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有哪些立夏這個節氣,以前還被稱為“夏節”、“夏至節”。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北半球白晝達到最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錦集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篇1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一句“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仿佛讓人已經聞到夏至日的池塘里那些漸漸綻放的荷花開始散發的陣陣清香,也可知,夏至避暑對韋應物來說可真是一件大事情。
而《全唐詩》中權德輿的【夏至日作】雖是一首描述夏至,簡單的五絕,卻暗藏著古人對于時空的智慧,反映了他們對于夏至節氣乃至季節更替時空流轉的深刻理解。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雖是炎夏,卻終將被秋冬取代,斗轉星移,四時流轉,時光將永不停息。
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篇2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食“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吳江縣志》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篇3
一、吃蛋:在民間,有“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的說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會勁頭足。孩子們脖子上掛著用絲線編成的蛋套,里面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畫,相互用力比試,稱為撞蛋。
二、秤人: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三、喝粥:根據當地史料記載,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
四、吃立夏飯: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
五、嘗新: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六、做夏: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
七、食面食: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制作與食用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
八、喝茶:我國江西、揚州等地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夏天酷暑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九、迎夏: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還有習俗說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上一篇:立夏有哪些習俗呢精選3篇
下一篇:社區七一建黨節活動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