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手無縛雞之力】(慣)手上連捆雞的力氣也沒有。指人沒有一點兒力氣。
【第2句】:【藝高人膽大】(諺)藝:武藝。指武藝高強的人往往膽量就大。 也作藝高膽大,氣壯心明。 藝高人膽大,英雄出少年。
【第3句】:【阿堵物】“阿堵物”、“孔方兄”都是錢的別稱,但兩種稱呼感情色彩不同。稱“阿堵物”對錢是鄙視的態度,稱“孔方兄”對錢是親切的感情。但都具有諷刺的意味。那么,“阿堵物”之稱是怎么來的呢?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日:‘舉卻阿堵物’。”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西晉時期,一些文人士子自命清高,崇尚悠閑的生活,重義鄙利,都恥于談錢,認為談錢太俗。王衍是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王戎的堂弟,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崇尚清靜超脫,也是當時所謂的“品行高尚”人士。據說王衍從不談“錢”字,同時他也不喜歡周圍的人談錢,他認為凡是與賺錢有關的行為都是粗俗的事情。 有一次,他的妻子想試試他的虛實。于是,妻子就趁他熟睡時,讓丫環在他的周圍都擺上錢,使他不能下床行走。王衍醒后,見到自己床下到處都是錢,阻礙了他的行動,便喊丫環:“拿開這些阿堵物!”(阿堵物是方言,即東西)。看來,王衍是經受住了錢的考驗。 “阿堵物”一詞由此產生,并流傳后世。
【第4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5句】:【心病從來無藥醫】(諺)心病:精神上、心理上的病癥。指心病自古以來就沒有藥物能治療。
【第6句】:【剃頭擔子——一頭熱】(歇)剃頭擔子:理發匠流動著做生意用的擔子,一頭放板凳和理發工具,另一頭是燒熱水用的小火爐。指當事雙方一方熱情,一方冷淡。 也作剃頭挑子——一頭熱。 剃頭匠的挑子——一頭熱。
【第7句】:【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地市長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禮節。
【第8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 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9句】:【到了廟里隨和尚】(諺)指到了和尚廟里,做事就得隨順著和尚。比喻在哪個地方,就必須聽從哪個地方主事人的安排。
【第10句】:天憑日月,人憑良心.
【第11句】:【踩小板凳兒糊險道神——差著一帽頭子】(歇)險道神:即險道神將,舊時出殯時紙糊的開路神。險道神身長,制作時,踩在小板凳上還夠不著頭部。指相差一大截。 也作“踩著板凳糊險道神——還差著一帽頭兒”。
【第12句】:【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慣)比喻做事拘泥偏執。
【第13句】:【土地爺放屁——神氣】(歇)氣:本指氣體,轉指氣勢、氣派。指自以為了不起,裝出得意或傲慢的樣子。也形容有氣派。
【第14句】:【財連于命】(諺)錢財和人的生命相連。指錢財等同于生命,對人非常重要。 也作財命兩相當。 錢財通性命。
【第15句】:【說不出的才是真苦,撓不著的才是真癢】(諺)指悶在心里無可訴說的苦衷,才是最折磨人的。 也作“說不出的才是苦,撓不著的才是癢”。
【第16句】:群眾當中老師多。
【第17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慣)比喻不管環境或處境多么惡劣、危險,都處之泰然。 也作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任他風波險,穩坐釣魚臺。
【第18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慣)比喻自作自受,自討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個兒挖坑埋自己。
【第19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惱】(諺)比喻人多物少,供不應求,事情很難辦。
【第20句】:圓融佛家謂破除妄執,圓滿融通。“圓”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稱為“圓融”。《楞嚴經》卷四渭:“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華嚴、天臺二宗有關圓融名日很多,華嚴立“三種圓融”,天臺談“圓融三諦”。又如唐代符載《廬山故女道+梁洞微石碣銘》:“靈以靜生,境因圓融。”亦用以指文辭之周密暢達,如清代黃宗羲《與李呆堂陳介眉書》:“以高旦巾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
【第21句】:【做賊心虛】“賊”是盜竊分子,是危害社會治安的罪犯。當他行竊時,表面上膽大包天,但實際他心里是害怕的——害怕別人發現,害怕被抓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稱之為“做賊心虛”。此語出自宋代悟明編《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師問侍者:“過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答:“有。”師云:“做賊心虛。”他為何說這句話?可能是禪家的機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這句話作為譴責之詞。如某人作了壞事但又怕別人知道,由于他心中有愧,疑神疑鬼,總覺得有人在盯住自己,所以譴責這種人為“做賊心虛”。如曹禺《北京人》劇本中亦有“做賊心虛”一語,此處的語氣是取笑。如說“你看你這做賊心虛的勁兒。”(無名氏)
【第22句】:財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財富
【第23句】:【會讓路的不是癡漢】(諺)走路時,能主動給人讓路的,絕不是癡呆的表現。比喻見機行事的人,聰明機靈。
【第24句】:官無悔筆,罪不重科
【第25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26句】:【戲法無真,黃金無假】(諺)戲法是幻術游戲,不會是真的;黃金有固定品桕,不會是假的。指真與假是由本質決定的,不容混淆。
【第27句】:黃金越煉越光亮,愛情越久越深沉
【第28句】:救人須救徹,殺人須見血意即幫助人要幫到底,辦事情要見真實效果。
【第29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諺)指事前要周密考慮,事后就不會因失誤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勞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30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諺)古:自古以來的傳統。譜:標準。 老輩人如果不經常講說民族傳統,年輕一代就會失去傳統的知識與道德。指傳統文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下傳承。 也作“老人不講古,后生沒個譜”。
【第31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32句】:【網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兜舀水。
【第33句】:【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載,僧問仰州南塔光涌禪師:“文珠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師曰:“遇緣即有。”又問“如何是文殊師?”師豎拂子示之。又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后在文章中運用者如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寬忍)
【第34句】:【鋦碗的丟了眼鏡——這個碴兒你找不著】(歇)碴兒:諧“茬兒”。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錯。
【第35句】:【笨鳥先飛】(諺)指笨拙而飛得慢的鳥早早飛出林子才好尋食。比喻沒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別人早起身早行動。 也作笨鳥先飛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鳥早出林。
【第36句】:黃金有價人無價
【第37句】:愛情可以使弱者變得勇敢
【第38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傳統的觀念認為,人活到七十歲,已是 古稀之年。明代《古今小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父親今年 七十九,明年八十齊頭了,何不把家事交卸與孩兒掌管,吃 些現成茶飯,豈不為美?”
【第39句】:【鬧戲還在后頭】見“好戲還在后頭”。
【第40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41句】:睡覺不點燈,早起頭不暈。
【第42句】:【無兒不使婦】(諺)沒了兒子,就不要打算使喚兒媳婦。指兒子死后,最明智的做法是讓兒媳婦另嫁。 也作無兒不留媳。 無兒難置婦。
【第43句】:【不怕路遠,只怕志短】(諺)比喻只要有志氣,有決心,就不怕艱難困苦。
【第44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 釋義:雷公:神話傳說中的雷神。比喻躲過了一場打擊,又遇到另一場打擊。 例句:蒯公又想道:“天下舉子像鮮于‘先輩’的,諒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鮮于同,又中了別的老兒,可不是‘射了雷公,遇了霹靂’!”
【第45句】:【冥司】一般指地獄、陰間。如《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變文》:“生前不曾修移,寺墮阿毗地獄,永屬冥司,長受苦毒。”又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端》:“君誠多情,妾當竭力,然聞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也指陰間、地獄的主司。如清·袁枚《新齊諧·唐配滄》:“冥司念我居官清正,敕為武昌府城隍。”(李明權)
【第46句】:【舊瓶裝新酒】(慣)比喻用舊的形式來表現新的內容。 也作“舊瓶盛新酒”。
【第47句】:【楊令公的兒子——一個賽過一個】(歇)楊令公:對北宋名將楊繼業的譽稱,相傳他有七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英勇善戰。指一個更比一個強。常用于贊美。
【第48句】:【外頭趕兔,屋里失獐】(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像鹿而比鹿小,頭小而尖,毛較粗,沒有角,皮可制革。外頭趕著捉兔子,家里卻丟了獐子。比喻貪小而失大。
【第49句】:【年糕】“年糕”是春節必備食品,進入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蒸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說起年糕,這里面還有一個既美麗又凄楚的傳說。春秋時期,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強兵富國,稱霸一方。國家強盛起來以后的吳王產生了驕奢輕敵思想,開始大興土木。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后,如果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國橫掃而滅。這時都城糧斷,餓殍遍野。 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第50句】:一顆星星布不滿天,一塊石頭壘不成山
【第51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52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維之。”如《楞嚴經》卷二:“汝應諦聽,今當示汝。”俗語中用此詞,謂仔細聆聽。如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小說《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羸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李明權)
【第53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54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釋義:借指有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俗語說:‘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紅軍要來,總有他們的辦法。”
【第55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諺)蠹(du):蛀蟲。折:斷。指蠹蟲多了,能把樹木蛀折;縫隙大了,能使墻壁倒塌。比喻貪污腐化的惡風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補,定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禍。
【第56句】:【水漲船高】水位升高,船也隨著上浮,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增長而增長提高。此語出于宋·圓悟《碧巖錄》第二九則:“水長船高,泥多佛大。”是引用繼徹禪師的話。原意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則悟境越高,成就越大。如郭沫若《雄雞集·關于大規模收集民歌問題》:“群眾業余創作提高了,專業作家的水平也就會得到提高,這就叫‘水漲船高’嘛!”(李明權)
【第57句】:【錢無耳,可暗使】(諺)錢沒有耳朵,但使用起來卻很聽話,什么事情它都能辦成。舊指錢財魔力無窮,可以暗中運動,能役鬼,能通神。 也作錢無耳,可使鬼。 錢無耳,鬼可使。
【第58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59句】:【蟈蟈兒多了顯不出你叫,八哥兒多了顯不出你俏】(諺)蟈蟈兒:昆蟲,雄的前翅有發音器,叫聲清脆。八哥兒:鳥名,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比喻人才多了,便顯不出某一個人的出眾才華。
【第60句】:【寺廟】謂佛寺。如《晉書·佛圖澄傳》說:“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競相出家。”印度的佛寺原有兩種:一種名僧伽藍摩(sangharama),略稱伽藍,指出家人共修行的園林、道場。另一種名阿蘭若(aranya)意為空閑處,系統一人或兩三人隱居修處的簡陋處。中國漢地建佛寺,始于漢末洛陽的白馬寺。“寺”原為古代官舍、衙署之稱。漢明帝時,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至洛陽,舍于鴻臚寺,后因以稱第一座佛寺為“白馬寺”。至于“廟”,原為宗廟,系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后亦用于稱佛寺。如巴金《砂丁》:“前面遠遠地有一座高大的廟宇。”在宋代,大的稱為“寺”,小的稱為“院”。到近代,又分為兩類:大的稱為“十方叢林”,小的稱為“子孫廟”、“小廟”。俗語中一般把“寺”和“廟”連稱為“寺廟”,也稱為“寺院”。如孫犁《關于鐵木前傳的通信》:“徒步走到那里,在寺院聽一整夜的佛號,她們也跟著念。”(李明權)
【第61句】:【十八變】變化迅速,俗謂之“十八變”。如《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這蓮女漸漸長得堪描堪畫,從來道,女大十八變。”“女大十八變”,是說少女在發育期間,性情、容顏變得很快。此語本于《法華經·提婆品》,謂龍女在法華會上現身。大弟子舍利弗見了,稱女身污穢,難以成佛。龍女當即向佛獻寶珠,忽然間變為男身,現出種種相好,往南方無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七三載;羅漢入滅前,多現十八種神變,全身出煙、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燒身滅度。又如《五燈會元》卷一載商那和修尊者“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羅山。” (李明權)
【第62句】:【大白天說夢話】(慣)指說的話不真實,信口胡說。
【第63句】:心隨朗月高,志與秋霜潔
【第64句】:【驕傲來自淺薄,狂妄來自無知】(諺)淺薄:缺乏學識或修養。驕傲自滿是由淺薄造成的,狂妄自大是由無知造成的。指要想克服驕傲、狂妄的習性,必須不斷地增長見識,加強修養。
【第65句】:雁無頭,飛不齊。
【第66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67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俗語是指陰謀家的野心已經非常明顯,已為人們所共知。 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接替了他的職位,從此,魏國大權旁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兩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誰反對他們,司馬師就會將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對司馬師兄弟的霸道行徑極為不滿,一直想撤掉司馬氏兄弟的兵權。但還沒等曹芳動手,司馬師已經逼著皇太后把曹芳廢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個孫子曹髦繼承了皇位。 司馬師病死后,司馬昭便做了大將軍,他比司馬師更為專橫霸道。魏帝曹髦實在忍無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召進宮里,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著等死,今天,我要同你們一起去誅殺他。”雖然沒有殺死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所殺,但比當傀儡受氣有志氣得多。
【第68句】:百事靠人多,牌坊抬過河。
【第69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謂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說“三世因果報應”。依善惡業力的大小,或現世受報,稱為“現報”;或來生受報,稱為“生報”;或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稱為“后報”。這就是所謂“來早”或“來遲”的不同。如元代無名氏《殊砂擔》第二折:“休將奸狡昧神祗,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句俗語的變式較多,且舉數例。如明代張景《飛丸記》第十六出:“善惡終有報,只爭早與遲。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仗父相權,擅作威福,縉紳切齒,臺諫舌縮。不意天意昭昭,禍來忽倏。”又如《飛龍全傳》第八回:“可憐二魏平日千般兇惡,萬種強梁,今日雙雙俱遭鄭恩之手,了命歸陰。正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善惡必報,遲速有期。”也省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如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
【第70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第71句】:【相命若會準,世上無窮人】(諺)相命:根據人的生辰八字來卜前途吉兇的方技。如果相命很準,確實能使人趨吉避兇,那世上就沒有不幸的人了。指相命算卦之類,盡是騙人的。
【第72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第73句】:弓箭彎了不變質,月亮缺了不改色
【第74句】:【頭頭是道】原是禪語,指開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內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飯穿衣、挑水打柴、一舉一動、開口閉口,無一事不與“妙道”冥合。所謂“頭頭是道,法法本圓成”(《續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世間唯詩家與禪家相近,因此詩家亦用“頭頭是道”來形容通靈入妙的“化境”,亦稱“禪趣”。宋·嚴羽《滄浪詩話》指出,學詩有“三節”功夫,“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二中稱譽杜甫《紅櫻桃》詩謂:“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后亦用“頭頭是道”謂語言、舉動左右逢源,無一不合規矩。如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李明權)
【第75句】:【定力】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故稱“定力”。如《無量壽經》卷下:“定力、慧力、多聞之力。”坐禪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錢起《題延州圣僧穴》詩:“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后用“定力”指處變不驚、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兒女英雄轉》第二一回:“一個鄉里的媽媽兒,他可曉得甚么叫作恒心,又可曉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兒,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的痛哭起來。”(李明權)
【第76句】:真空《大般若經》卷五六七謂,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見佛家多談“空”,便以為否定一切存在。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而未理解,偏執于“空”論,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頑空”。正如唐代慧能《壇經·般若品》所說:“念念說空,不識真空。”佛家言“空”,是說事物都是由因緣相待而產生的,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并不是否認事物現象的存在。今謂沒有空氣或只有極少量空氣處為“真空”,如謂真空管,真空包裝。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勢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響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無論多么狹小,也總會受到周圍氣流的沖擊和激蕩。”
【第77句】: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78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釋義:鴻鵠:天鵝。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天鵝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可能了解胸懷大志的人的抱負。 例句:陳涉嘆息日:“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第79句】:【天方夜譚】“天方夜譚”是用來比喻虛妄荒誕的言論。它來自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內容富于神話色彩。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島國,國王仙魯熱爾勤政愛民,人民勤勞,國泰民安。后來,由于王后的荒淫,使原本性情溫和的國王變得殘暴成性,把對王后的怨恨移到所有女人身上,處心積慮地對女人進行報復。他每晚要娶一個“新娘”,但第二天一早便把她殺掉。連續三年,百姓們都過著惶恐不安的生活,無奈之下紛紛帶著女兒遠走他鄉。一天,沒能為國王找到女人的宰相回到家中,愁眉不展。賢淑美麗、聰明過人的宰相女兒舍哈拉查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為拯救全國婦女的悲慘命運,她說服父親,主動進宮去做國王的“新娘”。舍哈拉查德進宮當晚就給國王講故事,一直講到第二天早晨還沒講完,但故事卻恰好講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國王還想往下聽,于是決定讓她活下來,等故事講完了再殺她也不遲。就這樣,一夜接著一夜,舍哈拉查德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講,一共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于用真情感動了國王。國王仙魯熱爾不但沒有把她殺掉,還立她為后。從此這些故事流傳下來,被稱為《一千零一夜》,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學作品。這部作品的中譯名又叫《天方夜譚》。這個叫法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天方”是“天房”的訛傳,因為我國對阿拉伯的舊稱為“天房”,指麥加的克爾白廟;一說我國在明末稱阿拉伯為“天方國”。夜間講故事就稱為“天方夜譚”。
【第80句】:【人窮窮在債里,天冷冷在風里】(諺)指天冷時刮風,會助長氣候的寒冷;人窮時借債,會加深窮人的貧窮。
【第81句】:窮莫失志,富莫癲狂.
【第82句】:【成氣候】(慣)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第83句】:【八字沒見一撇】源于禪宗。《續燈錄》卷二九:“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沒見一撇”、“八字還沒有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一點眉目。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雖說救錢先生的事兒八字還沒有一撇,可他總算有了指望。” (李明權)
【第84句】:【后生不看《水滸》,老來不看《三國》】(諺)后生:青少年。舊指《水滸傳》是寫造反的,青少年讀了會不安分守己;《三國演義》是寫爭斗權謀的,老年人讀了會增添奸詐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第85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諺)江山:江河山川。稟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賦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變,人的本性卻難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
【第86句】:【會吃千頓香,亂吃一頓傷】(諺)會吃的,百頓千頓都是香的;不會吃的,只一頓就能吃壞肚子。指吃飯要節制,講衛生,暴飲暴食會生病。
【第87句】:【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兒童啟蒙讀鈞,它在“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雖排在最后,但其成書時間卻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千字文》是怎樣編成的呢?它和曹植的《七步詩》一樣,也是一篇救命(自救)的文章。 據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 周興嗣是南朝梁武帝時一個很有名望的才子,在朝廷擔任諫官,為人十分耿直。有一次梁武帝要發兵攻打一個近鄰小國,周興嗣直諫說:“對待鄰國不能逞武,只能感化。”梁武帝不采納他的意見,他據理力爭,終于把梁武帝給惹火了,把他打人天牢,定成死罪,三天就要殺頭。 周興嗣的同科好友方樹生得知這一消息非常著急,就設法救他,趁上朝之機啟奏梁武帝說:“周興嗣觸犯龍顏,應該殺頭,但他在百姓中頗有聲望,何不讓他將功抵罪,現在學堂里正缺少啟蒙讀本,陛下可命人選擇一千個不重復的字,叫他在一夜之間串連成句,每句四個字,共二百五十句.編成一本書,供兒童閱讀識字。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間編成,可將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編不成,再殺他不遲。” 梁武帝也覺得殺掉周興嗣有些不忍,就將人情賣給了方樹生,便下令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 當天晚上,方樹生拿著一千個字到獄中去探望周興嗣,把自己如何設法救他的經過說了一遍,周興嗣十分感激,立刻動手編寫起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到三更時分,已經編好了一大半。可是再往下編,就越編越難了,到天快亮時,還剩下“乎、語、哉、者、謂、助、也、焉”八個字。周興嗣是搜腸刮肚,總也連不成句。這時,方樹生已來到牢房門口,周興嗣求助道:“尚余八個字,還未成句。”方樹生道:“周兄大才,八個字焉能難倒你哉。” 周興嗣聽了“焉能難倒你哉”這幾個字,心中猛然省悟。他想八個字中,語助詞多矣,我何不編成“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立即提筆寫完了最后兩句。 周興嗣終于在一夜之間將《千字文》編完,累得須發皆白。方樹生拿了周興嗣編好的《千字文》,急匆匆上朝見駕。梁武帝看了十分滿意,下旨免去死罪,把《千字文》刻印成書,作為兒童啟蒙讀本。此后歷朝歷代都把《千字文》作為兒童的啟蒙讀本,周興嗣為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立了大功。
【第88句】:【花綢子上繡牡丹——錦上添花】(歇)比喻好上加好。
【第89句】:【說書的嘴,唱戲的腿】(諺)指說書的人,憑著過硬的嘴功;唱戲的人,憑著過硬的腿功。也泛指各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專業功夫。
【第90句】:【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不能舉起長竿來】 釋義:比喻小事干不好,無法干大事。 例句:今天的事要壞在我的頭上,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塊磚哩!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還能舉起長竿來?
【第91句】:【住著】唐·杜甫《戲為韋偃雙松圖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的詩句,這是描寫畫面的。住著在佛教中是執著的意思。唐·希運說:“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所謂學無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計得失,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斷除所有粗細煩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住著。(無名氏)
【第92句】:【一招鮮,吃遍天】(諺)一招:本指武術上的一個拳式動作,此處指技藝行業的一手絕活。天:天下各地。指在技藝方面有一手絕活,無論走到哪里都很吃香。
【第93句】:【大河漲水小河滿】(諺)指大河和小河利害相關連,大河水漲了,小河的水自然就滿。比喻局部和整體關系密切,大利益制約著小利益。 也作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 大河漲水,小河不干。 大河沒水,小河也得干。
【第94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95句】:【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慣)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96句】: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第97句】:上供指在諸佛、祖師圣像前,備供物、圣膳等物供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圣僧侍者,貴有道心,齋粥二時上供鳴下堂椎。”后泛指人們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馬褂,給祖先上供去。”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九回:“一樣一樣的菜拿上來,只擺了一擺,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一般,誰還吃得下。”
【第98句】:【金剛廝打,佛也理不下】(諺)金剛:佛的侍從力士。金剛要是互相打起來,佛也調和不了。比喻內部鬧起糾紛來,有權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難以排解。
【第99句】:【拿話當經念】(慣)比喻把他人說的話當作行為準則。
上一篇:微博最新的積極向上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