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中桃源與沅州主要內容簡介及感悟
桃源與沅州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注定了應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
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
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
鄉下人都是避秦隱居的遺民,不知有漢朝,更無論魏晉了。
千余年來讀書人對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變,所以每當國體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章也就增加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
至于住在那兒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桃源洞離桃源縣二十五里。
從桃源縣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馬渡時,上南岸走去,忘路之遠近亂走一陣,桃花源就在眼前了。
那地方桃花雖不如何動人,竹林卻很有意思。
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隨處皆可發現前人用小刀刻劃留下的詩歌。
新派學生不甘自棄,也多刻下英文字母的題名。
竹林里間或潛伏一二翦徑壯士,待機會霍地從路旁躍出,仿照《水滸傳》上英雄好漢行為,向游客發個利市,使人措手不及,不免吃點小驚。
桃源縣城則與長江中部各小縣城差不多,一入城門最觸目的是推行印花稅與某種公債的布告。
城中有棺材鋪,官藥鋪,有茶館酒館,有米行腳行,有和尚道士,有經紀媒婆,廟宇祠堂多數為軍隊駐防,門外必有個武裝同志站崗.土棧煙館既照章納稅,就受當地軍警保護。
代表本地的出產,邊街上有幾十家玉器作,用珉石染紅著綠,琢成酒杯筆架等物,貨物品質平平常常,價錢卻不輕賤。
另外還有個名為“后江”的地方,住下無數公私不分的妓女,很認真經營他們的職業。
有些人家在一個菜園平房里,有些卻又住在空船上,地方雖臟一點倒富有詩意。
這些婦女使用她們的下體,安慰軍政各界,且征服了往還沅水流域的煙販,木商,船主以及種種因公出差過路人。
挖空了每個顧客的錢包,維持許多人生活,促進地方的繁榮。
一縣之長照例是個讀書人,從史籍上早知道這是人類一種最古的職業,沒有郡縣以前就有了它,取締既與“風俗”不合,且影響到若干人生活,因此就很正當的定下一些規章制度,向這些人來抽收一種捐稅(并采取了個美麗名詞叫作“花捐”),把這筆款項用來補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鄉教育經費。
桃源既是個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許多“風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攜了《陶靖節集》與《詩韻集成》等參考資料和文房四寶,來到桃源縣訪幽探勝。
這些人往桃源洞賦詩前后,必尚有機會過后江走走,由朋友或專家引導,這家那家坐坐,燒盒煙,喝杯茶。
看中意某一個女人時,問問行市,花個三元五元,便在那齷齪不堪萬人用過的花板床上,壓著那可憐婦人胸膛放蕩一夜。
于是紀游詩上多了幾首無題艷遇詩,把“巫峽神女”、 “漢皋解佩”、“劉阮天臺”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詩上去。
看過了桃源洞,這人平常若是很謹慎的,自會覺得應當即早過醫生處走走,于是匆匆的回家了。
至于接待過這種外路 “風雅”人的神女呢,前一夜也許陸續接待過了三個麻陽船水手,后一夜又得陪伴兩個貴州省牛皮商人。
這些婦人照例說不定還被一個散兵游勇,一個縣公署執達吏,一個公安局書記。
或一個當地小流氓長時期包定占有,客來時那人往煙館過夜,客去后再回到婦人身邊來燒煙。
妓女的數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數不小。
因此仿佛有各種原因,她們的年齡都比其他大都市更無限制。
有些人年在五十以上,還不甘自棄,同十六七歲孫女輩前來參加這種生活斗爭,每日輪流接待水手同軍營中火案。
也有年紀不過十四五歲,乳臭尚未脫盡,便在那兒服侍客人過夜的。
她們的技藝是燒燒鴉片煙,唱點流行小曲,若來客是糧子上跑四方人物,還得唱唱軍歌黨歌,和時下電影明星的新歌,應酬應酬,增加興趣。
她們的收入有些一次可得洋錢二十三十,有些一整夜又只得一塊八毛。
這些人有病本不算一回事。
實在病重了,不能作生意掙飯吃,間或就上街到西藥房去打針,六零六,三零三扎那么幾下,或請走方郎中配副藥,朱砂茯苓亂吃一陣,只要支持得下去,總不會坐下來吃白飯。
直到病倒了,毫無希望可言了,就叫毛伙用門板抬到那類住在空船中孤身過日子的老婦人身邊去,盡她咽最后那一口氣。
死去時親人呼天搶地哭一陣,罄所有請和尚安魂念經,再托人賒購副四合頭棺木,或借“大加一”買副薄薄板片,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
桃源地方已有公路,直達號稱湘西咽喉的武陵(常德),每日都有八輛十輛新式載客汽車,按照一定時刻在公路上奔馳。
距常德約九十里,車票價錢一元零。
這公路從常德且直達湖南省會長沙,汽車路程約四小時,車票價約六元。
公路通車時,有人說這條公路在湘省經濟上具有極大意義,意思是對于黔省出口“特貨”運輸可方便不少。
這人似乎不知道特貨過境每次必三百擔五百擔,公路上一天不過十幾輛汽車來回,若非特貨再加以精制,每天能運輸多少
關于特貨的精制,在各省嚴厲禁煙宣傳中,平民誰還有膽量來作這種非法勾當。
假若在桃源縣某種鋪子里,居然有人能夠設法購買一點黃色粉末藥物,作為談天口氣,隨便問問,就會明白那貨物的來源是有來頭的。
信不信由你,大股東中大頭腦有什么“齡”字輩 “子”字輩,還有沿江之督辦,上海之聞人。
且明白出產并不是桃源縣城。
沿江上行六十里,有二十部機器日夜加工,運輸出口時或用輪船直往漢口,卻不需借公路汽車轉運長沙。
真可稱為桃源名產值得引人注意的,是家雞同雞卵。
街頭巷尾無處不可以發現這種冠赤如火龐大莊嚴的生物,經常有重達一二十斤的。
凡過路人初見這地方雞卵,必以為鴨卵或鵝卵。
其次,桃源有一種小劃子,輕捷,穩當,干凈,在沅水中可稱首屈一指。
一個外省旅行者,若想從湘西的永綏、乾城、鳳凰研究湘邊苗族的分布狀況,或想從湘西往四川的酉陽、秀山調查桐油的生產,往貴州的銅仁調查朱砂水銀的生產,往玉屏調查竹料種類,注意造簫制紙的手工業生產情況,皆可在桃源縣魁星閣下邊,雇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水溯流而上,直達目的地,到地時取行李上岸落店,毫無何等困難。
一只桃源小劃子上只能裝載一二客人。
照例要個舵手,管理后梢,調動船只左右。
張掛風帆,松緊帆索,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風。
放纜拉船,量渡河面寬窄與河流水勢,伸縮竹纜。
另外還要攔頭工人,上灘下灘時看水認容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頭、惡浪與泂流,出事后點篙子需要準確穩重。
這種人還要有膽量,有氣力,有經驗。
張帆落帆都得很敏捷的即時拉桅下繩索。
走風船行如箭時,便蹲坐在船頭上叫喝呼嘯,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
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罵時,還要回罵,人家唱歌也得用歌聲作答。
兩船相碰說理時,不讓別人占便宜。
動手打架時,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
船只逼入急流亂石中,不問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的脫光衣褲,向急流中跑去,在水里盡肩背之力使船只離開險境。
掌舵的因事故不盡職,就從船頂爬過船尾去,作個臨時舵手。
船上若有小水手,還應事事照料小水手,指點小水手。
更有一份不可推卻的職務,便是在一切過失上,應與掌舵的各據小船一頭,相互辱宗罵祖,繼續使船前進,小船除此兩人以外,尚需要個小水手居于雜務地位,淘米、燒飯、切菜、洗碗,無事不作。
行船時應蕩槳就幫同蕩槳,應點篙就幫同持篙。
這種小水手大都在學習期間,應處處留心,取得經驗同本領。
除了學習看水,看風,記石頭,使用篙槳以外,也學習挨打挨罵。
盡各種古怪希奇字眼兒成天在耳邊反復響著,好好的保留在記憶里,將來長大時再用它來辱罵旁人。
上行無風吹,一個人還負了纖板,曳著一段竹纜,在荒涼河岸小路上拉船前進。
小船停泊碼頭邊時,又得規規矩矩守船。
關于他們經濟情勢,舵手多為船家長年雇工,平均算來合八分到一角錢一天。
攔頭工有長年雇定的,人若年富力強多經驗,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
若只是短期包來回,上行平均每天可得一毛或毛五分錢,下行則盡義務吃白飯而已。
至于小水手,學習期限看年齡同本事來,有些人每天可得兩分錢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載吃白飯。
上灘時一個不小心,閃不知被自己手中竹篙彈入亂石激流中,泅水技術又不在行,在水中淹死了,船主方面寫得有字據,生死家長不能過問。
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一點衣服交給親長說明白落水情形后,燒幾百錢紙,手續便清楚了。
一只桃源劃子,有了這樣三個水手,再加上一個需要趕路,有耐心,不嫌孤獨,能花個二十三十的乘客,這船便在一條清明透澈的沅水上下游移動起來了。
在這條河里在這種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見于記載的一人,應當是那瘋瘋癲癲的楚逐臣屈原。
在他自己的文章里,他就說道:“朝發汪渚兮,夕宿辰陽。
”若果他那文章還值得稱引,我們尚可以就“沅有芷兮澧有蘭”與“乘舲上沅”這些話,估想他當年或許就坐了這種小船,溯流而上,到過出產香草香花的沅州。
沅州上游不遠有個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長芷草,到如今還隨處可見。
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罅隙間,或蔓延到松樹枝椏上,長葉飄拂,花朵下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
花葉形體較建蘭柔和,香味較建蘭淡遠。
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隨意伸手摘花,頃刻就成一束。
若崖石過高,還可以用竹篙將花打下,盡它墮入清溪洄流里,再從溪里把花撈起。
除了蘭芷以外,還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邊崖下繁殖。
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種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圣境
若沒有這種地方,屈原便再瘋一點,據我想來,他文章未必就能寫得那么美麗。
什么人看了我這個記載,若神往于香草香花的沅州,居然從桃源包了小船過沅州去,希望實地研究解決《楚辭》上幾個草木問題。
到了沅州南門城邊,也許無意中會一眼瞥見城門上有一片觸目黑色,因好奇想明白它,一時可無從向誰去詢問。
他所見到的只是一片新的血跡,并非什么古跡。
大約在清黨前后,有個晃州姓唐的青年,北京農科大學畢業生,在沅州晃州兩縣,用黨務特派員資格,率領了兩萬以上四鄉農民和一群青年學生,肩持各種農具,上城請愿。
守城兵先已得到長官命令,不許請愿群眾進城。
于是雙方自然發生了沖突。
一面是旗幟,木棒,呼喊與憤怒,一面是居高臨下,一尊機關槍同十支步槍。
街道既那么窄,結果站在最前線上的特派員同四十多個青年學生與農民,便全在城門邊犧牲了。
其余農民一看情形不對,拋下農具四散跑了。
那個特派員的尸體,于是被兵士用刺刀釘在城門木板上示眾三天。
三天過后,便連同其他犧牲者,一齊拋入屈原所稱贊的清流里喂魚吃了。
幾年來本地人在內戰反復中被派捐拉夫,在應付差役中把日子混過去,大致把這件事也慢慢的忘掉了。
桃源小船載到沅州府,舵手把客人行李扛上岸,討得酒錢回船時,這些水手必乘興過南門外皮匠街走走。
那地方同桃源的后江差不多,住下不少經營最古職業的人物,地方既非商埠,價錢可公道一些。
花五角錢關一次門,上船時還可以得一包黃油油的上凈煙絲,那是十年前的規矩。
照目前百物昂貴情形想來,一切當然已不同了,出錢的花費也許得多一點,收錢的待客也許早已改用“美麗牌”代替“上凈絲”了。
或有人在皮匠街驀然間遇見水手,對水手發問:“弄船的,‘肥水不落外人田’,家里有的你讓別人用,用別人的你還得花錢,這上算嗎
”那水手一定會拍著腰間麂皮抱兜,笑瞇瞇的回答說:“大爺,‘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不是我桃源人的錢,上算的。
”他回答的只是后半截,前半截卻不必提。
本人正在沅州,離桃源遠過六七百里,桃源那一個他管不著。
便因為這點哲學,水手們的生活,比起“風雅人”來似乎灑脫多了。
若說話不犯忌諱,無人疑心我“袒護無產階級”,我還想說,他們的行為,比起那些讀了些“子曰”,帶了《五百家香艷詩》去桃源尋幽訪勝,過后江討經驗的‘風雅人”來,也實在還道德的多。
急求一篇關于政治課題 個人收入與理財 的學習心得
“增強勤懇工作的使命感”把增強改為增加,不然與上面重復。
能不斷重復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專業化的表現。
專業改為職業。
從各項征管制度、征管措施的改革,到稅收征管質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大樹給了每片葉子充足的養份使葉子保持蔥路。
“保持蔥綠”。
正所謂聚沙成塔,積少成多,正所謂改為體現了。
改了一點點,不但羨慕你的工作更羨慕你的文采,8錯8錯
關于 白居易 觀刈麥
目前老子傳記的電影沒有,老子思想的動畫片有,《老子》傳記的81集的電視劇,不久將出來了
有蔡志忠的《老子說》1動畫片有蔡志忠的《老子說》2動畫片有蔡志忠的《老子》動畫片很經典,很有哲理
大型系列《老子》電視劇情況2010年元月21日,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蔣曄,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副主任蘇清杰、勤政處處長康鈞凱,應大型電視連續劇《老子》總策劃王學新、中國風險投資協會秘書長、《老子》電視連續劇岀品人王迪、《老子》電視連續劇總音樂人熙道之邀,在北京芳群園《老子》劇組共同探討了《老子》的相關問題,并就《老子》電視劇的投資、老子影視城、老子文化博物館、老子文化國際研究院、中華道德文明園等方面的建設,達成了一致共識。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杰岀的思想家,是與蘇格拉底、柏拉圖比肩的全球哲學之父,是人類辯證思維的鼻祖。
黑格爾說:“中國哲學中有一個特異的宗派,這派哲學及與哲學密切聯系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
”尼采也曾指出:“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更是贊揚有嘉:“越認識老子、越發相信老子學說的正確。
”正因為此,前蘇聯漢學家李謝維奇說:“老子是世界的”。
早在16世紀始,老子的《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法文、德文、英文、日文、拉丁文等。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已有1千多種,總計5億冊之多。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全球最著名的《紐約時報》,還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在德國,幾乎每個家庭都備有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經》;在英國,一些青年以學習《道德經》為時尚;在日本,《道德經》成為企業管理者案頭藏書。
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說:“老子《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
1998年1月,諾貝爾獎巴黎宣言還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科技、文化命題到2500年前的中國老子那里去尋找。
”2008年7月,由世界和諧促進會、中國(香港)宗教協會、中國風險投資協會、金和泰道(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與海內外的相關慈善、影視、宗教、投資等機構共同發起,并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歷史學家、宗教領袖、影視專家、金融投資家共同參與發起成立電視劇《老子》籌委會。
并把45集的大型電視連續劇《老子》作為一部重大題材的歷史正劇,再現2500多年前千古圣人老子平凡而傳奇的一生,以及其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思想。
《老子》電視連續劇由中國道教領袖、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和中國老子文化研究會主任胡孚琛教授任顧問。
據國家信息中心聯機檢索后認定:以影視劇的形式將圣人老子弘揚于世,在人類影視史上尚屬首次。
該劇以圣人老子一生的傳奇經歷,結合東周末時期亂世之爭兩條主線,從第一集“紫氣東來”到最后一集“道傳函谷”,以真實動人的故事展示老子漫長的一段人生歲月,老子曾與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有苦有樂,有情有義,有恩有怨,有平庸亦有傳奇……但最終他大徹大悟,超凡脫俗,成為圣賢
《老子》電視連續劇將用漢語、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六種語言版本,面向全球發行。
專家預測,大型電視劇《老子》將是一部極具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影視巨片。
在不久的將來,一部人類道德文明的巨片,一部中華歷史文化的巨片,一部道家經典文化的巨片,一部雅俗共賞的傳世巨片,一部極具商業價值的巨片,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但如何還原老子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一直是劇組主創人員為之頭痛的事。
老子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相去甚遠,已有2500多年,當時的風貌,早已蕩然無存。
雖然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會長陳家林(作品:康熙王朝等)樂于“岀山”,陳道明、陳寶國、趙雅芝、周潤發、游本昌、六小齡童、姜文、葛優、焦晃、陸毅、劉燁、趙薇、孫儷等大腕明星也都愿加盟,但場地難選,僅僅靠浙江橫店影視城等國內現有的影視拍攝基地,很難滿足《老子》電視劇的需要。
而計劃投資1.2億元的拍攝經費,要建一個永久的老子影視基地,特別是能給后人留下集老子文化博物館、老子文化國際研究院、老子影視基地為一體的中華道德文明園等,顯然是杯水車薪。
記者曾探尋過中華道德文明園的構架:項目一,道德文化廣場,占地面積333畝,由五朝風情古商業街、太極湖、環廊石雕群組成。
項目二,中華五千年文明園,占地面積300畝,以古建環形長廊、壁畫、雕塑形式展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項目三,中華和諧文明園,占地面積300畝,以浮雕墻形式展示中國從古至今的和諧思想、和諧人物、和諧文化。
項目四,中華道德碑林,占地面積300畝,以太極碑林的形式展示老子的道德思想及歷史人物對道德思想的感悟。
項目五,中華太極城,占地面積300畝,該區域建成后將成為中華道家文化交流基地、中華養生基地、中華功夫展示基地,展示2500多年來中國的道家文化。
項目六,老子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150畝,以古建透明玻璃建筑形式收集展示從古至今涉及老子文化的物品,包括書籍、圖片、畫冊、塑像、竹簡、物品等。
項目七,老子文化書畫院,占地面積150畝,以古建封閉建筑形式展示從古至今涉及的老子文化書畫,同時作為新成立老子文化書畫院的活動場所,不定期舉辦筆會交流。
項目八,五方老子巨型雕像,占地面積399畝,建造33米高的五方老子巨型雕像。
從五個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神態的老子鍍金雕像。
每個方向133米之外建造拜壇(該建筑將入選世界吉尼斯記錄)。
項目九,大型電視連續劇《老子》影視基地,占地面積400畝,電視劇拍攝完成后作為永久性建筑留存,并建立拍攝博物館,展示拍攝留存的各種道具及拍攝過程的圖片等。
項目十,上善池環園水系,占地面積300畝,電視劇拍攝基地前建造300畝上善池,上善池與園內環園水系隨形就勢相連。
項目十一,隱山山脈,占地面積300畝,隱山山脈在該園最北側,將挖太極湖、上善池的土用于隱山山脈建設。
山上修亭、臺、樓、閣及綠化。
如此宏大的規模,沒有三五十億人民幣的投資,要想給后人留下一個永久的中華道德文明園,要想將此道德文明園建成國內外游客朝圣之旅的圣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何把風險投資和公益投資完美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中華道德文明園的建設,是《老子》劇組面臨的一大難題。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兼中國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會副主任蔣曄,在座談中重點介紹了公益基金特有的政策優勢: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等社會力量向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精神,企業等社會力量通過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對文化事業的捐贈,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捐贈額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2%以內的部分,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捐贈額未超過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這樣,《老子》電視劇相關項目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的平臺,向全國甚至海外募集到更多資金,這無論是對《老子》電視劇的拍攝,還是對老子相關項目的建設,都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時,也減少了風險投資的風投系數。
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副主任蘇清杰表示,考慮到中華道德文明園、老子文化博物館項目與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推岀的包括老子博物館、老子文化長廊在內的老子文化主題公園項目大同小異,老子文化國際研究院和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推岀的老子學院并無質的差別,完全可以把這些相同或相近的項目合在一起,以免重復建設。
基于共同的目標,全方位弘揚老子傳統文化,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和《老子》電視劇岀品方當即便達成共識:雙方以合同的形式,簽定了長期的全方位合作協議。
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將按照國務院基金管理條例規定,管好用好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為《老子》電視劇及老子相關項目所捐贈的公益基金。
劇情簡介 春秋時期,周禮盛行,然天下大亂,國國相爭,禮儀實已盡喪。
公元前571年,宋楚交戰,宋國司馬李舍帶兵出征,行前立軍令狀攜全家老小一同出征。
一次攻城時,不料被楚軍一箭射中胸膛,當場而亡。
宋軍敗退,李舍家眷在親兵的保護下擇路而逃,不料路途走錯,來到陳國地界,此時李舍夫人已懷有九個月身孕,突感腹中疼痛,人事不省,一行人就近找了一個村莊,安頓下來。
公元前570年陰歷二月十五日子時,李夫人在陳國相邑曲仁里生下一子,嬰兒誕生的鶴發童顏,長耳大目,相貌異常,李舍父親給其取名為李耳,字伯陽。
童年李耳,天姿聰慧,靜思好學。
李耳8歲拜商容為師, 同村的巫師因李家是外鄉而來,又未對他上供,一直耿耿于懷,多次加害李耳。
第二年秋天曲仁里發生了水災,村里死人無數。
巫師這回找到了借口,講就是因為去年李耳壞了祭祀的規矩,上天才降罪,于是要用火燒死李耳,全村人才能解救。
緊急時刻一個老者將李耳救下。
老子拜老者(本元真人)為師,學習三年。
學到了在商容老師那里解答不了的問題。
更明白了天地萬物,動植眾生的先天之本,原始之性,人本無善無惡,因被后天欲望所染才使人迷失本性,等等…… 李耳與本元真人學習三年。
。
公元前550年,春節將至,李耳的爺爺讓李耳進城采購年貨,辰一也想同去。
正是在此次進城購年貨的途中,彼此暗戀已久的李耳與辰一互相道出了愛慕之情,并互相承諾將攜手到老。
沒想到過年后,族長到李耳家給李耳提親,是一個富戶人家,李耳的爺爺同意了,李耳堅決不從,李耳的爺爺講:你不聽話,我就撞死。
李耳為了爺爺無奈只得答應。
辰一聽到這個消息悲痛萬分,辰一的父母心里也很難受。
一年多以后,李耳的兒子誕生了,取名為李宗。
公元前547年,24歲的李耳按本元真人的指導,準備去魯國太乙山尋師求學。
李耳獨自一人辭別家人,踏上了去魯國求學之路。
在去魯國的路上,李耳被吳國土匪抓走,幾經周折險些被吳國土匪所殺,幸有一個叫五顯的人殺死十幾個土匪,所抓的幾十人才獲得逃生的機會。
李耳到了太乙山后找到了紫真真人并拜師學習六年。
在紫真真人這里李耳得到了更大的收獲,并悟出天地人倫的根本之道。
公元前540年李耳拜別紫真真人,在魯國第一次見到了14歲的孔子。
回到曲仁里,哪知在李耳走的這幾年里,家里發生了重大的變故。
爺爺去世了,吳國的斯愚到李耳家將其表叔、嬸殺死,并要霸占李耳的妻子婷陽,婷陽不從,投井自盡了。
公元前535年,此時的李耳已明曉天地之理,人倫之道,在曲仁里開始講道,名氣越來越大。
李耳傳道講學之事傳到周天子的耳中,周天子派人到曲仁里召見李耳進朝,周天子想親自聽一聽李耳的高論。
李耳見了周天子景王,向周景王講了治國、治軍、治天下之道,老子對周景王說:一個國家的君王若能提倡以和諧社會治國,這才是明君,是老百姓愛戴的君王。
景王大喜,封李耳為柱下史,同時封李耳為周守藏史。
一日,魯國孔子來訪,聽完李耳的一席話后,孔子決定拜老子為師。
孔子回魯國后,弟子問老子其人,孔子說:其為龍耶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周王室大亂,姬朝(王子朝)與姬猛,互相殘殺,持續10年之久,最后相敗俱傷,姬猛繼位成為周天子。
公元前510年,61歲的李耳看到王室之爭天下大亂,于是辭官,準備繼續傳道。
公元前500年71歲的李耳隱居于上陽山中,他要完成一個歷史巨著,將一生所學所悟寫成書傳于后世。
老子在上陽山隱居十二年,十二年時間,老子寫了大量的著作,存放在上陽山山洞中。
公元前488年秋,83歲的老子突然看到他的住處方向濃煙滾滾,火光沖天,老子趕忙向住處奔去,到了住處看到一幕殘劇,陶芳(老子的學生)倒在血泊中山洞里的竹簡,老子用十二年寫的巨著已化為灰盡。
老子決定入秦講學,83歲的老子身騎青牛,帶著徐甲向西方的秦國走去…… 函谷關周時軍事要地,守關將領名叫尹喜。
尹喜自幼通曉陰陽,觀天達地,近來他靜觀天象,從東方有氤氤紫氣向西方而來,尹喜大喜,紫氣從東而來,必有圣賢之人要過函谷關,于是命手下兵士注意往來行人。
公元前486年,徐甲牽著青牛,老子坐在青牛上到達函谷關。
收下尹喜為徒。
尹喜為老子建了一個說經臺,召集函谷關的軍民聽老子傳道、講法。
老子辭行,尹喜不舍,讓老子再住幾日。
尹喜心生一法,不如讓師父將所講的大道寫出來,留于后世。
經尹喜多次誠心邀請,老子同意了。
于是老子提筆在竹簡上用了三天的時間完成了一部人類巨著《道德經》共五千字,分上經和下經,上經名為道經,下經名為德經。
尹喜拿到老子寫的五千言后如獲至寶。
老子告辭西行,尹喜率函谷關軍民跪送老子,看著老子騎著青牛的背影,尹喜大喊:“我代表函谷關的軍民,代表天下的百姓,感謝您了,感謝您留下了一部人類的巨著,這部巨著將是人類的指路明燈……”。
觀刈麥的中心思想和名句,要準確點的
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題原注云:“時為盩厔縣尉。
”盩厔,今陜西周至。
這是三十六歲的詩人于元和二年(807)任盩厔縣尉時所寫,是詩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諷喻詩。
句解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農戶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閑暇的時候,特別是到了五月收麥子的季節,人們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陣南風吹起,滿地的小麥覆蓋著田壟,到處一片金黃。
詩一開頭,即交代背景。
“少”、“倍”二字,是詩眼所在,前者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勞,后者反映出麥收季節的格外忙碌。
“垅”,田埂。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姑娘媳婦們肩挑著食盒,孩童們手提著壺漿,互相招呼著送飯到田里去,因為那些青年壯漢正在南岡收割小麥。
前兩句是互文,“荷簞食”、“攜壺漿” 的主語是“婦姑”和“童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壺漿”,用壺盛的湯水。
“餉田”,給在田里勞作的人送飲食。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
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干點活。
寫到此處,一幅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一種反常心理。
正因如此,才會使讀者去想,為什么會有這種反常。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還有一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小孩站在他們身旁。
她的右手拿著一些撒落下來的麥穗,左胳臂挎著一只破舊的竹筐。
篇章至此,視角突然轉向拾麥者,描繪出令人心酸的場景。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聽她望著大家說出的那番話,人人都不禁為之萬分悲傷。
為了給官家納稅,她早已把自家的田產賣光,如今揀拾這些麥穗,只不過是為了填一填饑餓的肚腸。
割麥者和拾麥者,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今日的拾麥者,正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
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勞和德望
既不務農,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年末,倉庫里還存有余糧。
默念著這些,私下里越發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
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評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
他的敘事詩多能曲盡人情物態,將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
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蘊含著感情。
在這首詩里,詩人的心靈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震動了。
他不僅生動真切地描繪出割麥者與拾麥者辛勤勞碌、悲慘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間浸透著對他們的深切同情。
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反躬自思,聯想到自己。
在那個時代,詩人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確實難得。
這樣的對比,新穎精警,發人深省,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名句是: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