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鄰居王叔叔見到虎子媽,告了虎子一狀:“你家虎子今天罵我了。”虎子媽開玩笑說:“活該。做大不正,做小不尊。誰叫你常和他鬧著玩呢?”(江蘇·興化)
【第2句】:【螞蟻尿到書上——濕不了兩個字】(歇)濕:諧“識”。指識字不多。
【第3句】:【半截身子入土】(慣)已經活了半輩子。比喻人已年老,余生無多。 也作“黃土埋了大半截”。
【第4句】:【凡藥三分毒】(諺)凡是藥物,總含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成分。指藥能治病,但同時也有副作用,服用時必須慎重。 也作“是藥三分毒”。
【第5句】:【吃慣的嘴,跑慣的腿】(諺)常吃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吃;常玩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玩。指貪吃貪玩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由自主。
【第6句】:亂錘打鼓——沒有點
【第7句】:跳上舞臺湊熱鬧——逢場作戲
【第8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釋義:比喻不能兩頭同時都顧到。例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何水生嘆了口氣,“唉,難呀,要呢給它拖,死花了許多勞力,翻不得身;不要呢,糧食過不去。”
【第9句】:【綁雞的繩子,捆不住大象】(諺)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無法制伏強大的對手。
【第10句】:【賣菜的不摻水,買菜的撅著嘴】只看表面,甘心受騙。或 說:賣菜的不摻水,買菜的不喜歡。李準《黃河東流去》:“賣 菜不使水,買菜撅著嘴,賣青菜全憑一個干凈鮮嫩。你不放 水,他占了便宜還不高興,你把菜偷偷灑上水,賺了錢他還 舒坦。”
【第11句】:【下雪不冷消雪冷】(諺)指下雪會吸收冷氣,因而不覺得冷;消雪要吸收熱量,自然覺得冷。 也作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寒化雪寒。
【第12句】:【錐子扎不出一聲來】(慣)形容人不愛說話,無論受到怎樣的刺激都不吭聲。
【第13句】:米篩子擋太陽——難遮蓋
【第14句】: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以大欺小
【第15句】:【虎瘦雄心在】(諺)瘦:瘦弱。比喻志向高遠的人,縱然年老體弱或遭遇坎坷,銳氣不會減退。 也作“虎瘦雄心在,身死骨不倒”。
【第16句】:狐貍吵架——派狐(胡)言
【第17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見“千里相送,歸于一別”。
【第18句】:機關槍打鴨子一呱呱叫
【第19句】:【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諺)扶:扶持。就像土與土相扶持才能壘起高墻,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離不得眾人的協助。 也作“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
【第20句】:【說嘴郎中無好藥】(諺)說嘴:自我夸耀。郎中:稱中醫醫生。指喜歡自我吹噓的醫生,往往沒有治病的本事。也泛指愛自夸的人,總沒有多少真才實學。 也作“說嘴大夫沒好藥”。
【第21句】:【屬鴨子的——肉煮爛,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鴨子的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里已經認輸,嘴上還很強硬。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22句】:【悶葫蘆不開竅】釋義:比喻人固執,死心眼兒,不容易說通。例句:你這小猴子!我說怎么悶葫蘆不開竅呀,原來等支書回來好邀功領賞呵?哼,你別美!
【第23句】:【習慣成自然】(諺)指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像天生成的一樣,自自然然,沒有任何勉強的成分。
【第24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25句】:【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釋義:沉魚落雁:魚見了沉入水底,雁見了降落沙洲。閉月羞花:月亮見了躲藏起來,花兒見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別美麗。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日大喬,次日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無門。
【第26句】:【合唱一臺戲】(慣)比喻勾結在一起做某事。
【第27句】:【睜著眼睛說瞎話】公然撒謊。睜,也說:瞪、閉。類似的: 睜眼說瞎話,張口說空話。成語:胡言亂語。臺灣瓊瑤《人 在天涯》:“誰說你是魔鬼是撒旦了?又睜著眼睛說瞎話! 還不快罰酒!”
【第28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29句】:【二者必居其一】此語的意思是只能在兩樣事物中選擇一種。此語典出《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這段話說的是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去齊國,齊王贈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國,宋君贈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國,薛君贈金五十,他也接受了。孟子的學生陳臻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問他說:“假如你不接受齊王之贈是對的,那后來接受兩國之贈就不對了;如果說接受宋君、薛君之贈是對的,那么,不接受齊王之贈就是錯了。一個人前后的行為應當一致,您只能在這二者中選擇一種,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釋說:“你說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國和薛國,我們游說的時間長,去的地方多,處處需要錢,我當然要接受。而齊王給我們的贈金,我沒有用處,沒有用處而又要別人的贈金,那不是向別人借錢嗎?天下哪有君子向別人借錢的呢?”陳臻聽了,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第30句】:【哪個貓兒不吃腥】(諺)指凡是貓就沒有不貪吃魚肉葷腥的。比喻有貪財好色等惡習的人,任何時候都改變不了本性。 也作哪個貓兒不吃葷。 哪個貓兒不偷食。 沒有不吃腥的貓。
【第31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諺)指舊時窮人生活非常艱苦,新衣服穿上三年,變舊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補丁又可穿三年。
【第32句】:那天,我看見一位大嬸背個孩子,懷里抱個孩子,手里還扯個孩子。我把這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老驢生,老驢馱,老驢不馱無奈何。”(河南·伊川)
【第33句】:【拍馬】“拍馬”又稱“拍馬屁”,現在用來比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然而,“拍馬”一詞,原來卻是一種古老的禮俗。“拍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區。據文史載,當時人們騎馬相遇,看到對方的好馬,總愛拍著馬屁股說“好馬,好馬”,稱贊一番。久之,拍馬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禮節風俗。后來有些人看到權貴駕到,不管馬的優劣,總爭著上前,拍著馬的屁股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好!”此處拍馬是假,拍人是真。從此,也使“拍馬”一詞發生了質變,變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了。
【第34句】:【彎鐮刀碰個葫蘆菜】(慣)比喻兩個有缺點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第35句】:【 天狗吃不日頭】舊時習俗,認為日蝕、月蝕是天狗要吃 太陽月亮,敲鑼以便嚇退。此語借指事情不會有危險,仍會 恢復正常。日頭,也說:月亮。李季《王貴與李香香》:“世上 有怪事,天上也一樣,天狗還能吃月亮。”
【第36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慣)1形容人處世圓滑。2形容人能隨機應變。 也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見一種人說一種話。
【第37句】:八月十五坐月子——趕在節上了
【第38句】:【指著明白的,說糊涂的】(慣)指心里明白,卻裝作糊涂。
【第39句】:【海水知深淺,人心難思量】人心難以捉摸。明代《金瓶 梅》:“莫不孟三姐也臘月里蘿卜動個心,忽刺八要往前進嫁 人?正是世間海水知深淺,人心難忖量。”
【第40句】:招親招了豬八戒——自找難看
【第41句】:大軸子裹小軸子——畫里有畫(話里有話)
【第42句】:不怕風大閃了舌頭——就怕風大栽了跟頭
【第43句】:【氣兒不打一處來】極為生氣。或說:火兒不打一處冒。 老舍《四世同堂》:“胖菊子恰好由外面走進來,一眼看到曉 荷,她的氣兒不打一處來。”
【第44句】:【一斤酒裝進十六兩的瓶子】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喻正合 適。柳青《創業史》:“生寶又提議:兩人分工——他管外事 和思想教育,增福管莊稼事務和活路安排。大伙都說:一斤 酒裝進十六兩的瓶子里頭了,正好!”
【第45句】:【拉下馬】(慣)比喻使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譽或權力。
【第46句】:兒童節這天,學校要舉行講故事比賽。由于我平時沒抓緊練習,沒記牢,心里很急,就求媽媽中午不休息陪我練講故事。媽媽說:“你呀,真是水到屋檐才開溝。”(廣西·貴港)
【第47句】:【隔山買老牛】(慣)沒看見牛,就買下了。比喻不見貨物就盲目成交。也比喻不了解實際情況就做決定。
【第48句】:【 罐頭沙丁魚】罐頭里的沙丁魚,裝得滿滿的。謂人多,擠 在一起。香港劉以鬯《酒徒》:“七個人住一間小板房,令人 有罐頭沙丁魚的感覺。”
【第49句】:【拆穿西洋鏡】西洋鏡即洋片,通過放大鏡看畫片,貌似真 實。指揭露真相,揭穿騙局。鏡,也說:景。香港唐人《金陵 春夢》:“剛才我們分析得很清楚了,拆穿西洋鏡,也沒有什 么奧妙。”
【第50句】:蟹子過河——隨大流
【第51句】:上樹逮麻雀——連窩端
【第52句】:【堵著耳朵搖鈴鐺】釋義: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例句:“算啦!別堵著耳朵搖鈴鐺啦!”秋菱她娘帶著揭露秘密的語氣說。
【第53句】:人多辦法多,螞蟻能把泰山拖。
【第54句】:【 大河漲水小河滿】小的依靠大的,局部依賴整體。張抗 抗《北極光》:“當然先救自己!我從來不認為什么‘大河漲 水小河滿’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只有小河的匯集才有大河的 奔流。”
【第55句】:外婆剛開始炒花生時,表弟就饞得一個勁兒地咂嘴巴。炒好的花生還沒端上桌,他就津津有味地吃上了。外婆點著他的腦門兒說:“你呀,真是饞貓鼻子靈,饞人胳膊長。”(廣西·玉林)
【第56句】:【事不三思,終有后悔】(諺)三思:反復多次思考。指人如果遇事不能反復思考,輕率地作出決定,最后就會懊悔莫及。 也作事不三思,必有后悔。 事不三思,忙中有錯。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第57句】:【覆巢之下無完卵】(諺)指鳥巢翻落下來,巢內的鳥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體覆滅,局部也就難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毀巢之下,勢無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58句】:【笑破不笑補】(諺)指人們嘲笑的是衣服破了不補的懶人,而不是穿補丁衣服的窮人。
【第59句】:【話想三道,穩;繩捆三道,緊】(諺)三:多的約數。說話反復思考才能穩妥;捆東西多束幾匝才能緊牢。指說話貴在多想少說。
【第60句】:【光腚拉磨——轉圈丟人】(歇)腚:屁股。指到處丟人現眼。常含譏諷或責罵意味。 也作“光著屁股推磨——轉著圈地丟人”。
【第61句】:【不識字也看看招牌】應該仔細了解情況,認清對象。李準 《大河奔流》:“你別不識相。不識字也看看招牌。”
【第62句】:【扯葫蘆倒秧】釋義:比喻說話絮叨,翻來覆去。例句:這老婆說起話來就沒個頭,劉永義知道要是不打斷她,她扯葫蘆倒秧,東家長西家短,不知道要說到什么時候。
【第63句】:【王八】過去,社會上一些寡廉鮮恥的人,往往獲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類的罵名。那么,“王八”從何而來?首先,“王八”原來真有其人。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記載,“王八”是五代十國時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因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宣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里的人都叫他“賊王八”。金人元好問《雜著》詩:“泗水龍歸海縣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還可被視為“忘八”的諧音。《通俗編·品目》說:“《七修每類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后一項即無“恥”了。再次,將“王八”和烏龜扯在一起。《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日北斗龜,二日南長龜,三日五星龜,四日八鳳龜,五日二十八宿龜,六日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日王龜。”作者將神龜分為八種,第八種名為“王龜”。于是后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變成了烏龜的別名。這時的“王八”還屬于神龜類,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劇《釣金龜》,這龜也夠神的,是寶貝。最后,烏龜、王八、無恥牽連到一起,“烏龜”又跌進了妓院。指揮妓女應召陪客的假母習稱老鴇,她的丈夫就被稱為“烏龜”、“龜奴”。妓女日常和嫖客們打情罵俏、摟摟抱抱,而這個時候,老鴇的丈夫只能躲到一邊去。后來,推而廣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紅杏出墻的丈夫,都稱為“烏龜”、“王八”了。
【第64句】:【和尚的房子——廟】(歇)廟:寺廟,諧“妙”。用來表示贊賞,指非常美妙,妙極了。
【第65句】:【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釋義:屠宰家: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家。比喻自尋死路。例句:冒著雨又行了數十步,見一個小小竹門樓,王七三官人道:“且在這里躲一躲。”不是來門樓下躲雨,卻是: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第66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原指兒童發育不良。借指未能受到 培養教育,未能充分發展。臺灣李敖《私生·私生·課》:“由 此可見,檢察院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第67句】:宋瓷花瓶——古瓷(詞)
【第68句】:【巴掌心里長胡須——老手】(歇)指在某方面富有經驗的人。
【第69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第70句】:張叔叔正擠在人堆里看電視,忽聽有人叫他,他撥開人群出去了。站在旁邊的王叔叔頓覺松散了許多,說道:“真是拔個蘿}、地皮松。”(河南·孟津)
【第71句】:【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慣)常用來斥責人不是父母生養的,不孝順或沒人性。 也作石頭縫兒里爆出來的。 石頭縫里跳出來的。
【第72句】:獨臂做餃子———手包辦
【第73句】:【 吃飽了混天黑】胸無大志,一天到晚,無所事事。類似 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蘇叔陽《家庭大事》:“一個個老眉 卡嚓眼的,吃飽了混天黑,可誰也不打算讓位。”
【第74句】:【鐵板釘鋼釘——硬到家】(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形容人性格極其剛強或態度十分強硬。
【第75句】:【官憑文書私憑約】(諺)文書:公文。約:契約。官府辦事憑的是公文,私下交易憑的是契約。泛指凡事憑的是證據。 也作官憑印信,私憑票約。 官憑文引,私憑要約。文引:文書。要約:契約。 官憑印璽,私憑文約。
【第76句】:【落水顧命,上岸顧財】謂考慮眼前利益。清代《何典》:“只 要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若只管這等落水要命,上岸要 錢的鬼相罵,連我也局促不安了。”
【第77句】:【上嘴片碰下嘴唇】(慣)形容人只會說。也形容要說的話非常容易、輕巧。 也作上嘴唇兒一碰下嘴唇兒。 上嘴唇往下嘴唇一碰。
【第78句】:【熬粥要有米,說話要講理】(諺)就像鍋里不下米就熬不出粥一樣,說話不在理就不能使人信服。
【第79句】:【烏龜進了甕】(慣)比喻陷入絕境。
【第80句】:【飽食傷心,忠言逆耳】(諺)過度貪食會損傷身體,忠言勸告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第81句】:【小鹿兒心頭撞】(慣)心咚咚地跳,像是有小鹿在亂撞。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也作“心頭撞小鹿”。
【第82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83句】:【賣空頭人情】(慣)賣人情:故意給人好處,以使人感謝自己。比喻答應給人好處,卻又不兌現,讓人白白感激自己。
【第84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85句】:爸爸把豬娃賒給鄰村一個人,媽媽擔心人家賴著不給錢。爸爸說:“討價還價是買賣,賒賬賴賬兩不怪(yipinjuzi.com)。不能怕賴賬就不敢做買賣。”(河南·輝縣)
【第86句】:快放晚學的時候,下了很大的雨。我說早上聽到了雷聲,老師說:“是啊,早雷不過晚,夜雷下三天。”(浙江·安吉)
【第87句】:奶奶讓我去拿菜刀,我飛快地把菜刀拿來。奶奶接過菜刀,又讓我去拿碗,我笑著說:“你剛才為啥不一起吩咐?”“呵呵。”奶奶也笑了,“山里的主意來得遲唄!”(河南·西峽)
【第88句】:【針過得去,線也過得去】(諺)線穿在針上,針過去了,線也就過去了。比喻前面的人與事行得通,后面的人與事自然也行得通。
【第89句】:【丟了西瓜,撿個芝麻】(慣)比喻把大事要事丟在一邊,偏抓小事,得不償失。
【第90句】:張果老騎毛驢——背道而馳;往后看
【第91句】:【財神爺甩袖子——镚子兒皆無】(歇)镚(beng)子兒:銅子兒,清末流通的圓形無孔的銅幣,大子兒相當于二十文,小子兒相當于十文。 指一個錢也沒有。
【第92句】:【挑大梁】(慣)挑:本指用竹竿等的一頭支起,比喻承擔。指擔負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也作“挑正梁”。
【第93句】:【雞蛋磕在石頭上——碰不碎也叫它腥一大片】(歇)磕:碰在硬東西上。比喻以弱對硬,即使失敗了,也要叫對方受些損失。
【第94句】:【藝不壓身】(諺)技藝只會給人提供方便,不會給人造成負擔。指掌握了一門技藝,可到處自食其力。 也作“藝多不壓身”。
【第95句】:表弟常生病,爺爺叫他起來參加晨練,他就是不聽。這天他又感冒了。爺爺笑瞇瞇地說:“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以后跟我一起早起鍛煉吧!”(江蘇·高郵)
【第96句】:【 不犯王法不怕官】不觸犯法律,便無所畏懼。類似的:理 正不怕官,心正不怕天。沈從文《邊城》:“祖父不作聲了,他 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 辦。”
【第97句】:【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事沒有恒心,或不能持久。成語: 一曝十寒。清代《紅樓夢》:“薛蟠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 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白送些束脩與賈代儒。”
【第98句】:二奶和小嬸吵架時,互不相讓,各說各的理。奶奶無可奈何地說:“真不知道是驢不走,還是磨不轉。”(河南·鄲城)
【第99句】:【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褶,包子捏合時形成的面紋。謂質 量好,不一定表現在外面。類似的:有肉的饃饃,不用捏褶。 浩然《金光大道》:“你不用裝窮,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外面 棒子面,一咬里面全是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