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諺)借用別人的東西,能及時地、完好無損地歸還人家,再借時就不會作難。 指“好借好還”是“再借不難”的先決條件。 也作勤借勤還,再借不難。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第2句】:【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 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現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第3句】:【按定坐盤星】(慣)坐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是秤砣和秤盤呈平衡狀態時秤砣的懸點。比喻拿定主意。
【第4句】:【八個人也抬不走一個“理”字】(諺)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憑他人多勢眾也不能改動。
【第5句】:【根深不怕風搖動】(諺)指樹大根深,就不怕大風搖動。比喻人做事只要根基穩固,就不怕外力干擾。 也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閑言碎語。 也作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根正不怕黃風擺。
【第6句】:【昧著惺惺使糊涂】(慣)昧:隱藏。惺惺:清醒。指心里明白,裝作糊涂。
【第7句】:好男不爭財和產,好女不爭嫁時衣.
【第8句】:【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鄉】(諺)長安:西安的前身,唐代為世界四大名城之一。指繁華熱鬧的地方雖好,也不宜長久留連。泛指不宜久戀某地。
【第9句】:【當家是個年輕郎,餐餐窩頭心不涼】(諺)當家:方言詞,妻子稱丈夫叫“當家的”。窩頭:玉米面蒸的粗食。指只要嫁個年輕的丈夫,生活再清苦也感到幸福。
【第10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釋義:接近優秀人物或好的環境就會受到好的影響。 例句:“俗語說的‘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11句】:【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釋義:困難要靠自己解決,不能依賴別人。 例句:你說得對,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要翻身得靠自己。
【第12句】:【狼精狐貍怪,兔子跑得快】 釋義:狼機靈,狐貍狡猾,兔子跑得快。用來說人跑得快或應該快跑。 例句:“狼精狐貍怪,兔子跑得快。閑話少說,快走嘍!”一匪徒神色惶恐地叫著,跟另一匪徒強把觀望勢態的鷹嘎頭人擁上滑竿。
【第13句】:【家有賢妻,丈夫不遭橫事】(諺)橫事:意料不到的災禍。指家里有賢惠的妻子,處事周到,防禍未然,丈夫自可過著無憂無慮的平安生活。 也作“家有賢妻夫禍少”。
【第14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慣)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第15句】:【賣石灰見不得賣面的】(諺)石灰和面粉都是白的。比喻同行之間往往會互相嫉妒。 也作“賣白面的見不得賣石灰的”。
【第16句】:【饒人是福,欺人是禍】見“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第17句】:【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慣)前門擋住了猛虎,后門闖進了惡狼。比喻剛趕走一個壞人,另一個壞人又來了,災難接踵而至。 也作前門拒虎,后戶進狼。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前門驅虎,后門進狼。
【第18句】:只可勸人家圓,不可勸人家離。
【第19句】:【蝗蟲吃過界】(諺)蝗蟲:昆蟲,善飛善跳,農作物的害蟲。指蝗蟲結隊飛行,作踐莊稼,不分地域。 比喻貪官污吏肆意侵吞,損國害民。
【第20句】:【路上行人口似飛】(諺)指凡人們關心的新鮮事,總是傳得極快。
【第21句】:【口說曹操,曹操就到】見“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22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一人賠】(慣)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禍事一人承擔。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鍋一人擔。 炒豆大伙吃,炸鍋一個人的事。
【第23句】:【置于死地而后快】(慣)把人整死心里才痛快。形容人非常狠毒。 也作“置之死地而后快”。
【第24句】:【沙龍】“沙龍”泛指文學、藝術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會。近幾年,“沙龍”一詞風靡全國。那么,它來自哪里呢?它是一個外來語,是法語的音譯。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巴黎的文人和藝術家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談論文學藝術,互相誘發靈感,無拘無束,生動活潑,促進創作質量。 “沙龍”遂成為社會交往中的高雅的活動場所的稱呼。西風東漸,前幾年傳人中國,風靡一時,如“藝術沙龍”、“青春詩派沙龍”等。后來向其他領域擴展,如“企業家沙龍”、“攝影沙龍”、“美術書法沙龍”。大學生里的“英語角”為了趕時髦,改稱“英語沙龍”,公園里的“戲曲沙龍”等,不一而足。
【第25句】:【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諺)三十六:泛指多數。指各種辦法放到一起比較,還是逃走為上。指當局面無可挽回時,一走了之就是好的辦法。 也作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26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耳便能領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第27句】:【秤砣雖小壓千斤】(諺)指桿秤上的秤砣雖然小,卻能壓住千斤的重量。比喻歲數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謀與才能,不可小覷。
【第28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詞,是對老年人和長輩的尊稱。但它并非是漢語的土產,而是外來語的意譯。據《宗教詞典》載,“老人家”一詞,是解放前中國伊斯蘭門宦對教徒的一種尊稱,是阿拉伯文“穆爾西德”一詞的意譯。 它源于“道路”(指修煉過程),意為“引路的人”,指伊斯蘭教蘇非派某些教團的宗教導師,負責接受和指導新參加教團的信教人。 十三世紀后期,伊斯蘭教隨著部分中亞西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遷居傳人中國,并發生語言的融合。從此“穆爾西德”被譯為“老人家”,出現在元代及以后的漢語和文學作品中。此譯一出,便同中華民族的愛老敬老傳統美德相契合,便在國人中很快流行起來。
【第29句】:【一窩狐貍不嫌騷】 釋義:騷:同“臊”。狐貍有臊臭味,同一窩狐貍互不討厭臊臭。比喻壞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 例句:“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父子們好像不能共事,其實是一窩狐貍不嫌騷,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體諒著一點,還是可以合作的。”
【第30句】:【刀鈍石上磨;人鈍世上磨】(諺)鈍刀要在砥石上磨礪,才能鋒利;笨人要在社會上磨煉,才能開化。 指社會實踐最能使人增長才干。
【第31句】:【天打五雷轟】(慣)五雷:金雷指刀砍死,木雷指棍打死,水雷指水淹死,火雷指火燒死,土雷指墻倒壓死。舊指上天用劈雷擊死人間罪大惡極者。后指罪孽者受到最嚴厲的懲處。常用作發誓或詛咒。 也作天打雷劈五雷轟。 天打五雷劈。
【第32句】:【有錢好辦事,家寬出賢人】(諺)賢人:行善積德的人。人有了錢,什么事情都好辦;家資富裕,行善積德的事就容易做出。指居家處世,離不了錢。
【第33句】:【一淵不兩蛟】(諺)淵:深潭。 蛟:蛟龍。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時容得兩條蛟龍。比喻在同一處地域里,不能同時并立兩個實力相當的人物或集團。
【第34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諺)記憶力再強,也不如用筆把事記下來可靠。指筆記勝過記憶。 也作好記性當不得爛筆頭。 好腦瓜子不如爛筆頭子。
【第35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36句】:【刮地皮】見“卷地皮”。
【第37句】:【拿雞毛去試火】(慣)比喻拿生命去冒險。
【第38句】:【狗掀門簾全靠嘴】 釋義:比喻沒什么本事,只會說嘴。“門簾”又作“簾子”。“靠”又作“憑”。 例句:大寶說:“他是狗掀門簾全靠嘴,誰不知道他和錢萬利穿著一條褲子,一個窩窩撒尿。”
【第39句】:【村無大樹,蓬蒿為林】(諺)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沒有大樹,刺蓬蒿草也被視為林木。指沒高的就顯出矮的,沒大的就顯出小的。比喻沒有出眾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顯眼。
【第40句】:【刀子尖上賭氣】(慣)賭氣:因不滿或受指責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賭氣。
【第41句】:【喇叭是銅鍋是鐵】 釋義:比喻從本質上認識一個人的價值和作用。 例句:哼,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喇叭是銅鍋是鐵,小韋!現在我只能對你說,你有值得驕傲的年齡;我呢,也有不算太貧乏的經驗。
【第42句】:【千朵桃花一樹生】 釋義: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 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樹兒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黃金入柜,五娘也沒個貼皮貼肉的親戚,就如死了親娘樣兒。
【第43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諺)富貴之后如果不回家鄉顯示一番,就像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誰也看不見的。舊指發達之后理應回故鄉顯耀榮華。 也作富貴若不歸田畝,如著錦衣黑夜游。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第44句】:【狗咬包子——露了餡兒】(歇)指泄露了機密,或暴露了真相。
【第45句】:【一百個朋友嫌少,一個仇人嫌多】(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個也沒有。指人應廣交友,不結仇。
【第46句】:【土地不負勤勞人】(諺)指土地不會辜負勤勞耕作的人,只要下工夫,就會有好的收成。
【第47句】:【草怕嚴霜霜怕日】 釋義:指一物降一物。 例句:馬鳳蘭說:“草怕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臺了。”
【第48句】:【兔子不吃窩邊草】 釋義:兔子不去吃自己窩旁邊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門口或當地干壞事,不去侵犯周圍人的利益。參見“老鷹不吃窩下草”、“猛虎不吃傍窩食”。 例句:洪大哥,我不是來追趕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窩邊草。”
【第49句】:【猴子屁股——坐不住】(歇)本指猴子生性好動,一刻也坐不穩;轉以形容人性情急躁,不穩重。
【第50句】:【醉漢嘴里出真言】見“酒后吐真言”。
【第51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52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鍵。指遇事能抓住關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53句】:【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并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 “薩其瑪”一詞,最早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里是指薩其瑪的制作方法。制作薩其瑪的最后兩道工序是:將其切成方塊,隨后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于《清文補匯》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第54句】:【半截身子入土】(慣)已經活了半輩子。比喻人已年老,余生無多。 也作“黃土埋了大半截”。
【第55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 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 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56句】:【身在曹營心在漢】 釋義:蜀將關羽被曹操拘禁,曹操為使關羽投降,給了關羽優厚的待遇,但是關羽照樣想念劉備。比喻人在這一方,心卻想念另一方。 例句: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馬的壞風氣。
【第57句】:【空著肚子打飽嗝——硬裝門面】(歇)指內里不行,表面上還硬要裝得好看。
【第58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59句】: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
【第60句】:【客大壓店,店大壓客】見“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第61句】:【八戒】提到豬八戒,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么,他為什么叫“八戒”?因為豬八戒也是文學作品中描寫的佛教人物,他是唐僧的徒弟,取名自然和佛教有關。其實“八戒”是佛教名詞,全稱“八關齋戒”、“八齋戒”,指佛教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八條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七不裝扮、打扮及觀聽歌舞;八不食非時食(正午過后不吃飯)。
【第62句】:【秤砣雖小壓千斤】 釋義:比喻人物雖小,作用很大。 例句:“你原來沒眼色,認不得人。俗語云: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他們相貌空大無用……咱老孫小自小,斤節。”
【第63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釋義:拈(nian):揀起。形容人懶怕動。 例句:馮金保又說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
【第64句】:【認理不認人】(慣)指辦事公正,不講私情。
【第65句】:【花圈】當有人去世時,吊喪的人一般送個大花圈表示哀悼。 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并沒有送花圈的習俗。那么,花圈是怎么來的呢?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是在希臘,最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原來,花圈是在競賽中獲得的獎賞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馬、奴隸獲得了這樣的獎賞,死者有資格把花圈帶到天堂。現在人們為死者送花圈,仍然屬于給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這種習俗已被東、西方共同接受了。
【第66句】: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第67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鍵或要害。
【第68句】:【綿里針,肉里刺】(慣)綿:絲綿。 藏在綿里的針,扎在肉里的刺。形容人外表和善,內心刻毒。
【第69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釋義:比喻好景不長。常用來說明某些事物雖然暫時還繁榮、興旺、強大,但很快就要衰弱沒落下去。 例句:電影《藍色的海灣》中一位老工程師感慨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70句】:【鍋開著等下米】 釋義:開:液體沸騰。比喻十分緊迫。 例句:母親心疼女兒,說道:“過幾天再說吧吧,這也不是鍋開著等下米的事兒。”
【第71句】:【一根棍子吞到底】 釋義:比喻橫下一條心,干到底。 例句:拿我來講,那我是打定主意,一根棍子吞到底。反正苦瓜種下了,就剝開臉皮搞。
【第72句】:【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見“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73句】:【村里夫妻,步步相隨】(諺)農家夫妻,一同在家,一同下地,總是廝守在一起。指村里的夫妻沒有別離之苦,終生相伴。
【第74句】:【甘言奪志,糖食壞齒】(諺)甘言: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指甜食吃多了,容易蝕壞牙齒;奉承話聽多了,容易喪失斗志。
【第75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諺)桂林: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水明麗,景色秀美。甲:居第一位。指桂林山水景物是全國最優美的。
【第76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諺)指面對面的較量并不可怕,只要在明處就好招架;最怕的是陰一套陽一套,搞陰謀詭計,使人難以防范。
【第77句】:【若說錢,便無緣】(諺)如果提起借錢,再好再親的關系都會沖淡,甚而至于決裂。指錢財是很敏感的東西,它關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錢,便無緣。 說著錢,便無緣。
【第78句】:【半空中放炮仗——響得高】(歇)響:諧“想”。譏人的想法脫離實際。
【第79句】:【好馬不吃回頭草】 釋義:比喻有志氣的人不走回頭路。 例句:常言:好馬不吃回頭草,料想延壽寺自然不肯相留,決無再入之理,卻到何處去好?
【第80句】:【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諺)要殺人,就要見到血,證明人已被殺死;要救人,就要救到底,使他完全擺脫困境。指做事必須徹底。 也作殺人殺個死,救人救個活。 殺人殺死,救人救活。
【第81句】:【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慣)形容用了最大的力氣。
【第82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83句】:【上臺容易下臺難】(諺)指受任官職,有職有權,自然容易;罷免丟官,無職無權,自然難堪。
【第84句】:【大不欺小,壯不欺老】(諺)欺:欺侮。指人們應該敬老愛幼,不能以強凌弱。
【第85句】:【行有行風,幫有幫俗】(諺)行:行業。幫:幫派。指行業也好,幫派也好,都各自有著一套習俗和講究。
【第86句】:【嘴硬骨頭酥】(慣)形容說話強硬,卻膽小心虛。 也作“嘴硬骨頭松”。
【第87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88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89句】:【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獲】(諺)流的汗水多,收獲的糧食就多。指農民種田,下苦多和收獲大是成正比的。也泛指人在創造財富上,出多大的力,就會有多大的收益。
【第90句】:【法不傳六耳】(諺)六耳:一人兩只耳朵,六耳指三個人。指機密事只能你知我知,不能讓第三者知道。
【第91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92句】:【十里高山望平川——光景要往長處看】(歇)指過日子要往遠處著想。也指看問題目光要遠大。
【第93句】:【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稱“連襟”。連襟這個詞有個發展過程,最早是自唐初駱賓王的《秋日與群公宴序》,其中記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連襟,共挹青田之酒。”這里連襟比喻的是朋友。 之后見于中唐大詩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識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交情甚篤,序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后杜甫離開川東,離別時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結交經過,有幾句是:“弧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袖。這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系。但為“連襟”一詞的產生作了鋪墊。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 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寄予妻子的姐夫,里邊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里的“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顯然是從杜甫的詩中化來。洪邁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稱為“連襟”,開創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稱“連襟”的首例,這是“連襟”現義一詞的直接出處。
【第94句】:【船里不漏針】(諺)指船身嚴實,針要是丟了,必定是船內人拿走的。比喻丟失東西或走漏信息,總是與內部人有關。 也作船底不漏針,漏針沒外人。 船里不漏針,漏針船里人。
【第95句】:日光、空氣和清水.鍛煉身體三件寶。
【第96句】:【若依佛法,冷水莫呷】(諺)呷(xia):喝。要是嚴格按照佛教教義的規程行事,就連冷水都不能喝了。泛指凡事都要靈活通變,不可拘泥。
【第97句】:【打白客】(慣)指托人辦事不花錢。
【第98句】:【揣著元寶跳并——舍命不舍財】見“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第99句】:【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 釋義: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 例句:“這叫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你當時一心只想著強攻南山口,和敵人殺個痛快。同志啊!打仗可要有勇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