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殊不知,我華夏大地人文資源豐富,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民族民俗風情的感化力、歷史古跡的吸引力,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所以,一方水土也養一方“文”。
揚州地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可圈可點的人文景觀,可嘆可贊的民情風俗,皆可入詩入文。江山留勝跡,名士愛登臨。就說我們學校的所在地——邵伯,乃是蘇北古鎮,甘棠樹、斗野亭、鐵牛灣、梵行寺……勝跡甚多。翻開《邵伯詩集》,蘇東坡、文天祥、黃庭堅、晁補之等名家都曾留下詩文佳作。而這些人文景觀、詩詞歌賦,不僅使我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更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教師例文(一)
清純高雅揚州月
徐思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對明月的感懷。的確,千百年來,面對一輪皓月,多少文人墨客生情抒懷,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他們或吟商旅垂青的“茅店月”,或頌征人鐘愛的“關山月”,或嘆游子思鄉的“床前月”,或歌少女寄情的“西廂月”……完全可以這樣說,一百個文人眼里就有一百種明月。不過,我認為令人最難忘懷的似乎還是文人筆下那清純高雅的揚州月。
隋朝修鑿了大運河,它催育出了一個富甲天下的唐代揚州:春風十里,商賈云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朝詩人徐凝出語驚人,勾勒出了揚州月的嫵媚豐姿、飄逸神韻。“三分”與“二分”之比,顯然不能以常理論之,但這種極富情趣的夸張說法卻傳神地凸顯了揚州月動人的藝術魅力。吟誦之余,人們怎能不對之懷有如癡如醉的向往之情?描畫揚州月,杜牧當屬大手筆。他那“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的吟詠,引人置身于清輝普照、笙歌縈耳的揚州古城;而“十里畫卷新閬苑”、“二分明月正當頭”,則足以讓人憑添指點江山、瀟灑一生的豪情。特別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詩句早已萬口傳誦,成了千古絕唱!相傳當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挑選了24名妙齡宮女,讓其在橋頭伴隨東升皓月,撫琴弄簫……今天你若有幸游覽瘦西湖畔的二十四橋景區,駐足于熙春堂前,欣賞毛主席親筆題寫杜牧詩句的刻碑,遙望星空皎皎圓月,凝視湖面粼粼碧波,傾聽遠處傳來的悠悠簫聲,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被杜牧稱為“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的張祜,他的詩句雖未直接寫揚州月,但這月明橋卻是揚州觀月的好景點。當然除月明橋外,還有問月橋、待月亭、二分明月樓等皆是賞月佳處。平山托月、邗溝殘月、五亭映月……每個景點都顯露出揚州月的高雅清純。瘦西湖內的小金山有座水榭式的建筑——月觀,是觀賞的揚州月的絕佳之地。當年鄭板橋曾于此手書一聯:“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詩人只用寥寥10個字就將“月、云、天、地、山、水”聯綴一起,構成了一個絕妙的神奇之境,令人贊嘆不已!
古人筆下的揚州月之所以可贊可嘆,不僅在于它能狀“竹西佳處”繁華美妙之貌,還在于它能傳“淮左名都”浩然正氣之神。宋代詞人姜夔創制的《揚州慢》抒發了“《黍離》之悲”,那“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詞句,真是扣人心弦、震人心魄!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揚州月“冷”而“無聲”勝有聲,牢記著家仇國恨!若是再到梅花嶺訪史公祠,一字一頓地朗讀那“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的聯語,此時你就會覺得極通靈性的揚州月乃是愛國者高尚純潔靈魂的化身,是揚州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象征。
人們常說,描寫月亮的詩文沒有一篇能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的。此論得算不得偏頗。單吟誦《春江花月夜》這題目,我們就覺得美極了。明代竟陵派領袖仲伯敬贊譽道:“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清人王闿運則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殊不知,這首“孤篇壓全唐”的詩作者卻是個土生土長的揚州人。試想,他心頭躍動的不就是一輪清純高雅、無與倫比的揚州月?
(摘自《語文知識》)
教師例文(二)
二十四橋名聞天下
徐思明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初教吹簫?”唐代詩人杜牧這首意境優美的《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作,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文化古城揚州的二十四橋也因此名聞天下,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
二十四橋是座有24個臺階的單孔石橋,長24米,寬2.4米,兩側圍有24根玉石欄桿。欄板上雕有云紋圖案。這條造型古樸典雅的石拱橋曾一度廢氣,90年代初才恢復原貌,并建成了包括此古橋在內的二十四橋景區。江澤民總書在1990年3月接見臺灣“統聯”訪問團時就曾深情地提及了家鄉揚州的二十四橋,“我小時候一直找這二十四橋”,“二十四橋如今已經恢復了原貌。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希望你們到揚州看看……”
二十四橋東連望春樓,西接熙春臺,一橋飛架,水從玉練腰間過,人在金鰲背上行,有騰云駕霧的飛升之感。那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景,也是二十四橋的依托,琉璃碧瓦,翹角飛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這里豎有毛主席親手書寫的《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的石碑,碑上之字斜正參差,亦行亦草,筆力遒勁,氣勢磅礴。這一藝術珍品使二十四橋更具文化特色,故成了二十四橋的重要景觀。
“橋邊紅藥”是二十四橋一景。和二十四橋隔湖相望有一玲瓏花界,相傳為當年乾隆游瘦西湖時觀賞芍藥之處。每臨花期,在用太湖石疊成的花壇里鮮花爭奇斗妍,紅的如絳繒,素的似白雪,綠的若碧綃,黃的同金袍……如織游人至此,都會情不自禁地贊嘆:揚州芍藥甲天下!
“月明橋上看神仙”,秋高氣爽的明月之夜,若蕩一葉扁舟,沿當年乾隆水上游覽線,逐一觀賞二十四橋景區,則如履仙境,別具情趣。清輝灑地,樓閣空蒙,青山若隱若現,湖水緩緩流淌,你似乎會真切地看到二十四橋邊的月臺上,美女吹簫、樂工伴奏、歌伎起舞的動人場景。洞簫吹斷云間水,余韻繞心頭。難怪大作家郁達夫在《古都的秋》一文中要把“二十四橋的明月”與“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相提媲美了。
(摘自《中國石油報》)
教師例文(三)
人文薈萃古邵伯
徐思明
江蘇石油勘探局機關所在地——邵伯,一作“召伯”,又稱邵伯埭、甘棠鎮。它南達揚州、北通淮陰、西傍京杭大運河、東依里下河平原,人杰地靈,古跡眾多。千百年來,鐘靈毓秀的邵伯古鎮吸引著許多文人學士、墨客名流,使之留下了不少麗詞華章,成為一軸歷史悠久的文明長卷。
《詩經·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傳說,西周的邵伯到南方廣布仁政,決訟于甘棠樹下,為民稱頌。因此,后人常用“甘棠之愛”、“甘棠之惠”等成語來比喻清官廉吏給民眾的恩澤。東晉時代,杰出的政治家謝安出鎮廣陵之步丘(今邵伯一帶),見其地勢西高東低,春夏水漲,東澇西旱,乃筑城界之,排旱除澇。民感其恩,建謝公廟、植甘棠樹(廟址在現在的邵伯鎮文化站處),比之召伯、甘棠,“邵伯”地名由此而得。
邵伯鎮北、運河西岸,曾有一名勝——露筋祠,又名烈女祠、貞女祠。相傳唐代一名“荷花”的女子,走路臨夜,不肯投宿耕夫之舍,寧被蚊蟲所嘬、露筋而死。后人哀之,立祠以記。歐陽修曾為之扼腕,發出了“哀哉露筋女,萬古仇不復”的慨嘆。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游露筋祠后,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墨寶《露筋祠之碑》。《西游記》的作者明代作家吳承恩和清帝康熙、乾隆等都曾憑吊此祠,吟詩題詞、揮毫潑墨……
露筋祠左首,原建有一座斗拱層疊、重檐飛甍、畫棟雕梁、鐫龍刻鳳的三十六湖樓。登樓送目,整個邵伯被蓮花簇擁,蔚為壯觀!難怪古人還稱邵伯為“芙蓉城”。
曾任揚州太守的蘇東坡,公務之暇,常游邵伯。詩人或登斗野亭觀落日,或訪梵行寺賞山茶,興趣所至,隨口吟來,“山茶相對阿誰開,細雨無人我獨來。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黃庭堅、秦少游、晁補之、蘇轍等在邵伯也都有唱和之作,并勒刻于斗野亭石壁之上。
“鐵牛灣畔成街市,來鶴寺中作講堂。”康熙年間鑄造的用來鎮水的鐵牛,成為邵伯一景。建于隋朝的來鶴寺為邵伯又一景。今寺早改建為邵伯中學,然那對歷盡滄桑的石獅仍和當年一樣栩栩如生、雄踞于校門口,審視著古邵伯翻天覆地的變遷……
“今朝車馬地,昔日戰爭場。我有揚州鶴,誰存邵伯堂……”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邵伯鎮》一詩的詩句。當你登臨江蘇石油勘探局辦公大樓之頂,今日邵伯棠之景就會盡收眼底:鱗次櫛比的建筑群、車水馬龍的新街衢、千帆競發的大運河……這時,你心頭會升騰起一種認識飛躍:“甘棠之愛”、“甘棠之惠”這種民族傳統道德,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今天,才能真正得以弘揚光大!
(摘自《中國石油報》)
結束語
清人李漁說:“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與才情判然無涉,則司馬子長何所取與名山大川,而能擴其文思,雄其史筆也哉?”這是說審美創作的情思須有山川激活,筆墨風格會受山川氣勢的影響。
我們學生如寫鄉土之文,可做的工作大概有這么幾條:
一、采集鄉土人文景觀,提高審美體驗;
二、介紹和游歷揚州的風景名勝,豐富寫作題材;
三、搜集俗語、農諺,在觀察、訓練中感受鄉土語言氣息,體味語言;
四、搜集地方民間故事,完善自身的價值、道德取向,寫出自己心中的鄉土文化情結。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_3000字
上一篇:如何帶有詩意的描寫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