費口水,其中也包含著智慧,要是能抬出點水平,那也是一種“口才”。
【第71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72句】:【張飛穿針——粗中有細】(歇)指粗魯?shù)娜艘灿屑毿牡臅r候。也指人看起來很粗魯,辦起事來卻很細心。
【第73句】:【 狗咬狗,爭骨頭】為了爭奪權(quán)利,而互相傷害。成語:爭 權(quán)奪利。古華《浮屠嶺》:“山外邊那花花綠綠、亂亂轟轟、狗 咬狗,爭骨頭的地方去不得!”
【第74句】:【寧吃對蝦一口,不吃雜魚半簍】(諺)對蝦:肉味鮮美,是我國的特產(chǎn)之一,市場上常成對出售,故稱。 寧可品嘗一口對蝦,也不吃成堆的雜魚。指食品寧可少而鮮,不要多而雜。
【第75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76句】:對著酸菜缸吶喊——甕(嗡)聲甕(嗡)氣
【第77句】:老鷹捕食——見雞(機)行事
【第78句】:【人無剛骨,安身不牢】(諺)人如果沒有剛強的骨氣,就很難在社會上安身。指人要想自立,必須保持陽剛之氣。 也作“人無剛強,安身不長”。
【第79句】:【東莊的土地到西莊不靈】(諺)土地:土地爺,迷信稱掌管一個地域的神。指東莊的土地爺只掌管東莊,到西莊便不靈驗。比喻權(quán)勢人物在自己這一方可以施展權(quán)勢,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開了。
【第80句】:【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只要堅強,就能克服困難。劉 彥林《東風(fēng)浩蕩》:“工人們說: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 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第81句】:【生鐵補鍋——看各人的手段】(歇)補鍋要用熟鐵,生鐵性脆,補不牢。指看各人的本事,以決勝負。
【第82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諺)城墻上的狐貍窩不可用水灌,不然會毀壞城墻;社廟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會燒毀社廟。指邪惡有所憑借便難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無法鏟除。
【第83句】:【一個不摘鞍,一個不下馬】(慣)比喻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 也作一個不接馬,一個不下鞍。 一個不下馬,一個不接鞍。
【第84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慣)金烏:太陽。玉兔:月亮。指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來,夜色降臨。 也作“金烏早墜,玉兔飛升”。
【第85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86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諺)想要讓人不知道,只有自己不去做。指凡事只要自己做了,特別是丑惡的事,就沒有辦法瞞住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第87句】:張明非常懶,常常不做作業(yè),還說他不會。老師說:“笨人怨刀鈍,懶人怪草韌。”(廣東·龍門)
【第88句】:人民行動起來,鐵鑄的寶座也不穩(wěn)。
【第89句】:在班上舉行的“小巧手”自助餐比賽中,小明打的燒餅以色香味俱全獲一等獎。他自豪地介紹經(jīng)驗:“近山識鳥意,近水識魚性,因為我爸媽是打燒餅的?!保ê幽稀ぽx縣)
【第90句】:【狗肉不上席】這是統(tǒng)行于民間的俗語,現(xiàn)在常用來形容某人素質(zhì)差難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東西用此話作比。其實,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僅可以上席,還曾把狗肉列為祭祀大禮的專用品,在周朝,那時狗肉是周天子專用食品,貴重如金,官員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美味。佛教傳人后,佛學(xué)典籍認為狗是不潔動物,禁止徒眾食用,由此影響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幾乎都是佛教的鐵桿信徒,他們曾多次頒布禁食狗肉的詔令。唐高祖李淵、女皇武則天都先后頒布《禁屠詔令》,嚴厲禁止宰殺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貽謀錄》載:屠殺狗,吃狗肉都要處以斬刑。到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以后,這類規(guī)定也沒有放松,不僅不能吃狗肉,連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歷史上禁吃狗肉的規(guī)定延續(xù)如此之久,對于狗肉不能上桌,發(fā)揮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實際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第91句】:松樹料子做柴燒——大材小用
【第92句】:足球隊員——不用手(守)
【第93句】:【 恭敬不如從命】謙讓不如服從,不必謙讓。臺灣朱秀娟 《女強人》:“我國有句成語,恭敬不如從命。但愿在很快的 將來,讓我也有盡盡地主之誼的機會。”
【第94句】:夜貓子進宅——兇多吉少;準沒好事
【第95句】:樹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練,反復(fù)修改是提高作文成績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爸爸的說法是“米淘三遍沙礫少,文改數(shù)遍質(zhì)量高”。(廣西·南寧)
【第96句】:眼睛下貼鈔票——認錢不認人
【第97句】:扁擔做桅桿一擔風(fēng)險
【第98句】:耗子啃皮球——嗑(客)氣
【第99句】:老師讓我口頭作文,可我當著那么多的人一個字也說不出。老師鼓勵我說:“地干了還裂縫呢,沒大有小,沒多有少嘛!”(河北·磁縣)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讓人瞬間清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