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世間一切皆如過眼云煙,生活不過是彈指一揮的區區數十年,悲歡離合也都是一瞬間的體驗,我們存在,所以我們思考;我們思考,所以我們懷疑。我們在懷疑中尋找生存的理由,尋來尋去,卻仍舊迷茫。
【第2句】: 無心之過是可以諒解的 面對無心犯錯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內疚中,這時哪怕只是 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輕輕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
【第3句】:內心善良正直的人,看人、看事往往從好的一面看,跟人打交道時,總以為別人也會像自己一樣,往好里想、往好里做,因此敢于拿對方當好人,敢于信任別人,于是,他們可以非常幸運地為自己營造一個友善、信任的小環境,因為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可信的一面,只是需要受到友好和信任的激發。
【第4句】:俗話說:“落花有情水無意,花不迷人人自迷?!焙芏鄷r候,我們對世俗 的東西看得太重,權力、地位、愛情……殊不知,擺脫很多東西只需要你自 己的勇氣,只要你敢于掙扎,敢于放手,自然你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5句】:生活的禪法,應該是讓自己從黯淡活向開朗,從狹隘活向包容,從小我活向大我,不是去爭辯什么,而是自我內心的修正,煩惱幾許多,皆是心中墻。
【第6句】:心如鏡。雖外在景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一證嚴法師
【第7句】:修治最勝行,嚴凈諸剎海。修行無量行,嚴凈諸剎海?!度A嚴經》卷十一,毗盧遮那品
【第8句】:基督教的圣者,佛教的圣者,經由不同的途徑,運用不同的方法,都悟到了真道,彼此之道,自然相通。好比煉金,不管用什么方法,煉成的金子,都是質地相同的東西。
【第9句】:出家之人則有二種不凈污心,何謂為二?一者讀誦世間文章外道諸術,二者多蓄諸好衣缽種種服飾。又出家人二種堅縛,何謂為二?一執著縛,二供養縛。又出家人二種障法,何謂為二?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友。又出家人有=種垢,何謂為二?一者忍受煩惱,二者求諸檀越?!洞蟪藢氃平洝肪砥?/p>
【第10句】:【佛心禪語】 懺悔能戰勝自己內在的敵人,打掃自己靈魂深處的污垢塵埃,減輕精 神痛苦并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11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我們某方面比別人差,也不必因此自輕自賤。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無限的潛能,只等自己去開掘出來,盡情發揮。發展自己的潛力,就等于掌握了看清自我、發掘自我、成就自我的秘訣。
【第12句】:說到安全感,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越想要安全感,我們的心就越強調不安全,而智者發現,放下安全感的欲望,能夠徹底活在不抓取的狀態,我們立刻就安全了,因為抓取本身是不安全感的緣由,不抓取也即禪宗里無有規則的境界。
【第13句】:自由,在個人要有道德觀的約束;在社會應有法律加以規范。否則,就易于“野而無禮”;野則橫霸——力大、聲大、欲大、權大,縱情放行,心無閘欄,而“自由真義”反倒遁退難伸。
【第14句】:人的品格猶如土壤,佛法就像種子,菩薩的功德就像苗芽,諸佛的境界就像果實。若沒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優質的種子,也長不出挺拔的苗芽,更無法結出飽滿的果實。
【第15句】: 花開了,花必定要謝,不然果實往哪兒結呢?大多數花的使 命就是結果,然后在果實里重生;少數花只為自己的艷麗開放,絢爛 一次就夠了。
【第16句】:人生不足貴,天壽盡亦喪,地獄酸痛苦,唯有涅槃樂。《增一阿含經》卷九,慚愧品
【第17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當今很多學佛人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住處寬敞、環境優美,有莊嚴的佛堂、昂貴的佛像和法器及各種珍貴的佛珠。表面上看來似乎學佛的條件很具足,然而,實際上內心并沒有轉向佛法,也沒有通往解脫和趨向菩提,只是沉迷于佛教的外表形式之中,這意味著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罷了。
【第18句】:閑到心閑始是閑,心閑方可話居山。山中剩有閑生活,心不閑時居更難?!≈袩o慍
【第19句】: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回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稛o量義經》
【第20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蓖馕锒际翘摱粚嵉?,只有超越欲念的牽絆,才能成就自由的靈魂。
【第21句】: 一個早晨就是一段傳奇,生命傳奇的鏈條上,每個早晨都不 可或缺。今天的晨風,今天的朝霞日出,是你人生中的唯一,錯過了 就會永遠錯過。不知幾萬幾千年的修煉,我們才有幸獲得生命的這次 偶然,才擁有這個抒寫傳奇的機緣。朋友,當你完成了必要的能量補 給,不要再貪戀夜晚的港口,趕快起航吧!
【第22句】: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切莫覆藏罪惡。時時發露懺悔,改過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第23句】: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想行。(陳)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
【第24句】:僧問:“如何是道?”師日:“天共白云曉,水和明月流”。一《景福日余禪師》
【第25句】: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对鲆话⒑洝肪硭氖模簧破?/p>
【第26句】: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為中。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謂絕待中。(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
【第27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28句】: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而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第29句】: 人很容易遇到一些失敗或障礙,于是悲觀失望,或在嚴酷的現實面前 失掉活下去的勇氣;或恨怨他人,結果落得唉聲嘆氣、牢騷滿腹。其實, 身處逆境而不丟掉希望的人,肯定會打開一條活路,在內心里也會體會到 真正的人生歡樂。
【第30句】: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禪的風采。
【第31句】:寬容不受約束,它像天下的細雨滋潤大地,帶來雙重祝福:祝福施與者也祝福被施與者。若,人生只是一場美麗的夢,愿做清晨里的一滴露珠。盡管微小但不懦弱,因為知道世界的純潔來自心靈的透明。
【第32句】:人生其實并不復雜,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若因瑣事之爭、微利之誘、果腹之欲,就無端丟棄快樂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態,終究得不償失。
【第33句】: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法,我們生在世間,只有隨順因緣而有所作為。如果我們的作為違犯了因緣的規律,認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顧一切條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會行不通。
【第34句】:【佛學大師經典文案】存在即合理,世態人情像春暖花開一樣自然怎樣看待生活中惱人的人和事?佛日:一切法、一切人皆自然。-《佛說維摩詰經》
【第35句】: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ㄔ﹥灂摇秳衲罘稹?/p>
【第36句】:佛為歸依之大師,法為正所歸依,僧為歸依修行之助伴。(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四
【第37句】:真該妄本,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無障無礙。(唐)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
【第38句】: 或許你剛剛起床,或許你正在吃早餐,或許你已在路上,在 這個晴朗的早晨,有溫煦的陽光作伴,有歡快的晨歌相隨,你的心情 一定舒展而愉悅。綻放你的微笑,送出你的問候,世界將因你更加美 好,人間將因你更加溫暖!也請接受我的微笑和問候,愿你的人生因 早晨而豐滿,愿你的生命因快樂而燦爛。
【第39句】:問:“道體本無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答:“如鏡有垢,欲使顯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李炳南居士
【第40句】:(一)慈悲假使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法句經》卷上,慈仁品
【第41句】:善待他人需要一顆愛心。向別人奉獻自己的關愛,不圖任何回報,本身也可以成為幸福。你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你。它的高尚性會使人產生從來沒有的滿足感和輕松感,因而能夠為自己帶來幸福的體驗。
【第42句】: 棉苗紛紛從土里鉆出來,好奇地打量春天、打量我。就在那 一瞬間,我看見了生命的燦爛和奇妙!
【第43句】:入了功名富貴的牢籠,自然與快樂的境界失之交臂。豈不知功名如糞土,富貴如浮云,皆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乜辞遑氈磕樕习蚕榈奈⑿?,方知放下與隨緣的妙處。
【第44句】:【做人】要受教,受氣,受苦;【修身】要改言,改性,改心;【做事】要敢做,敢說,敢當;【學習】要思想,思考,思慮;【為官】要知清,知勤,知慎;,【學儒】要立智,立仁,立勇;【參禪】要滅貪,滅嗔,滅癡;【明道】要養精,養氣,養神;【處事】要與氣,與睦,與諧。
【第45句】:【成功靠努力】 收獲必先耕耘,成功須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貢獻才受尊重。
【第46句】:人生,永遠都是有缺憾的。佛學里把這個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指永遠存在缺陷而不得完美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在這個有缺憾的世間,便有了缺憾的人生。
【第47句】: 透過每縷禪語都能見到太陽,通過每段祥事都能抵達心靈;禪是面鏡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盞明燈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第48句】: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于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
【第49句】: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宋)黃龍慧南禪師告王安石語《禪林寶訓》卷一
【第50句】:禪定就是坐在那兒把你的心沉靜一下,好像…碗渾水,放在一個地方不動,塵土就沉到底下,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葡壬?/p>
【第51句】:做慈濟猶如推車上坡,參與的人要努力往上推、不可停頓,并要以信心和毅力突破困難、勇往前行。
【第52句】:夫一體三寶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為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五代)延壽《宗鏡錄》卷六十二
【第53句】: 父母無論怎么批評你,你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是最優秀的。因 為希望你更優秀,所以批評可能會多一些,有時候,批評的話甚至很 難聽。父母對你的期望值總是在不斷提高,即使你已經很優秀了,在 他們看來,你還應該更優秀。請不要因為父母的批評而氣餒,你要體 諒他們,他們的批評往往不一定正確。
【第54句】:時光總是稍縱即逝,若不把握現在趁年輕時好好努力,等到年紀老邁時才想學習,往往就時不我予了!
【第55句】:要想領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見,必須先排除以前產生的種種雜念、妄想和偏見。智慧點請侍者不開悟,所以辜負了國師。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實力,只是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上,故步自封,是不是也辜負了我們自己呢?
【第56句】:生活中如果人拿個石頭向狗丟過去,這只狗就會莫名其妙地開始追逐那塊石頭,追了老半天,原來是一塊不能吃又沒有用的石頭,除了跑得氣喘吁吁以外,沒有任何好處,只是白費力氣而已。狗為什么要去追一塊沒有用的石頭呢?同樣的道理,人為什么要去追一個別人丟過來的壞臉色,別人丟過來的一句壞話呢?
【第57句】: 小學生處在人生打基礎的階段,不僅要教他們學知識,更要 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小學教師因此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而 現實情況是,多數小學教師只把教師職業當成“飯碗”,除完成必要 的教學任務之外,他們對學生的“教和育”很少作深入的思考,這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礎教育質量。
【第58句】:有一些不會處理煩惱的人,到處自找煩惱,總覺得生活在一種大家都對他有意見的氣氛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樣要求自己和怎樣諒解他人。
【第59句】: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為物質的組合,壞滅(病死)是正常的現象。然而肉體可能是單薄虛弱的,精神卻可以強壯康健。
【第60句】:三、歸依三寶(一)佛陀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洞蟀隳鶚劷洝肪硎耍笮衅纷杂X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楞嚴經》卷六
【第61句】:作事倉猝,不豫熟計,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敗悔在后,唐苦亡身?!斗鹫f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四
【第62句】: 有一種分享叫早晨。早晨是音樂大師,她創造的旋律屬于所 有的耳朵;早晨是丹青高手,她潑出的色彩不拒絕任何眼睛;早晨是 行吟詩人,她營造的意境向每個心靈開放。這種分享可以開啟你的智 慧,可以開闊你的胸襟,可以開發你的潛能。學會分享,盡情分享, 讓分享飽滿靈魂、充實生活、豐富人生。
【第63句】: 在人生之路上,遭遇崎嶇和坎坷在所難免,然而,在這些阻礙面前, 絕不能止步不前,應鼓起勇氣奔向成功的彼岸!不要輕易放棄,放棄了就 再也回不來。不要輕易放棄生命里的一點一滴,不要放棄人生中的每時每 刻,要知道一旦徹底失去,將會造成的就只有遺憾!
【第64句】: 修行是一個人畢生的功課。修行是一種心性的鍛煉,透過觀照,去防 非止惡,開發一切善法,達成圓融的精神世界。證嚴法師說:“心田要多播 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修行的重心就是不斷地 調適自己,修正錯誤行為,日臻于善。
【第65句】:成佛的因緣全在自身上具足,諸佛的功德皆于自心中圓滿,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往外尋求快樂呢?
【第66句】:不貪戀過去,不留戀回憶;來,無言;去,無蹤。如落花般涅盤,似大寂般禪定。這是人生的清逸逍遙,也是佛的境界。佛憐惜眾生,常以花草養寧靜,以禪寺塑修身,以蒼海煉心胸。人若憐佛,當一心念山水,吞云雨,靜坐觀心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各得領會,各得悟禪。
【第67句】:禪不是刻板,不是呆坐,禪更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一言、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
【第68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人諸獄。“四十華嚴”卷十七
【第69句】:【你知道什么叫干物女嗎?】1.家里頭發隨意夾起;2.假日不化妝不戴胸罩;3.出門后忘東西,不脫鞋直接腳尖踩地到房間拿;4.認為在家看漫畫、上網比跟男人談戀愛有趣;5.即使上網沒事做,也要經常掛在網上;【第6句】:口頭禪:麻煩死了、隨便啦、滾;7.可能被人評論有點悶騷。
【第70句】: 感謝那些時時帶著心機生活的人 吧!因為他們的精明反襯了我們愚癡的輕 松,因為他們的心忙照亮了我們閑適的快 樂。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選擇了一種生 活方式,就不得不放棄另一種生活方式。
【第71句】:走在佛堂里,看罪惡與善良不過是一顆心的距離,不對,還有思想,看開,看透,淡定,放下。紅塵遠遠,心凈,禪明,點亮一盞慈悲燈,取暖灑人間。
【第72句】:【佛心禪語】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打開,不讓任何的外在條件來打擾我們,那么 一切的煩惱與痛苦,也都不存在了。
【第73句】:【修禪問答】凈塵問禪師:師父,當我與他人有矛盾時,我好心退讓,他人不但不會看到寬容,相反還會覺得我很懦弱、好欺負。真讓我難過。禪師問:你拿出寬容是為了讓別人感恩你的幺?凈塵說: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讓人嘲笑懦弱。禪師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內心的單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靜。
【第74句】: 諸葛亮懂得低處修心,雖躬耕于山林也同樣修得滿腹韜略,成就了日 后蜀國霸業。亞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雖鞋匠出身不也成為受人景 仰的美國總統嗎?所謂的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讓自己飄飄 其然,而是來到低處以一顆謙卑的心去仰視蕓蕓眾生。只有在低處修心, 才能在高處成事。
【第75句】:【知識源泉】 產生靈感的基礎是知識的積累,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對新奇事物的不懈 追求。
【第76句】:【禪故事】一人去深山找禪師問道。禪師問:你到這兒來干什么?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回去修自己。眾生即佛,修佛就是修自己的心。
【第77句】:腎功能不好,容易出現險情天災人禍,甚至會引起官非口舌訴訟之事。做水產生意容易虧損,做事有頭無尾易召小人,北方市場開發不好。
【第78句】:人的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更多地占有財富。實際上,“貧有貧苦,富有富苦,世間諸人皆是苦”。如果一個人沒有富足之心,那么無論他富貴還是貧賤,都只能感受到痛苦。
【第79句】:佛家禪語:蓮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飄四海,性命若能服務于大眾,那這性命定是愉悅的。把自我的安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種罪過。
【第80句】: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队」夥◣熚拟n·復馬契西書》
【第81句】:翠竹黃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頭頭盡是吾家物,信手拈來不是塵。——《雙嶺化禪師》
【第82句】:若人依止惡,不名自愛身,既不愛自身,世間更何愛?《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七
【第83句】: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更是明白的領會,這些只有真正開悟的人才會領悟到。
【第84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跟好人交朋友,除非自己是一個好人;假設自己沒那么好,交往范圍就窄了,想跟好人相交,又怎么能夠?所以,從小就要學好,在自己變壞之前便遠離壞人,跟著好人學好樣。
【第85句】:掬一絲暖意,璀璨靈魂,草木閑情,摘花泡茶,四季如詩,聽風吟唱,執一枝素筆,繡一段靈魂深處的遇見,持一顆禪心,以一種別有的姿態行走于喧囂的塵世,在荷的溫婉中靜默,在花的聲音里清喜。
【第86句】:有些人一定會問,宇宙是個虛無縹緲無法掌控的無限空間,它會帶給地球何種災難,人類能夠掌控嗎?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確是微不足道的。
【第87句】: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88句】:道是常道,法是常法。汝等諸人,切莫枉用身心,馳求語句。所以道,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境撓?!对品鍚偠U師初住翠巖文案》問平常心合道?”師曰:“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報慈文飲禪師》
【第89句】: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日本)空海《念持真言理觀啟白文》
【第90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彌陀發給十方眾生的信息,我們聽到、口稱,即是收到了彌陀的信息,并回應了彌陀的呼喚。愚癡的眾生收到慈父的信息,茫然不知所以,下意識原樣返回一條信息,阿彌陀佛收到是如何地驚喜呀!
【第91句】: 佛說: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禪能令我們 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我們要時常觀照自己,用自己的 光來照亮自己。
【第92句】: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桃婚惛√崛肆畹庙毻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摩訶般若經》卷十一,十善品
【第93句】:將來之世,多有比丘貪惑供養,令法毀滅。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當久存。《迦當比丘說當來變經》
【第94句】: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和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和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和欲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95句】:事物本身沒有快樂與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關鍵是看我們抱著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感到不舒服,那也許只是我們的感受造成的。
【第96句】:慧,不是小聰明,不是世智辯聰,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發的一種高于一般的抉擇力、判斷力,是一種極其敏銳、透徹的洞察力。它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趨于覺悟和解脫。
【第97句】:修一顆不為外界所擾的專注心,只要能夠做到專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第98句】: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得更好一點?但人生旅途上 畢竟有太多坎坷,豈能事事順心如愿?淡泊名利,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 安安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第99句】:以慧眼辨是非,以法眼斷真假,以佛眼證真實。悠然,隨心,隨性,隨 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