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英雄出于少年】(諺)英雄好漢往往出自青年中。指年輕人血氣方剛,敢作敢為,最有活力創造英雄業績。。 也作“英雄出于少壯”。
【第2句】:弓硬弦常斷,人強禍必隨
【第3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諺)比喻話講清了,別人心里才會明白;道理說透了,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也作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 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
【第4句】:【真理越辯越明】(諺)指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論越明白清楚。
【第5句】:【書無百日工】(諺)書:書法。學寫毛筆字,練習一百天是不會見效的。指漢字書法難度很大,必須長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體。
【第6句】:【任它狗兒怎樣叫,不誤馬兒走大道】(諺)任憑狗在路旁怎樣狂吠,也阻擋不住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壞人如何滋事破壞,也阻擋不了正義的事業向前發展。
【第7句】:要學驚人藝,須下死工夫
【第8句】:想來這個必是人見了帖兒照樣做的。’大家此時恍然大悟。”《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安老爺這才把此番公子南來……因此辭官親身尋訪的話,從頭至尾說了一遍。鄧九公這才恍然大悟。”
【第9句】:運動在身,用意在心。
【第10句】:【吃秤砣,鐵了心】 釋義:比喻下了決心,毫不動搖。 例句:二朵大嬸將杜秋葵喊價一半,只跟安天寶要五百塊的孝心錢,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鐵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11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 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 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12句】:【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諺)相鄰的人家就像一桿秤一樣,對你家的情況判得很準;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鏡一樣,對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瞞不過街坊鄰里。 也作“鄰居眼睛兩面鏡,街坊心頭一桿秤”。
【第13句】:【燕子不吃落地的,鵓鴣不吃喘氣的】(諺)鵓鴣(b。gu):鳥名,俗稱水鴣鴣。落地的食物不潔,燕子不吃;喘氣的小蟲有病,鵓鴣不吃。 借指注重飲食衛生的人,不潔不凈的食物不入口。
【第14句】:鍛煉是靈丹,衛生是妙藥。
【第15句】:【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蜷曲。將要起飛的大鳥,總要先斂起翅膀;將要迅跑的走獸,總要先弓起腳。比喻人在即將采取大的行動之前,總有一段短暫的靜默期。
【第16句】:【打邊鼓】見“敲邊鼓”。
【第17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 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 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 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 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 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18句】:【頭發不剪,總要長的】(諺)比喻事情發生了,要及時解決,不然會發展到不可收拾。
【第19句】:【閻王催命不催食】(諺)即使是閻王來討命,也得讓人把飯吃飽。指吃飯是人生的頭號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飯。 也作“閻王催命不催糧”。
【第20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諺)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新。
【第21句】:【打蛇打七寸】(諺)七寸:蛇的要害處,在蛇的頭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須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擊敵人,要擊中他的要害。也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第22句】:【拜錯了廟門】(慣)比喻求錯了人。
【第23句】:善男信女為善男子、善女人的簡稱,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稱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稱。“善”系對信佛聞法而行善業者的美稱。《雜阿含經》卷三十中,對比丘稱善男子;大乘經典中,稱菩薩為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金剛經六譯疏記》:“善男信女有二義:一以人稱……一以法喻。”明代株宏大師也在《阿彌陀經疏》中,就“善”字舉出兩義,一為宿生之善因,一為今生之善類。“男女”通指緇素利鈍及六道中一切有情的眾生。一切男女,今得聞法者,必因宿世中積修善根,故稱善男、善女。
【第24句】:【囚人夢赦,渴人夢漿】(諺)赦:赦免。漿:湯水。囚犯常夢到自己被赦免釋放,口渴的人常夢到有湯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夢到什么。
【第25句】:【有恩不報非君子】 釋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謂得到了別人的好處,一定要報答。 例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我‘雷神爺’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這個女中豪杰!”
【第26句】:【草拔了根,活不長遠】 釋義:比喻失掉了根子,無所依托,活不下去。 例句:莊稼人沒地,好比草拔了根,活不長遠。
【第27句】:【老鼠眼看天】(慣)比喻目光狹隘、短淺。
【第28句】:【果蓏失地則不榮,魚龍失水則不神】(諺)菔:瓜類植物的果實。指瓜果離開土就不能生長繁榮,魚龍離開水就沒了靈性。比喻人才如果沒有發揮才干的必要環境,就會無所作為。
【第29句】:單刀直入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祐日:‘單刀直人,則凡圣盡露真諦。’曼德日:‘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人,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截了當,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蝕》:“事情是已經十分明白了,我也沒有多大工夫和她再兜圈子,單刀直人,我就用話冒她一冒。”
【第30句】:【開口不罵笑臉人】(諺)對賠著笑臉的入絕不應張口謾罵。指人不可用粗暴的態度對待謙恭有禮或誠心賠禮的人。
【第31句】:【登上高山觀虎斗,坐在橋頭看水流】 釋義:比喻在一旁觀看別人相斗。 例句:他越想越美,手都發癢了。真是登上高山觀虎斗,坐在橋頭看水流。
【第32句】:哼哈二將比喻能配合默契的一對伙伴。老舍《趙子日》第二:“他們兩個好像廟門前立著的那對哼哈二將,唯其不同,適以相成。”韋君宜《似水流年,我們的老高》:“有好多單位似乎都有這么配搭天然的口亨哈二將,缺誰也不行。”佛寺三門殿內,在門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持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同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侍衛,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世俗根據《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戲言,稱此像為哼哈二將,佛教經典中并沒有這種名稱。這種說法一直流傳于民間。哼哈二將,一名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名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
【第33句】:【顧頭不顧尾】(慣)比喻只考慮眼前,不作長遠打算。也比喻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終,或不能通盤安排。 也作顧前不顧后。 顧腦袋不顧屁股。
【第34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第35句】:【饞鬼搶生肉——貪多嚼不爛】(歇)比喻片面追求數量,反而達不到目的,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36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見“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
【第37句】:【捉刀】“捉刀”,現在指代替別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容止》,而發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后,聲威大振,晉封魏王,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見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有些呵磣,“不足雄遠國”,弄不好會損害國家形象。 決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崔琰,崔琰也滿口答應了。 于是,曹操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使者,而他自己卻“捉刀”扮成護衛站在崔琰旁邊。等朝見完畢,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拿著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來這個使者真是慧眼識英雄,崔琰雖然帥氣,但還是敵不過曹操的霸氣。其實,曹操是多慮了,據《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曹操的“捉刀”演變成代人寫文章或頂替別人做事的意思了。現在,“捉刀”的含義又有所發展,“槍手”是不是從“捉刀”變化來的呢?
【第38句】:【橫插一杠子】見“插杠子”。
【第39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轉指不切實際、沒有結果。指脫離實際的想象。
【第40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諺)指頭次上當受騙,到第二次就會接受教訓,心明眼亮,不再失誤。
【第41句】:翻l案推翻已經斷定的罪案,稱為翻案。例如《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事已到此,樂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結論、鑒定和處分等。詩人有所謂“翻案”法。且舉宋代蘇軾為例。晉代名士劉伶以曠達著稱,常攜酒乘鹿車而游,讓人荷鍤相隨,說“死便埋我”。宋代蘇軾《和頓教授見寄用除夜韻》詩反用其典云:“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更為達觀。又如《莊子·達生》謂醉漢墜車不驚,“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蘇軾《和陶飲酒》詩之十三用了“翻案”法:“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在意境上更深了一層。詩家“翻案”法不僅是個形式與技巧的問題,而且還有一種豁然大悟的思想境界。所有這些,都是淵源于禪宗的。錢鍾書《談藝錄》指出:“禪宗破壁斬關,宜其善翻案。”什么是禪宗的“翻案”呢?元代方回《名僧詩話序》中解釋說:“北宗以樹以鏡譬心,而日‘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南宗謂‘本來無一物,自不惹塵埃’,高矣!后之善為詩者,皆祖此意,謂之‘翻案法’。”禪宗機鋒敏捷,出奇制勝,擅長“翻案”。又據《壇經·機緣品》記載,臥輪禪師有一首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慧能舉重若輕,回敬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頓教的“本來面目”。
【第42句】:【無理攪三分】(慣)指人胡攪蠻纏,不講理。 也作“沒理攪三分”。
【第43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諺)強人之上還有更強者,藍天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告誡人不可自滿自足,須知高手之上還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44句】:【困龍得水,撥云見日】(慣)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
【第45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46句】:如唐代白居易《醉后重贈晦叔》詩:“豈是今投分,多疑宿結緣。”又宋代陸游《湖上》詩:“桃李已忘疇昔分,禽魚猶結后來緣。”
【第47句】:【八月十五云遮月,來歲元宵雪打燈】(諺)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晚為元宵節,也稱燈節。今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要是云層遮住月亮,明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就要下雪。指中秋節和元宵節的云雨天氣是相互關聯的。
【第48句】:【幫狗吃食】 釋義: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例句:那些幫狗吃食的“小兄弟”也不搭話,呼啦一下子撲上去。
【第49句】:【寧可貧后富,不可富后貧】(諺)過日子,寧可先受貧困,后來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來貧困。指先貧后富可以激勵進取,先富后貧難以委屈安生。
【第50句】:理直氣壯,理屈詞窮
【第51句】:【黃袍加身】“黃袍加身”成了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有名不正、不夠光彩的意味。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用以諷刺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當政的說法。 那么,“黃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趙匡胤自編自導的政變把戲。公元960年,后周接到邊境緊急戰報:北漢國主和遼國聯合出兵,進犯后周邊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應敵。趙匡胤立刻調兵遣將,和弟弟趙匡義、親信謀士趙普一同帶領大軍從汴京出發。大軍開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 在陳橋驛宿營時,一些將領聚集在一起議論說:“皇七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吧!” 這種意見很快傳遍全營,將士們一齊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 趙匡胤起床后,見外邊集聚著這么多將士,還沒來得及問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的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萬歲!”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審騎等人做內應,沒費多大勁就控制了京城。將領們把大臣范質、王溥等叫到趙匡胤的住處。趙匡胤一見他們的面,就裝出為難的樣子說:“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看怎么辦才好?”范質等吞吞吐吐不知該怎么回答好。這時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范質、王溥等嚇得趕快給趙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這一事件史稱“陳橋兵變”。
【第52句】:【種火又長,拄門又短】(慣)種火:引火。拄門:頂門。用來生火嫌長,用作頂門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沒有用。
【第53句】:【真心對真心,石頭變黃金】(諺)指只要彼此誠心合作,不虛不假,就能克服困難,創造奇跡。
【第54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馬昭:三國時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的兒子,魏帝曹髦在位時專國政,企圖謀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55句】:【給人送肉,不如教人養豬】(諺)指教會別人養豬比給人送一塊肉強,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使人解決吃肉的問題。比喻幫人要從根本上幫。
【第56句】:【快馬加鞭,永不下鞍】 釋義:比喻快速前進,永不停止。 例句:你們看,現在像一片綠色的湖水,看著它,你就有信心,有力量,在繼續革命的征途中快馬加鞭,永不下鞍!
【第57句】:【取經】求取佛經。我國古代有許多高僧不畏山長水遙,到印度、西域取經。如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又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聞義里》:“神龜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慧生向西域取經,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又如清·俞樾《小浮梅閑話》:“因《三國演義》而及《西游記》,余曰:‘取經之事,自古有之。’”后常比喻向先進的地區、單位或人物吸取經驗。如郭小川《花紋歌》:“人們都說花紋公社好,今天特地取經來。”(文賢)
【第58句】:【人是衣裳馬是鞍】人靠衣裳打扮,正如馬靠鞍韉裝飾。 是,也說:靠、配。反義說:好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相關 的: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周立波《暴風驟雨》:“入是衣裳馬 是鞍,一點不假,這人品配上這衣裳,要算是咱們屯里的頭 一朵花了。”
【第59句】:實踐出真知,磨煉長才干
【第60句】:哪有貓兒不吃腥
【第61句】:【和尚無兒孝子多】(諺)指和尚雖然無兒無女,但受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樣的供奉。
【第62句】:【船漏水入,壺漏內虛】 釋義:船漏了,水就進來,壺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結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歲之饑。‘船漏水入,壺漏內虛’也。”
【第63句】:佛經中指阿彌陀佛的愿力所建立的西方凈土為極樂世界。《佛說阿彌陀經》卷一:“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
【第64句】:貧病識朋友,亂離識愛情
【第65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66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慣)形容相差懸殊。 也作“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第67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諺)局:棋局。本指下棋的人往往神經緊張,看不準棋盤上的局勢,從旁觀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泛指人在事中往往思考不周,局外人卻頭腦清醒。 也作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第68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69句】:偈“偈”,梵語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譯,意譯為諷頌、重頌,或音義并譯為偈頌,通常由固定的字數和音節組成。佛經在用散文(長行)敘述以后,往往又用韻文(偈)概括地復述一遍,以加強讀者的印象。“偈”這種體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曾起到有利的影響,形成了一種韻白交替而為人們喜愛的說唱文學。后來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歡作偈。這種偈實際上是一種簡短活潑、寓意深刻的詩歌。《涅檗經·圣行品》上說,釋迦牟尼過去世在雪山修道時,曾為了聽到“半偈”而舍身。這“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陀說法“善巧”,有時能以一句演無量法。半偈雖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陳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聞半偈于《涅檗》。”即指為半偈舍身之事。
【第70句】:【馬老卸鞍,虎老歸山】(諺)馬老了,就應卸下鞍韉,不再征戰;虎老了,就應歸臥深山,不再騰躍。比喻人到老年,就應辭去職務,頤養天年。
【第71句】:【抓把柄】(慣)比喻抓住可以對人進行要挾、攻擊的過失、錯誤等。
【第72句】:【野狼養不成家狗】 釋義:比喻本性壞的人再教養也改不了。 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齒地說出這樣的話來了:“養活了你十幾年,真是野狼養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這十幾年的飯錢算清了再走!”
【第73句】:不要騎兩頭馬,不要喝兩頭茶.
【第74句】:【人心不同,若其面焉】(諺)若:像。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千差萬別一樣。指人心和人面相類,干人千面孔,千人干心機,絕不可強求一致。 也作人心不同,譬若其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同如其面。
【第75句】:龍蛇混雜語出宋代頤藏主集《古尊宿文案》卷二五筠州大愚芝和尚文案:“文殊問無著:近離什么處?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眾?著云:或三百,或五百。著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殊云:龍蛇混雜,凡圣同居。著云:多少眾?殊云:前三三與后三三。”又,《南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十六祖下第四世之七:“老倒分明兩路差,箭鋒相拄勿咼斜。龍蛇混雜人難辨,白日長空下雪花。”
【第76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親的嬸子不如娘。
【第77句】:【摳人碗底】(慣)碗底:剩飯。指靠給人干活為生。 也作摳人家飯碗底。 摳人家碗底。
【第78句】:【碰到南墻不回頭】見“撞倒南墻不回頭”。
【第79句】:【著三不著兩】見“道三不著兩”。
【第80句】:【雞蛋里尋骨頭】 釋義: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例句:那李鳳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雞蛋里尋出骨頭之人,聽了此話,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第81句】:水源渾濁,河水難清
【第82句】:【逢人且說三分話】(諺)對人,特別是對初次接觸的生人,說話只能說三分,絕不可毫無保留地傾訴心里話。指和人說話要做到多想少說,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第83句】:【臉皮薄】(慣)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臉皮嫩”。
【第84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果。結果:本指結果實,轉指結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果。
【第85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諺)比喻制伏不了強敵,定會遭到強敵的反撲,后患無窮。 也作打虎不著,反被虎傷。 打虎不死,遺患無窮。 打虎不死反傷人。
【第86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果請來了壞人。
【第87句】:【磨磚作鏡】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此語喻辦事不得要領,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懷讓即取一磚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么,懷讓回答“磨作鏡”,道一奇怪道:“磨磚豈得成鏡?”懷讓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接著懷讓開導道一說:“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是打車對還是打牛對?你是學坐禪,還是學作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作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一番話使道一如夢初醒,于是他拜懷讓為師,以后逐成禪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禪師。(無名氏)
【第88句】: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塌下來
【第89句】:【要星星不給月亮】(慣)要什么就給什么,比喻對所愛的人過分地嬌寵。多指對孩子溺愛。 也作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要仨不能給倆。
【第90句】:大和尚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眾者,俗尊之日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代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己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
【第91句】:【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 釋義:農歷每月初八和二十三這兩天潮水最小,整天能看到海灘。這是漁民總結出的潮水規律。 例句:老七說:“你沒聽說嗎?‘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這幾天去趕海正是時候呢。”
【第92句】:【人望高頭,水望低流】(諺)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處奔,這是人情之常。指人總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往高處水往低。
【第93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94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95句】:【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諺)有錢能夠買到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同伴,卻買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指真正的朋友不是金錢能買到的。
【第96句】:人生就是與風浪搏斗的雙櫓
【第97句】:休將我語同他語,未必他心似我心
【第98句】:【大水沖了龍王廟】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因為誤會,本是一家人或親朋好友鬧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語也來自一個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園子,菜園子緊挨著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倆聊天時,老頭神秘地對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經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 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井口不遠的地方藏起來觀察動靜。 天快亮時,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射出一道白光,接著“撲棱”一下從井里飛出一只像鵝似的怪物。只見它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只怪物又飛人井內。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園已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里都是如此。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憑借武功,帶了把寶劍,等那個怪物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人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也成了一片汪洋。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怪物交戰,戰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了原形。原來他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贖罪,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 后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99句】:【黃土埋了大半截】見“半截身子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