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只有保留了自己獨特文化并具備獨立核心價值觀的國家,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堅定文化自信總結心得體會精選四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堅定文化自信總結心得體會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傲然挺立與飛沙走石之中千年不倒;中華古人博學多識,成就了我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縱觀五千年華夏歲月,英雄人物比比皆是,燦若星河。他們博學,他們大氣,他們不羈,他們豪放。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中華大地創造了五千年不衰的奇跡;正因有了他們,我華夏民族凝成了獨一無二的耀眼明珠;正因有了他們,我中華民族養育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們為我們民族的改變經歷自身最大的努力,為了我國,為我們人民,他們毫無畏懼,才創造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而我們,明明在我們身邊有芳香四溢的花朵,卻偏要伸手去采懸崖邊上的孤芳。
我們現在的中國人,不但是我國璀璨的文化結晶如無物,反而崇洋媚外,處處效仿外國,不僅喪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就連幾千年文化藝術的積淀也在消失殆盡。
現在的中國人都以外國的文化藝術馬首前瞻,總是認為外國得一切都好,就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節日也遺失了。
我國歷史上的那么多文人墨客,政治學家,軍事學家為我們留下那么多珍貴的歷史文學供我們借鑒學習,而我們從來沒有仔細研讀我國的文化藝術,只知一味的學習外國。長此以往,國之將亡。
讓我們攜手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光耀“我家”——中國的門楣!
堅定文化自信總結心得體會2
中華文化,源遠流傳,中國的漢字擁有悠久的歷史,擁有它獨特的韻味。——題記
漢字不僅是文化符號,還是時間紐帶,讓我們的文明歷久彌新;是空間紐帶,讓我們口音各異卻能“千里共嬋娟”,它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貴的文化傳統,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一個漢字宛如中華文明的一部微歷史。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橫平豎直是風骨,撇捺飛揚皆血脈。隨意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難的精神;從“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中體會到孟浩然懷才不遇,抑郁憤懣的感情;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仿佛來到了一個白雪皚皚,放眼望去一片北國風光的世界。幾個看似平凡普通的漢字,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優美的意境。
看盡塵世繁華,不忘漢字之本。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用鍵盤代替了寫字,在敲擊鍵盤的聲音中我們逐漸丟失了書寫漢字的優良傳統,以至于大多數人都提筆忘字,明明會寫這個字,拿起筆的瞬間卻不會寫了,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現象。漢字讓我學會了欣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體會到了漢字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享受和洗濯。所以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保護漢字,不要讓它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讓我們呵護好傳統文化的薪火,努力傳承優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總結心得體會3
傳統文化躲在北京冰糖葫蘆的核里,晶瑩剔透的紅糖裹著一顆赤子之心,微酸的山楂又藏了多少心酸無奈?傳統文化這四個被世人反復提及卻仍未被豎立的字,在五千年的風霜中不斷疊加出新的價值,像一棵根系發達的大樹,時時不忘吐出新芽。在眾多文化爭奇斗艷的當代,占有一席之地,保有包容之心實屬不易。安塞的腰鼓鏗鏘有力,塞北的秦腔源遠流長。嘆如今,鼓聲不斷,空留余響,山野之間,一方孤腔世殊時異,不變的卻是那一份信仰,情隨事遷,情懷永駐心間,繁華盡處,盡是那一泓源頭之水。
但現在傳統文化在某些人那里是不受待見的:一提到傳統武術就是花拳繡腿,實在不堪一擊,一提到傳統中醫就是騙子橫行,不及西醫療效快。他們認為傳統文化一無是處,但錢鍾書說過,反傳統正是傳統的證明,毫無價值的東西是不值得別人關注的,又何來的“反”?“反”的越厲害,越是證明了傳統文化的深厚生命力。而且不管怎么“反”也難以撼動傳統文化的根基,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已經流淌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
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中確有糟粕,比如說裹小腳,童養媳,女子守寡等等。面對這些糟糕,我們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正如陳寅恪所提倡的“以同情之眼光看待歷史”。不可一味的從今天的評價標準來要求古人,而要考慮到古人所處的歷史環境。當然這并非是說我們要接受和鼓勵這些糟粕,而是說我們要考慮到其文化歷史因素,在價值立場上,反對糟粕是肯定的,更多的,我們要看到傳統文化優秀的,精華的部分,學習它,吸收它,發揚它。
在世界的“軸心時代”,中國處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些思想影響著華夏的民族性格,“及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單單這句不知溫潤了多少謙謙君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無窮的魅力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就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迷醉,窮盡畢生精力去研究。傳統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本所在,是華夏民族得以構建的根基。十九世紀的德國正在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它就以傳統入手,構建民族認同,以格林童話為中心,鑄造德意志民族精神。如果丟掉了傳統,國將不國,我們不承認一個共同的過去,又何以成為一個民族呢?而共同的過去由何證明呢?就是傳統文化。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而且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非是空穴來風是有著歷史的悠久積淀,五千年不是一個數字,是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歷史故事,是一卷卷記錄著古人智慧的書籍,是一種種流露著真善美的民族精神。
那傳統與現代應該如何把握呢?現在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憑空而生,而是在傳統的肥沃土壤上生發出來的一棵參天大樹,是在過去的脈絡中走出來的一種歷史走向。在過去有段時間,中國人盲目學習西方,照搬西方的模式,但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發展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有著自身的國情、發展需要和傳統結合,符合中國國情。更是提出了文化自信,不斷探索建立在傳統之上的發展道路,譬如一帶一路的實施,重回絲綢之路,并加以新時代“新”的詮釋,展示“多元”“開放”“合作”的大國姿態。
新時代有著新時代的特點,傳統將何去何從?我們需要擔起相應的責任來。白先勇先生將《牡丹亭》改編成青春版《牡丹亭》,讓《牡丹亭》煥發出了全新的活力,正是當代藝術家的歷史擔當。學校因地制宜,把農民畫、剪紙等傳統民間藝術納入校本的課程,這是當代教育學者的歷史擔當。央視推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讓無數百姓走進傳統文化的學術殿堂,這是當代媒體的歷史擔當。這是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讓其在新時代具有“新”的詮釋,是給傳統文化,也是給我們自己最好的禮物。而我們青少年,能給自己怎樣的傳統文化“新”禮物呢?
堅定文化自信總結心得體會4
遠古奔來的長河,像一顆明珠浮出水面。蒼翠的青山聳立著,仿佛是大地棉袍上的華麗的衣褶。美國總統林肯說過:生命有如文章,不在于她的長短,而在于她的內容。有如中國的文化。
徜徉在這座文學的珍寶館里,我們流連忘返,感慨萬物。那烙滿滄滿的文化山石,我們是否會面對它潸然淚下?摸著它的千年字印,它是否會向我們哭泣,仿佛要撕裂自己的肺和肝。我撐著一把荷葉在山中漫步,幻想著: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空靈澄凈的山中,幽靜,清新,恬淡幽美。
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在文化中流露著中國的獨特魅力、磅礴的氣勢。在這里,中華文明與我們相伴年華,這一邊有聽一曲琵琶淚灑青衫的白居易;有聽一曲琵琶樂音時沉醉其中的白居易;那有感嘆時光流逝的溫庭筠;那有登樓遠望心憂天下的范仲淹。
中國的文化似一座古城,記載著中華文化的遺產。中華文化的故事使我們銘記在心,我們會把這座古城捧在手心,用心去感悟歷史的悠久與文化。古城中承受著太多的血滴,淚水。古城似一座明珠,把所有的精華濃縮在這里。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對楊柳的嘲諷,暗諷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楊柳狂舞,鋪天蓋地。
它的雄偉,在我們記憶中慢慢扎根,對著大山吶喊一聲,一聲聲刺耳的回聲在記憶中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