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一些奧斯卡之最,比如獲獎最多的影片,最年輕的獲獎者什么的
【第1句】:最冗長的奧斯卡獲獎感言 在第7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沃倫-比蒂在接受歐文-塔爾伯格(Irving Thalberg)終身成就獎時發表了一番冗長的獲獎感言,時間長達6分鐘。
可惜他還是無緣這個另類獎項,因為1940年葛麗-亞嘉遜獲獎時發表了一番更長的獲獎感言。
【第2句】:最佳奧斯卡獲獎感言 好萊塢才女艾瑪-湯普森的口才自然也高人一籌。
1995年她憑《理智與情感》獲最佳改編劇本獎時,以詼諧的口氣表示她準備帶著自己的作品去拜祭簡-奧斯汀的墳墓,并且告訴她這部片子賺了多少錢。
這番言簡意賅的話既點到了影片成功的商業運作,又巧妙地恭維了這部改編電影的原作者。
【第3句】:最差奧斯卡獲獎感言 2002年,珍妮弗-康納莉憑《美麗心靈》獲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時,情緒顯然很激動。
不過她說話太沒水平,她走上領獎臺后居然拿出了一長串要感謝的人員名單,并且低著頭一個不漏地照著念完,讓觀眾聽了直打哈欠。
【第4句】:最長的奧斯卡晚會 2002年,奧斯卡晚會第一次在柯達劇院舉行。
晚會的導演是從來沒有執導過奧斯卡晚會的勞拉-澤斯金。
第一次擔當大綱的她腦子里有無數想法,似乎想把它們一下子就用完。
結果整個晚會持續了四個小時二十幾分鐘之多。
【第5句】:最佳奧斯卡頒獎主持人 這個獎項似乎應該頒給2003年的奧斯卡頒獎主持人、喜劇明星史蒂夫-馬丁,他在開場白中,不忘記用戰爭開玩笑:“過去一年內,所有人對我都很支持,法國和德國除外。
”
【第6句】:最差奧斯卡頒獎主持人 黑人女星琥比-戈德堡的喜劇天賦固然無人能及,可是在1999年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上,身為主持人的她把當年獲得提名電影的戲服都穿了個遍,整個晚會簡直成了她的專場時裝秀,因此這個另類獎項非她莫屬。
【第7句】:最佳奧斯卡頒獎晚禮服 1995年奧斯卡頒獎晚會,烏瑪-瑟曼穿著那件淡紫色雪紡綢出現在紅地毯上時,立馬成了全場的焦點。
而Prada(普拉達)這個牌子也借好萊塢的屏幕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對此烏瑪-瑟曼自然功不可沒,因此她得這個獎是實至名歸。
【第8句】:最差奧斯卡頒獎晚禮服 相反,2002年奧斯卡頒獎晚會格溫妮斯-帕特洛穿的那件禮服糟糕至極,已經被載進了奧斯卡史冊。
由于上衣的網眼幾乎可以透視,因此ABC電視臺的檢查員懷疑這個畫面是否應該被播出。
【第9句】:最默契的奧斯卡情侶 這個獎項當屬本-妮弗。
當時還在熱戀之中的這對情侶如膠似膝,,2003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也是成雙成對出現,硬是謀殺了無數膠卷。
【第10句】:出場費用最高的奧斯卡明星 人們總希望芭芭拉-史翠珊能夠在奧斯卡晚會上出現,可是她的出場費用實在嚇人,因為組委會得為她做出特殊的安排,包括專門的進出口和專門的通道等。
芭芭拉-史翠珊才是奧斯卡晚會上真正的大牌。
【第11句】:最差勁的政治演講 電影界的政治狂人邁克-摩爾摘得了這個獎項。
2003年他的反戰主題影片《科倫拜恩的保齡》獲最佳紀錄片時,邁克-摩爾在頒獎禮上大罵向伊拉克宣戰的美國總統布什,雖然有部分人表示喝采,但是底下更多的是噓聲。
【第12句】:最受歡迎的政治演講 紀錄片《一個幸存者的回憶》獲獎時,導演將這位幸存者帶上了領獎臺。
當他的講話結束時,現場樂隊開始演奏音樂,而那位幸存者就站在麥克風前直到音樂結束。
接著她告訴底下靜靜坐著的觀眾說:“我在一個地方度過了不可思議的六年,在那兒獲得一塊硬面包,接著活過另一天就意味著勝利。
” 奧斯卡之最獲奧斯卡獎項項目最多的影片 *****獲奧斯卡獎項項目最多的影片
【第1句】:榮獲11項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的有:《賓虛》(BenHur,1959)《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 獲10項獎的有:《西區故事》(WestSideStory,1961) 獲9項獎的有:《琪琪》(Gigi,1958)《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1987)《英國病人》(TheEnglishPatient,1996) 獲8項獎的有:《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永垂不朽》(FromHeretoEternity,1953) 《碼頭風云》(OnTheWaterfront,1954)《窈窕淑女》(MyFairLady,1964)《小酒館》(Cabaret,1972) 《甘地傳》(Gandhi,1982)《莫扎特》(Amadeus,1984)
【第2句】:獲奧斯卡獎提名項目最多的影片有 《彗星美人》(AllAboutEve,1950),獲14項提名 《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獲14項提名 《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獲13項提名 《永垂不朽》(FromHereToEternity,1953),獲13項提名 《瑪麗·波平斯》(MaryPoppins,1964),獲13項提名《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 ?。╓ho"sAfraidofVirginiaWoolf?1966),獲13項提名
【第3句】:獲奧斯卡獎最多的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19
【第34句】:19
【第67句】:1968和1981年先后4度獲 得電影與藝術科學學院獎,4次都是最佳女主角。
【第4句】:獲奧斯卡獎提名最多的女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獲12次提名 貝蒂·戴維斯(BatteDavis),獲10次提名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Streep),獲12次提名 梅麗爾·斯特里普于1999年因影片《真情》(OneTrueThing)曾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0)又因《心靈的音樂》(MusicoftheHeart)一片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故迄今為止,她已經平了凱瑟琳·赫本創造的這項記錄,即已被提名12次,從而成為最有希望在未來打破這項記錄的女演員。
獲奧斯卡獎最多的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
【第34句】:19
【第67句】:1968和1981年先后 4度獲得奧斯卡獎,4次都是最佳女主角。
她是美國精神的象征,美國人自然給了她至高無上的榮譽。
最年長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因《陽光少年》(The Sunshine Boys) 1975年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時年80歲。
獲奧斯卡獎提名最多的女演員: 又是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獲12次提名。
梅麗爾 ·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獲12次提名。
最年長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亨利·方達(Henry Fonda)因《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 1981年贏得最佳男主角獎,時年76歲又317天。
獲獎不久即辭世,“最佳男主角”成了他的墓志銘。
獲奧斯卡獎提名最多的男演員: 杰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獲11次提名。
獲奧斯卡獎提名最多的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獲12次提名。
獲奧斯卡獎最多的個人: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個人獲獎共26次,包括12個卡通獎和 長、短記錄片及榮譽獎等多個獎項。
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獲奧斯卡獎項最多的影片:《賓虛》(Ben Hur,1959年),《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年)均獲11項奧斯卡獎。
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多者:約翰·福特(John Ford)獲獎4次分別為19
【第35句】:19
【第40句】:1941和1952年。
沒有一次是西部片,這對于這位西部片大師是一種污辱。
獲提名的項目最多且全獲奧斯卡獎的影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獲9項提名全部獲獎。
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最年輕演員:賈斯汀·亨利(Justin Henry)因《克萊默夫婦》(Kramer vs.Kramer,1979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那時他只有8歲。
獲得奧斯卡獎年齡最大的演員: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于1973年獲得奧斯卡榮譽獎,時年83歲。
今年的所有奧斯卡獲獎影片
最佳電影:《無間道風云》The Departed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無間道風云》The Departed)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末代獨裁》Last King of Scotland ) 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Helen Mirren(《女王》The Queen) 最佳男配角:阿蘭·阿爾金Alan Arkin(《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 最佳女陪角:珍妮佛·哈德遜Jennifer Hudson(《追夢女郎》Dreamgirls) 最佳動畫長片:《快樂的大腳》Happy Feet 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德國) 最佳化妝:《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配樂:《通天塔》Babel 最佳歌曲:《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I Need to Wake Up 最佳動畫短片:《丹麥詩人》The Dan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音效剪輯:《硫磺島家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音響效果:《追夢女郎》Dreamgirls 最佳視覺效果:《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最佳改編劇本:《無間道風云》The Departed 最佳原創劇本:《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藝術指導:《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攝影:《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服裝設計:《絕代艷后》Marie Antoinette 最佳剪輯:《無間道風云》The Departed 最佳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派拉蒙了望) 最佳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終身成就獎: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求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無間行者》(又譯《無間道風云》) (The Departed) 最佳導演(DIRECTING) (Martin Scorsese) 《無間行者》(The Departed) 最佳男主角( IN A LEADING ROLE) 弗瑞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 《末代獨裁》(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最佳女主角(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海倫·米倫(Helen Mirren) 《女王》(The Queen) 最佳男配角( IN A SUPPORTING ROLE) 阿蘭·阿金(Alan Arkin) 《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女配角(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夢幻女郎》(Dreamgirls) 最佳動畫長片(ANIMATED FEATURE) 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 《快樂的大腳》(Happy Feet) 最佳外語片(FOREIGN LANGUAGE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 《他人的生活》(The Lives of Others) 最佳化妝(MAKEUP) ·馬蒂(David Martí) 蒙特西·萊伯(Montse Ribé) 《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配樂Music(SCORE) 古斯塔沃·桑托納拉(Gustavo Santaolalla) 《巴別塔》(Babel) 最佳歌曲Music() 梅麗莎·艾特里奇(Melissa Etheridge) 《I Need to Wake Up》《難以忽視的真相》 最佳動畫短片SHORT (ANIMATED) 特里爾·科夫(Torill Kove) 《丹麥詩人》(The 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SHORT (LIVE ACTION) 阿里·桑戴爾(Ari Sandel) 《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音效剪輯(SOUND EDITING) 阿蘭·羅伯特·莫雷 巴伯·艾斯曼 《硫磺島的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音響效果(SOUND MIXING) ·明科爾(Michael Minkler)等3人 《夢幻女郎》(Dreamgirls) 最佳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 約翰·諾爾(John Knoll) 《加勒比海盜2》(Pirates of the Caribbean:Dead Man Chest) 最佳改編劇本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 威廉-莫納漢(William Monahan) 《無間行者》(The Departed) 最佳原創劇本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邁克爾·安特(Michael Arndt) 《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藝術指導(ART DIRECTION) 尤吉尼奧·卡巴萊羅(Eugenio Caballero) 《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攝影(CINEMATOGRAPHY) Guillermo Navarro 《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服裝設計( DESIGN) Milena Canonero 《絕代艷后》(Marie Antoinette) 最佳剪輯(FILM EDITING) 塞爾瑪·斯庫馬(Thelma Schoonmaker) 《無間行者》(The Departed) 最佳紀錄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戴維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 《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紀錄短片(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楊紫燁 《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終身成就獎(HONORARY ACADEMY AWARD) (Ennio Morricone)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謝里·蘭辛(Sherry Lansing)
奧斯卡名字的來歷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后,驚呼道:“啊
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
”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后寫道:“藝術與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
”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還有,著名演員蓓蒂·臺維絲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
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于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里的一場戲。
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奧斯卡,要香煙么
”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
這引起了哄堂大笑。
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象征著欲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
于是他在報導中寫道 :“ 以里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因為蓓蒂·臺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
至于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為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奧斯卡獎的創始人是誰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獎”,設立于1929年。
如今,奧斯卡小金人已成為好萊塢的偶像和象征,也是即將舉行的第8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耀眼明星。
但小金人為何被命名為“奧斯卡”至今仍說法不一。
關于“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一個較為可信的說法是:1931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圖書館的女管理員、后來成為該機構執行理事的瑪格麗特·赫里克在仔細端詳了“金像”后,驚呼:“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
”這句話后來不脛而走,成為小金人的最終命名。
而1935年和1938年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得主貝特·戴維斯卻聲稱,是她想到了“奧斯卡”這個名字,因為這個裸體的小金像從背后看,很像她的丈夫哈蒙·奧斯卡·納爾遜。
好萊塢專欄作家悉尼·斯科爾斯基1934年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凱瑟琳·赫本獲得的首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時,首次使用了“奧斯卡”這個名字。
然而,奧斯卡獎的東家、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直到1939年才采用這個名字。
奧斯卡小金人自誕生以來外形基本沒有變化,目前他高
【第13句】:5英寸(約34厘米),重
【第8句】:5磅(約3.85公斤)。
最初的奧斯卡“金像”是用銅制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金屬短缺,一度改為石膏制作。
如今的奧斯卡小金人是用合金材料制成,外面鍍金。
從奧斯卡獎誕生至今,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已頒發出約2500個奧斯卡小金人。
奧斯卡問題
一年一屆 一般都是每年的2月20多號今年是81屆 今年的熱門影片是 返老還童 貧民富翁 步驟就是 由學院投票出提名名單 然后再第二輪 決定獲獎和其他電影節的步驟流程差別不大 主要是它的權威性 話說其他著名電影節比如歐洲三大節 評委只有10多個而奧斯卡 是幾千個 代表著電影的最高成就獎是非常多 非常專業的表演 有影帝后 男配 女配 最佳影片 導演 動畫啦 還有剪輯 聲效 服裝 場景 音樂等等等電影是綜合的藝術 一部電影要由許多元素構成 每個元素都會在奧斯卡上得到體現差不多有大小幾十個獎項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