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放響炮】(慣)比喻明確地作出某種承諾。
【第2句】:秀才不打架不動手——講禮(理)
【第3句】:六月的云——捉摸不定
【第4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5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慣橫著爬行,轉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6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7句】:【指望公雞下蛋】(慣)寄希望于不可能實現的事。比喻希望必定落空。
【第8句】:【熱練三伏,冷練三九】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9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10句】:肚里藏鐮刀——割心腸
【第11句】:【貂惜皮毛象惜牙】(諺)貂皮和象牙都很珍貴,貂愛惜它的皮毛,大象愛惜它的牙齒。借指人愛惜的是自身的名利地位。
【第12句】:【不見真佛不燒香】(諺)真佛:佛祖真身。不見到佛祖真身,絕不輕易燒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實真相,絕不輕易表態或貿然行動。 也作不見真佛不下拜。 不見真佛,不念真經。
【第13句】:【爛板凳——高談闊論】(歇)板凳爛了,是因為有人長久坐著“高談闊論”。指只會空發議論,不干實事正事。
【第14句】:【 老天爺不長眼】人世間存在不公、不幸,老天爺不看不 管。不長眼,也說:不睜眼、閉著眼、瞎了眼。清代《官場現 形記》:“老天爺不長眼睛,為什么只管同我們幾個人做對 頭。”
【第15句】:【說出大天十九點來】意即不管怎么說,無論如何。類似 的:說出大天來/說下黃天表來。浩然《艷陽天》:“還討論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勞五分紅,這是堅決性的,說出大天十九 點來,也得這么辦!”
【第16句】:【 撥開烏云見青天】由昏暗轉為晴朗。指情況好轉,也指 醒悟明白。浩然《艷陽天》:“我保險,把押著的人一放,馬上 就撥開烏云見青天。”
【第17句】:土地爺逮螞蚱——慌了神
【第18句】:【十七的養了十八的】(慣)十七歲的女子,生養下十八歲的子女。 指根本不可能的事。
【第19句】:【得罪燒茶的喝涼茶,得罪伙夫吃剩飯】(諺)惹惱了燒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惱了做飯的,就得吃剩飯。 指要想在某方面辦成事,就萬不可搞壞這方面的人事關系。
【第20句】:媽媽這樣說爸爸:“你這個人啊,說話的時候,是隔著皮兒看見瓤,沒那么多心眼兒;做事的時候,又是只見皮兒不見瓤,不會多轉個彎想想。這事有這么簡單?”(江蘇·丹陽)
【第21句】:過完廟會一個多月,親戚們送的方便面便吃完了,可我還要吃。媽媽笑著說:“你可真是老母豬拱蘿卜窖——拱不完不抬頭啊!”(河南·長葛)
【第22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23句】:【下雨不打傘——淋著】(歇)1淋:諧“輪”。指按次序輪到了。 2淋:諧“臨”。指事情落到身上。
【第24句】:【父子無隔宿之仇】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第25句】:【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洋號】(諺)指新兵沒有實踐經驗,聽到大炮聲就會驚慌失神;老兵最怕沖鋒號聲,知道號聲就是命令,不得違抗。
【第26句】:鯉魚吞釣鉤——死在嘴上:吞不下,吐不掉
【第27句】:【一日三,三日九】九、久諧音,謂經過較長時間。明代《古 今小說》:“一日三,三日九,捱到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小孩兒 出來,舉家大驚。”
【第28句】:【路走到盡頭總會轉彎的】(諺)路要是走到盡頭,就非轉彎不可。 比喻事情總有轉機之時。
【第29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諺)家養的雞,再打也只在家里轉;野生的雞,一打就高高地飛走了。比喻自家人打鬧不離開,外人一打鬧就跑開了。
【第30句】:有一天,媽媽要出去吃席。這時,外面還刮著大風,很冷。媽媽說:“八里地趕個嘴,不如在家喝涼水。在家吃吧!”(河北·廊坊)
【第31句】:奶奶常對我說:“父母對子女是路,子女對父母是線。”(河南·鄭州)
【第32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諺)坐著站著不勞動,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費不生產,只支出沒收入,產業再大也會耗盡。
【第33句】:仨月不梳洗——不顧臉面
【第34句】:狗尾巴放三年——變不了水貂皮
【第35句】:【吃官飯,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補】(諺)官:公家的。舊時指干公家事不必過分認真,對公物也不必仔細愛護。
【第36句】:【要得富,險上做】(諺)指要想發財致富,就得冒風險。
【第37句】:【慣偷慣偷,賊性難丟】(諺)慣偷:一貫從事偷盜活動的人。偷盜成了習慣的人,做賊的本性很難改變。指不要輕易相信慣偷會洗手不干。
【第38句】:【 樹葉掉下來怕砸破腦袋】形容膽小怕事,或把事情看得太 嚴重。類似的:聽見樹葉響,就低頭轉彎/黃葉飛來怕打頭。 王朔《編輯部的故事》:“還單純。本來膽就小,樹葉掉下了 怕砸頭。”
【第39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40句】:【跑解馬的打扮兒——伶伶俐俐】(歇)跑解馬:又稱跑馬賣解,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均穿短衣。形容穿著簡便。
【第41句】:小明見媽媽在炒肉,饞得眼巴巴望著鍋。媽媽瞪了他一眼說:“看你,眼睛吹得燈熄了。”(湖南·冷水灘)
【第42句】:小軍剛從勞教所釋放,心情沮喪,熱心的五嬸開導他:“沒有拉不直的繩子,沒有改不了的過錯。今后要好好干,重新做人,浪子回頭金不換嘛!”(湖北·宜昌)
【第43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44句】:每當老師提問時,我總是不動腦筋。潘老師批評我說:“甭做好吃懶做的老鼠,要做辛勤釀蜜的蜜蜂。”(浙江·紹興)
【第45句】:【兵貴于精】(諺)兵:軍隊。指打仗的軍隊不在數量多,而在于訓練有素,精干善戰。 也作“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46句】:【肉爛在鍋里】內部耗費,不算損失。浩然《艷陽天》:“反 正我們誰也沒有往自己家拿一個小子兒,肉爛在鍋里,只能 這樣過去了。”
【第47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大體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時,周瑜要諸葛亮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兩邊插上草人,然后圍以布幔,以便駛進曹營受箭。此事被三個皮匠出身的東吳士兵看出破綻。他們對諸葛亮說:“這些草人容易被人識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給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幾乎可以亂真,可保萬無一失。”諸葛亮聞言感慨:“真乃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他照計而行,果然大獲成功。此事在東吳傳開,遂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二是源于皮影戲藝人。我國古代就有皮影戲,用燈光照射以獸皮制成的人物來表演戲劇,并配以唱腔。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劇目是三國劇目。老藝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個皮影人物,被稱為“把式”。而三個新手只能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諸葛亮等動作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俗語了。三是源于江南水鄉的“豬革梁”。舊時為了使鞋子結實耐穿,皮匠們便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豎梁,又結實又好看。技術差的人一人難以完成這個活兒,往往需要別人幫著做。于是人們譏諷這些技術差的是“三個臭皮匠,湊個豬草梁”。豬革梁是諸葛亮的諧音,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以上這些說法,多有演繹附會之嫌。但,它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時很有啟發意義。
【第48句】:【趙錢孫李】“張王李趙遍地劉”是中國的五大姓氏,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們列在篇首,而讓“趙錢孫李”開篇呢? “趙”姓在《百家姓》中為什么居于第一位?關于這個問題,宋人王明清已經作出了考證。他認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問題,和編輯者及其所處時代有關。《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國吳越國的一個儒者之手,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是宋的附屬國,奉宋為正朔,而“趙”姓是宋朝的“國姓”,故將趙列為第一姓。“趙”姓之后的“錢孫李”及“周吳鄭王”排序也是類似的原因: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其正妃姓孫,李是南唐國姓,“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開國者錢镠寵妃們的姓氏。
【第49句】:【百尺高樓從地起】(諺)百尺高的樓房,也必須從平地建起。比喻任何大的事,都要從基礎抓起。
【第50句】:溜了韁的野馬——無拘無束
【第51句】:老虎吃天蛇吞象——光想弄大的
【第52句】:【百無一有,百巧百窮】(諺)百無一有:技藝上樣樣都想學得的人,結果是一樣也學不到手。百巧百窮:各種技藝都會,但不能精通一門,總不免受窮。指掌握技藝貴在專精,不可貪求全面。
【第53句】:【一車多礙轍,船多擦邊】數量太多,互相妨礙。李準《冰化雪 消》:“我沒有什么說的!反正車多礙轍,船多擦邊。”
【第54句】:【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釋義:比喻假充好漢。例句:牛大水憤恨地喊:“張金龍!你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呢。你是個屁英雄好漢!
【第55句】:【 假作真時真亦假】以假為真,則真也被懷疑為假。謂真 假不分。《人民日報》(1986,2,18):“最好的辦法就是講真 話,舉事實,不講一句假話。否則,就有可能假作真時真亦 假了。”
【第56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釋義:指接受禮物,深感過意不去。例句:“既然這樣,只好全部收下。這實在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第57句】: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58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59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釋義:餓死不能做賊,冤屈也不告狀,勸人忍受。例句:“從小時,俺爹就教導我:‘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衙門口是好進的嗎?”
【第60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61句】:爺爺給我和幾個堂兄妹買了些果子,我們都爭先恐后地去要。奶奶見了說:“有吃自然到,不用跳上灶。”(廣西·柳州)
【第62句】:【槐花黃,舉子忙】(諺)槐花黃:槐花在農歷七月開放。舉子:科舉時代應試的讀書人。指農歷七月正是舉子忙于應試的時節。
【第63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諺)海是無限寬闊的,可以聽憑魚去騰躍;天是無限高遠的,可以聽憑鳥去翱翔。比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64句】:【后腦勺上都長著眼】(慣)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觀察周圍的動靜。 也作“后腦勺上長眼睛”。
【第65句】:【 鑼鼓長了沒好戲】戲曲在開臺前,要敲一通鑼鼓。借指 時間一長,就暴露出缺點。西戎《冬天的故事》:“好嘛!我 早就知道鑼鼓長了沒好戲,當初依我說,咱就不干這隊長, 你年輕,肚子里沒貨,拙嘴笨手的,說,說不了,寫,寫不了, 自己連根鼓棰都還穩不住,這副千斤擔子,能挑得起嗎?”
【第66句】:【甘蔗老來甜,辣椒老來紅】釋義:比喻人越老越有覺悟,有勁頭。例句:石亮連連點頭贊許:“大伯果然是甘蔗老來甜,辣椒老來紅!”
【第67句】:【比棒槌多兩個耳朵】人如同棒槌,只是多兩個耳朵,老實, 死板,無能。鄧友梅《煙壺》:“您病著,那一位比棒槌多兩個 耳朵,我不自己辦誰辦?”
【第68句】:姐姐嫌自己工資低,想辭掉工作去做生意。爸爸說她:“錢難掙,屎難吃;吹手好當,氣難出。做生意可不是容易的。”(河南·輝縣)
【第69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慣)取不盡,用不完。形容資源豐富。
【第70句】:草字不歸格,神仙認不得。
【第71句】:【有智不在年高】(諺)有智謀不在于年齡大小。指拔尖的人才往往出于青年人中。
【第72句】:【烏鴉別笑豬兒黑】見“老鴰別嫌豬黑”。
【第73句】:我放學回家,看到院子里一群老母雞正“咯嗒咯嗒”地叫,就順手抓了把新打的麥子去喂它們,不料它們都不吃。媽媽打趣說:“雞子生來命就窮,不吃新麥它吃蟲。”(河南·鹿邑)
【第74句】:【男子漢】“男子漢”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其實,“男子漢”一詞的出現,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漢原是漢水,與男子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怎么聯系在一起呢?漢水和男子是歷史的自然結合。因漢水而有地名漢中,因漢中而有漢王。秦朝末年劉邦入關滅秦,反被項羽封他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遂從一人、局部地區變成了國名。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兵強將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到這里才接近實質的男子漢的起源,“漢兒”、“好漢”來自匈奴對漢兵的稱呼。南北朝時期,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到唐朝武則天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代以后,出現了“男子漢”一詞。《水滸傳》中,武松要打蔣門神,替施恩報仇,而施恩猶豫不決,武松焦躁道:“小管營,你可知著他打了!原來不是男子漢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這里提到的“男子漢”是指有作為、有勇氣干一番事業的人。 “男子漢”一詞,現在成為男人的代稱,有時有強調男性的健壯或剛強之意。
【第75句】:【不蒸包子蒸(爭)口氣】(慣)蒸口氣:諧“爭口氣”。爭氣:要強,
【第76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諺)風、俗:民俗風情。指各地民俗風情不同。
【第77句】:下了十八層地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第78句】:【慣子如殺子】(諺)慣:嬌慣。一味嬌慣子女,反而會害了他們。指對后代絕不可溺愛。 也作“惜子如殺子”。
【第79句】:壁上的春牛——離(犁)不得
【第80句】:【君子不跟牛使氣】(諺)指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會去和那些執拗無知的人爭高論低,一般見識。 也作“君子不跟牛斗力”。
【第81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82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諺)巫婆:以替人祈禱招魂為職業的婦女。跳假神:裝神弄鬼。 指經常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受什么樣的影響。 也作跟著啥入學啥人,跟著巫婆學跳神。 跟著秀才學作文,跟著巫婆學下神。
【第83句】:【搶風揚谷——秕者先行】(歇)搶風:迎風,頂風。秕:子粒不飽滿。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倒占了先。
【第84句】:【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各人走自己的道路。清代《兒 女英雄傳》:“千里搭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將軍不下馬,你 我各自奔前程,恕我失陪。”
【第85句】:我常對媽媽說,什么事也難不倒我。假期,我本來打算學游泳和釣魚,結果,一樣也沒學會。媽媽說:“這下我可知道你啦,不過是見人家吃豆腐自己牙齒快。”(安徽·金寨)
【第86句】:我們錯了一道應用題,李老師為我們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結果,我們第二天交上去后又錯了。老師說:“你們啊,只知道從家到學校的路,卻不認識從學校到家的路啊!”(江西·上饒)
【第87句】:【指桑罵槐】“指桑罵槐”是用來比喻看似在罵一個人或數落一件東西,實際上暗中在罵另一個人或數落另一件東西。那么,“指桑罵槐”與桑樹和槐樹有關嗎?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文武百官晉見皇帝得先穿過宮廷的庭院,因為是龍庭,多栽有帶龍字的龍爪槐,這種龍爪槐的樹枝,經常把他們的烏紗帽勾落。官員心中有氣,可樹的名字中帶有“龍”字,若對它唾罵便是犯上,只好對著一旁長得類似的桑樹大罵出氣。據說,這便是“指桑罵槐”的由來。
【第88句】:【 躲一棒槌,挨一榔頭】未能避免傷害。或說:躲了一槍,挨 了一刀。清代《三俠五義》:“俺剛脫了他的賊船,誰知卻又 來到你這賊店,這才是躲一棒槌,挨一榔頭呢!”
【第89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90句】:【軍中無戲言】軍隊中商談事情是嚴肅的,也泛指認真, 不得開玩笑。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第二次戰 役就要開始了,我給大家打個招呼,軍中無戲言,違令者 斬”
【第91句】:【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慣)指人們三人、五人自由結成團伙。 也作三一群,五一伙。 三個一群,五個一堆。 三個一組,五個一伙。
【第92句】:【 眼里插棒棰實在受不了】無法容忍。梁斌《紅旗譜》: “你不要忘了,朱老忠,朱老明,嚴志和他們就在咱的眼里插 棒棰。”
【第93句】:【對事不對人】針對事情講道理,不是看人行事。臺灣林 海音《春風》:“他們這場辯論,對事不對人,這句話只是脫口 而出罷了。”
【第94句】:【錢過北斗,米爛陳倉】(慣)金錢堆得高過了天上的北斗星,米多得吃不完,爛在以前堆放的糧倉里。 形容極其富有。 也作“錢過北斗,米爛成倉”。
【第95句】:不到西天不識佛——非去西天不可
【第96句】:【玻璃人兒——透極了】(歇)本指極其透明,轉以形容人非常聰明伶俐。
【第97句】:腳底長瘡,頭頂流膿——壞透了
【第98句】:龍王爺出海——興風作浪
【第99句】:相媳婦的扭頭——看不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