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諺)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麻雀雖然小,腹內五臟卻都齊全。 比喻規模不論大小,組織分類總者5齊全。 也作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麻雀雖小,腑臟皆全。
【第2句】:【創業百年,敗家一天】(諺)開創業績得持續一輩子,敗壞家業只需極短的時間。指創業是艱難而長久的,敗業卻極其容易而又迅速。
【第3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俗語是指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成功。尤其是在科學實驗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打退堂鼓,要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據說農藥“六六六”就是因為失敗666次后而研制成功的。 據考證,它源于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內經》中說鯀偷了天地的息壤(可以生長的土)來堵擋洪水,沒有成功。天帝命祝融殺死了鯀,但他雖死猶生。《歸藏·啟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以出禹。”這幾句話是說“禹是從鯀肚子里出來的。他的父親死后三年尸體不腐,最終剖腹產生出兒子禹。”這正說明了這個失敗的英雄壯志未酬,精神不滅,他把不屈的奮斗精神傳給了下一代——禹。而禹就是在總結上一代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艱苦不屈的奮斗,“三過家門而不入”,用疏導的方法制服了洪水,獲得了成功。鯀失敗了,而鯀生出了禹,禹成功了。后人正是根據鯀禹治水神話中“失敗生出了成功”這一傳說,總結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俗語。
【第4句】:【在刀刃上試脖子軟硬】(慣)比喻拿生命去冒險。
【第5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第6句】:【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7句】:【降魔】指釋迦牟尼成道的八個過程之一。釋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思維正理。此時,有個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三個魔女用種種媚態去迷惑釋迦。釋迦用神通力,讓三個魔女都變成了面皺發白的老嫗。天魔憤怒,親自率領魔軍進行威嚇。釋迦不為所動,義正辭嚴。只聽得一聲巨響,天魔應聲倒地,魔軍都一齊俯伏地上。(見《佛本行集經》卷二八)《維摩詰經·佛國品》:“始在佛樹(菩提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指釋迦降魔事。后來《西游記》等神魔小說中有關降伏妖的故事,都受了佛經的影響。此外,“魔”不但指具體的魔王,也泛指一切擾亂身心、妨礙修行的意念和行為等。用智慧、禪定、戒律去制伏妄念和惡事等,也可以稱為降魔。如元·王惲《番禺杖》詩云:“笑揮堪解虎,靜倚可降魔。”(李明權)
【第8句】:【無常】梵語Anitya的意譯,謂世間的一切事物忽生忽滅,遷流不住。從運動變化的角度來看,稱為“剎那無常”;從相對持續的角度來看,稱為“相續無常”。《無常經》謂:“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涅槃經》卷十四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家認為世間事物都是“變易法”,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毀,有合必有離……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東西。無常毀滅一切,稱為無常火;無常吞噬一切,稱為無常狼。人身易老易死,亦不免無常。《涅槃經·壽命品》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瀑水、幻炎。”后亦以無常特指死亡。如《性命圭旨》亨集:“忽一日無常到來,則懵懵然而去矣!”又據《四分律行事鈔》卷下記載,僧制,寺院西北角日落處可設“無常院”,安置臨終的病僧。(李明權)
【第9句】: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第10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11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第12句】:【牛鬼蛇神】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后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復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丑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李明權)
【第13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14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15句】: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第16句】:【命根】佛教認為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個要素:壽、暖、識。“壽”就是壽命,維持壽命的功能謂之“命根”,從梵語jivta而來。命根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所生的。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斷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動延續不斷。《俱舍論》卷五指出:“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暖”是以體溫為標志的生理活動,“識”是以認識為標志的心理活動。命根能維持暖和識,并以暖和識為其存在的依據。死去或被殺,稱為斷命根。如《敦煌變文匯錄·頻婆娑王變文》:“羅睺大臣近生要惡逆,謀奪國位。殺父王竟,尋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斷命根。”后來,俗語中稱及其重視的人或物為命根子。如《紅樓夢》第二回:“政老爺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此命根指賈寶玉,是史老太君(賈母)最疼愛的小輩。又如秦牧《花城·土地》:“呵,這寶貴的土地……而親自在上面播種五谷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作命根子。”此指勞動者珍視的土地。(李明權)
【第17句】:【大鍋飯】“大鍋飯”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對于“小灶”說的。引申為不論工作好壞、貢獻大小,待遇、報酬都一樣。人們常用“大鍋飯”來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人人有份的現象。 “大鍋飯”源于廣東慶云寺。建于明代的慶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鐵鍋。倘若用鐵鍋煮飯,足可供數百僧人食用。然而,這口大鐵鍋卻并不是真正用來煮飯的,而是用來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緣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圍著鐵欄桿。凡進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經過大鐵鍋旁邊時,都要主動投進幾個銅錢,一則為了孝敬菩薩,以求降福滅災;二則為維持寺院僧人生計獻出微薄之力。因此,這口從未煮過飯的大鐵鍋是和尚們的生活依靠,裝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鍋飯”。只要香火不斷,僧人們的大鍋飯就有保障。這就是“大鍋飯”一詞的由來。
【第18句】:【黃鱔泥鰍不一樣長】 釋義:比喻兩種人不一樣,有區別。 例句:“那不同啦,有區別的。”季交恕放下酒杯,聲音稍為大一點。“帝國主義是洋人那邊橫行霸道的大財主。‘黃鱔泥鰍不一樣長’罷,你知不知道?”
【第19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諺)不測:無法預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禍福命運就像天空變幻的風云一樣很難預測。 也作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無常禍福。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變。 天有不測的風云,人有無端的禍福。
【第20句】:【錯公穿了錯婆鞋——錯上加錯】(歇)指原有的錯誤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錯誤。
【第21句】:從古英豪成大器,須知都從苦中來
【第22句】:生離死別,悲哀最痛
【第23句】:【吃醋】“吃醋”借指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情緒。源出兩處。 一處是明清筆記《在閣知新錄》:“世與妒婦比獅子……獅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比。”這里是有文字記載的“吃醋”一詞的由來。 獅子吃醋不吃醋,權且不論。至于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詩。據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和陳季常談天、飲酒,有時深夜不散,陳妻性悍而妒,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墻壁,大吵大鬧,客人們只好掃興離座。蘇東坡為此寫了一首詩,詩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陳妻姓柳是河東郡人,她吵鬧的樣子好像獅子吼叫,所以,東坡把這一現象寫作“河東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理稱之為“吃醋”了。 另一處是民間還流傳著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梁王,還選了幾名美女送他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對,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長孫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結果無功而返。后來唐太宗親自出馬并威脅道:“你寧可不妒忌活著,還足寧可妒忌后死?”唐太宗邊說邊斟滿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幸好,唐太宗只為嚇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種苦酒,也就是現在我們食用的醋。從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稱為“吃醋”,從古至今沿用。
【第24句】:【屬核桃仁的——不敲不出來】見“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來”。
【第25句】:寧愿壯烈而死,不愿屈辱而生
【第26句】: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如來佛”即佛,“如來”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
【第27句】:【蘿卜快了不洗泥】(諺)蘿卜賣得快了,就連粘帶的泥也不洗。指熱門貨物不講質量。也泛指有銷路的東西往往偷工減料。 也作蘿卜快了不洗泥,蘿卜慢了代剝皮。 蘿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
【第28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29句】:【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諺)舊時的媳婦是在婆婆的嚴酷管束之下生活的。指媳婦成為婆婆,要付出大半輩子受苦受難的代價。也泛指取得成功必須付出時間的代價。
【第30句】:水往下流,人爭上游。
【第31句】:【不吃涼粉騰板凳】 釋義:比喻不干工作就別占職位。 例句:“你這是什么話!不想當干部,就早吭聲,不吃涼粉騰板凳,離了你這塊云,天也照樣下雨。”
【第32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 釋義:形容人膽小、狡猾。 例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這句話,大致可以概括周拐子的閏倒寺征了。
【第33句】:【天下老,只向小】(諺)天底下的老人,總是偏愛最小的兒女。指祖輩、父輩偏愛幼小的后代,是人類的共性。 也作天下老,偏的小。 天下爹媽疼小兒。
【第34句】:【腦子里缺根弦】(慣)比喻頭腦簡單,心眼兒少。
【第35句】:【金鄉鄰,勝于銀親眷】(諺)鄉鄰好比金子,親眷好比銀子。指緊挨的近鄰比遠處的親戚要親近、可貴得多。
【第36句】:不以窮變節,不以殘失志
【第37句】:【山字摞山字——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38句】:【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 釋義:美好的事總要經歷許多風險。 例句:有句俗話說,“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辛鎮也不是避風谷,田家鳳投入了另一個斗爭的旋渦。
【第39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諺)人上了七十歲,就難保一年能活到頭;上了八十歲,就難保一月能活到頭。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準備。
【第40句】:【不到火候不揭鍋】(諺)火候: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指做飯時火候不到不可揭開鍋蓋。比喻凡事時機不到不可輕舉妄動。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鍋”。
【第41句】:【戴有色眼鏡】(慣)比喻帶著偏見或成見看待人或事。
【第42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第43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44句】:【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什么地方,典出何處? 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又稱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根據佛教典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由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讀che、qu,熱帶海底軟體動物,介殼漂亮,可作裝飾品)、瑪瑙七種寶物鋪成,光彩照人,極其美麗。 這里的樹林、諸佛居住的講堂、精舍等,全由七寶組成,光輝燦爛,富麗堂皇;這里沒有行走不便的道路,到處暢通無阻;沒有坑洼陷阱,可以放心涉足;在這里想吃什么,珍饈佳肴轉眼就來,想穿什么衣服,也是應念而至;這里的人,個個相貌非凡,雖有身體之形,卻無血脈骨肉,人人相親相愛,相互敬如上賓。這里沒有任何疾病,想活多久就活多久,這里沒有絲毫的煩惱,更無矛盾沖突。不過,這個極樂世界是男性的凈土,看不到一個女人,因為女人得不到解脫,她們要想到達這里,必須轉為男身。怎樣轉為男身,只有艱苦修行才能實現變性。總之,在這里幸福之至,美妙之至,極樂世界,無可比擬。陶淵明寫的“世外桃源”那是比不了,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堂大概可有一比。 看來,人活著是不可能實現到達極樂世界這個夢想了,怨不得有人把死稱作“上西天”、“上天堂”,再也不受罪了。
【第45句】:【家雀跟著檐蝙蝠飛——干熬夜眼】(歇)家雀:麻雀。檐蝙蝠:即蝙蝠,哺乳動物,頭部和身子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以蚊蛾等昆蟲為食,夜間在空中飛翔。指白熬時光,毫無所得。
【第46句】:【偏執】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俗語中多指偏僻固執某一方而不通達他方。也指片面而又固執。如巴金《談
【第47句】:什么樹開什么花,什么藤結什么瓜
【第48句】:【敬神如神在】(諺)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樣。指舉行祭神儀式要誠心誠意。
【第49句】:【大家閨女小家妻】(諺)要想娶有教養、有見識的女子為妻,應選大家閨秀;要講勤勞、講儉樸,還數小戶女子。指娶妻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50句】:哪吒哪吒是佛教神話中的人物,他的梵文名字是Nata,那,亦作“哪”。據說是毗沙門天王(又名多聞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足登風火輪,神通廣大,通過通俗小說、戲曲而為民間所熟知。《宋高僧傳·道宣》中說:唐朝道宣律師在長安西明寺夜間行道,失足跌倒在地,忽有一少年上來扶持他,道宣感到很驚奇,問他是什么人,為何夜間在此?那少年答道:“我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書中還說哪吒曾向道宣律師奉獻了一顆佛牙。道宣,俗姓錢,江蘇丹徒人,唐朝高僧,后被尊為南山律宗祖師,著作甚多。中國禪宗的公案中,也有哪吒析肉的說法。《五燈會元·遂州圓禪師法嗣》說:“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其父毗沙門天王是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之一。他們父子兩人都是佛教的護法神,可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51句】:【現在】《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剎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剎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如郭沫若《地球,我的母親》詩:“地球,我的母親……我現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李明權)
【第52句】:宿慧從前世而來的智慧。佛教認為,“宿慧”在今生遇到機緣,就會顯發出來。如《景德傳燈錄‘鳩摩羅多》:“閣者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此謂今生…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顯發。后俗語“宿慧”指天資、與生俱來的智慧稟賦。如清代馬位《秋窗隨筆》:“此等句無一點煙火氣,非學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
【第53句】: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天,梵語Deva,包括三界的諸天(可參見“諸天”條)。中國古代把“龍”列為“四靈”之一,印度人稱“龍”為Naga(那伽),形態與中國土生的“龍”略有區別,似是摩竭魚(鯨魚)與中國龍的混合物,佛經上稱“龍力不可思議”,并有不少龍王護法的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龍吐水,為他灌頂。其他六部眾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于帝釋天,能凌空作樂。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斗。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摩喉羅伽,大蟒神,人身蛇首,樂神。《盧至長者因緣經》謂:“爾時世尊,天龍八部,四眾圍繞,王及大眾,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幾乎每部經都有類似的場面,亦寫作“天龍神王”、“八部天龍”。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又如龔白珍《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第54句】:【睡不著覺埋怨枕頭】(慣)比喻自己有問題,卻責怪埋怨別人。
【第55句】: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第56句】:【彎鐮刀碰個葫蘆菜】(慣)比喻兩個有缺點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第57句】:論旁人斤斤計較,說自己花好稻好。
【第58句】:【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見“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第59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第60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61句】:【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見“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第62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境都一樣貧窮。
【第63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第64句】:【掌刀把子】(慣)比喻掌握權力。
【第65句】:【拉長線兒】(慣)比喻作長遠打算或安排。
【第66句】:【香錢】信徒進香所施的錢。也泛指布施給寺廟、僧尼的“凈財”。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下:“三班院所領使臣八十余人,蒞事于外,其罷而在院者,常數百人,每歲乾元節,醵錢飯僧,進香合,以祝圣壽,謂之香錢。”又如洪深《貧民慘劇》第四幕:“師父,我們老主顧啦,哼,噯,回頭送你兩個香錢。”按《敕修百丈清規·知殿》說,“施主香錢,不得互用。”謂施主奉獻的香錢,必須用于供佛齋僧,不能移作他用。(李明權)
【第67句】:【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諺)指早餐要講究營養、注重質量,午飯要吃飽一些,晚飯少吃為好。
【第68句】:黃金要從沙子里淘,駿馬要從馬群里找。
【第69句】:【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歇)比喻泄露了機密。
【第70句】:圓通智慧神通,圓融無礙,稱為“圓通”。據<三藏法數》解釋:“.性體周遍日圓,妙用無礙日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
【第71句】:【三魂渺渺,七魄幽幽】指人彌留之際,精神即將離開肉體。 明代《警世通言》:“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 魚之腹。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幽幽入冥途。”
【第72句】:【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歇)黃鼠狼:黃鼬,又名黃皮子,喜歡吃雞。指假裝好意或偽裝善良,卻包藏禍心。 也作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懷好意。
【第73句】:心地善良是快樂之源,胸襟開闊是長壽之本
【第74句】:【鑿四方眼兒】(慣)形容為人死板,不知變通。
【第75句】:【劉海】指少女或兒童垂在額前的整齊的短發。這一叫法,源出三說。 一種說法是這種叫法來自一個人——劉海。他是五代時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遠,號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傳是遼中進士,嘗事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謁,海蟾待以賓禮。道人向他索取金錢十枚,雞蛋十個,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形似塔。劉蟾驚呼:“危哉!”道人日:“君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棄官隱于華山,終南山。 劉海曾化名阿保,到蘇州富商貝宏文家當傭人。有一次,他在貝家打水時,從井里打出三條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繩系好,放在肩上,對人說,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總算找到了。當街坊們擁來看熱鬧時,只見他肩負蟾蜍,向主人舉手致謝之后,便從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劉海這時已是一位白發老人,但在民間畫像中,他卻返老還童,成為一個豐滿可愛的胖小子。 他前額垂著短發,騎在蟾上,手里舞著一串錢。人們覺得他的發式很美,少女和兒童就模仿他梳理這樣的發式。后來,將少女和兒童垂在前額的整齊的短發,稱為劉海。 二說來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個村叫“劉海莊”,村中有座“劉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塊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劉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漢朝劉海大仙”六個大字。 那么,劉海怎么后來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劉海莊世代相傳的劉海,做過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貶湖南,告老還鄉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門,最后返老還童,得道成仙。 劉海得道成仙返老還童后,喜歡把額前的頭發留下來,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劉海頭,稱作“劉海兒”或“劉海兒發”。這也得到了考古的證實。東漢末年,為躲避戰火,劉海寺里的一個瘋僧將劉海寺里70厘米高的劉海銅像砸下來,帶到山西,現在存放在五臺山上,新中國成立后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尊劉海銅像可以看出,我們所謂的“劉海兒”發型也正源于劉海額前的頭發式樣得來。 三說來自武則天。據傳,武則天當了皇帝后,曾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集團。在審查謀逆者的名單中,武則天發現有上官婉兒的名字,立即將上官婉兒召來施以黥刑(在臉上刺印)。后發現是上官婉兒為了救她而臥底叛亂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錯怪了上官婉兒。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舊執行,不過行刑改用朱砂在額前刺梅,婉兒變得更好看了。但終究是個恥辱——罪犯的標記,聰明的婉兒便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剛好蓋住那個朱砂記。宮中嬪妃們看了,覺得競比頭發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紛紛仿效,并稱之為“劉海兒”,后又傳人民間。
【第76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晴”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畢竟有情誼。 例句:他走的時候,沒見到她來給他送行,心里恨恨的;可是,當他登上飛機的舷梯,回頭望時,她出現在機場的入口處,向他揮手,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
【第77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78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慣)比喻人甘心落后,無論用軟的還是硬的辦法都不能使其上進。
【第79句】:【兩頭摸不著韁】(慣)韁:韁繩。 指對兩面的情況都不清楚。
【第80句】:【老要顛狂少要穩】(諺)老年人貴在活潑歡快,性格開朗;年輕人貴在莊重踏實,行為穩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輕人不可輕浮。
【第81句】:【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慣)比喻實質是一樣的。
【第82句】:【箭在弦上,話在嘴邊】(慣)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說出來的時候。
【第83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第84句】:一佛出世,二佛涅檠“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容易。《隋書·經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宋代葉廷璉《海錄碎事·臣職·中書舍人》:“朕聞,朝廷除一舍人,六親相賀,諺以為一佛出世,豈容易哉!”涅檗,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粲那,譯為滅度、解脫等,為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亦泛稱釋迦或其弟子之逝世為涅檠。“一佛出世,二佛涅檗”是民間的諺語,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代凌漾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真珠姬一發亂擷亂擲,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第85句】:現世報原稱“現報”,為佛家所謂三業報之一。晉代慧遠《三報論》說得很明白:“經說業有三報。一日現報,二日生報,三日后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語用“現世報”為詈詞,意為今生乃至當下就遭到惡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再沒有一個身子上,先前做了貴人,以后流為下賤,現世現報,做人笑柄的。”還特指不肖子孫。如清代顧張思《土風錄》卷十一:“罵人日現世報,見李翊《戒庵漫筆》。張桂當國,有帖‘十可笑’于門。八可笑,駙馬招個現世報。”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況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閣族子孫,都滅盡了。單留得我一個現世報,還在這里。”
【第86句】:【千年的房舍換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諺)千年的老房是不斷更換主人的,經過修整,照樣和新房一樣。指房舍沒有定主,只要修整,自會舊貌換新顏。
【第87句】:【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歇)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交戰時,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圍困在垓下,“兵少食盡”,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起楚人的歌曲,十分驚懼,疑心楚地已被漢軍占領,于是倉促突圍,后自刎于烏江邊。比喻陷入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第88句】:【和稀泥】(慣)比喻無原則地調解糾紛或解決矛盾。 也作“抹稀泥”。
【第89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90句】:【自力】“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如《楞嚴經》卷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凈土宗主張恃阿彌陀佛的愿力,即屬“他力”。實際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聯系的。明·蕅益大師指出,佛力(他力)即是自己愿力(自力),可見佛教畢竟是以自力為主為因、他力為助為緣的。后以自力表示盡自己的力量。如《新唐書·白志貞傳》:“硁硁自力,有智數。”自力更生是說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力,使事業發展興旺起來。如沙汀《磁力》:“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又如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禹振聲)
【第91句】:【破人生意,如殺人父母】(諺)破壞別人即將做成的生意,如同謀殺他父母一樣使他不幸。指別人做買賣,只可促成,不可破壞。
【第92句】: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佛家原有“繩蛇”的比喻。如宋代子培《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知法如幻,故無所怯。繩蛇非毒、杌鬼無心,何所怯耶!”佛家認為,凡夫誤認假相為實有之物,這叫“遍計所執”,喻如認繩為蛇。
【第93句】:【半夜里不見了槍頭子——攮到賊肚里】(歇)攮:用刀槍刺,諧“囔”(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本指槍頭子刺到賊肚子里,轉指東西被吃到賊肚子里。用于責罵人。
【第94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諺)分外:格外,特別。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間特別痛恨,一見面誰也不肯放過誰。 也作仇人見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見仇人,眼里起紅云。
【第95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
【第96句】:【看火候】(慣)叱喻觀察時機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風色火候。
【第97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98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第99句】:【干屎抹不到身上】(諺)干了的臭屎,無法抹到別人的身上。比喻人若是行為端正,則任憑邪惡小人惡言中傷,栽贓陷害,都不能損壞其名譽。
上一篇:佛語禪心的文案今年最潮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