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閻王爺開布店——鬼扯
【第2句】:放學(xué)回家,我看見哥哥把餅干、肉都擺在地上,喚小狗快吃,但不知是誰家的狗。哥哥招招手說:‘你看,小狗喜歡吃肉,不吃餅干,奶奶讓我喂好東西給它。”奶奶說:“雞來窮,狗來富,貓來開當(dāng)鋪’。今天,我們把狗留住。”(江蘇·泰興)
【第3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BBB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dāng)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xùn)》:“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dāng)效禹王,寸陰是惜;當(dāng)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4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諺)城墻上的狐貍窩不可用水灌,不然會毀壞城墻;社廟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會燒毀社廟。指邪惡有所憑借便難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無法鏟除。
【第5句】:【無事而戚,謂之不祥】(諺)戚:憂愁哀傷。不祥:不吉利。指無緣無故地悲傷哀泣,是災(zāi)禍來臨的不祥之兆。
【第6句】:【二齒鉤撓癢癢——是把硬手】(歇)二齒鉤:一種頭端有兩個齒的鉤子。比喻人是強(qiáng)手、能手。常含贊揚(yáng)意味。
【第7句】:【舉頭三尺有神明】(諺)神明:神靈。迷信認(rèn)為神明就在人的頭頂上方看著人,人的一善一惡都瞞不過神明。
【第8句】:【顯露頭角】見“露頭角”。
【第9句】:表哥從南方打工回來,給姑媽買了一件羊毛衫。姑媽說:“我已經(jīng)有了一件羊毛衫,干嗎破費(fèi)?”奶奶在一旁說:“兒子有孝心,樂壞老娘親。你就收下吧!”(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10句】:【一棍子打死】武斷地全盤否定。成語:置于死地。《短暫 的春秋》:“他們那‘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shí)際的,怎么能把幾 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第11句】:【賊偷易家】(諺)易:容易到手。 指賊偷東西,總揀易于上手的人家。 也作“賊偷方便”。
【第12句】:【 刀不離手,弓不離身】處于戒備狀態(tài)。成語:枕戈待旦。 姚雪垠《李自成》:“盡管這群人隊伍不整齊,有的站著,有的 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zhǔn)備著隨時廝殺。”
【第13句】:戴斗笠打傘——多此一舉;雙保險
【第14句】:【使功不如使過】(諺)任用有功勞的人辦事,不如任用犯過錯誤的人辦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過的人卻常常引咎奮勉。
【第15句】:【娘家住不老,親戚飯吃不飽】(諺)閨女不能總住在娘家不出嫁;靠親戚家接濟(jì),難以養(yǎng)活自己。指生活必須自立。
【第16句】:【摸閻王鼻子】(慣)比喻冒生命危險。也比喻離死不遠(yuǎn)。
【第17句】:皇帝不稱皇帝——孤家寡人
【第18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釋義:天地間只有你我知道這個秘密。例句:你想自首,那是自投羅網(wǎng)。錢你拿著,話回肚里,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算啦!
【第19句】:以前,我做事總不徹底。媽媽便常說我是“洗鍋不洗勺子把兒,洗臉不洗耳門岔兒,掃地不掃門旮旯兒”。(山西·太原)
【第20句】:【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諺)馬屁:拍馬屁,即專門用甜言蜜語奉承討好人。舊指無論什么東西都有可能被人看穿厭棄,惟有奉承話是人人愛聽的。
【第21句】:媽媽買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試了試,衣袋小了點(diǎn),想去商店換一件。奶奶說:“世上哪有無核的棗,一點(diǎn)小毛病就算了。”(湖南·瀏陽)
【第22句】:【臉朝黃土背朝天】指在田地里耕作。劉紹棠《二度梅》: “他就知道臉朝黃土背朝天,悶頭干活;一不能說會道,二不 識文斷字,三沒有七彎八轉(zhuǎn)的心眼兒,當(dāng)不了干部。”
【第23句】:鴨子上鍋臺——靠猛勁;逼出來的;逼的
【第24句】:菜鍋里炒鵝卵石——不進(jìn)油鹽
【第25句】:張飛扮姑娘——咋搞昨不像
【第26句】:【買賣不成仁義在】做生意是自愿的,不成功,也應(yīng)友好, 還有下一次。相關(guān)的:一物不成,二物見在。鄧友梅《那 五》:“買賣不成仁義在,這一對不值錢的假貨送你作紀(jì)念!”
【第27句】:【冷了半截】見“涼了半截”。
【第28句】:【驕傲來自淺薄,狂妄來自無知】(諺)淺薄:缺乏學(xué)識或修養(yǎng)。驕傲自滿是由淺薄造成的,狂妄自大是由無知造成的。指要想克服驕傲、狂妄的習(xí)性,必須不斷地增長見識,加強(qiáng)修養(yǎng)。
【第29句】:【雞蛋殼兒里發(fā)面——沒有大發(fā)頭兒】(歇)發(fā)頭兒:本指發(fā)酵程度,轉(zhuǎn)指發(fā)達(dá)、發(fā)展程度。指沒有大的發(fā)展前途。 也作“雞蛋殼兒發(fā)面——沒多大發(fā)頭兒”。
【第30句】:【方榫頭,圓榫眼】連接不上,結(jié)合不上。成語:格格不入。 語文圖書:“明明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卻硬要從邏輯上來解釋, 無疑于方榫頭,圓榫眼,只能格格難入。”
【第31句】:聽見風(fēng)就是雨——瞎猜
【第32句】:燈里缺油——干熬
【第33句】:升上五年級,我們就要學(xué)英語了。我問爸爸學(xué)英語難不難,爸爸笑著說:“自身下水知深淺,自口品味知酸甜。你學(xué)學(xué)就知道了!”(廣東·茂名)
【第34句】:【脂粉雖多,丑面不加;膏澤雖光,不可潤草】(諺)涂上很多的脂粉,不會使丑陋的相貌變得漂亮;下著潤澤的好雨,不能使枯草長得茁壯。比喻掩飾再好,也不能從根本上把假惡丑轉(zhuǎn)變?yōu)檎嫔泼馈?/p>
【第35句】:我在江水翻花的地方下了魚鉤,以為很快就會釣著大魚,可是等了老半天,連個魚影也沒見。這時,一位老大爺路過,說:“小伙子,水翻花,沒魚蝦。還是換個地方吧!”(湖北·丹江口)
【第36句】:【滿瓶不動半瓶搖】釋義:比喻有真才實(shí)學(xué)的人總是謙虛的,知識淺薄的人往往自以為了不起,好顯示。例句:這什么道理?凡事“滿瓶不動半瓶搖”,他這個腿法到了家了,就曉得這個起腿不易了。
【第37句】:驚槍的山蹦子(兔)——狂顛猛跑
【第38句】:【海枯石頭爛,猴笑柏葉落】(慣)形容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第39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40句】:【沾手三分肥】(慣)比喻凡有錢物經(jīng)手,都要從中撈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第41句】:五更天起床——漸漸明白
【第42句】:耗子吃米湯——糊嘴巴
【第43句】:【賊無歷底中道回】(諺)歷底:內(nèi)應(yīng)。指賊行竊無內(nèi)應(yīng),無法下手,往往中途返回。
【第44句】:【要得富,險上做】(諺)指要想發(fā)財致富,就得冒風(fēng)險。
【第45句】:【一個將軍一道令,一個和尚一套經(jīng)】(諺)每個將軍都有自己一套指揮的號令,每個和尚都有自己一套常念的經(jīng)文。比喻誰掌權(quán)誰說的話就算數(shù)。也比喻多層領(lǐng)導(dǎo),各自發(fā)號施令。 也作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磬。 一個和尚一本經(jīng),一個將軍一道令。
【第46句】:【鈔票】有時候我們把錢說成是“鈔票”,國家印錢(紙幣)說成是印鈔票,檢驗(yàn)人民幣真?zhèn)蔚臋C(jī)器叫驗(yàn)鈔機(jī)。那么,“鈔票”是怎么來的呢? “鈔票”就是我們所說的紙幣。紙幣源自宋代,北宋時,為了方便商人攜帶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聯(lián)合起來,印制了一種信譽(yù)貨幣——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紙幣。在當(dāng)時,偽造交子罪同于偽造官方文書。紙幣在實(shí)行過程中幾經(jīng)起落。明朝曾印過“大明寶鈔”紙幣,后宣告發(fā)行失敗。清朝建立后,除順治年間外,一度不再印制紙幣,市場流行的貨幣為銀子。直到清朝后期,軍費(fèi)開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帶爆發(fā)“太平天國”運(yùn)動,致使國庫空虛,于是,咸豐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發(fā)行了兩種紙幣,一種為“大清寶鈔”,另一種為“戶部官票”,兩者合起來叫“鈔票”。“鈔票”的名字也是從這時開始叫起來的。
【第47句】:【心去意難留】(諺)指當(dāng)人決意要離開時,就不必勉強(qiáng)挽留,因?yàn)榧词鼓芰糇∷@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難留,留下結(jié)冤仇。 心去最難留,留下結(jié)冤仇。
【第48句】:驢子拉磨——跑不出這個圈;走的老道兒;兜圈子
【第49句】:【撿得一根針,帶掉一斤鐵】(慣)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去更多的東西。
【第50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錢幣的別稱,義稱“孔方”、“家兄”。為什么把銅錢稱作“孔方”,占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使其光滑。圓棍穿錢H艮,修銼時,來回轉(zhuǎn)動,后改為方棍穿錢眼,就把這一串錢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銅錢中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呢?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于是這方孔的錢就稱“兄”道“弟”了。最早把銅錢稱作“孔方兄”的是晉代魯褒的《錢神論》。據(jù)《錢神論》載:“親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昌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把錢稱作孔方兄,自然有譏笑之意,把錢看做親哥哥,這種人自然重利輕義了。宋代黃庭堅活用其典,據(jù)說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職,他的親友們便漸漸與他疏遠(yuǎn)起來,他很傷心,遂寫了《戲呈孔毅父》詩,詩中云:“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詩意是被降職后,只有筆墨相隨(管城子是筆的別稱),只有筆墨無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來往了,而錢,更與我絕交了。由于此詩的廣泛流傳,“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第51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見“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52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釋義:下大雨的天氣,如果中午睛,預(yù)示雨停不了,還要繼續(xù)下。例句:山路本來就不好走,雨后叉濕又滑,走起來更吃力。夏蓮說:“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趕在雨前到龍窩,得快一點(diǎn)走呀!”
【第53句】:豬鼻予插蔥——裝象(相)
【第54句】:背著虎皮進(jìn)村寨——嚇唬老百姓
【第55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第56句】:【一巧破千斤】(諺)憑著心靈手巧,可以破開他千斤重力。指巧用技藝或智謀,就能勝過身壯力大的人。
【第57句】:樹樁上的鳥兒一一早晚要飛;遲早要飛
【第58句】:鄰家的一個女孩愛偷拿別家的東西,好多次被抓住,可總也不改。奶奶嘆息說:“人要臉,樹要皮,土墻還要抹層泥。這孩子怎么這樣不要面子?”(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
【第59句】:【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達(dá)到相同的目的,實(shí)現(xiàn)同一目標(biāo)。它的反面是“一條道走到黑”。那么,為什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呢?公元三世紀(jì),羅馬在統(tǒng)一意大利之后,由一個小小的城邦發(fā)展為強(qiáng)盛的國家,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為了便于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tǒng)治,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從而溝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jìn)了商業(yè)貿(mào)易,各地產(chǎn)品如葡萄、橄欖,金屬、紡織、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貿(mào)易交換達(dá)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歐洲各地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傳語。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語匯。
【第60句】:【有明白兒子,不如有明白媳婦】(諺)有個明理孝順的兒子,不如有個賢惠的兒媳婦。舊指男主外,女主內(nèi),在料理家務(wù)、照顧老人生活方面,兒好不如媳婦好更實(shí)際。
【第61句】:【草深蟲子密,林大鳥兒多】(諺)指草叢深了,各種蟲子都有;樹林大了,什么鳥兒都有。比喻社會是廣闊博大的,什么樣的人都有。
【第62句】:一根燈草點(diǎn)燈——無二芯(心)
【第63句】:【景德鎮(zhèn)的大穿——凈瓷兒】(歇)景德鎮(zhèn):市名,在江西省東北部,以產(chǎn)瓷器聞名。瓷兒:諧“詞兒”。形容詞語豐富。
【第64句】:【藍(lán)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lán)靛:靛藍(lán)的通稱,深藍(lán)色的有機(jī)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jīng)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zhuǎn)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65句】:【—個天聾,一個地啞】雙方都不善言談。清代《紅樓夢》: “林之孝兩口子,錐子兒扎不出一聲兒來的;我成日家說他 們倒是配就了的一對兒:一個天聾,一個地啞。”
【第66句】: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圓
【第67句】:【日親日近,日遠(yuǎn)日疏】(諺)親友之間,經(jīng)常接觸往來,關(guān)系自然親近;如果不經(jīng)常接觸往來,那就自然疏遠(yuǎn)了。指親友之間要經(jīng)常聯(lián)系,以加深情誼。 也作“日遠(yuǎn)日疏,日親日近”。
【第68句】:【—粒耗子屎,壞掉一鍋粥】壞的成分加入,破壞了質(zhì)量。 類似的:一個死蒼蠅壞了一鍋粥/一泡雞屎,壞了一缸醬。 劉心武《班主任》:“你弄個小流氓來,陷到作他個別工作的 泥坑里去,哪還有精力抓教學(xué)質(zhì)量?鬧不好,還弄個一粒耗 子屎壞掉一鍋粥!”
【第69句】:【拉硬屎】(慣)比喻不愿向人示弱或不肯主動接近人。
【第70句】:【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慣)指說話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第71句】:叔叔成天大吃大喝的,就是不愿意干活。爸爸對他說:“找點(diǎn)活干吧,行走三分利,坐吃山也空啊!”(湖北·鐘祥)
【第72句】:【泥菩薩洗澡——越洗越臟】(歇)比喻越是洗刷自己的污點(diǎn)、錯誤或罪行,暴露出的問題就越多。
【第73句】:活魚兒口里的水——有進(jìn)有出
【第74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75句】:【敢攬瓷器活,定有金剛鉆】(諺)瓷器活:修補(bǔ)瓷器的活計。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有金剛鉆,就敢攬修補(bǔ)瓷器的活計。借指有某方面的專長,就敢承辦某方面的事情。
【第76句】:【瘦狗莫踢,病馬莫騎】(諺)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馬不可騎它。比喻對于病弱衰老的人,只應(yīng)當(dāng)憐憫救助,絕不可歧視凌辱。
【第77句】:【拿話當(dāng)經(jīng)念】(慣)比喻把他人說的話當(dāng)作行為準(zhǔn)則。
【第78句】:干魚給貓當(dāng)枕頭——過不了夜
【第79句】:【 前有車,后有轍】轍,輪跡。謂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yàn)可以借鑒。 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 榜樣!”
【第80句】:【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釋義:比喻好條件未能利用,得不到好處,仍舊受窮。例句:弄得現(xiàn)在,咱合作社搞副業(yè)這樣好的條件,要人有人,要牲口有牲口,要本錢有本錢,結(jié)果呢,卻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第81句】:【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揀不好辦的事說。趙樹理《三里 灣》:“你小子真是茶館里不要了的伙計一一哪一壺不開你 偏要提哪一壺!我費(fèi)盡一切心機(jī)來對付你,都為的是怕你 要分家,你怎么就偏提出這個來?”
【第82句】:【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歇)裹腳:指裹腳布,舊時婦女用來裹腳的長布條。本指懶婆娘的裹腳布既長又臭,轉(zhuǎn)譏人文章或講話等很長卻又空洞無物,令人厭惡。 也作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83句】:灶王爺貼在腿肚子上——人走家搬
【第84句】:【九個佛墩十八個菩薩】(慣)比喻人多職位少。
【第85句】:【倒了核桃車子】(慣)裝滿核桃的車子倒了,一車核桃嘩嘩瀉地。形容人說話又急又快,滔滔不絕。
【第86句】:【新米粥,醬蘿卜,郎中先生見了哭】(諺)郎中:中醫(yī)醫(yī)生。新米熬的粥,有營養(yǎng),易消化;醬腌的蘿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醬蘿卜,身體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醫(yī)生。
【第87句】:冬子伯父的脾氣是村上有了名的。一個老漢說:“那人哪,脾氣暴得很,連蠅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鄧縣)
【第88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諺)舊指凡事以少管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煩。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89句】:【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諺)指暗了東方,西方還亮;南方黑了,北方還明。比喻一處情況不利,還有別處,做事應(yīng)當(dāng)靈活通變,不可拘泥。
【第90句】:風(fēng)吹雞毛——忽上忽下
【第91句】:狼和狗比胸膛——狼心狗肺
【第92句】:【千針難縫人心碎】(諺)干針萬線,也難縫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傷透了心,便再難回復(fù)到以前狀況。
【第93句】:【怪人須在腹,相見又何妨】(諺)怪人:對人心懷嫌惡。指對某人嫌惡,只在心里警惕就是了,并不妨礙與之見面相處。
【第94句】:匡衡鑿壁——借光
【第95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諺)光陰:時光。光陰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黃金一樣可惜。指時光非常寶貴,必須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96句】:玻璃蛋子變雞蛋——有一套
【第97句】:【老鼠兒見了貓】(慣)比喻弱者見到了懼怕的人。 也作“耗子見了貓”。
【第98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慣)譏諷人心氣太高,想得到根本得不到的東西。 也作癩蛤蟆想天鵝肉吃。 癩蝦蟆妄想天鵝啖。
【第99句】:【下課】“下課”一詞原本是教學(xué)用語,指一堂課結(jié)束。現(xiàn)在卻增添了新的詞意,指體育教練因執(zhí)教能力被迫停教。它源自四川的球迷。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經(jīng)過四川球迷們的演繹,下課詞義得到進(jìn)一步的拓展,變成了足球隊教練被迫離職的一種生動寫照。“下課”最初應(yīng)用在中國足球隊第一任外籍教練施拉普納身上。當(dāng)時這位德國老頭告訴中國球員,如果不知道將球往哪踢好,就往門里踢,1993年中國足球隊卻在成都慘敗,而在成都也破天荒地響起了“施拉普納,下課”的憤怒聲音。從此,“下課”一詞被廣泛地應(yīng)用在足球領(lǐng)域,隨后,又被廣泛地引申到其他體育領(lǐng)域,幾乎與引咎辭職同義了。同時,也用于指示某些事物該被淘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