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掉進悶葫蘆里】見“跌進悶葫蘆里”。
【第2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的人。 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回家后,劉基剝開柑皮,發現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 可是,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 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第3句】:【不費吹灰之力】(慣)形容事情很容易辦成,不費一點兒氣力。
【第4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5句】:【血盆里抓飯吃】(慣)比喻從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第6句】:【喝迷魂湯】(慣)1比喻被迫忘掉過去。2比喻被甜言蜜語所迷惑。 3指頭腦不清醒。
【第7句】:【端人家的飯碗】 釋義:指給人家干活,吃人家飯。 例句:這不,緊趕慢趕,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飯碗呀。
【第8句】:【打蛇不死,后患無窮】 釋義:除害不干凈、徹底,留下無窮禍患。 例句:要不是石永吉那個該死的不辭而去,特派員的暗殺隊,只怕連一根汗毛也撈不到。“打蛇不死,后患無窮!”
【第9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釋義:好藥吃起來雖苦,但對治病有好處;忠誠的勸告聽起來雖不愉快,但對行動確有好處。 例句:“竊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10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11句】:【抖威風】(慣)指在人前故意顯示讓人敬畏的氣派或氣勢。
【第12句】:【人有幾等人,佛有幾等佛】(諺)人有幾等幾樣的人,不可等量齊觀;佛也有幾等幾樣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別看待。 也作人有幾樣人,馬有幾樣馬。 人有幾種人,木有幾種木。
【第13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一詞語形容以偏概全為局部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整體全局。 此語出自《鵑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聲”。常用來比喻某人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本質。 還有一說出自三國時期邯鄲淳寫的《笑林》,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地住著一個窮書生,想發歪門邪道之財。書生記得讀書時讀過螳螂捕蟬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樹葉后,一舉成功將蟬捕獲。于是他去找蔭蔽螳螂的樹葉。他真的發現了一片螳螂藏過的樹葉,連忙摘下來,卻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樹葉掉在一堆落葉當中難以辨認,于是書生將所有樹葉裝進籮筐之中,帶回家一片片擋住自己眼睛做實驗,并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開始時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但是這書生不厭其煩地拿一籮筐樹葉試驗,妻子實在不耐煩了,就對他說:“這片葉子蔭蔽住了你,我看不見了。”窮書生如獲至寶,認為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葉。他帶著那片樹葉,跑到集市上擋住自己的眼睛便拿商販的貨品。當然他立即被商販抓住交到官府。縣官一聽案情,笑得前仰后合,覺得書生蠢鈍迂腐到幼稚可笑,罵他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狠揍一頓,把他趕回家去。 這則笑話頗像“掩耳盜鈴”,教育人們不要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14句】:【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 釋義:不是干某一行的人,就不要干某一行的事。 例句:“這個考語還是請你堯翁代擬了吧。‘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兄弟實實在在有點來不得了。”
【第15句】:【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釋普濟的《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日:‘惡習虎不食子’。”后來經演變,成為“虎毒不食子”。這個俗語在人類極端情況下,會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惡的極端表現,他們可能殺死親生,這些人是喪盡天良的父母。 人有善和惡兩個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惡和權力利益糾纏在一起,會變得很可怕。在權力利益面前,親情有時也會變得不重要。唐朝武則天為爭后位,竟親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兒,嫁禍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惡虎食子”的實例。 還有一例是春秋時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齊桓公的一個廚師,一天聽齊桓公無意之間說:“天下什么肉都吃過了,唯獨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兒子烹了給齊桓公吃,還問齊桓公:“這肉好吃嗎?”齊桓公不知道是人肉,連聲說:“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信任。后來是他和一伙兒奸臣害死了齊桓公,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第16句】: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
【第17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 釋義:比喻人的個性不同。 例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就像天底下沒有相同的樹子,也沒有一模一樣的人。
【第18句】:【遲是疾,疾是遲】(諺)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時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圖快,慢一點,穩重而求實,結果反而快了。
【第19句】:【撒野火兒】(慣)指故意鬧事。
【第20句】:【高梁稈子架秋千,太軟】 釋義:形容人膽小,軟弱。 例句:那些不成器的東西,要說搶個東西,抓個人兒嘛,還對付。要說打仗,那可真是高梁稈子架秋千——太軟。
【第21句】:【墊踹窩】(慣)踹窩:路面上踐踏而成的坑窩。本指墊平踹窩。比喻供人踐踏,代人受過。
【第22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23句】:【賊過后張弓】(慣)張弓:拉弓。 比喻采取措施不及時,放馬后炮。
【第24句】:【守身如執玉】 釋義:愛自身的名譽如愛護璧玉一樣。 例句:試看古圣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
【第25句】:【占上風】(慣)指占有優勢。
【第26句】:【小孩兒沒娘——說起來話長】(歇)指事情很復雜,三言兩語講不完。 也作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 小孩兒沒娘——提來話長。
【第27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28句】:【樹無土不活】 釋義:比喻什么人也不能脫離人民百姓。 例句:宋蚺不服氣地說:“我不懂,你懂。你就是忘記了一句老話:‘樹無土不活。你這棵大樹本事再大,沒有土——百姓不服,你就生不了根。”
【第29句】:【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邊再脫鞋】(諺)指到了該拿出行動的時候再行動也不遲,得看準時機,不可貿然行事。
【第30句】:【小錯護短,大錯不遠】(諺)護短:對缺點或過失加以袒護。指護短的行為只能助長錯誤的發展。
【第31句】:【咂滋味】(慣)比喻辨別、體會話語的意思。
【第32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 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 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 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33句】:【銅臭】“銅臭”用來諷刺只知鉆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 它源自《后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于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么議論?” 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鉆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第34句】:【騎驢會判官——馬上見鬼】(歇)判官:迷信傳說中閻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馬上:本指在驢馬背上,轉指立刻。見鬼:本指見到鬼,轉指死亡。指立刻就死去。
【第35句】:【百步無輕擔】(諺)路程一遠,肩上的擔子就會越挑越覺沉重。指人遠路負重極為吃力。 也作“遠路無輕擔”。
【第36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釋義:防止可能性極小的意外情況,勸人做事要格外謹慎。 例句:“不能大意。”老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37句】:【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見“大簍灑油,滿地撿芝麻”。
【第38句】:【傷元氣】(慣)元氣: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和能力。比喻人或國家、組織的生命力受到損害。
【第39句】:【光打雷不下雨】見“干打雷不下雨”。
【第40句】:【兒女是娘身上的肉】見“孩子是娘的連心肉”。
【第41句】:【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打戰】(諺)打戰:顫抖。越熱得出汗就越熱,越冷得打戰就越冷。比喻有錢的就越有錢,貧窮的就越貧窮,或走紅的就越走紅,倒霉的就越倒霉。
【第42句】:【降半旗】“降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一個國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發生重大人員傷亡,通常都要把懸掛在旗桿上的國旗下降到距頂端1/3或一半處,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據說是在1612年由英國海船“哈茲·伊斯”號首創的。哈茲·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時,船長不幸遇難。 為了表示對船長的敬意和哀悼,船員提議下半旗。后來,發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漸流行開來。陸地上首先采用這種致哀方式的是英國,隨后,其他國家相繼仿效,成為世界各國通行的致哀方式。
【第43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44句】:【貧不學儉,卑不學恭】(諺)貧窮的人,不學儉省自然儉省;卑賤的人,不學謙恭自然謙恭。指人的習性受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制約。
【第45句】:【一遭情,兩遭例】(諺)第一次行賞是恩情,第二次就會認為是定例了。指賞不宜多,獎賞如果被受賞人看作是慣例,就失去了意義。
【第46句】:麻雀落田要吃谷,狐貍進屋要偷雞。
【第47句】: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第48句】:【跟著龍王吃賀雨】(慣)賀雨:指舊時人們向龍王求雨時擺上的供品。比喻跟著有權有勢的人沾光得好處。
【第49句】:【跑野馬】(慣)1比喻說話或寫文章未切入正題。2比喻毫無約束地想象。3比喻到處亂跑。
【第50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51句】:【糟鼻子不吃酒——枉擔其名】(歇)糟鼻子:即酒糟鼻子,鼻尖有許多紅色斑點。糟鼻子被誤認為多喝了酒。指人白白地承擔壞名聲。也指徒有其名,并無其實。
【第52句】:【出洋相】“出洋相”這一俗語,可謂婦孺皆知,指那些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人不懂裝懂,當眾弄出許多笑話。那么,出洋相是怎么來的呢?它確實與出洋有關。 清朝末年,光緒帝施行新政,要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于是派出許多官員到各國考察。當時的官員大多腹內空空,裝腔作勢,不學無術,卻爭相出洋,到了國外丑態百出,鬧出許多笑話,僅舉兩例可見一斑。 李鴻章出使到英國,受到英國貴族的熱情款待。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競犬會上獲得第一名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鴻章的一紙謝柬,上面寫道:“感謝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現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嘗了一點,就覺得美味無比,真是三生有幸。”原來,那只名貴可愛的小狗,競被李鴻章燉著吃了。當地報紙一時嘩然,傳為笑柄。 駐英國使館的~位官員,是個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家伙。他經常在飯店賓館偷竊毛巾、刀叉這類小玩意兒,后來被警察搜出。這位官員為了賺外快,還讓他的夫人包洗使館全體人員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個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部都晾在使館門口。一次英國人看見中國使館門口忽然白帶飄揚,以為中國皇帝駕崩,專門派外交大臣前來探問,才知道那是裹腳布。西方記者曾想把它拍下來,刊登在報紙上,成為當時一大丑聞。 這些令人難堪的丑聞,都出在這些出洋要員們身上,人們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為“出洋相”。
【第53句】:【砸鍋】“砸鍋”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把事辦壞了。如“把事辦砸了”。 “砸鍋”源自戲劇不同劇種的聯合演出。 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舊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同。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兩下鍋”或“雙下鍋”班社。后來,唐山地方戲評劇后來居上,登上京津舞臺,成為北方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有時出現了京、評、梆同臺演出的場景,人們稱之為“三下鍋”。 另外,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鉆研、排練,拓寬戲路,本行也俗稱為“鉆鍋”。在這里,“鍋”已經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鍋飯”來喻失業,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如果演砸了,兩下鍋也好,三下鍋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鍋灶。
【第54句】:【攪成一鍋粥】(慣)1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亂,鬧得無法收拾。2指許多事情攪在一起,理不出頭緒。
【第55句】:【魚怕水淺,人怕護短】(諺)魚在淺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護著短,越護短處越多。指人有錯誤要指正,護短只能發展缺點。
【第56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諺)指有道德修養的人通過正道取得錢財。
【第57句】:【話要說到心上,肥要追到根上】(諺)指說話要說到人心上,施肥要施到植物的根部,這樣才能起作用。
【第58句】:【漏口風】見“露口風”。
【第59句】:【富家一席酒,貧漢一年糧】(諺)富家豪華奢侈,一席酒筵的費用,就是夠買貧窮人家一年的口糧。 指富人生活極其鋪張浪費。也指貧富之間的差距驚人。
【第60句】:【坐堂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生叫“坐堂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源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61句】:吃過的饃饃不香,嚼過的甘蔗不甜。
【第62句】:【見死不救,牲畜不如】(諺)指見人有危急就應該立即伸手救援。
【第63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諺)道:道行,佛家修行的工夫。魔:佛教指破壞修行的惡魔。指道行有一尺高,阻擋修行的魔力就有一丈高。原為佛門用語,是說修行者越進步,前面的阻力越大。比喻人在事業上的成功越大,進取越艱難。 也作“道高一丈,魔高一丈”。
【第64句】:【忙中多有錯】(諺)做事匆匆忙忙,就容易發生差錯。指做事貴在從容仔細,粗疏急迫往往是出錯的根源。 也作忙中出錯。 忙中有亂,亂中生錯。
【第65句】:【刨土圪垃】(慣)土圪垃:土塊。 指以種地為生。
【第66句】:【啞子漫嘗黃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黃檗:即黃柏,落葉喬木,樹皮中醫入藥,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難以對人開口。 也作啞子漫嘗黃柏味——難將苦口向人言。 啞子漫嘗黃連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第67句】:【加油】“加油”一詞比喻繼續努力,再加把勁。“加油”一詞使用率最高的是在體育比賽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國。然而,“加油”卻是外來詞,它源自汽車拉力賽。 在歷史上第一次汽車拉力賽上(1895年6月),二卜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當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歡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地期待著冠軍車的產生。賽道上,領先跑在最前頭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觀眾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么會突然熄火?助手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有……油了。”法拉利先生聞訊之后勃然大怒,他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加油”。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于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后來,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行鞭策鼓勵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第68句】:【掉槍花】(慣)槍花:武術中槍術變化的一種花招,能使對方產生錯覺。比喻花言巧語,或耍花招、使手段、開玩笑。 也作“掉花槍”。
【第69句】:【天有不測風云】此語比喻人有難以預料的災禍。它典出《元曲選,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那小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好像現在的“躲貓貓”。沒過多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便引用了此語。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周瑜與曹操大戰于三江口。諸葛亮和周瑜英雄所見略同,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就緒,但冬季少有東南風,周瑜發愁病倒。 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說實話,只說:“人有旦夕禍福,誰又能保證不生病呢?”而諸葛亮卻故意神秘地說:“天有不測風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覺得諸葛亮言外有意,便連忙問有何藥方可治他的病,諸葛亮寫了十六個字遞給周瑜。這十六個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了,眼前一亮,病競好了。這才引出好戲“借東風”。 看來,到明代“天有不測風云”一語已經比較流行。
【第70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慣)形容雖然相距很近,互相卻并不往來。 也作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第71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72句】:【人黃有病,天黃有風】(諺)指人的面色發黃,是有病的癥狀;天色發黃,是起風的預兆。
【第73句】:【入地無門,升天無路】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第74句】:【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 釋義:寒露: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白露種麥子有點早,寒露種麥子有點晚,秋分種麥子正是時候。 例句:老人見她走過來,說:“該種小麥了,農諺有云:‘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一年二十四節氣,秋分到了。”
【第75句】:【說曹操,曹操就到】(慣)指非常湊巧,正提到誰誰就來了。 也作口說曹操,曹操就到。 講著曹操,曹操就來。
【第76句】:【開綠燈】 釋義:交通信號中,綠燈表示準許通行。比喻讓通過。 例句:有人反對,認為小說已經“過時”,有人認為作者沒有給讀者指路,作品有缺點。爭論不休之后,終于給小說開了綠燈。
【第77句】:【狐貍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慣)比喻沒得到好處倒惹了一身的麻煩。 也作“狐子沒打著,倒落一身騷”。
【第78句】:一根木頭難燒火,一扇石磨難磨面。
【第79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俗語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用來勸誡犯錯誤或犯罪的人,要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濟著作《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時期的口語,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動的意思,而是立刻、當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惡業,立刻修得正果。 最初,在《景德傳燈錄》中有“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來變成了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中有一個故事說波羅僚國有個屠夫叫廣額,每日都殺無數羊。后來他見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終成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這個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第80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81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82句】:【千錘打鑼,一錘定音】(諺)敲鑼的雖多,敲打的時間雖長,但最后收尾憑的是一錘之音。比喻討論問題,不妨大家爭鳴,但最后作決定,還得主持人說了算數。 也作千聲鑼鼓,一錘定音。 千錘擊鼓,一錘定音。 千人打鼓,一錘定音。
【第83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釋義:甲:居第一位。陽朔:縣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漓江流經境內,風景秀麗,在桂林山水中居首位。桂林的山水居天下第一位;陽朔的山水又居桂林第一位。 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人是很愛夸引這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并不算夸張。
【第84句】:人憑志氣,虎憑威勢。
【第85句】:【水趁魚,魚趁水】 釋義: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這本是個水趁魚,魚趁水的事。在田沒有那一身好活路,這還不是個明白事,李鴻云的人,割了他的腦袋你能沾他光?
【第86句】:【朝來愁檗,暮來愁米】(慣)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難。
【第87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歇)姜太公:太公望呂尚的俗稱,字子牙,傳說曾于渭水邊用無餌的直鉤在離水面三尺之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鉤來!”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穩坐釣魚臺——愿者上鉤。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88句】:【殺私牛,賣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諺)舊時私自殺牛、販酒均屬違法,誰能不犯事,就算他走運。 指做了違禁、違法的事而沒有被查獲,只能算是僥幸,不可當作本事。
【第89句】:【常病無孝子】見“百日床前無孝子”。
【第90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 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 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該軍法從事。”
【第91句】:【殺風景】(慣)破壞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壞人的興致與情緒。 也作“煞風景”。
【第92句】:【房頂的獸狗子——喝西北風】(歇)獸狗子:舊式房屋屋脊兩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裝飾物,姿態各異。 本指獸狗子盡挨西北風吹,轉喻人吃不上飯,受饑挨餓。
【第93句】:【鉆錢眼】(慣)錢眼:舊時銅錢當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過于貪財,千方百計在錢上打主意。
【第94句】:以勢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第95句】:【扎魚不扎母子魚,打獵不打失群雁】(諺)母子魚:將近產子的魚。 失群雁:離群的孤雁。指捕魚打獵也應有憐憫之心。
【第96句】:【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 釋義:美好的事總要經歷許多風險。 例句:有句俗話說,“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辛鎮也不是避風谷,田家鳳投入了另一個斗爭的旋渦。
【第97句】:【私憑文書官憑印】(諺)民間的房產地產發生糾紛,是以文契字據為根據的;官場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為根據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實據,不憑口說。 也作“私憑文契官憑印”。
【第98句】:【把嘴磨破了】見“磨破嘴皮子”。
【第99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