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打破沙鍋——璺到底】(歇)璺:沙鍋等陶器上的裂紋,諧“問”。本指沙鍋性脆,一打破就從上裂到底,轉指對事情追問到底。 也作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沙罐——問到底。 打爛沙鍋——璺到底。
【第2句】:【豆腐店做一朝,不及肉店一刀】(諺)一朝:一天。豆腐店賣上一天豆腐,不如肉店賣一刀肉值錢。指行業不同,所得到的收益差距很大。
【第3句】:姐姐鼓勵正學裝潢設計的弟弟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腳踏實地地干,就會越來越有出息。”(湖北·鐘祥)
【第4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釋義: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例句: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著矛盾。
【第5句】:魯達當和尚——半路出家
【第6句】:【好馬不吃回頭草】做過的事情不后悔,不必再回去。類 似的:鳥兒不吃回頭食。明代《石點頭》:“常言好馬不吃回 頭草,料想延壽寺自然不肯相留,決無再入之理。”
【第7句】:【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歇)天橋:北京市永定門內一個地段,舊時民間藝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賣藝為生的人。舊時在天橋賣藝的人常擺出表演功夫的架勢,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動真的。指光說得好聽而不實干。
【第8句】:【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諺)麝(she):又名香獐,似鹿而小,無角,腹部有香腺,分泌物名麝香,可入藥。麝自然帶有香味,不必借助風力張揚。比喻人的德才名聲貴在深孚眾望,不在于自我炫耀。
【第9句】:【 —個跟頭從云端里跌下來】從高位上跌下來,謂失敗慘 重。成語:一落千丈。古華《芙蓉鎮》:“沒躍進去不打緊,還 一跤子從半天云里跌下來,結結實實落到了貧瘠窮困的人 間土地上。”
【第10句】:字是門樓書是房。
【第11句】:隔墻扔蒲包兒——飛(非)禮
【第12句】:【一錐子扎不出血】(慣)1形容人不愛講話,對外界事物反應慢或無動于衷。2形容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第13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個月,亦可解釋為三 年,謂別后思念深切。語出《詩經》。張孟良《兒女風塵記》: “六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第14句】:【茶是茶,飯是飯】(慣)形容飲食很講究,達到了一定的標準。
【第15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諺)三:多的約數。指井多淘上幾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幾位師傅學習,就能博取眾長,學到高超的技藝。
【第16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17句】:生鐵犁頭——寧折不彎
【第18句】:哈巴狗逮耗子——像貓又沒貓的本事
【第19句】:我沒聽清媽媽說的啥,結果把東西拿錯了。媽媽笑著說:“聽三不聽四,叫你砍柴你砍刺。”(湖北·武漢)
【第20句】:塑料壺灌香油——保險
【第21句】:狗撕皮襖——亂扯
【第22句】:【 抓住手腕子】做壞事當場被抓住。浩然《艷陽天》:“這就 是贓證啊?那繩子是我打草丟的,你說我往外運糧食,你為 什么沒抓住我的手腕子?”
【第23句】:【不知其人視其友】(諺)朋友是一個人的影子,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只要看看他所交的朋友就可知曉。 也作“不知其子觀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第24句】:【小品】在報紙雜志上經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技小品”等欄目,打開電視可以看到相聲、小品等曲藝類節目。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因為小品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文章短小,寫來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展。魯迅先生的小品文達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經典。因為在佛經中,有全本和節本之分,全本稱為“大品”,節本稱之為“小品”。如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呵般若波羅蜜經》,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二十七卷本稱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為《小品般若經》。文學中的“小品”便由此而來。小品又向文藝領域發展,并且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是當前民眾離不開的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的小品節目,更是受到億萬觀眾的青睞。
【第25句】:我家勞力少,年年農忙時都落后。又要收麥了,媽媽很著急。爸爸安慰她說:“八十歲的老太太也不能給狼追上啊,人家過年,咱也不會停在年前頭。”(江蘇·贛榆)
【第26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27句】:【老鼠兒見了貓】(慣)比喻弱者見到了懼怕的人。 也作“耗子見了貓”。
【第28句】:【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諺)瑞草:吉祥的芳草。即使是芳草,要是長在堂前,也會因為妨礙人行而惹人討厭。比喻好事做不到點子上,還不如不做的好。
【第29句】:【水有源,樹有根】凡事都有起因。成語:事出有因。類似 的:樹從根起,煙從灶起。西戎《行醫事件》:“水有源樹有 根,我家看病是祖傳四輩子了。我祖爺爺、我爺爺、我父親、 我,輩輩都是這個看法,都是要偏方。”
【第30句】:江灘上的石頭——有的是
【第31句】:耗子掉進灰堆里——憋氣又窩火
【第32句】:兔子上樹——趕急了
【第33句】:【三一三十一】(慣)原為珠算口訣,用三除十,得三余一。指三個人每人平均一份。
【第34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順風耳】釋義:比喻各有各的本領。例句:但事后一想,又笑了起來:“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順風耳;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這次算個平局。”
【第35句】:拔了蘿卜窟窿在——有根有據
【第36句】: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第37句】:【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關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個叫陶宗儀的學者,他著的《輟耕錄》第十卷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貶義。如果把三姑六婆單拆開來看,其成員可謂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誰也離不開。
【第38句】:我家養了一只大黃狗,可溫順了,從不亂咬人,就是陌生人走過,它也不亂叫。可有一天,它卻沖著來要飯的人叫個不停。我問媽媽:“今天大黃狗怎么了?”媽媽說:“這就叫狗眼看人低。”(江蘇·錫山)
【第39句】:爸爸帶我去商店買鞋,我穿上一雙試了試,太小。爸爸便對營業員阿姨說:“這雙鞋孩子穿著頂頭頂腦的,請再給換一雙吧!”(山東·長清)
【第40句】:【酒令】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已久,開始時是為了維護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又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現在有滴一滴罰三杯之說。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于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實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最能活躍氣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稱劃拳。劃法是兩人同時伸出手指并各說一個范圍為十以內的數,并附加吉利語,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誰就算贏,輸方喝酒。劃拳時所喊數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數字所用吉祥語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一字有一條龍,一心敬,獨占一;二字有哥倆好,兩相好,多以“哥倆好”開局,所以不計輸贏;三字有三星照,三結義,桃園三;四字有四喜財,四鴻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為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典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順;七字有七個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連環,九重天;十字有滿堂紅,全來到,十全十美。
【第41句】:【皇天不負苦心人】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42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43句】:【三畝棉花三畝稻,晴也好,澇也好】釋義:一半地種棉,一半地種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穩當,不冒風險。例句:三畝棉花三畝稻,睛也好,澇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畝,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計圖人定勝天,不思不便宜處,亦必居其一。
【第44句】:【遠說不如樣子】比實物比空說有力量。劉澍德《橋》:“遠 說不如樣子比,今年我們每畝增產一成,自己就心滿意足 了,可是我省九個農業社有的增產二成,有的增產到三成 二!”
【第45句】:【牛瘦不倒架子/倒驢不倒架】指堅持,支撐。牛瘦,也說: 虎死、豬死。鄧友梅《那五》:“他是倒驢不倒架兒,窮了仍然 有窮的講究。”
【第46句】:【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兒】(慣)寅、卯:地支順序第三、第四位,農歷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租兒:地租,即靠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入。比喻入不敷出,提前支取、挪用。 也作寅吃卯糧。 寅年用了卯年的。
【第47句】:【大意失荊州】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國軍事、政治重鎮。關羽鎮守荊州因設防不嚴而被孫權襲取。比喻疏忽大意會造成損失。例句:“四嶺山的地位可不同尋常,對我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我{門可不能大意失荊州呀!”
【第48句】:【家中百事興,全靠主人命】釋義:家庭興旺,全憑主人的命運。例句:自古道:“家中百事興,全靠主人命。”十個婦人,敵不得一個男子。自從宋敦故后,盧氏掌家,連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戶役,盧氏撐持不定,只得將田房漸次賣了,賃屋而居。
【第49句】:【給人送肉,不如教人養豬】(諺)指教會別人養豬比給人送一塊肉強,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使人解決吃肉的問題。比喻幫人要從根本上幫。
【第50句】:壁頭上掛蒲席——不像話(畫);不成話(畫)
【第51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預兆。
【第52句】:兒童節這天,學校要舉行講故事比賽。由于我平時沒抓緊練習,沒記牢,心里很急,就求媽媽中午不休息陪我練講故事。媽媽說:“你呀,真是水到屋檐才開溝。”(廣西·貴港)
【第53句】:一輪紅日出東方——正大光明
【第54句】:【硬碰硬】(慣)1指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強硬手段。2指以強制的方法進行。
【第55句】:【漏眼不藏絲】有目共睹,沒有營私舞弊。明代《金瓶梅》: “你兩親家都在此,漏眼不藏絲,有話當面說,省得俺媒人們 架謊。”
【第56句】:初生的牛犢——不怕虎
【第57句】:【 人無前后眼】人不可能預知一切,料事如神。相關的:人 有前后眼,富貴一千年。趙樹理《邪不壓正》:“人沒前后眼, 早知道有這些麻煩,咱不會早給閨女找個婆家打發出去!”
【第58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59句】:高速公路——暢通無阻
【第60句】:我正在做作業,媽媽走過來指著我寫的字說:“你看,你寫的字多潦草,你爸爸寫的字多俊!”(山東·汶山)
【第61句】:【面條上的蔥花,擺樣子】指裝門面,不起作用。《北京日 報》(1985,1,17):“有位青年經理在一次座談會上抱怨說, 現在有些部門和單位,把年輕干部當作面條上的蔥花一一 擺樣子,名義上進了班子,實際上卻在坐冷板凳。”
【第62句】:大刀砍虱子一不上算;不合算
【第63句】:【東西】“東西”合成一個詞的時候,“東西”非東非西,它指的是物品。來源于朱熹與他人對話的一段妙語。在南宋,朱熹和盛溫如都是大學問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溫如,正巧在街頭相遇。朱熹見他手里提一只新編的竹籃,便隨口問道:“拿這籃子去干什么?”盛溫如回答道:“去買東西。”朱熹聽后便開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為己任,為何不買‘南北’,只買‘東西’呢?” 盛溫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和火我這竹籃是不能盛的。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和金裝在籃里卻不要緊,所以,我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啊!” 盛溫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說,解釋了買“東西”的道理,從此傳開,“東西”一詞使用至今。
【第64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謂看情況如何,以后再看結果。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打量你們這些毛賊也成不了器!二 老爺沒有工夫和你們磨牙。騎驢看唱本,咱走著瞧!”
【第65句】:懸崖邊上打太極拳——臨危不亂
【第66句】:【 火大沒濕柴】力大勢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類似的: 濕柴擋不住熱灶。電視劇《轆轤·女人和井》:“火大沒濕柴, 火燒旺點,談戀愛哪有燒一把火的!”
【第67句】:【有三門窮親戚不算富,有三門富親戚不算窮】釋義:親戚之間,關系密切,要富都富,要窮都窮。也說“有三門富親窮不了,有三門窮親富不了”。例句:“你看他那會兒窮吧,他給妹子找的婆家是富農;通過富農繞來繞去,又跟一個小土地主攀上親,把大閨女嫁過去了;再一繞,二閨女成了北京一個小鋪家二掌柜的兒媳婦。常言說,有三門窮親戚不算富,有三門富親戚不算窮。”
【第68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諺)指家庭內部發生丟人敗興的事,是家家都難免的。
【第69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70句】: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送寶
【第71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釋義:比喻再好的偽裝也掩蓋不住壞的本質。例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一點都不錯!”老馬這氣昂昂的態度,使我渾身都來了勁。
【第72句】:周文王拜請姜太公——找明白人
【第73句】:光棍遇著無皮柴——對光棍
【第74句】:羊給惡狼拜年——討不出好事
【第75句】:人家吃飯你借碗——不看時候
【第76句】:【樹欲靜而風不息】(諺)樹想安靜下來,可風總是不停息地刮動。比喻情勢的發展不能如人的心愿。 也作“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77句】:老母豬吃碗渣——滿嘴是瓷(詞)
【第78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79句】:吃竹竿長大的——直性人;直性子
【第80句】: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圓(源)
【第81句】:【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釋義:比喻故意說某些話給別人聽。例句:二嬸心里說:“老東西,你這是黃鼠狼唱曲,專給小雞聽。”
【第82句】:【家鄉的山坡不嫌陡】(諺)故鄉的山坡再陡也不會嫌棄。指人對故鄉的眷戀,不會因條件差而改變。
【第83句】:鄰居婆媳兩人為點小事又在吵嘴,奶奶忙趕過去勸解道:“你倆都想開點,天天生活在一起,勺子和碗還磕碰呢。該伸的伸點,該蜷的蜷點,不就好了?”(山西·應縣)
【第84句】:【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釋義:淬火:把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浸入冷卻劑急速冷卻,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剛強更加剛強。例句:你別看日子不多,他長的出息可真不少!這條硬漢子,一進入革命隊伍的行列,真好似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
【第85句】:【何首烏】何首烏,是我國特有的一味名貴中藥材,其莖、根皆可入藥,而且藥用價值很高。相傳在唐代,有一個姓何名田兒的人,因其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歲仍無子。有一天晚上,他飲酒過多,醉臥田野,在朦朧中看見兩株樹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覺得很奇怪,就連根掘起,根部長得像一男一女兩個小娃娃。何田兒把此物帶回家,但無人認識。有人對何田兒開玩笑說:“你年老無子,這可能是天賜神藥,有兒有女為何不吃吃試試?”田兒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許。說也奇怪,連服數月后感覺精力強盛,舊疾都痊愈了;相繼服用了一個時期,原來已經花白的頭發也都變烏了,并且在十年內生了幾個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歲。能嗣的兒子延秀、孫子首烏,終生服用此藥,都健康長壽,晚年須發仍然發黑。由此,這一藥的名聲傳開了。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藥名,叫“何首烏”。
【第86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撈取好處。
【第87句】:【 熬過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取經,經過八十一難,事見《西游 記》。指經受了艱苦的磨練。成語:歷盡艱險。《北京日報》 (1987,12,25):“但是,全面核裁軍還有九九八十一難,爭取 世界和平的道路還是崎嶇的。”
【第88句】:【上賊船】(慣)1指受人蒙蔽,上了當。2比喻自愿加入壞人的團伙,一起干壞事。
【第89句】:【瞎貓碰死耗子】(慣)1比喻偶然獲得或事有湊巧。2比喻碰運氣。 也作瞎貓撞著死老鼠。 瞎貓碰到死老鼠。 瞎貓碰見死耗子。
【第90句】:【裹腳布圍脖子——臭一圈兒】(歇)裹腳布:舊時女子纏足用的布條。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壞的(名聲)。形容人名聲不好,讓周圍一帶的人都厭惡。
【第91句】:戲子的臉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第92句】:【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給有勢力的壞人奔走幫兇的人。“狗腿子”一詞源于一則傳說。從前,有個為富不仁的財主,他的腿斷了。一個奴才為討好主子歡心,主動要求截下自己的腿,為主人接腿。主人問:“你自己的腿怎么辦呢?”奴才說:“我可以接上一條狗腿。”主人又問:“那狗的腿又怎么辦呢?”奴才又說:“給它用泥巴捏上一條。” 所以,狗在撒尿時,總要把一條腿翹起來,是怕把那條用泥捏的腿讓尿給沖掉了。這就是“狗腿子”的來歷。幽默諷刺之深,入木三分。
【第93句】:【只比葫蘆多個嘴】(慣)形容人不愛說話。
【第94句】:叫老虎駕車——誰趕(敢)
【第95句】:【遠來的和尚好看經】(諺)人們總認為,遠方來的和尚比本地和尚經念得好。比喻外來人比當地人更易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第96句】:木鉆鉆鋼板——紋絲不動
【第97句】:二嬸待奶奶不好,卻總愛在人前吹自己多么孝順。小嬸生氣地說:“花香不在花瓣子的多少,人好不在嘴巴子的拙巧。”(山東·牟平)
【第98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99句】:【晚晌火燒云,明早曬殺人】(諺)火燒云:云朵火紅,像燒著了一樣。 指如果傍晚時分西邊天空云朵火紅,那就預兆第二天是個大晴天。 也作晚霞燒山尖,明個大晴天。 晚霞滿天要放晴,
上一篇:網上最紅的諺語俗語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