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定力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故稱“定力”。如《無量壽經》卷下:“定力、慧力、多聞之力。”坐禪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代錢起《題延州圣僧穴》詩:“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后用“定力”指處變不驚、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鄉里的媽媽兒,他可曉得甚么叫做恒心,又可曉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兒,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地痛哭起來。”
【第2句】:【強不知以為知】(慣)強:勉強。 指不懂硬裝懂。
【第3句】:【古廟前的旗桿——獨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4句】:【肉眼】《金剛經》中說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對于佛來說,五眼只是一智所顯示,一眼所具足的五種功能。如果分別而論,凡人所具有的肉眼層次最低。后用“肉眼”、“肉眼凡胎”指普通的人不具有超凡的智慧、功能。《西游記》第二十五回:“他收了鐵棒,逕往前來,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那些人肉眼凡胎,看不明白。”《好逑傳》第五回:“我學生肉眼凡胎,一時不識,多有得罪。”今用肉眼表示在未用光學儀器幫助下的人的眼睛。如:肉眼看不見細菌。(禹振聲)
【第5句】:智是謀之本,無智則無謀
【第6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歇)韓信:西漢初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后歸劉邦,被劉邦任為大將,后被封為楚王。 將:率領。韓信善于領兵作戰,兵越多,指揮越自如。后用來指越多越好。 也作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點兵——越多越好。 淮陰將兵——多多益善。
【第7句】:《增一阿含經》說佛“三阿僧祗集法寶”,即佛經過三個大劫才證知此“法”。
【第8句】:【兩口子打架不用勸,放上桌子就吃飯】(諺)兩口子:也稱小兩口,年輕夫妻。指夫妻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小摩擦會自生自滅。
【第9句】:倦鳥思林,人老思家
【第10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11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塊相提并論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現在有的女人對丈夫或相好既愛又恨時還會說:“你個死鬼。”那么,這種奇怪的稱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說,“官”同“管”,古代是種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男人在外要管財,在內要管好家中的妻妾,這個“管”字就諧音而來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稱呼源自陰陽五行。根據五行理論,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比我者為兄弟,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觀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對于男人是“妻財”(妻子和財物);娶后男人處于支配地位,相對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稱丈夫為“官人”;有些比較厲害的女人稱丈夫為“死鬼”。意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對丈夫的稱呼,其根源是“克我者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與丈夫或相好打情罵俏時使用。
【第12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約。
【第13句】:【將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14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靜夜半之時,按現在的時間是夜里十二點鐘左右。這個詞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趙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談論至深夜:“日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日:‘陳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詞由此形成。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鼓”或“更”,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說時間又說是“幾鼓天”。夜晚還說“幾更天”,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舊時一夜分為五更,中國有副傳統春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時,就是現在夜間十二時左右,已是深夜時分了。 “三更半夜”成為俗語,是與宋朝城市人民擁有夜生活分不開的。唐朝城市實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改變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習慣,“三更半夜”也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時刻。可見,宋朝開夜禁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不然,就不會出現“陳三更、董半夜”了。
【第15句】:【三昧】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唐朝僧人懷素雅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見“三昧”一詞運用已十分廣泛。(常正)
【第16句】:細想出智慧,細嚼出滋味
【第17句】:掌中果“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語。《維摩詰經·弟子品》說:“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見的一種藥果。“掌中果”比喻一目了然、清晰易見的事物。如宋代陸游《懷江公民表》詩:“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為吁可惜。”此語為佛經常用的比喻。后亦變化為“掌上觀紋”。
【第18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 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19句】:【狐貍再狡猾,狐皮還是經常出售的】(諺)狐貍無論怎樣狡猾,也逃不脫身死皮售的命運。比喻邪不勝正,邪惡者終歸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第20句】:【治表容易治本難】(諺)指從表層上治理容易,從根本上治理很困難。常指病人延醫診治,用藥治表面上的病狀容易,徹底去除病根很難。 也作“治標易,治本難”。
【第21句】:【酸奶】“酸奶”是一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料,它源于保加利亞,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著灌滿羊奶的皮囊隨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蕩。由于氣溫、體溫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變餿而呈渣狀,少量這樣的奶倒人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很快變酸。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時,發現保加利亞人百歲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這些高齡人都愛喝酸奶。他斷定喝酸奶是使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緬奇尼科夫經過研究發現,酸奶中有一種能有效消滅大腸內腐敗細菌的桿菌,他將其命名為“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他開始生產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當做藥品在藥房銷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建立了一家酸奶廠,并大作廣告,不久便使酸奶風靡世界。
【第22句】:【鵓鴿子旺邊飛】(諺)鵓(b。)鴿子:即家鴿。指家鴿最喜在人煙興旺的地方棲息。比喻人追求興旺發達、有錢有勢,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奔進。 也作雀兒只揀旺處飛。 老鴉野鵲揀旺處飛。
【第23句】:【車到山前終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諺)比喻事情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關鍵時刻,總有辦法解決。 也作“車到山前必有路”。
【第24句】:登山之人,方知天外有天
【第25句】:【燈靠油,人靠飯】(諺)指人靠飯食,才能維持生命,產生力氣;這和油燈靠油才能點燃照明是一個道理。
【第26句】:文字因緣作為本體的“實相”,是沒有文字的。然而,不憑借文字,便無以詮釋“實相”。比如說,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沒有花草,也就感覺不到春天了。
【第27句】:【矮子過河——越盤越深】(歇)盤:涉水。矮子過河,越向前走,沒入水中越深。喻遇事不知回頭,越陷越深。
【第28句】:【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謂對佛、法、僧三寶的崇信欽仰。佛教強調修行之初,須立堅固的信心,令不動搖。如“信、解、行、證”,“信、愿、行”等。后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或榜樣。如周恩來《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說服誘導的精神,爭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團結他們在革命主義與政綱的領導下而堅決奮斗。”(文賢)
【第29句】:七上八下語出宋代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文案》卷二一:“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如《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吾人日夜要講明此學,只謂要理明學至,不為邪說所害,方是見得道理分明。圣賢真可到,言話真不誤人。今人教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水滸傳》第二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卻只般相待,不許人動身?’只得坐下。”也形容零落不齊或紛亂不齊。《紅樓夢》第四九回:“探春道:‘林丫頭剛起來了,二姐姐又病了,終是七上八下的。’寶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詩,沒有他又何妨。”’七手八腳謂人多而手忙腳亂。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原意是:不管環境如何嘈雜,人來人往,我自耳不聞,眼不見,心中泰然。后俗語中常用“七手八腳”指動作忙亂。如《紅樓夢》第三三回:“眾人答應,七手八腳,忙把寶玉送入怡紅院內自己床上臥好。”又如老舍《二馬》第二段三行:“馬威七手八腳地把箱子什么的搬下去。”
【第30句】:【動肝火】(慣)指發脾氣。
【第31句】:【開方子】(慣)原指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32句】:精益求精,藝無止境
【第33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會。指琵琶難學,胡琴容易。
【第34句】:【惡魔】佛典中常以佛與魔相對而區別正邪。“八相成道”中有“降魔”一項。《楞嚴經》卷九于示正說后常結言:“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魔即指人,亦指事。“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復次,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大智度論》卷五)惡魔,如《圓覺經》言:“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煩惱、障礙等一切惡法,故名惡魔。今以“惡魔”比喻十分兇惡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記》第五十二回:“遇著一個惡魔頭,名喚兕大王,神通廣大。”(禹振聲)
【第35句】:【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諺)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應該只想著為社會做有益的事,不應去考慮個人的功名利祿。勸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36句】:【豐干饒舌】為佛教典故。據《宋高僧傳》卷十九載:唐·豐干禪師原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舂米供僧。先天(公元712-713)中,他去京兆化緣,閭丘胤將去臺州作太守,問豐干說:“臺州有何賢達?”豐干說:“到任記謁文殊。”閭丘胤上任后到國清寺,在僧廚中見到了寒山、拾得二個僧人(傳說為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于是禮拜。兩個僧人笑著說“豐干饒舌”,便揚長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嘮叨。(常正)
【第37句】:【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釋義:比喻人受到激勵,才能樹大志,奮發向上。 例句:這說明,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把著眼點放在改造人的思想上,古語說,水激石則嗚,人激志則宏。
【第38句】:【冊、卷、頁】只要讀書,就離不開冊、卷、頁,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呢? 冊:在中國古代文字產生以后,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統稱“簡”。一片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 卷:在發明紙以前,有的人因為竹簡、木簡太重,也有把文字記載在絲織品上的,稱為帛書。帛書比竹筒、木簡攜帶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來,按次序編號,于是出現了一卷一卷的書。 頁:造紙發明以后,人們把印好的一張張紙用線裝訂成冊,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線裝本。線裝本大多采用毛邊紙,只能一面印字,對折裝訂,每張稱之為一頁,頁碼數印在對折線上。后來,印書采用機制紙,兩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頁碼數。現在稱頁,就是由此而來。
【第39句】:【打要打金剛,壓要壓霸王】(諺)金剛:護佛力士。霸王:楚霸王項羽,勇力蓋世。指是英雄好漢就要敢于向強者挑戰,打壓弱者是卑劣的行為。
【第40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41句】:【摳著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舉自己。含譏諷意味。
【第42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43句】:【拉皮條】(慣)指為男女搞不正當的關系牽線搭橋。 也作拉皮條纖。 牽馬拉皮條。
【第44句】:【打鐵看火候,做事看時機】(諺)火候:適度的火力。時機:恰到好處的機會。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時機,就像打鐵要定好火候一樣。
【第45句】:【餓死不吃偷來食,凍死不穿搶來衣】 釋義:寧死也不做盜賊。 例句:“想不到你竟干出這種缺德事。俗話說:‘餓死不吃偷來食,凍死不穿搶來衣。’你這樣做,對得起黨嗎?……”
【第46句】:【日親日近,日遠日疏】(諺)親友之間,經常接觸往來,關系自然親近;如果不經常接觸往來,那就自然疏遠了。指親友之間要經常聯系,以加深情誼。 也作“日遠日疏,日親日近”。
【第47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48句】:【頂禮膜拜】對人尊崇,敬畏直至,謂之頂禮膜拜。如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時轟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頂禮是佛家最虔敬的禮拜儀式。其法,五體投地,以頂額觸地(或尊者之足),翻雙掌(表示承尊者之足)。《歸敬儀》下釋道:“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例如清·張岱《陶庵夢憶·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見三珠連絡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復下頂禮,求見形相。再視之,見一白衣觀音小像,眉目分明。”頂禮亦作朝拜解釋。如《花月痕》第八回:“發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前年頂禮五臺。”置于“膜拜”,當為我國古代西北部族對敬畏者的禮儀,謂合掌加額,伏地跪拜。見于古書《穆天子傳》二:“吾乃膜拜而受。”后連用為頂禮膜拜。(李明權)
【第49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諺)比喻經常處在某種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某種麻煩。 也作“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第50句】:【上有老,下有小】(慣)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指家里有負擔,有拖累。
【第51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52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53句】:高興能把小病治愈;憂愁能使小病加重
【第54句】:善惡昭彰,如影隨行
【第55句】:【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釋義:比喻做事要謹慎穩定,不可輕舉妄動。 例句:頭腦不要發脹,這些年來,咱們吃虧就在于輕舉妄動,別忘了,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第56句】:【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見“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
【第57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慣)1形容知識豐富,通曉古今。
【第58句】:【得罪燒茶的喝涼茶,得罪伙夫吃剩飯】(諺)惹惱了燒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惱了做飯的,就得吃剩飯。 指要想在某方面辦成事,就萬不可搞壞這方面的人事關系。
【第59句】: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氣沖開智慧門
【第60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61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容呢? 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高。在現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看來,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第62句】:下下人有上上智。
【第63句】:忠誠的胸懷是愛情的港口
【第64句】:一人說話全有理,兩人說話見高低.
【第65句】:【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諺)當差:舊時在衙門受人指使跑腿打雜的人。指做人不可當差,當差的人由人擺布,身不由己。 也作為人別當差,當差不自在。 為人莫當差,當差不自在。
【第66句】:【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死受窮】(諺)吃飯穿衣等生活耗費不會使人窮困,經濟上不會計劃才會造成真正的窮困。指過日子最要緊的是籌劃周到。 也作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一輩窮。 穿不窮,吃不窮,計算不到定受窮。
【第67句】:【好樹結好桃,好葫蘆開好瓢】(諺)瓢:葫蘆從正中剖開而成的舀水用的工具。指桃樹好,結出的桃子就好;葫蘆端正,開出的瓢就端正。常比喻有良好的環境,就能熏陶出好的人才。 也作“好種出好苗,好葫蘆鋸好瓢”。
【第68句】:【小大姐兒裁稿子——閑時置下忙時用】(歇)小大姐兒:舊時稱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準備,以應以后急需。
【第69句】:幼小讀書要琢磨,休恨嚴師教訓多
【第70句】:【石油】說起“石油”,有說是外來詞,有說是國產詞匯,其實,它的名字源于中國,大規模開采始于國外。大規模開采石油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時代用煤不用油,內燃機時代才開始大規模用油。優質的石油產品,發達的石油工業,歐美應執牛耳,中東國家為產油龍頭。新中國成立后,雖先建有玉門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慶開出大油田,從此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似乎說明國外的石油先于中國。 不是!“石油”不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國人發現,在外同人尚無認識時,國人開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任官,他見很多人在泉邊用小罐裝盛流出的黝黑油狀物,據說可以點燈。沈括也裝了些帶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條燈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樣點燈照明用。它燒出的黑煙,凝聚成黑灰,還是最好的寫字之墨。沈括給它起名“石油”,還做了首石油贊美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揚塵。”“石油”一詞,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進。 早在宋朝中國已經有了石油,石油的發現是中國人的驕傲,現在,中國正向石油強國發展。
【第71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72句】:【作舍道邊,三年不成】(諺)在大道旁邊筑房舍,過往行人多,七嘴八舌,主人拿不定主意,三年也筑不成。指做事多謀寡斷,難以成事。
【第73句】:【蜜罐里長大的】 釋義:比喻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沒受過苦。 例句:舊社會的勞動人民,是怎么從三座大山底下過來的?你們可真是蜜罐里長大的呀,有些人動不動鬧情緒,尥蹶子,想干啥就要干啥,世界上的事那么容易嗎!
【第74句】:【露破綻】(慣)比喻說話、辦事、行動中出現漏洞。
【第75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76句】:【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釋義:多咱:什么時候。轅:伸出車前駕牲口的兩根直木。兔子永遠也不能駕轅拉車。比喻能力差或本質不好的人擔不得重任。 例句:我說,不行,改不了的,你們要不信,走著瞧吧,老言古語沒錯提:“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第77句】:【一個時節一個令】(諺)指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節令也各自不同。也比喻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氣候,必須分別看待。
【第78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79句】:【身心】是人體物質和精神的總稱,兩者互為依存。二字連用,見于佛經,如《無量壽經》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語,《法華經·提婆品》亦有“身心無倦”的說法。不過佛家所說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釋。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人體也不例外。佛家認為人體是由“五蘊”構成的。蘊,梵語Skandha,意為積聚,即眾多的成分積聚在一起。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由這五種東西組合而成我們的身心。就一個人來說,色蘊是身體,受想行識四蘊是心。人通過五根(五官)攀緣外境而產生感受、想像和貪、嗔、癡等識別心理。這就是佛家對身心最簡單的解釋。后俗語中經常運用,如老舍《女店員》第三幕:“我熱愛勞動,鍛煉身心。”指身體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詞話》第八回:“只覺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無名氏)
【第80句】:【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81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釋義:拈(nian):揀起。形容人懶怕動。 例句:馮金保又說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
【第82句】:實際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聯系的。明代蒲益大師指出,佛力(他力)即是自己愿力(自力)。可見佛教畢竟是以自力為主為因、他力為助為緣的。后以自力表示盡自己的力量。如《新唐書·白志貞傳》:“硁硁自力,有智數。”自力更生是說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力,使事業發展興旺起來。如沙汀《磁力》:“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義如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第83句】:飛針走線禪門語,比喻機鋒迅捷。《祖堂集》(五代南唐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僧編著)卷九:“問:‘孤燈不自照,室內事如何?’師云:‘飛針走線時人會,兩邊透過卻還希。”’后形容快速地做針線活兒。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四一回:“這人姓侯名健,祖居洪都人氏。江湖上人稱他第一手裁縫,端的是飛針走線。更兼慣習槍棒,曾拜薛永為師。人見他黑瘦輕捷,因此喚他做‘通臂猿’。”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到十二歲,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若提起女工一事,飛針走線,出人意表。此乃天生令俐,非教習之所能也。”呂劇《李二嫂改嫁》:“借燈光我趕忙飛針走線,上一雙新鞋兒好給他穿。”
【第84句】:【分銀子都會有人罵】(諺)給大家分銀錢,也會有人發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會有人不滿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難保人人都稱心。
【第85句】:【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慣)1指說話算數,不含糊。2指性格直爽,說話痛快。
【第86句】:【變戲法】(慣)本指表演魔術,比喻耍弄騙人的手段。
【第87句】:【五毒】“五毒”現在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有毒的動物。比喻大惡之人,如說某某五毒俱全。其原意并非如此,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之藥,其源出《周禮·天官》。 據《周禮·天官》載:“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這五種藥材,其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痿;慈石主麻痹風濕。所謂“五毒”并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后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有救人性命的功效,屬良藥。 其實,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可人藥,以毒攻毒,救人性命。舊五毒新五毒皆是良藥,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第88句】: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三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巾,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后亦用供養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水滸傳》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著。”又如《水滸傳》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養在靈前。”又指供給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
【第89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90句】:【入流】梵文Srataapanna(須陀洹)的舊譯。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謂初入圣人之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后多指緊跟時流,或列入流品。如《南齊書·王僧虔傳》:“謝靈運書乃不論,遇其合時,亦得入流。”也指加入某個行列。如魯迅《南腔北調·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 (文賢)
【第91句】:【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釋義:處在什么情況,采取什么樣的辦法。 例句:馬國彪只好打斷她的哭聲,嬉皮笑臉地說:“翠花,到哪條河邊,喝哪條河的水。”
【第92句】:【老媽兒坐飛機——抖起來】(歇)老媽兒:舊時稱呼女傭人,又稱老媽子。本指顫抖起來,轉指因突然有了錢財或地位等而得意起來。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婆兒坐飛機——抖起來。 老婦坐飛機——抖起來。
【第93句】:【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俗語中以謂本無其事因傳說者多,大家就信以為真。此語源自佛教《景德傳燈錄·契納禪師》:“問:‘如何是東禪家風?’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又《五燈會元·臨濟玄禪師法嗣》:“僧問:‘多子塔前,共談何事?’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李君岡)
【第94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95句】: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宋金)情知為丈人所棄,上天無路,人地無門,不覺痛切于心,放聲大哭。”
【第96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釋義:比喻做事要有充分準備。 例句:他是想:你這個元帥要是真的,萬歲叫你來調兵,就一定要把這餉銀發到。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真有這些糧餉,那就是真元帥。
【第97句】:船的力量在風帆,人的力量在智慧
【第98句】:為人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99句】:狐貍總要露尾巴,毒蛇總要吐舌頭。
上一篇:佛心慧語意思-心靈禪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