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古風基地】玲瓏心,花事染,一點相思一縷怨;誦詩卷,云水禪、臨窗聽雨念君安。
【第2句】:表面看來,“高”似乎意味著進取,“低”則意味著退步。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退步只不過是一種低調的積蓄,是另一種方式的前進,因此“低”最終也能轉化成“高”。
【第3句】:菩薩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時能具足六波羅蜜。(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第4句】:(六)如法管理王為臣民主,常以慈愛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斗ň浣洝肪硐拢览?/p>
【第5句】: 人生需要有夢想,但夢想不是人生的全部工人生需要有快 樂,但快樂同樣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意義在于夢想不滅,快樂常 在。因為有夢想,我們才有實現夢想的快樂,也才能體味不達夢想的 痛楚。人生有百味,少一味都難免遺憾。
【第6句】: 佛說,一切擁有都是從布施得來的?,F代人一味地追求財富、名利, 你爭我奪,搞得自己和別人都煩惱不已。對于一切事理、業因果報,看得 最清楚、最透徹的還是諸佛。佛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 帶去。
【第7句】:當我們處于厄運,面對失敗和重大災難的時候,只要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滿希望之水,那么,無論遭遇怎樣的坎坷與不幸,我們都能永葆快樂心情,生命也不會因為打擊而枯萎。
【第8句】: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復有異,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9句】:佛說:不要親近惡知識,也不要跟愚者共事,應當親近善知識和人中最優秀者。人性本無惡,模仿、親近惡知識,時間長了必然種下惡根,看不見的危害直至終生。
【第10句】:修禪的關鍵在于行禪,在于如何去做。聽得太多,說得太多,卻不去做,這也是假法。雖然聽得不多,說得不多,但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
【第11句】: 早安!大干。早安!眾生。請接受我的真誠問候!成功穿越 夜晚的隧道,再次迎來早晨的霞光,我的內心充滿喜悅。沒有理由獨 享這種喜悅,我要將它傳遞給我熱愛的世界。每一聲鳥鳴都是感恩, 每一縷清涼都是想念,每一次呼吸都是美好,每一個念頭都是希望, 我們必須出發,不能等待。
【第12句】:【一日一禪】閉目靜想,自己是否因心浮氣燥搞砸過很多事?是否常被環境、被人影響?是否常為小事生氣?懂得以智慧、慈悲來處理問題,心就不會經常打結。心若能清明自在,不管任何境遇,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心里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
【第13句】: 有些人生性好競爭,逞強好斗,絕不輕易屈服于他人。其實,戰勝別 人不一定非要打敗他,向人低頭也是爭取勝利的一個手段。爭強好勝的人 如果不能自我控制,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第14句】:對于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于某個人,你卻是他的整個世界。你要相信,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另外的一半在等待著你的團圓,所以你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誰會愛上你的笑容。這不是奇跡,只要你相信就一定會有。相信我!每個人都是這樣,如果還沒有出現,那是因為你的心門還沒有打開。
【第15句】: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無障無礙,如焰如化?!督鸸饷鹘洝肪矶?/p>
【第16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秋樹之葉因起風而飄零,大海之魚因巨浪而離散,生死輪回因業力而流轉,蕓蕓眾生因無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084
【第17句】:真正的善心總會換來回報。世事就是這樣,當我們左手付出愛時,便能從右手收獲愛。就像我們在旅途所經之處播撒各種鮮花的種子,即使我們不會再從同一條路上經過,但是這種美的傳播會讓原野變得美麗,讓道路兩側鮮花繽紛、生機盎然,我們的心靈也會因此變得無比富足。
【第18句】:人活一世,也就求個心的安穩,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人生的路到底有多遠并不重要,當務之急是珍惜生命的每一秒。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壞。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的過程。
【第19句】:人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種,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種,提得起、放得下。
【第20句】:如果自己的心清凈,世界就變得完美;如果自己的世界就變得骯臟,無論我們的心安定、穩同還是發揮功用,修行的成長都是階梯式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在時間的打磨下,不斷地成就和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第21句】:勿愛寶谷,知愛人命,當起悲心,出谷糜假,蜩諸貧乏,以濟其命?!斗鹫f阿難四事經》
【第22句】: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秲糇谝x》
【第23句】:一個人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會就就業業地去做。
【第24句】:世人皆有佛性,明心見性,萬法智慧于自性中自然涌現,你就是佛,佛 就是你,沒有分別。
【第25句】:人生有很多事其實并非太過重要。在必要的時候,放下不失為~條解脫之道。走過去,再回首看,不過爾爾。
【第26句】: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于出家。(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十
【第27句】:【佛心禪語】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我們唯一能靠 的只有自己,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那一天,就是你 成功的時候。
【第28句】:把爭辯看成多讓一點步或少讓一點步的問題。無論爭利益還是爭面子,一方大獲全勝、一方一敗涂地總是不好的,發生爭辯時,不必將它看成一個誰勝利、誰失敗的問題,不妨看成一個誰多讓一點步、誰少讓一點步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會營造出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兩敗俱傷。
【第29句】:以文字般若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觀照般若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實相般若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30句】:一位佛學大師說:“人越是獨立,就越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內心也就越平靜祥和?!毖韵轮馐牵灰牟粍?,即便有三千煩惱絲纏身,亦能恬靜自如。
【第31句】:世諦者,即第一義諦。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佛母品
【第32句】: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 是否真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得到寶藏的機會,就看你是否付出了行動。上帝 不會輕易讓不付出努力的人得到!
【第33句】: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緣妄心起,如是罪相本來空,三世之中無所得。非內非外非中間,性相如如俱不動?!缎牡赜^經》卷三,報恩品下
【第34句】: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斗ㄕZ二》
【第35句】: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斗鹫f無常經》
【第36句】:若執本清凈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唐)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文案》
【第37句】:沒有人可以讓過去的時日重來,回憶之所以美好珍貴,正是因為過往的一切不可復制。擁有再大的權勢,也不能留住時間,也無法超越生死。因此,對于世間每一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公正的審判者,同時也是最無情的判決人。
【第38句】: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無僑恣心;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持此功德,施惠眾生,不自為己?!对鲆话⒑洝肪砣?,八難品
【第39句】:一切世間人,作罪事易,為福事難;一切學士,作福事易,為道事難;為道復易,解道者難;說道者易,行之者難。《五苦章句經》
【第40句】:禪,就在自己與萬法應對之處,不能當下坦蕩,就會分別妄想、煩惱千差。 妄想起時,切莫用佛性對治,不執妄、不執佛,佛妄宛然,卻不礙我當 下之坦蕩,到此地步,即可與祖師同心。
【第41句】:所謂佛境界者,極而言之。迷則佛境界俱是眾生境界,悟則眾生境界俱是佛境界?!短烊罩蟹搴蜕袕V錄》
【第42句】:貪圖生活享受的人,生命力遠不如簡單生活的人強勁,在漫長的生涯競爭中,他們往往成為被自然淘汰的對象。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假設世界末日來臨,誰會先死掉?
【第43句】:沒有人喜歡整天愁眉苦臉和整天抱怨的人,沒有人喜歡沒有一點愛心的人,沒有人喜歡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的人。這種人迷失得越久,身邊的麻煩事就會越多。一個連生活都不熱愛,連自己身邊的親人都漠不關心的人,又談何去愛其他人,去愛天下的眾生?
【第44句】:誠而向正,雖愚亦可用。佞而懷邪,雖智終為害。(宋)自得慧輝禪師(《禪林寶訓》卷四)
【第45句】:諸智慧者,于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洞髮毞e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46句】:禪心是專心致志,是心無雜念。凡事都應帶有幾分禪心,即使再小的事也應如此。帶著幾分禪心去做事,終會有大悟有大得。一個人能達到心靜的境界,就不會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為這世上有太多的誘惑與煩瑣。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拋開世間之事,但有一點是要盡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環境所干擾。
【第47句】:認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要我們住在禪堂或古老的寺院,終日禪坐?;钤诂F代社會,我們必須賺錢過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縛,而不去探找生命的深層意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求取平衡,發現中道,不要過分膨脹自己,要越簡單越好。找得生活快樂平衡的關鍵就在簡樸。
【第48句】:凈塵問禪師:師父,雖善惡有報,但為何惡人總遲報?禪師答:未遲,當下已報。凈塵言:請師父開示禪師說:為惡之人,殃雖未至,心性已損;為行善積德,身心泰然如處天堂,為非作歹,衣影抱愧當下猶在地獄。凈塵說:失心果報甚重。禪師嘆: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繞過誰?。
【第49句】:直面困厄的勇氣:從絕路中走出路來每日滿懷希望、腳踏實地的人,生活給予他的不會是絕望。
【第50句】:所謂講禪話、聽禪音、做禪事、用禪心,無非是友善二字。任何人以友善的態度待人接物,都會變成一個有魅力的人。
【第51句】:佛言:我曾于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跎畎闳舨_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于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經》卷八十一,諸天子品
【第52句】:佛教告訴我們:當我們幸福與快樂時,要想,這些幸福與快樂并不是實有與永恒,就像天空出現的彩虹既短暫又幻化。同樣,痛苦與憂慮的時候,也要想,這些痛苦與憂慮也是無常且虛幻,就好比夢境中子女夭折一般。無論是我們快樂,還是痛苦,都不應該過度地在乎與執著,而應視為如幻如夢、幻化無實來看待。
【第53句】: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于智慧?!洞髮毞e經》卷-。-,善德天子會
【第54句】: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復徐彥如軼如書》
【第55句】:對一件事的了解需要經過內在分析的發展,以及多種階段。人們不應把某一階段看成是終止,而應堅持到最終,看到真理為止?!吨胁俊罚?75經
【第56句】:過分的執著無異于飛蛾撲火,人如此,事亦如此。就像為了讓樹木長高,必須剪去多余的枝權一樣,即使如美玉般的生命,也需要工匠的雕琢。假如工匠不善取舍,焉能得到美妙的作品?
【第57句】:名字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而已,為什么一定要固執己見,耿耿于懷呢?社會對你的承認,不在于這些外在的東西,而在于你自身的實力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第58句】: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當學燃意燈,自煉求智慧,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斗ň浣洝肪砩希详绕?/p>
【第59句】:密乘要以一切戒為根,密戒為果,故說戒猶種子。一說沙彌、比丘戒如種子,菩薩戒如干,密宗戒為果也。(古印度)阿底峽
【第60句】:【佛心禪語】 常懷平淡之心的人,待人處世寬嚴相濟,方圓得體,厚德載物,雅量 過人,心中有春風楊柳之隨和,胸中經天行地之豁達。
【第61句】: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諍,不顧死亡者,自此發矣?!抖U林寶訓》卷一
【第62句】: 能夠正視自己的人,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從而才有更嚴格的要求與更 高的追求,人生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第63句】: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舍身命,何況俗凡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127經
【第64句】: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感官的刺激只能存在片刻,無法永恒,運用耳、鼻、舌、身、意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人散,一切終有結束。
【第65句】:保持一種令人歡喜的語言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際關系穩定和諧的重要方法。
【第66句】:世間賞心悅目的人和事,常人大多都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但對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人和事,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欣賞”。
【第67句】:菩薩應修二種忍:一者一切眾生惡口罵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無生法忍?!赌υX般若經》卷二五,一念品
【第68句】:人只要陽氣充足,就可心想事成,自得其樂!反之,就會出現陽不居陽,鳩占鵲巢,就好比陽氣這個喜鵲沒有在窩里占住位置,邪氣這個鳩鳥就會乘機跑進來一樣。說到底,人的吉兇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的!
【第69句】: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秲炂湃浣洝肪矶?,義菩薩心堅固品
【第70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菇芻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思惟時,驚怖違犯。《大乘寶雨經》卷三
【第71句】:若一個人很粗心,那他(她)一定不會整天數落你丟三落四,不會連你掉根頭發也要嘮叨半天。
【第72句】:那些成就事業的人們,他們在人生的風雨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里,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在風雨中歷練自己,敢于挑戰困難和挫折,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獲。
【第73句】: 總是在做還是不做之間猶豫不決,一則浪費時間,二則耽誤 事情,渾噩度日,一事無成往往就是這么造成的。該做的事情就立 馬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就果斷放棄。拿不定主意該做還是不該做的 事情,暫且放下,讓時間自己去選擇,沒有必要為此支付自己的時 間成本。
【第74句】:所以慧寂似驢,義存如牛,而朝廷命官亦可像泥瓦工一樣。心中有佛,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保持內心的清凈無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時的成績而傲慢無禮,不因一時的羈絆而萎靡不振,拋棄雜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第75句】: 有時候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含義精深,有時候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含 義豐富,這正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第76句】: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修煉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與行為,提高素質與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點滴中,滿懷愛心服務一切眾生,讓福德資糧更加增上圓滿;覺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讓智慧資糧更加明亮觀照。人生的修煉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圓滿,就是成佛。
【第77句】:心如蓮花,生長在低凹的水池中,它就鮮艷;折放在高高的山頭,它便風干枯萎。
【第78句】:春日青山里,春事盡皆春。春光照春水,春氣結春云。春客春情動,春詩春更新。唯有識春人,萬劫原一春?!妒嬷蔟堥T佛眼和尚文案》
【第79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要有一種無我的態度,意識 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這樣就沒有煩惱 生成。
【第80句】: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與不邪淫,還要做到愛護生命、布施財物與持守凈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語、不惡口、不挑撥離間與不綺語,還要做到言談忠實、談吐文雅、勸人與睦與言必及義;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貪欲與不邪見,還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與樹立正知正見。
【第81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力量用對方向,就是亮麗的人生;用錯方向,則步步都是陷阱。
【第82句】:佛說:能夠躬行忍的人,才能夠稱之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說他不能歡喜地忍受別人惡毒的罵聲,如同喝蜜糖水一樣,那么他就沒有真正得道,不能稱之為智慧人。
【第83句】:他人之良藥,或為我等之毒藥,只因自心煩惱千差,藥亦千差,不識自 心不識藥性,命難保矣。諸位習禪者,切莫忘記一句話頭,什么是無? 于此話頭上,病是妄、藥是妄,千差也是妄,話頭也是妄,猛然發力沖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無!
【第84句】:人生的苦樂并非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人們自己過去的行為決定的。現在所受,乃過去所作而引起的;未來所受,乃現在所作而引起的。——凈慧
【第85句】:少一點要求,少一些庸人自擾,放下所有的牽絆,一切順其自然,你的世界就會多一份快樂。
【第86句】: 不要處處爭強好勝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如果你老是想贏對方,即使獲勝了,那也 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第87句】: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宋)黃龍慧南禪師告王安石語《禪林寶訓》卷一
【第88句】: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人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之極則。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唐)盤山寶積禪師《傳燈錄》卷七
【第89句】: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第90句】: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曾有過的某些瑕疵而懊惱、悔恨,能夠心如明鏡,活之安然、處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第91句】:又阿摩羅識有二種:一所緣,即是真如;二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如來藏,所緣即空如來藏。《宗鏡錄》卷三十三
【第92句】:愿心定,目標不在遠處成功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刻開始,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第93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華嚴經》卷三十七,十地品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于自心,而起于分別。《入楞伽經》卷十
【第94句】: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要心分別有。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95句】:佛說:為人兒女,孝養父母,應當注意五件事:一要用心經營生計;二是早上起來,率領仆役,按時整治飯食,讓父母衣食無憂;三是做事不要父母擔憂;四是常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五是父母一旦生病,趕快請醫生治療,不要延誤。
【第96句】:習慣性思維會形成習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財卻還要過一種乞討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第97句】:要建立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期許、自我的目標。(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98句】:就像有些人,沒有錢財的時候盼望得到錢財,得到了錢財又覺得煩惱,既不知道如何管理,又不懂得如何善用。所以大多數人的最終結局就是“人財兩失”。
【第99句】:何必山巔與水涯,安心隨處便為家。有人問我西來意,笑指長天落 晚霞。 ——(清)敬安 成是一種味,淡是一種味,咸淡相宜也是一種味。一般來說,非 咸即淡、非淡即咸、大咸大淡、不成不淡的情況都會發生,而且多為交替發 生。因此,遇成品成,遇淡品淡,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