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來自實力,但同時也認識到自身還存在缺點和不足,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開拓進取,能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洪流中乘風破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合集三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一篇: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樹立“矢志愛國,報效社會;博學篤行,傳承文明;求真創新,奮發有為;明禮修身,自立自強”的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內容,最突出的就是體現了大學生對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使自己的人格完滿,就要不斷的加強自我修養: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懷磊落,謙虛誠實,這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美德。再次,大學生還應當做到儀表端莊,服飾適當,舉止得體,禮貌待人,語言文明,談吐優雅。
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兩類,一是社會主義一般價值觀,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強調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企業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廣大師生作為充滿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體,容易接受社會和諧必須共同遵守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諧社會就是通過對各種利益關系、社會矛盾的調整和處理來實現社會和諧與融洽。事實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以科學發展觀和公平正義的原則去解決市場經濟帶來的矛盾,才能以對人類未來文明和后人負責的態度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要求,去解決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會的文明道德風尚,同心協力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現任何遠大的理想都如滴水穿石非朝夕之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定是一個長期而又曲折的過程。在此期間,我們必將遭遇一個又一個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需要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付出艱辛的努力。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動員鼓舞廣大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持續團結奮斗,尤其離不開強大的思想保證和堅實的精神支撐。
第二篇: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他的源頭可以一直追溯至鴻蒙未開,天地未分之時,就是在這片黃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足以令世界驚嘆的文明。孤城絕塞,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聲勢浩大,威嚴聳立兵馬俑;有形象生動的甲骨文,有龍飛鳳舞的狂草;有筆直端莊的正楷,有流暢連綿的行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國還有著一套龐大的禮儀,科舉,官員制度,這種種的一切,讓我們享有著數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們也因此逐漸產生了自負干。
然而,所有的驕傲,所有的自負,都伴隨著炮火聲被擊碎,被摔破,那些所謂的五千年文明,在面對敵人的刀鋒時,竟是如此不堪一擊,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畫卷,被肆意扔擲于地上,踩在腳底,好像我們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腳底,陷入沉睡。
我們不禁回想:“我們,做錯了嗎?”
于是開始廣開言路,大招大攬,不斷學習和借鑒外國文化,但是我們又回首發現,自己究竟成了什么樣子?這邊一塊,那邊一點,中國人的意志也逐漸開始模糊,文化的輝煌好像離我們又遠了一點。那種屹立于世界之巔峰的自信,不見了。丟失了。
我們曾想丟棄恥辱前行,卻不知道恥辱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如今的中國,各種文化互相交織,卻是一派亂像,各種風格迥異的文化互相沖擊,文化的多樣性都有了,但是等這么多文化最終融合以后,所產生的那個東西,還是“中國”么?如今越來越多父母,自己的孩子還沒理解幾首古詩,就拉著他去學習英語,美名其曰:“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殊不知,5000年前,又是哪里為世界之中心?就算如今偏移了位格,為什么不想著重回世界巔峰?而去選擇別國的文化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令人費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樣,盲目追求外國產品,認為:“外國的就是最好的”,過外國節日,原本的文化被他們拋棄,原本中秋的明月,重陽的茱萸,變為了圣誕樹,南瓜燈。就像外國人一樣。或許文明沒有地域性,但是文化一定有,不然為什么只有這片土地誕生了我們的文明?
他們為了追求而追求,身上那種身為禮儀之邦,天朝上國的自信,那種自付不會輸給任何人的自信,好似被我們遺棄了。
如今的中國,文化亂象,急需尋找一支主心骨,作為文化融合的主體,這時候,我們理應高昂著頭顱,露出不言而喻的微笑,然后洪亮的說道:“選中國文化!”理應如此。
一個文明,一種文化若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則必須要增強文化自信。當我們好不容易擺脫了,戰勝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為什么又不愿去拾起那本屬于自己的東西?莫非我們擺脫了肉體的奴役,又要重新回到精神的控制上去么?
只有當我們內心重新擁有那種以一持萬的自信之時,中華民族,華夏文明才有可能回到五千年前那,原本屬于我們的寶座上!
第三篇: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杰克遜走了,網絡的靈堂上卻堆滿了一簇簇極富中國元素的菊;(遺憾的是,錢學森的走顯得要遜色得多)喬布斯走了,仍然是中國人在為他炮制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無論是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還是以新浪為代表的網絡媒體,都會毫不吝嗇地為這一切留下一個顯著的位置,因為媒體也認同了民間的這一種文化認同。在以利益為衡量標準的價值觀面前,自身文化的不自覺與不自信十分不幸地被這些媒體推波助瀾。由此我們不得不慨嘆美國文化的強大。這個時候的美國人或許在中國人為杰克遜和喬布斯哭泣的時候竊笑————這是美國文化的勝利。
曾幾何時,從一種光影中去體會一種溫暖,這種溫暖的精髓便是純粹————一個純粹的人,一種純粹的精神。曾幾何時,這種純粹卻被《金剛》和宮崎駿替代,不經意中我們開始了對另一種文化的認同而開始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難道真的是因為我們很大氣,毀了也好,摔了也罷,忘了也就忘了,反正我們承受得起,長期被異族統治,習慣了做穩奴隸?
曾幾何時,當天安門前出現第一家肯德基的時候,我對同事能有緣光顧而艷羨不已,于是在若干年后也學會了燒咖啡,切比薩餅,無意識地失去了一種文化自信,這種文化的不自信應該與一個原因有關————滿眼的崇洋媚外。一個美國老將軍有關快餐的發家史至今還在通往全國任何一個地點的列車上傳揚。
我們在反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文化的摧殘時,卻在以另一種方式摧殘著文化。山西平遙的那座古城墻被幸運地留了下來是因為缺錢。一段歷史的保留竟然還要通過上書的方式,這依然是緣于一種文化的不自覺與不自信。當以任志強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代言人高談闊論城市化的時候,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了一種文化的不自覺和不自信。
當一種文化淪落到需要振興的境地,這種振興的背后便是一種不自信。對文化靈魂的拯救并不在于造一個什么,重要的是在于保留一個什么。只有保留了自己獨特文化并具備獨立核心價值觀的國家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最重要的標志便是是否具備一個獨立人格的靈魂。
有一個故事: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總是要到出現很大的問題和重大損失后才去彌補。孟子提倡的王道,行仁政,施教化。遺憾的是,后者一直在被弱化。
美國的成功在于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同步,有人感嘆而今中國社會道德的淪喪,道德的淪喪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墮落,不自覺中做了異族文化的奴隸。經濟的發展以犧牲文化為前提代價太大,當下并不需要文化重塑,文化傳承更重要,鋼筋水泥堆積起來的只能算得上是一種“偽文化”,它比沒有文化更隱蔽更可怕,“偽文化”甚至可以成為文化墮落的元兇;文化重塑也不是一紙紅頭文件所能完成的,全憑一種文化自覺。
當務之急,文化重塑還是從文化人做起,這里所指的文化人首先包括教育人和媒體人,一個新社會離不開教育人與媒體人的建構,而非讓教育與媒體被社會綁架。文化自覺的前提首先在于每一個教育人與媒體人樹立起一種文化良心。
重塑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便是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不給漢奸文化大行其道提供任何便利。媒體與教育應首當其沖地擔起應有的責任。
上一篇:快樂閱讀自信成長的演講稿集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