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釋義:比喻人人痛恨,群起而攻。 例句:現(xiàn)在不同了,滿韃子已經(jīng)搖搖欲墜。尤其從鐵路風潮發(fā)生,就像“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第2句】:【七錢銀子二分銅的銀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銀元:也作銀圓,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一個銀元摻進了二分銅,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3句】:【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諺)貧窮人家不和有錢人家作對,地位卑賤者不和有權有勢者爭斗。指舊時社會制度維護的是有錢有勢階層,不為貧賤大眾作主。 也作貧莫與富斗,賤莫與貴爭。 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
【第4句】:【一個吹笛,一個捏眼】(慣)比喻相互配合。
【第5句】:【放火自燒身】(慣)比喻本想謀害他人,最終卻害了自己。
【第6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7句】:【四面光八面圓】(慣)比喻處世圓滑,哪一面都不得罪。
【第8句】:【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歇)雜面:用綠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條,下在鍋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對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9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10句】:【雷同】“雷同”現(xiàn)在指兩個東西極為相似。一般指抄襲現(xiàn)象。 “雷同”最早出處是《禮記》。《禮記·曲禮》上記載:“毋剿說,毋雷同?!睗h代鄭玄注:“雷之發(fā)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币馑际钦f,打雷的時候,萬物同時都響應。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斷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聲而應那樣。所以,雷同還有“隨聲附和”的意思。《漢書·劉欲傳》:“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指隨聲附和。但,“隨聲附和”今已不取其義。后“雷同”引申為抄襲現(xiàn)象。
【第11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釋義:不干壞事,自重自愛。 例句:“告訴你,我這個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們干這號事兒!”
【第12句】:【好物不賤,賤物不好】(諺)好貨物價錢就不會便宜,價錢便宜的貨物必定不好。指貨物的質量和價格成正比,要買好貨就不要圖便宜。 也作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第13句】:【獅子大開口】(慣)1比喻要價或提的條件太高。2形容嘴張得太大,吃東西太快。 也作獅子大張口。 獅子大張嘴。
【第14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15句】:【一人攤重,十人攤輕】(諺)攤:分攤。指一個人干起來負擔很重的事,十個人分攤干就輕快得很。
【第16句】:【廳上一呼,階下百諾】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17句】:【吃不死的痢疾,餓不死的傷寒】(諺)痢疾:一種腹痛、腹瀉的傳染病。傷寒:中醫(yī)指多種發(fā)熱的病,或由風寒而引起的病。指痢疾病患者不怕多吃,傷寒病患者不怕受餓。 也作“餓不死的傷寒,吃不死的痢”。
【第18句】:【做賊遇上打劫的】(慣)指遇上了對手。 也作“做賊的遇上截路的”。
【第19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20句】:【骨頭里榨油】(慣)比喻殘酷地剝削或敲詐勒索。
【第21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釋義:不要求進取,只求保持現(xiàn)狀。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關懷這批苦力,中央軍知道了一定感激不盡的?!?“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了!”
【第22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 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痹瓉?,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shù)圍,蔭蔽數(shù)畝”,長勢十分旺盛?;睒渖侠哮幐C層層疊疊,無數(shù)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fā)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xiàn)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逼吣曛螅职讶珖蛔?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 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tǒng)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xiàn)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逗槎纯h志》記載:當時政府規(guī)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jù)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 現(xiàn)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ji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笆a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23句】:【屎殼郎打嚏噴——滿嘴噴糞】(歇)屎殼郎:學名蜣螂,昆蟲,身黑,吃動物尸體或糞尿。指信口胡說。含責罵意。 也作“屎殼郎打噴嚏——滿口噴糞”。
【第24句】:【小車子不拉——推好】(歇)推:諧“忒”。指太好了。表示贊美或贊同。
【第25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發(fā)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yōu)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26句】:【拿著螞蚱喂老虎】(慣)比喻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求。
【第27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 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 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28句】:【糖大蒜——又甜又辣】(歇)形容人嘴上甜美,手段毒辣。
【第29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30句】:【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諺)瓶口可以封住,人嘴卻無法封住。 指人們總是要評論是非,傳播消息。 也作“瓶口易扎,人口難封”。
【第31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shù)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32句】:【卷地皮】(慣)比喻貪官對百姓殘酷地剝削掠奪。 也作“刮地皮”。
【第33句】:【百靈鳥不忘樹,梅花鹿不忘山】(諺)指百靈鳥不忘它生活著的樹林,梅花鹿不忘它生活著的深山。 比喻人無論生活環(huán)境怎樣變化,都絕不可忘本。
【第34句】:【寧撞金鐘一響,不擂破鼓千通】(諺)寧愿撞一下金鐘,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寧可和能人作短暫的接觸,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寧打金鐘一下,不敲鐃鈸三千。鐃鈸(na。b。):銅鑄的打擊樂器。
【第35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諺)緣:緣分。舊指人與人能否相遇、相識,主要靠緣分。 也作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卻成仇。 有緣千里巧相投,無緣對面不能留。
【第36句】:【吐口唾沫是個釘兒】(慣)比喻守信用,說話算數(shù)。也形容人霸道,說出話來別人必須照辦。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釘。 吐唾沫落地是釘。 一口唾沫一個釘。
【第37句】:【騎上毛驢找毛驢】(慣)比喻到處尋找就在自己身邊的東西。
【第38句】:【西方不亮東方亮】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39句】:【惡人自有惡人磨】 釋義:厲害的人自有厲害的人去對付。 例句:看的人隨后跟來,觀看兩家怎地結局?銅盆撞了鐵掃帚,惡人自有惡人磨。 ………
【第40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釋義:熊:無能。士兵無能,只他一人,將領無能,影響整個部隊。說明領導者能力差就會影響全局(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的廠子換了幾茬領導了,總是搞不好,為啥?兵熊一個,將熊一窩。放著有本事的人,他們不用,專門用那些大草包,怎么能不垮!”
【第41句】:【起頭容易結梢難】 釋義:比喻事情要完滿結束不容易。 例句:那員外攔住道:“老師,放心住幾日。常言道:起頭容易結梢難。只等我做過了圓滿,方敢送程。”
【第42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諺)人上了七十歲,就難保一年能活到頭;上了八十歲,就難保一月能活到頭。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準備。
【第43句】:【好花需綠葉扶持】見“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
【第44句】:【正經(jīng)】“正經(jīng)”現(xiàn)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jīng)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jīng),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jīng)”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jīng)”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fā)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jīng)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yè)來研修,產(chǎn)生了“正經(jīng)”與“旁經(jīng)”的區(qū)別。正經(jīng)分三類共九種,旁經(jīng)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jīng),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jīng)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jīng),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jīng),學制一年半。與正經(jīng)相對的旁經(jīng),分為《孝經(jīng)》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jīng)”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fā)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xiàn)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shù)?!罢弊钟嬈狈ê啽阋仔校浞掷昧藵h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fā)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tǒng)計觀眾人數(shù)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xiàn)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shù)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tǒng)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shù)。后來戲票出現(xiàn)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tǒng)計選票上來了。
【第45句】:【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釋義:如果八月初一下場雨,就要旱到來年五月底。 例句:雨:夏忌甲子雨?!拔逶逻B陰雨陰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飽反?!?“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闭简炓病?/p>
【第46句】:【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諺)做了好事,人們并不留意,也不傳播;出了丑事,人們特別好奇,也就傳播得又快又遠。偏指壞消息往往傳得飛快。 也作好事不出名,歹事瞞不住。 好事不出門,壞事一溜風。
【第47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48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慣)指人雖窮而有志氣,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第49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諺)實:實情,這里指隱私。打人不要打膝蓋骨,打壞了人就無法站立;說人不要揭隱私,揭開了人就無法做人。指揭人隱私是極不道德的。
【第50句】:【比登天還難】(慣)極言事情之難辦。指事情不可能辦成。 也作“比登著梯子上天還難”。
【第51句】:【桃李】“桃李”現(xiàn)在常用喻指學生。“桃李”本是兩種果樹,是誰把它們“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見于《詩經(jīng)》,《詩經(jīng)》中有“華如桃李”的詩句,不過,它還不是比喻學生?!疤依睢币辉~用于比喻學生,則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yǎng)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經(jīng)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給他幫助的,他便獨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質遇到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養(yǎng)保舉的人在自己有難時,怕被連累不肯為自己說句公道話。子質感到很傷心。 子簡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蔓生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yǎng)?!?從此,人們就把培養(yǎng)人才比作“樹人”,把學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薦了姚崇等數(shù)十人,這些人后來皆為名臣,時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薄疤依睢敝复鷮W生,流傳至今。
【第52句】:【水果生熟看在皮】 釋義:比喻從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 例句:古諺語說:“水果生熟看在皮?!苯鸱蛉俗屑毲屏税肷?,更覺得內里有名堂。
【第53句】:【屙屎的死在糞坑里——臭鬼】(歇)臭:諧“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第54句】:【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慣)形容變化非常快。
【第55句】:【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硌癢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詞頭,使形容詞變?yōu)閯釉~。癢:諧“厭”。指某人或某物雖沒大礙,卻叫人厭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格癢人”。
【第56句】:【買香囊吊淚——睹物傷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舊時常掛在腰間,可作贈品或傳情的信物。指看到與已有關的物品,引起傷感之情。
【第57句】:【螞蚱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釋義:比喻沒有文化,說話土氣。 例句:“就得是這樣,不能像高翔他們一樣,螞蚱打噴嚏,滿嘴的莊稼氣,講起話來,像數(shù)白花菜一樣?!?/p>
【第58句】:【空手撈白魚】(慣)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得到好處。
【第59句】:【良言難勸該死鬼】(諺)好話勸不轉非死不可的鬼。指對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頭的人,用多少好話也都沒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勸不醒該死的鬼。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第60句】:【又想吃,又怕燙嘴】(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怕付出代價。 也作“又想吃又怕燙”。
【第61句】:【擺架子】(慣)指高傲自大,裝腔作勢。
【第62句】:【六枝兒刲癢癢——敷余著一個】(歇)刲(ku-):抓。癢癢:癢。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舉。
【第63句】:【老蚌出明珠】(諺)蚌(bang):軟體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雖然很丑,卻能產(chǎn)出珍貴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紀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產(chǎn)于老蚌”。
【第64句】:【天不怕,地不怕】(慣)指什么都不怕,無所畏懼。
【第65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66句】:【更上一層樓】 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 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67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見“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68句】:【磨洋工】“磨洋工”一詞,一般多指消極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來的含義不含有磨蹭、懶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國舊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磚,就是對磚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xié)和醫(yī)院和協(xié)和醫(yī)學院,共耗資500萬美元,占地33公頃,建筑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tǒng)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于這項工程是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人稱之為“洋工”。協(xié)和醫(yī)院有主樓14座,又都是高層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質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細致,“慢工出細活”,耗時很長,參加建筑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應付洋人,是轉義為貶義。
【第69句】:【放野馬】(慣)比喻不受管束,自由行動。
【第70句】:【千日錛子百日斧】(諺)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練好錛子,一百天才能練好斧子。泛指各行業(yè)要練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第71句】:【孫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歇)孫猴子:《西游記》人物孫悟空的俗稱。 也作孫悟空翻干個跟頭——還在如來佛手掌心。 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還是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第72句】:【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諺)牛毛:牛身上的毛,極言其多。麟角:麒麟頭上的角,極言其少。指從學的人往往一哄而上,人數(shù)極多;真正能夠學有成就的,卻實在少。
【第73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74句】:【百病從腳起】(諺)百病:各種疾病。指人的腳底有涌泉穴,直通心臟,故腳底受寒,容易引發(fā)多種疾病。
【第75句】:【僧來看佛面】(諺)和尚來了,看在佛祖面上,一定要熱情招待。比喻來人雖不相干,但考慮到推薦人的情面,必須善待。
【第76句】:【膽小的怕膽大的,膽大的怕不要命的】(諺)膽小的人怕的是膽大的人,膽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連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沒人敢惹的。
【第77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78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語的意思是如果事前沒有深遠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付。此語源出《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曹操率領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御敵之策。 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xiàn)湖北黃岡附近)修筑船塢。許多大將反對筑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筑塢?”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zhàn)無必勝,一旦發(fā)生激戰(zhàn),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么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見的。”于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時間內,筑成了濡須塢。 曹操大兵到來,由于東吳準備充分,這一戰(zhàn),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第79句】:【赤手攥空拳】(慣)形容人一無所有,孤苦無依。
【第80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諺)指遇到問題總要設法解決,不能讓事情把人難住。 也作“活人哪能讓尿憋死”。
【第81句】:【腳打著腦勺子】(慣)腦勺子:后腦勺。形容跑得極快。也形容非常慌亂或非常忙。 也作腳踏著腦勺子走。 腳后跟打著腦勺子。 腳后跟打后腦勺。
【第82句】:【一歲孩兒百歲主】(諺)權勢人家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注定做一輩子主人。舊指主仆關系不在年齡大小,而在地位不同。 也作一歲使長百歲奴。使長:主子。 一歲主,百歲奴。
【第83句】:【拉屎攥拳頭——裝兇】(歇)指假裝成兇狠厲害的樣子。常含譏諷意味。
【第84句】:【撐門面】(慣)指勉強維持外表的體面。 也作“撐面子”。
【第85句】:【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 釋義:比喻能真正解決問題癥結,才是有用的。 例句:小梅想了半天,皺著眉頭說:“唉,這個人,真拿他沒辦法!”雙喜給她鼓勁兒,笑著說:“能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呢?!?/p>
【第86句】:【一個巴掌拍不晌】(諺)比喻單方面的啟動引發(fā)不了矛盾沖突。也比喻勢孤力單的人成不了事。
【第87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慣)形容人安分守己。
【第88句】:【再肥的肉也有骨頭】(諺)比喻再美滿的人與事,也有缺點或不足。
【第89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 釋義: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墻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見泉水,城墻就顯得碰著天。 例句:務令數(shù)年之間,池深及泉,凡遇陰雨,城內之水盡令人海濠中,雖旱不干,方為長計。古諺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
【第90句】:【小賬不可大算】(諺)小賬:零星開支的賬目。大算:總起來計算。 指小賬如果單宗看,為數(shù)不多;但日積月累,總起來計算,數(shù)字就會大得驚人。
【第91句】: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第92句】:【鞋趿拉襪搗蒜】(慣)鞋趿(t。)拉:把鞋幫后部踩在腳后跟下。襪搗蒜:襪子不合腳,走路時老往腳心跑。形容衣著不整齊,不利落。
【第93句】:【吃不了兜著走】(慣)指一旦出了事,要承擔全部后果。 也作吃不了包著走。 吃不了兜著跑。 吃不了兜著。
【第94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wěn)。形容待人刻薄。
【第95句】: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第96句】:【耍花槍】現(xiàn)在指那些巧言花語、光說不練或只會擺花架子的行為。它的由來得從“槍”說起。 中國古代軍隊里有一種在長桿上裝上銳利尖頭的武器,叫做槍,屬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實戰(zhàn)之利器。歷史上槍使得最好的要屬三國的趙云和南宋的岳飛。 而花槍并不是一種武器,它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使用的一種道具之一,槍桿大約有五尺長,槍頭像梭,通常全是木質,槍頭染成銀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樣。在槍頭下面系著紅纓,耍弄的時候借助著纖細的槍桿,槍頭會抖動起來,紅纓亂舞,使人眼花繚亂,故此得名“花槍”。傳統(tǒng)戲曲表演中,經(jīng)常會有角色舞動花槍,動作嫻熟優(yōu)美,給人視覺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劇名字就叫《對花槍》,京劇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該劇,不僅唱功極好,“對花槍”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戲迷喜歡。不過,“?;尅钡膭幼鞔蠖嗍腔ㄈC腿的假動作,這些好看不中用的虛招,在真實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 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踏踏實實,就就業(yè)業(yè),不能“耍花槍”。
【第97句】:【拍賣】“拍賣”是一種特殊的買賣形式,一般以比較貴重、價高的物品為拍品,先定一底價,然后競價,最高者成交。 “拍賣”是古羅馬人首創(chuàng)的一種買賣方式,用以出售在戰(zhàn)爭年代俘獲的戰(zhàn)利品。具體的做法是:在拍賣的場地上插一柄長矛作為標志,有意者就會圍過來進行交易。因此,拍賣也有“矛下之交”的說法。后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拍賣成為貿易過程中的一種買賣方式。
【第98句】:【見閻王】(慣)閻王:迷信指管地獄的神。指死亡。 也作見閻羅王。 見閻王爺。
【第99句】:【行得春風有夏雨】(諺)指刮過了春風,才會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來,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報。 也作行得春風,指望夏雨。 行春風,收夏雨。
上一篇:好看視頻流行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