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批準,領“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此牌,故后世習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2句】:拖拉機進弄堂——轉不過彎
【第3句】:我們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我雖然個子小,但球打得不錯,老師和同學們都夸我。爺爺高興地說:“比賽場上,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河南·杞縣)
【第4句】:【苦水里泡大】(慣)比喻從小就在貧窮、艱難中生活并長大。
【第5句】:【迅雷不及掩耳】(慣)迅猛的炸雷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捂住耳朵。 比喻動作或事件突然發生,使人猝不及防。 也作“疾雷不及掩耳”。
【第6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7句】:閻王嫁女——抬轎的是鬼,坐轎的也是鬼
【第8句】:飛機上裝話筒——空喊
【第9句】:中午,太陽炙烤著大地,媽媽拉我一起去打谷子,我磨磨蹭蹭不想去。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打谷莫歇涼,插秧莫躲雨,季節不等人啊,快走吧!”(甘肅·蘭州)
【第10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諺)該采取果斷措施時卻優柔寡斷,其結果是反而遭受禍亂。指處理問題,貴在果斷。 也作當斷不斷,必留后患。 當斷不斷,自遭其亂。 當斷不斷,必惹麻煩。
【第11句】:【記吃不記打】(慣)斥責人不接受教訓,只記得好處而忘了受罪的時候。
【第12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馬昭:三國時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的兒子,魏帝曹髦在位時專國政,企圖謀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13句】:【聾子的耳朵——擺設】(歇)擺設:用來裝飾點綴的東西。指人或物形同虛設,沒有實際作用或價值。 也作聾子的耳朵——樣子貨。 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 聾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14句】:【甘蔗老來甜,辣椒老來紅】釋義:比喻人越老越有覺悟,有勁頭。例句:石亮連連點頭贊許:“大伯果然是甘蔗老來甜,辣椒老來紅!”
【第15句】:鏡子里的燒餅——不能充饑
【第16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諺)三年不上親戚朋友處走動,該當是關系親密的,也會疏遠起來。指親友之間,貴在經常聯系,增進情誼。
【第17句】:【沒有打著蛇,倒讓蛇咬了一口】(慣)比喻沒能懲罰對方,自己反倒受了傷害。
【第18句】:【吃飽了撐的】釋義:謂吃飽了飯不干正經事,愛管閑事。例句:小曼聽了也生氣地哼了一聲說:“說這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有事放屁辣臊。人們愿意好,誰也管不著,偏要好!一塊活一塊死,非好一輩子不行呢!”
【第19句】:【棋爭一著先】(諺)下棋時爭取領先一步,就會步步主動。比喻做事或與人競爭,要盡量避免被動,先下手為強。
【第20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第21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慣)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個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22句】:獨眼龍相親——眼看中
【第23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諺)路途遠,才能檢驗出馬力的強弱;日子久,才能考驗出人心的善惡。 指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與考驗。 也作路遙知馬力,時久見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
【第24句】:【雨天的泥人兒都是晴天做就的】(諺)借指凡事都應預先籌劃,提前行動。
【第25句】:【水是莊稼娘,無娘命不長】(諺)水就好比田禾的親娘一樣,沒了親娘,孩子就很難成長。指農業豐產要靠水利建設。
【第26句】:【人慌失智】(諺)人一慌張,心神就亂,無法正常運用思維。指人遇事要從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無智”。
【第27句】:【水過鴨背不透毛】謂不深入,不徹底。《北京日報》(1987, 7,10):“簡單生硬的說教,好比廣東人說的‘水過鴨背不透 毛’,不能深入到人們的頭腦里去。”
【第28句】:劇本劇本,一劇之本。
【第29句】:趙孫李——缺錢
【第30句】:【斷線鷂子——再也不來】(歇)鷂子:紙鷂,即風箏。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來。
【第31句】:河灘上的鵝卵石——越滾越滑
【第32句】:天鵝離不開湖泊,英雄離不開人民,誰脫離了人民,誰就會失去翅膀。
【第33句】:老貓看游魚——干著急
【第34句】:《百家姓》少了第二姓——缺錢
【第35句】:【擺架子】(慣)指高傲自大,裝腔作勢。
【第36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活】修補瓷器,須用鉆石打眼。 此語意為:沒有把握,不說大話。類似的:沒有蘆葦葉,不敢 包粽子/沒有指甲,不攬蒜剝。王蒙《相見時難》:“俗話說, 沒有金剛鉆,就不敢攬瓷器活兒,我看中了,我娶定了,一切 條件由你!”
【第37句】:【 一箭就上垛】垛,箭靶。喻立即生效,容易成功。成語: 一拍即合。明代《金瓶梅》:“你不知,他爹大小事兒甚是托 他,專信他說話,管情一箭就上垛。”
【第38句】:【 山不轉路轉】指情況總會有變化,不要把事情看得太死。 類似的:天不轉地轉/石頭不轉磨轉/水不彎河彎。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不要緊,咱慢慢說!山不轉路轉,沒有說 不倒的事!”
【第39句】:縛在樁上的叫驢——繞圈轉
【第40句】:起風又下雨——雙管齊下
【第41句】:婊子立牌坊——假裝正經;令人作嘔
【第42句】:【頭枕著烙餅挨餓】見“枕著烙餅挨餓”。
【第43句】:【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語,多比喻男子對女子崇拜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條什么樣的裙子,誰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這其間又有什么故事呢?先說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歡紅色,而當時染紅色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人們把紅裙稱為“石榴裙”。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填詞,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記載。而在唐朝的時候,石榴裙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從唐詩中可見一斑。如李白的詩中“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還有杜審言的“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的“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的“不信比來長淚下,開箱驗取石榴裙”……再說“拜倒在石榴裙下”。相傳楊貴妃非常喜歡石榴花,當然也喜歡穿石榴裙。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中廣種石榴。每逢石榴花開之時,這位風流天子便攜帶愛妃去賞花游玩,飲酒作樂。由于寵愛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務。但文武大臣誰也不敢指責皇上,他們只能遷怒楊貴妃,見了她,拒不行禮,楊貴妃很生氣。這天唐明皇設宴招待群臣,并請愛妃獻舞助興。但見楊貴妃卻將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邊,耳語道:“這些臣子對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為他們獻舞。”唐明皇一聽,愛妃受了這么大的委屈,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見了貴妃一定要下跪行禮,如果不這樣做,就以欺君之罪嚴懲。所有的大臣們無可奈何,只得遵從。從此之后,只要一見到楊貴妃,莫不俯首叩拜。從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傳開來,演繹成對女子崇拜傾倒之意,含有諷刺意味。
【第44句】:【七股子八權】(慣)形容事情頭緒太多、太亂。
【第45句】:【人有七貧八富】(諺)七貧八富:窮和富反復交叉出現。指人生一世,窮和富沒有定準,富起來又會窮下去,窮下去又會富起來。
【第46句】:【三年早知道】(慣)指什么事情都比別人知道得早。含諷刺義。
【第47句】:【遺子黃金,不如一經】(諺)遺:留給。經:經書。給子孫后代遺留黃金,不如教他們學好一部經書。 指留給子孫的,金錢不如知識。
【第48句】:靶子上看箭——看結果
【第49句】:【有上不去的天,沒過不去的關】(諺)比喻人間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
【第50句】:【笑臉求人,不如黑臉求土】仰人鼻息,不如務農為生,自食 其力。或說:寧可黑臉求土,決不笑臉求人。汪幸福《浪跡 臺灣島》:“笑臉求人,不如黑臉求土。我只想回去與妻兒們 一起過耕作的生活就滿足了。”
【第51句】:【老樹正補屋墻】缺意即正好補缺。《小說月報》(1981,1): “老樹正補屋墻缺的事到處都有。范廠長結合(復職)后,他 分擔的那段馬路,正好由老潘頭接著掃起來。”
【第52句】:二十九天不出雞——壞蛋
【第53句】:【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慣)前門擋住了猛虎,后門闖進了惡狼。比喻剛趕走一個壞人,另一個壞人又來了,災難接踵而至。 也作前門拒虎,后戶進狼。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前門驅虎,后門進狼。
【第54句】:老牛身上的毛——沒有數
【第55句】:字要習,馬怕騎。
【第56句】:【大漢不癡,就是活寶】(諺)大漢:彪實的漢子。指彪實的男子漢只要不癡不呆,就是可貴的人才。 也作“大漢不呆便是寶”。
【第57句】:【轅門】“轅門”是古代的軍營之門。如京劇《轅門斬子》,因楊宗保在兩軍陣前私自招親,其父楊六郎在轅門怒而斬子,后被眾將勸解而得救。此詞源出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兩軍作戰是在馬拉著的戰車上進行的。當軍隊宿營或駐扎時,為防止敵人襲擾攻擊,兵士們就將戰車圍成圓形以為屏障。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適的位置留有出口,則以兩車相向成為門,因車轅相對,故名“轅門”。由于約定俗成,因襲相傳,由車戰轉為馬戰,雖戰車早被淘汰,凡遇安營扎寨,仍用“轅門”一詞,并推而廣之,把一些高級軍事衙署的正門也稱“轅門”了。
【第58句】:【老天爺瞎了眼】(慣)比喻社會黑暗,壞人橫行,沒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氣。 也作老天爺不長眼。 老天爺閉著眼。
【第59句】:一天,我和媽媽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見一棵麥子長穗了,媽媽笑著說:“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長垣)
【第60句】:老師讓我們用“格外”造句。我在練習本上寫了一句這樣的話:“楊輝把字寫到了‘格外’。”老師看后笑著說:“你這是離開座位迷了路,不走正門跳窗戶。”(河南·鄢陵)
【第61句】:巧八哥的嘴巴兒——能說會道
【第62句】:叫老虎駕車——誰趕(敢)
【第63句】:【挨上染坊盡點子,挨上鐵匠盡眼子】(諺)挨近染坊,衣服上不免沾上顏料的斑點;挨近鐵匠,衣服上不免有被火星燒出的許多小孔。 指生活在什么環境下,就會受到什么影響。
【第64句】:【踩窩子】(慣)比喻探查底細。
【第65句】:【打談的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歇)打談的:宋元時稱在街市上演唱或說書的人。本指替古時候的人憂傷,轉指作虛假的或多余的擔憂。
【第66句】:【 雞一嘴,鴨一嘴】原指雞鴨爭食,借指說話亂插嘴。老舍 《牛天賜傳》:“有你什么事?雞一嘴鴨一嘴的!做你的事 去!”
【第67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68句】:【 不知道門朝哪邊開】門的方向不知道,門內情況更不知 道。謂生疏,不了解情況,不熟悉業務。柳青《種谷記》:“活 了四十年,常常連吃飯的碗都不夠每人一個,更不知學堂書 房的門是朝哪里開的了,而今辦起工作,才知道不識字的難 處。”
【第69句】:【瘋癆臌脹膈,閻王請下客】(諺)舊時認定,凡患瘋、癆、臌、膈這類病的,都屬于不治之癥,必死無疑。 也作“瘋癆臌膈,閻羅王請的上客”。
【第70句】:縣上有個會,我們都想去看熱鬧。老師卻說:“你們不買騾子不買馬,去干啥?還不呆在家里做作業!”(陜西·武功)
【第71句】:拉一根弦的胡琴——單調
【第72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釋義:比喻敢作敢當,什么也不怕。例句:雪梅說:“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既然敢跑出來,就不怕刀山火海,誰敢盤問咱,咱就理直氣壯地跟他講:我們是夫妻!”
【第73句】:【秤桿不離秤砣】經常在一起,形影相隨。類似的:砣不離 秤,影不離身/針不離線,線不離針。成語:形影不離。駱賓 基《罪證》:“金三天天和雅亭混,秤錘不離秤桿,人家誰不笑 話。”
【第74句】:【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第75句】:【烏龜進了甕】(慣)比喻陷入絕境。
【第76句】:十月眼看就要過去了,因雨水太多,我家稻田的麥子還沒種上,天卻又下起了雨。媽媽看看天,無可奈何地對爸爸說:“這真是十月天后娘臉,越怕難看越難看。”(河南·濟源)
【第77句】:家雀變鳳凰——越變越俏
【第78句】:【身不動膀不搖】(慣)1形容什么活兒也不干。2形容面對大事非常鎮靜、從容。
【第79句】:叭兒狗咬月亮——不知天有多高
【第80句】:人死了才抓藥——晚了:遲了
【第81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是古人的發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域獨領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82句】:肚子里吞搟面杖——直腸子
【第83句】:尿盆栽花——根底不干凈
【第84句】:【烏云遮不住太陽】(諺)比喻黑暗勢力只能橫行一時,它終究阻擋不住光明前景。
【第85句】:臉上寫字——表面文章
【第86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87句】:【釘頭碰著鐵頭】(慣)形容厲害人碰上了厲害人,雙方態度都很強硬。
【第88句】:【牛身上拔一根毛】謂數目極少,分量極小。成語:微乎其 微、九牛一毛、滄海一粟。清代《紅樓夢》:“那日在廟里還 愿,花了幾萬銀子,只算是牛身上拔了一根毛罷咧。”
【第89句】:三畝竹園出根筍——獨一無二;格外珍貴
【第90句】:【出了燈油錢,站在黑地里】付出代價,沒有報酬。菡子《糾 紛》:“當年那么大災荒都能帶他們一家糊過來,換了旁人真 不易得的,幫工五六年沒有算過一回工錢,反而倒掏自己腰 包,這筆工錢算算也嚇人,人心換人心,不能叫劉二出了燈 油錢,站在黑地里。”
【第91句】:【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聰明人一看便知道,瞞不過聰 明人。朱自清《女人》:“我們地方有句土話說:乖子看一眼, 呆子望到晚;我大約總是在乖子一邊了。”
【第92句】:兩個瞎子擠眼——誰也不知道什么事
【第93句】:放秋假的時候,我和父母收了花生收玉米,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我問爸爸能不能讓我在家休息半天,爸爸卻說:“搶秋搶秋,不收就丟。秋天地里彎彎腰,抵上冬天跑三遭。這會兒可不是偷懶的時候啊!”(河北·行唐)
【第94句】:【 一座山頭一只虎】一個地方,難以存在兩種對立的勢力。 或說:一山難容二虎。類似的:一個艄公一道河/一個烏鴉 占一枝/一個爺爺一炷香。成語:勢不兩立。傳記圖書:“正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張學良此時真切體悟到‘臥榻之旁,豈 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第95句】:【應人事小,誤人事大】(諺)答不答應替人辦事倒無關緊要,答應卻不辦,從而耽誤人家的事,這就麻煩了。指應諾的事必須實踐。
【第96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個月的伢兒喊爸爸】(諺)嬰兒在生下三個月后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九個月能爬行,十個月會發聲喊“爸爸”。指嬰兒出生一歲之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第97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達,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98句】:【木匠斧子——一面砍】(歇)本指木匠的斧子只有一面開刃,不能兩面砍;轉喻看問題片面,只說一面之理。也比喻處理矛盾糾紛不公正,偏袒一方。 也作“木匠的斧子——一邊砍”。
【第99句】:某地方官不為群眾辦實事,卻好大喜功,盡做表面文章,借媒體吹噓自己的業績。一位群眾看后說:“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河南·安陽)
上一篇:禪悟精典文案-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