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意思是中午飯叫中火,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 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2句】:【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 釋義:比喻能真正解決問題癥結,才是有用的。 例句:小梅想了半天,皺著眉頭說:“唉,這個人,真拿他沒辦法!”雙喜給她鼓勁兒,笑著說:“能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呢。”
【第3句】:【不倒翁】現有玩具叫“不倒翁”。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善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含貶義,可引起處世圓滑、官運亨通等聯想。“不倒翁”源自春秋時期。 史載,春秋時,楚國的卞和在荊山中獲得一塊璞玉。此物外表平凡,與一般石頭無異,然而卻是一塊真正的美玉,卞和兩次將此寶獻給楚王,但楚王總把它看成頑石,便以欺君之罪先后砍斷卞和的雙足。卞和見無人識寶,便懷抱璞玉,在荊山腳下號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隨后哭出血來。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派人去問他緣由。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為被砍斷了腿而悲哀,悲哀的是把寶玉當成石頭,把正直的人當成欺君的騙子,這是我悲哀的緣故啊!”文王便命玉工將石剖開,果然獲得一塊寶玉,文王樂不自勝,命制成玉璧,名之日“和氏璧”(戰國時“完璧歸趙”就是此璧,價值十五城)。卞和這種不惜受刑,堅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為感動,于是稱贊卞和說:“和氏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后世據此有“不倒翁”一詞,但由褒義演化為貶義。 另有一說,“不倒翁原為玩具名。形狀像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后能自動豎起來,也叫‘扳不倒”’。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三:“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作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
【第4句】:麻雀落田要吃谷,狐貍進屋要偷雞。
【第5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6句】:【火鍋】在當今的飲食活動中,火鍋是最受人們青睞的飲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鍋當屬重慶火鍋。 其實,火鍋并不是近代人的創舉,火鍋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那時不叫火鍋,而是叫溫鼎(翻譯成現代語其實就是火鍋)。它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西周時得到發展。它們均屬于小型鼎,有著使用方便、易于移動、邊煮邊食、可涮可食的特點。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各地的溫鼎器型相差較大,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帶托盤的。從火膛的位置看,有內置式和外置式兩種。盡管這些溫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于筵席間加熱食物。因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當時的鼎加熱食物,會燒壞筵席,所以,發明了溫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會造成什么火光之災。 商周時代的溫鼎應該說是當代火鍋的鼻祖,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材料與外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功能本質卻沒有變,仍保留著原始的構造。拿出土的溫鼎來涮羊肉,一樣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價值昂貴,使不得。
【第7句】:【金鄉鄰,勝于銀親眷】(諺)鄉鄰好比金子,親眷好比銀子。指緊挨的近鄰比遠處的親戚要親近、可貴得多。
【第8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9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10句】:【騎驢的不知趕腳的苦】(諺)趕腳:趕馬趕驢的腳夫。騎在驢背上的人,體會不到隨在驢后趕腳的人跑路的辛苦。借指幸運者難以體會到厄運者的苦愁。
【第11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12句】:【鷺鷥不吃鷺鷥肉】 釋義:同類不相傷。 例句:“悟空,且休爭競。我們既進來就出去,顯得沒有方情。常言道:‘鷺鷥不吃鷺鷥肉’。他師既不在,攪亂他做什?”
【第13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也比喻干什么行業,就靠什么行業生活。 例句:“好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們這個山坡地方,不養樹就肥不了人。”
【第14句】:【百貨中百客】(諺)指商店中的貨物必須品種繁多,才能滿足各方面顧客的需求。也泛指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物類,都有各自不同的專門用項。
【第15句】:【杏核子——仁兒苦】見“山杏核——苦仁兒”。
【第16句】:【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慣)比喻不管好壞,只要到手就算數。 也作挑得籃里便是菜。 撿到筐里就是菜。 拾進籃子里就是菜。
【第17句】:【屎一把,尿一把】見“一把屎一把尿”。
【第18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19句】:【話是開心的鑰匙】 釋義:說話能打開人的心扉。 例句:“人常說:話是開心的鑰匙,只要打通大家的思想,事情就會好辦得多。”
【第20句】:雁無頭,飛不齊。
【第21句】:【吹牛皮不貼印花】 釋義:比喻說大話不費力,不花錢。 例句:嫂子說:哼!說兩句大話壯壯膽吧!吹牛皮不貼印花,你能考上,我頭朝下走三年!
【第22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 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23句】:【瞎貓碰死耗子】(慣)1比喻偶然獲得或事有湊巧。2比喻碰運氣。 也作瞎貓撞著死老鼠。 瞎貓碰到死老鼠。 瞎貓碰見死耗子。
【第24句】:【敬酒不吃吃罰酒】(慣)比喻對別人好言相勸或抬舉不理睬,被逼迫或受到懲罰時才肯答應。 也作賞酒不吃吃罰酒。 請酒不吃吃罰酒。
【第25句】:【啞巴見面——沒說的】(歇)指無話可說或不說話。也用來稱贊人或事物完美,沒什么可指責、挑剔的。
【第26句】:【人老易松,樹老易空】(諺)指人老了,來日不長,心勁容易松動,就像樹老了容易空心一樣。 也作人老怕松,樹老怕空。 樹老易空,人老易松。
【第27句】:【狐貍再狡猾,總要露出尾巴】 釋義:比喻偽裝終究要被識破而暴露出真相。 例句:從現在掌握的情況看,刁金貴很可能是敵人有計劃潛伏下來的特務。魚沉得再深,總有個冒泡的時候,狐貍再狡猾,總要露出尾巴。他既要進行反革命活動,遲早要暴露反革命的嘴臉。
【第28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29句】:【半截人土】“半截人土”比喻病老將衰的人活在世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半截入土”源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東坡志林》,其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關于“半截人土”的寓言:桃符抬頭望著艾人說:“你這個小草芥,怎么能在我上面?”艾人就低頭諷刺桃符說:“你已經有半截在土里了,還想爭做高人嗎?”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時用來怯邪、辟毒的東西,桃符釘在門旁的土里,艾人掛在門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它們的原意是比高低,可后來人們用“半截人士”比喻快死的人了。
【第30句】:【靠人不如靠己】(諺)指要想干成一件事,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只有立足于自我奮斗。泛指人必須丟掉幻想,自力更生。 也作“靠天靠地,不如自己爭氣”。
【第31句】:【見世面】見“經風雨,見世面”。
【第32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33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諺)行:行業。指家庭有家法,行業有行規。
【第34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諺)指肚子里沒有寒癥,吃下西瓜之類的涼食毫無關系。比喻人做事光明正大,無愧良心,就不怕三查六問,也不怕閑言碎語。
【第35句】:【升西天】見“上西天”。
【第36句】:【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 釋義:三國:指羅貫中著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掉下了同情的眼淚,在為古人擔憂。比喻擔憂是多余的,沒有必要。 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該咋樣做你自個瞧著辦!我說這話也不過是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為都與本號無涉!
【第37句】:【十畝地里長了一棵莊稼——獨根獨苗兒】(歇)比喻獨生子。
【第38句】:【朝踏露水夜踏霜】(慣)比喻早出晚歸,辛苦奔波。
【第39句】:【除夕】“除夕”是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歲守》“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之詩句。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千干凈凈,還要貼門神、對聯、掛燈籠等,晚上吃餃子放鞭炮,供神靈,達到高潮。
【第40句】:【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 釋義:比喻偏僻的地方或群眾之中隱藏著人才。 例句:古云: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鹽車困良驥,田野埋麒麟: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余仲雄一介寒儒,得中文武進士之職。
【第41句】:【雞腳高來鴨腳低】 釋義:比喻人心下齊,步調不一致。 例句:俗話說:“猛火烤不出好燒餅。”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來的互助組,合作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生矛盾了。
【第42句】:【在蜜罐里長大】(慣)比喻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
【第43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見“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
【第44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一人賠】(慣)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禍事一人承擔。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鍋一人擔。 炒豆大伙吃,炸鍋一個人的事。
【第45句】:【把煮熟的鴨子鬧飛了】 釋義:比喻把到手或即將到手的好處丟掉了。“鬧”又作“弄”。 例句:這一來倒不好了!別的都是小事,老爺那個天性,倘然這一翻臉,要眼睜睜兒地把只煮熟了的鴨子給鬧飛了,那么怎么好?
【第46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慣)形容雖然相距很近,互相卻并不往來。 也作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第47句】:【假大空】(慣)指虛假、夸大、空洞的內容。
【第48句】:【借花獻佛】“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但原來的意思并不是這樣,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實的借花獻佛。 這個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說,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羅門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參訪途中,聽到燃燈佛(三佛中的過去世佛)將要說法。善慧想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而國王已將全城鮮花用來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最后在井邊遇到一位年輕婢女,手中捧著一個瓶子,瓶子中有七枝優缽羅花,善慧于是懇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誠之心感動,給他五枝,并請他將另外兩枝替自己獻給燃燈佛,以積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許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的諾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應了,隨后趕到城門口向燃燈佛許愿獻花。燃燈佛為他授記,并對他說:“無量劫后,你必可成佛,號釋迦牟尼。”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
【第49句】:【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蜷曲。將要起飛的大鳥,總要先斂起翅膀;將要迅跑的走獸,總要先弓起腳。比喻人在即將采取大的行動之前,總有一段短暫的靜默期。
【第50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51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52句】:【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 釋義:不管你用什么辦法,我的主意不會改變。 例句:“你有干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只有到我這一輩才端上社會主義的飯碗,不挨餓,上了中學,還當了干部,如今實行新政策,就讓我跟一些人走歪門邪道,我窮死也不干。”
【第53句】:【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歇)大的材料被用在小的地方。 比喻有才能的人沒有被用在重要崗位上,或大人物被用來做小事情。
【第54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諺)山再高,總有人走的路;水再深,總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沒有人走不通的路。
【第55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56句】:【一個虛,百個虛;一個實,百個實】(諺)一個是虛假的,可以懷疑其他也是虛假的;一個是真實的,可以判斷其他也是真實的。指從一件事上或一個人的行為中,可以推斷出同類的結果。
【第57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諺)四海:指全國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為兄弟。 四海內,皆兄弟。
【第58句】:【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釋義:指過日子貴在有打算。 例句:朱老星一年到頭總會找到活兒做,兩手不閑是他的目的。他常說:“人,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他就是整天價打算。
【第59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60句】:【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歇)竅:本指窟窿,轉指竅門。比喻對某件事一點兒也不懂。
【第61句】:【空棺材出喪——木中無人】(歇)木:棺木,諧“目”。指人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常含責罵意。
【第62句】:【倒掛葫蘆順放瓢】(諺)葫蘆鋸成兩半,就是瓢。指葫蘆要倒著掛,瓢要順著放。借指凡處理事情,都有約定俗成的常理,不可任意違拗。
【第63句】:【蘧伯玉帶籠頭——牽牽君子】(歇)蘧伯玉:名瑗,春秋時期衛國人,衛大夫史鰌知道他是難得的賢人,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籠頭: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的皮條或繩索,用來系牽牲口的韁繩。牽牽:諧“謙謙”,形容謙遜。指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的人。
【第64句】:【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諺)鐵杵:短而粗的鐵棒。拼著下大功夫,即使是粗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指人只要肯下苦功,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也作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第65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66句】:【鞋不加絲,衣不加寸】(諺)絲:長度單位,十絲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點就不合適,而鞋的制作準確度比衣服更為嚴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67句】:【無厘頭】“無厘頭”原是廣東佛山等地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粗俗隨意,沒有中心,令人難以理解。這種“無厘頭”形式,后來被運用到電影藝術上,成為周星馳為代表的一系列喜劇電影中的一種表演模式。“無厘頭”的語言或行為實質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透過其嬉戲、調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觸及事物的本質。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中的對白便是“無厘頭”式的語言。隨著網絡的發展,“無厘頭”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青少年將其奉為圭臬。“無厘頭”一詞便由方言傳播到全國各地。
【第68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69句】:【傷不了筋,動不了骨】(慣)指不會受到什么損傷或損失。
【第70句】:【狂風不竟日,暴雨不終朝】(諺)竟日:整整一天。終朝(zha。):從早到晚。狂風暴雨雖然猛烈,但不會持續一整天。比喻苦難的日子不會長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第71句】:【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慣)1指說話算數,不含糊。2指性格直爽,說話痛快。
【第72句】:【屬螃蟹的——鮮美在里面】(歇)比喻才能、優秀品德或財物等不外露。
【第73句】:【牛鼻子穿環——讓人家牽著走】(歇)指自己沒主見,完全聽從別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擺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牽”。
【第74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75句】:【莊戶人挑糞擔——兩頭都是屎】(歇)莊戶人:指農民。屎:諧“死”。形容處境險惡,無論如何都是死路一條。
【第76句】:【跛子走路——一腳高一腳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動缺少一定準則或掌握不住分寸。
【第77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以成功或失敗來評論英雄人物的得失。 例句:“梵梵,古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我最佩服越王勾踐,當了夫差的階下囚,仍不失其志,臥薪嘗膽,終成復國之大業。”
【第78句】:【水溝不通四處流】(諺)水流的渠道如果不暢通,就必定四處漫溢。 比喻下情不能上達,必定造成麻煩。
【第79句】:【炒冷飯】(慣)比喻說話或做事重復過去的一套,沒有新的內容。
【第80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81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82句】:【算總帳】(慣)指把過去所有的錯誤、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83句】:【吊在絲上的蜘蛛——懸空著】(歇)本指懸在空中,轉指心里不踏實,牽掛著。
【第84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85句】:【橫挑鼻子豎挑眼】(慣)形容很不滿意,百般挑剔。 也作“橫挑眼,直挑眼”。
【第86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87句】:【猛火烤不出好燒餅】(諺)燒餅:面食的一種,用火烤熟。指火力過猛,烤出的燒餅皮焦里生。比喻操之過急辦不好事。
【第88句】:【關公老子——滿面紅】(歇)關公老子:關羽的俗稱。本指整個兒臉面都發紅,轉以形容很難為情。
【第89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諺)十步:形容地域不大。比喻到處都有出眾的人才。
【第90句】:【兩物相形,好丑愈見】(諺)人或物,只要兩兩放到一起比較,好的丑的,自會看得很分明。指比較是識別人與事物的最好辦法。
【第91句】:【烏鴉嘴】“烏鴉嘴”指那些說話不吉利、討人嫌的人。 那么,烏鴉是一種什么鳥呢?早先,烏鴉不僅不是不吉利的鳥,還是一種神鳥。烏鴉在古代也被稱作“烏”,《尚書·大傳》曾記錄說:“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這是把烏鴉當做瑞兆的例子。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所以把太陽稱作“金烏”。古人還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贊頌烏鴉,用“烏鴉反哺”來比喻孝敬父母。 甚至用慈烏來代指母親。晉代王嘉《拾遺記·魯僖公》說:“仁鳥,俗亦謂烏……。”烏鴉變成不祥之鳥,大概是從它能預示吉兇開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就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可見到了后來,把烏鴉報吉兇變成了報兇不報吉。民間開始越來越排斥烏鴉,認為烏鴉會帶來晦氣,專主報兇。宋代梅堯臣還曾寫文為烏鴉辯解,認為烏鴉為表忠心才預示吉兇,卻為人們誤解以為它專報兇信。可見,烏鴉由吉祥鳥轉變為不祥之物,當在唐宋時期。 “烏鴉嘴”一詞意思的演變,和民間的世俗觀點有關。在民間,人們總把烏鴉和霉運相連,于是賦予“烏鴉嘴”另一種意思,即稱喜歡說話又出言不吉的人,這種人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第92句】:【天下人管天下事】(諺)人世間的事情,就該由人世間的人去管。指對社會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人人都有權過問,有權管理。
【第93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諺)病來時就像山倒下一樣猛烈可怕,病去時就像~根根絲往外抽一樣緩慢。指病發作時很猛,治病養病的過程卻很費時。
【第94句】:【東場搬到西場,也要三日飯糧】(諺)從東邊場地搬家到西邊場地,也得要耗費幾天的飯糧。指凡搬動一次,總得有不少的耗費。勸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第95句】:【插杠子】(慣)比喻局外人插進來干擾。 也作插一杠子。 橫插一杠子。
【第96句】:【不吃魚,口不腥】 釋義:比喻不貪小便宜,就不會惹出是非。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不吃魚,口不腥!
【第97句】:【鳳凰鴉鵲不同群】(諺)鳳凰鳥絕不會和鴉鵲同棲一處。比喻志趣潔雅的高士絕不會和品行卑劣的小人混在一處。
【第98句】:【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見“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
【第99句】:【老鼠沒有不偷油的】 釋義:比喻人沒有不貪便宜的。 例句:等到當家的回來,生米已經煮成了熟粥,看他還能怎樣,老鼠還有不偷油的?貓還有不貪腥的?人還有不愛財愛物的?
上一篇:廈門小魚網優選佛心禪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