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蚊子找蜘蛛——自投羅網
【第2句】:逮魚的不帶網——全憑手摸
【第3句】:【裹腳布圍脖子——臭一圈兒】(歇)裹腳布:舊時女子纏足用的布條。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壞的(名聲)。形容人名聲不好,讓周圍一帶的人都厭惡。
【第4句】:【幡桿燈籠——照遠不照近】(歇)幡(fan):一種垂直懸掛的窄長旗子。本指照射遠處,不照射近處;轉指照顧關系疏遠的人,不照顧關系親近的人。
【第5句】:看乒乓球比賽——左顧右盼
【第6句】:螞蟥見血——叮(盯)住不放
【第7句】:田鼠走親戚——土來(里)土氣
【第8句】:腳脖上系鈴——走一路響(想)一路
【第9句】:白紙上落黑字——改不了;黑白分明
【第10句】:討飯過年——吃的不多說的多
【第11句】:大水沖過的鵝卵石——沒有了棱角
【第12句】:【險道神撞著壽星老兒——你也休說我的長,我也休嫌你的短】(歇)險道神:迷信稱出殯時的開路神,身材細長。壽星老兒:民間傳說中長壽的神,身材矮胖。指彼此都有缺點,不要互相嫌棄。
【第13句】:瓜熟蒂落——時機到了
【第14句】:放馬后炮——有啥用
【第15句】:【行李】“行李”指出門時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車設有行李車。但它最初指稱的對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行李”一詞,源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節。古代的外交官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卷六中說:“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這段話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國外以辦理國家事務的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左傳》中“行李”有時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到了漢代,“行李”的意義,由“行人”引申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難。”從唐代開始,“行李”的詞義有了顯著變化,它由“行旅”引申為“行裝”。白居易題贈李盧中丞詩云:“聞君每來去,砣砣事行李。”這里的“行李”就是出門時帶的東西。從此以后,“行李”的含義,便逐漸由指人過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廣泛。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云:“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早晚即行,試遣人往求之,時行李已出房。”此兩處“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裝。至明代,繼續沿襲“行李”即行裝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兒又蹺蹊,東倒西欹顧不得行李”之句。由此可見,“行李”詞義演變的脈絡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裝。化成順口溜就是:使節要出行,艱辛伴旅程。隨身攜物品,饑寒有保證。
【第16句】:窗口插桂花——里外都香
【第17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歇)名色:名稱,名聲。指名稱或名聲不好已是客觀存在。也作“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
【第18句】:【扛起竹竿進城——不曉得轉彎】(歇)比喻人不知道變通。
【第19句】:雪地里的松毛蟲——沒幾天活頭啦
【第20句】:老天爺不下雨——靠自澆(覺)
【第21句】:【關大王賣豆腐——人硬貨不硬】(歇)關大王:即關羽,也稱關王、關老爺、關夫子等。硬:前字指強硬;后字本指堅硬,轉指強硬、過硬。指人外表強硬,但本事不過硬。常含譏諷意味。也作關王賣豆腐——人硬貨不硬。關老爺磨豆腐——人硬貨不硬。
【第22句】:【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歇)酥:本指融化,轉形容肢體軟弱無力。多形容感情沖動,不能自持。也作雪獅子向火——軟癱了半邊。雪獅子向火——酥了一半。
【第23句】:【狗咬尿泡——空歡喜】(歇)尿泡:膀胱。指白高興一場,什么好處也沒有撈到。常含譏諷意味。也作狗咬尿泡——虛歡喜。狗撲尿泡——空喜歡。
【第24句】:扁擔無扎——兩頭失塌;兩頭滑脫;兩頭耍滑
【第25句】: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第26句】:耍大刀的唱小生——改行了
【第27句】:瓶口封蠟——滴水不漏
【第28句】:小貓洗臉——馬馬虎虎;一劃拉
【第29句】:餓狗見了吃飯的——搖頭擺尾
【第30句】:肚子里長草——鬧饑荒
【第31句】:開云見日——迎光明
【第32句】:石頭砌墻——好的一面在外頭
【第33句】: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
【第34句】:耗子陪伴貓睡覺——練練膽子
【第35句】:【兩手提兩籃——左也籃來右也籃】(歇)籃:諧“難”。指左右為難。
【第36句】:老大懶漢老二勤——不做,二不休
【第37句】:上了岸的魚蝦——干蹦干跳
【第38句】:【貓踏破油瓶蓋——一場快活一場空】(歇)指白高興一場。含譏諷意味。
【第39句】:【青蛙跳井——撲咚】見“蛤蟆跳井——撲通”。
【第40句】:新修的馬路——沒轍
【第41句】:吃了早飯,我坐著看動畫片《小貓釣魚》。爸爸叫我把碗收了,我呢,收了碗又坐下接著看。爸爸又叫我把桌子擦干凈,我胡亂地擦了桌子又繼續看。媽媽見了,在一旁說:“你真是碗里的魚兒——撥撥動動。”(云南·魯句)
【第42句】:十天跑完萬里長城——一日千里
【第43句】:舅舅全家來我家做客。媽媽問舅舅:“你的兩個寶貝兒子誰的成績好些?”舅舅笑著說:“他們是老鼠騎水牛——大的沒有小的能。”(湖南·沅江)
【第44句】:木偶做戲——受人牽連
【第45句】:【曹州兵備——管事寬】(歇)曹州:古代州、府名,唐時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東明、菏澤、成武、曹縣和河南蘭考、民權等市縣地,唐末黃巢起義于此。兵備:即兵備道,明代設在各省重要地方負責整飭兵備的道員。本指曹州地廣,兵備道管的面很寬,轉譏人愛管閑事或管事過多。也作“曹州兵備——管得寬”。
【第46句】:【豆腐掉到灰窩里——吹不得,打不得】(歇)形容事情難辦,輕不得,重不得。也作豆腐掉在灰窩——吹撣不得。豆腐掉進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第47句】:棺材里打架——死對頭
【第48句】:【三月里的桃花——紅不了多久】(歇)本指桃花紅不了多長時間,轉指走紅運的好日子不會長了。
【第49句】:天上的老鷹不吃臟東西——清高
【第50句】:捧著鮮花坐飛機——美上天了
【第51句】:石灰拌白糖——分不清
【第52句】:【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歇)比喻泄露了機密。
【第53句】:肋條間透過太陽光——瘦得可憐
【第54句】:魯智深倒拔楊柳——好大的力氣;蠻勁十足
【第55句】:爛魚開了膛———副壞心腸
【第56句】:近視眼捉螞蚱——瞎撲打
【第57句】:【茅坑里的石頭——屎硬】(歇)屎:諧“死”。指人呆板、生硬,頑固不化。常含責罵意。
【第58句】:天窗下談天——說亮話
【第59句】:肚子里的寄生蟲——知內情
【第60句】:捂著耳朵偷鈴鐺——自己騙自己
【第61句】:床頭雞叫——啼(提)醒
【第62句】:老母豬進玉米地——尋著棒子吃;自找挨打
【第63句】:順坡推轱轆——滾得快
【第64句】:吃著碗里瞧著鍋里——貪得無厭;貪心不足:下作
【第65句】:家雀變鳳凰——越變越俏
【第66句】:【西瓜皮擦屁股——沒有個完了】(歇)指事情越來越麻煩,沒個了結的時候。也作西瓜皮擦屁股——沒完。西瓜皮揩屁股——沒完沒了。揩:擦,抹。
【第67句】:【門口掛笊籬——小店】(歇)舊時北方有的地方小客店,常以笊籬代替招牌,懸掛在門口。指小客店。
【第68句】:核桃樹旁種棉花——軟硬兼施
【第69句】:芭蕉插在古樹上——粗枝大葉
【第70句】:扁擔開花——不可能的事;沒人見過;沒有的事
【第71句】:【拾著麥子打燒餅賣——凈賺】(歇)指凈賺利,一點本錢未花。也指不出力或不出錢便能得到某種好處。也作“拾上麥子打燒餅——純利”。
【第72句】:六月里貼對子——還差得遠
【第73句】:老鼠集合——愉糧大隊
【第74句】: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第75句】:【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歇)駱駝在羊群里,只有它大。指對方的本事比其他人都大。常含譏諷或詼諧意。
【第76句】:小鼎鍋想燉牛頭——胃口太大
【第77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78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硬性規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鬼的意味。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如法官在死刑執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監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轉,驅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79句】:生蟲的拐棍——靠不住
【第80句】:屬王八的——縮頭縮腦
【第81句】:立足摘星——眼高手低
【第82句】:【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歇)雜面:用綠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條,下在鍋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對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83句】:三人喝一杯酒——輪流來
【第84句】:【屬長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長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殼,可當柴火燒,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實際上很優秀。
【第85句】:米篩子擋太陽——難遮蓋
【第86句】:木偶不叫木偶——傀儡
【第87句】:人皮包骨頭——心里臟
【第88句】:漚爛的花生——不是好仁(人);沒有好仁(人)
【第89句】:老鷹吃小雞——囫圇吞
【第90句】:【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個“狗不理”包子鋪。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名叫高貴友的年輕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無病無災,健康成人,好養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貴友十四歲到天津學藝,在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里做小工,練就一手好活。三年師滿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就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來,生意十分興隆。由于來吃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不可開交。后來高貴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新的經營點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后他按價給相應的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離店時,高貴友常常忙得顧不上跟他們說話。于是街坊鄰里都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后來,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對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經傳開,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名揚中外,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確的規格標準,每個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所以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據說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嘗后大悅,道:“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這個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興隆,為保住名聲,慎設分店。但頭腦活絡的商人卻打起了擦邊球,“天津包子”卻在全國遍地開花。
【第91句】:鱷魚吊孝——假慈悲,真兇狠
【第92句】:墳頭兒不叫墳頭兒——土包子
【第93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94句】:古廟里的石像——老石人(老實人)
【第95句】:人生舞臺上扮演搖籃角色的人——老師
【第96句】:剝了皮的青蛙,爛了根的蔥——眼不閉心不死
【第97句】:頭上站鴨子——頂呱呱
【第98句】:【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見“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
【第99句】:戴紅纓帽上樹——紅到頂
上一篇:諺語俗語-俗語俗話大全網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