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蛤蟆打呵欠——口開得太大】(歇)本指嘴張得很大,轉指人太貪心,要價太高。常含譏諷意味。
【第2句】:來到花樹下,必是采花人
【第3句】:做做力出,縮縮病出。
【第4句】:【給臉上貼金】見“往臉上貼金”。
【第5句】:【丑婦家中寶】(諺)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會惹是生非,招致麻煩。指娶妻應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寶。薄地:貧瘠的田地,薄地無人爭,故稱一寶。 丑是家中寶,可喜惹煩惱。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愛。
【第6句】:【天下人管天下事】(諺)人世間的事情,就該由人世間的人去管。指對社會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人人都有權過問,有權管理。
【第7句】:【算老帳】(慣)指清算已經過去的恩怨、錯誤。 也作算舊賬。 算陳年舊帳。
【第8句】:【春雨貴如油】(諺)指春天的雨水,對農田就如膏油一樣貴重。
【第9句】:寺廟謂佛寺。如《晉書·佛圖澄傳》說:“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競相出家。”印度的佛寺原有兩種:一種名僧伽藍摩(Sangharama),略稱伽藍,指出家人共住修行的園林、道場。另一種名阿蘭若(Aranya),意為空閑處,系供一人或兩三人隱居修行的簡陋處。中國漢地建佛寺,始于漢末洛陽的白馬寺。“寺”原為占代官舍、衙署之稱。漢明帝時,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至洛陽,舍于鴻臚寺,后因以稱第一座佛寺為“白馬寺”。至于“廟”,原為宗廟,系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后亦用于稱佛寺。如巴金《砂丁》:“前面遠遠地有一座高大的廟宇。”在宋代,大的稱為“寺”,小的稱為“院”,到近代,又分為兩類:大的稱為“十方叢林”,小的稱為“子孫廟”、“小廟”:俗語中一般把“寺”和“廟”連稱為“寺廟”,也稱為“寺院”。如孫犁《關于鐵木前傳的通信》:“徒步走到那里,在寺院聽一整夜的佛號,她們也跟著念。”
【第10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諺)三:多的約數。指井多淘上幾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幾位師傅學習,就能博取眾長,學到高超的技藝。
【第11句】:流通《最勝王經》卷三:“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的傳播暢通無阻。《十地義記》卷一:“傳布名流,無壅日通。”多指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阻塞。佛經巾最后一部分稱“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處所稱“法物流通處”。俗語中亦以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
【第12句】:【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爹娘】(諺)兒女沒了,還可再生養;父母沒了,就無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品德,寧可舍后代,不可無父母。
【第13句】:【面善心不善】(慣)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內心卻狠毒。
【第14句】:【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長輩撫養小孩,小孩長大后再贍養 老人。或說:我養你牙長,你養我牙落。臺灣梁實秋《雅舍 小品三集》:“其實‘養兒防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的觀 念,現代人早已不再堅持。”
【第15句】:【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諺)石(dan):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濟及時,別人把你當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濟不當,別人反而對你懷恨在心。指救濟人只可救濟窘困,長期救濟,恩反成仇。
【第16句】:【肩膀頭子扛著一張嘴】(慣)指只知道吃。
【第17句】:【蛤蟆、促織兒,都是一鍬土上人】(諺)促織兒: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動著的。指地位相同、命運相連的苦命人,理應相互關照。
【第18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
【第19句】:【菩薩腳下開鋪——伴神享福】(歇)菩薩:泛指佛和某些神。比喻借助別人得到某種好處。
【第20句】: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第21句】:【西方不亮東方亮】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22句】:【同心結】“同心結”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為永結同心。那么,“同心結”源于何時呢? “同心結”源于《詩源》里的一個故事:文胄與相鄰的女子姜氏相愛,文胄送給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開箱子,用雙針穿上連理線,織成同心結回贈文胄。縷縷絲線織進無限情思,從此“同心結”成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結”是用兩股彩繩或彩帶,綰成連環回文樣式再抽緊而成,因其形態是兩股彩繩交相盤于“結”的中心,代表著男女愛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有真實記載的首見于南北朝。南齊歌妓蘇小小作《西陵歌》說到了“同心結”:“妾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詩中也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的記述,可見,從歌妓到最高統治者,都知道這種表示愛情的信物了。 如今,男女青年仍舊對“同心結”情由所鐘,一旦成為定情之物,則永久珍藏,以作紀念。現代人還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作為束發的帶飾、腰帶的結飾、身上的佩飾,此形影不離。
【第23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寶】(諺)指人只肯動手、不肯動腦,也就只能長得大手大腳,從事粗笨的體力勞動;勤學習善用腦的人,手腳靈巧,能創造價值大的物質財富。
【第24句】:【上氣不接下氣】(慣)形容呼吸急促或喘不上氣來。 也作上氣兒接不著下氣兒。 上氣接不上下氣。
【第25句】:【家常飯,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諺)家常飯吃得飽,粗布衣穿著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熱知冷,體貼入微。指不要羨慕山珍海味,不要貪圖綾羅綢緞,更不要眼熱那些妖艷的女色。 也作“家常飯,粗布衣,知熱知冷結發妻”。結發妻:原配妻。I
【第26句】:【看著魚兒下罩】 釋義:比喻看準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頓給崔骨碌:“聽說張金龍常到你們這兒來,要是有機會,把這個鐵桿漢奸—塊兒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著魚兒下罩,你瞧著辦吧!”
【第27句】:龍王民間把他當作司雨之神,傳說中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為其灌沐。龍王在梵語巾是Nagarajah的音澤(那伽羅惹),為龍中威德特勝者,系對其眷屬而稱為“王”。《法華經·序品》巾舉出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義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八大龍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則舉出七龍王。謂諸龍王能興云布雨,令眾生之煩惱消滅。西晉竺法護譯有《海龍王經》,謂佛在靈鷲山說法時,海龍王率眾來聽法,生歡喜心,禮請佛至海底龍宮。佛坐獅子座上,宣說妙法,化導龍眾。巾國民間關于“海龍王”的神話傳說,顯然是受了佛經影響而有的。唐代谷神子《博異志·許漢陽》記載“海龍王諸女及姨妹六L:人過歸洞庭”。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孫悟空到海底龍宮向海龍王借寶的故事。相傳龍宮多藏寶物,故浙中民諺有“海龍王豈少寶”之說,比喻豪富者應有盡有。見清代翟灝《通俗編·禽魚》。
【第28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慣)指人雖窮而有志氣,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第29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慣)1形容知識豐富,通曉古今。
【第30句】:【母豬不大,牌子不小】(慣)諷刺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第31句】:【好馬須得配好鞍】(諺)指有了好馬,還得有好鞍搭配。泛指事物的主體好了,還得有好的陪襯才顯得諧調。 也作“馬好還得鞍子配”。
【第32句】:【嘴上有門,肚里有牙】(慣)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點兒也不露出來。
【第33句】: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第34句】:【烏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釋義:鳥快死了,嗚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說出來的話是善良而有價值的。 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第35句】:【二百五】俗語中常用“二百五”形容有些傻氣、言行莽撞的人。它源出多頭。 一說來自懸賞緝兇。戰國時期,身披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非常憤怒,要給蘇秦報仇雪恨,可一時又拿不住兇手。于是想出一妙計,使人將蘇秦的首級懸于城門,出告示云:“蘇秦是個大內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告示一出,立馬有四條漢子到宮中聲稱:“我等殺了大奸蘇秦。”齊王問有何憑據。各人都慌編了一套理由,急于領賞。齊王說:“果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如何使得?”眾答:“我們算過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斬了!” 二說來自銀兩。舊時銀子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為半封,諧音“半瘋”,故而對于不通事理、言行魯莽的人稱為“二百五”。 三說來自古幣銅錢。宋元時期,市井言某人裝瘋賣傻日“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于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凡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后遂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后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干脆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 四說來自官員儀仗。唐朝長安的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兩員,但長安百姓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桿子”。今天,“二百五”與“二桿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五說來自賭博。舊時賭具“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的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 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第36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銹】(諺)比喻人必須經常運動,才能保持健康。
【第37句】:【順竿兒爬】(慣)比喻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行事。 也作順桿子往上爬。 順梯子往上爬。
【第38句】:【 無病一身輕,有子萬事足】沒有疾病,可以自由活動;有兒 子繼承,不需要再操心。明代《今古奇觀》:“今你壽近七十, 前路幾何?并無子息。常言道:無病一身輕,有子萬事足。”
【第39句】:【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諺)指長期窗下苦讀無人過問,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揚天下。
【第40句】:【長蟲鉆竹簡——死不轉彎】(歇)本指蛇鉆進竹筒后身體不能轉彎,轉以形容人固執,死不改變主意。
【第41句】:人美在心,話美在真
【第42句】:人有志,竹有節。
【第43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44句】:【狐貍再狡猾,狐皮還是經常出售的】(諺)狐貍無論怎樣狡猾,也逃不脫身死皮售的命運。比喻邪不勝正,邪惡者終歸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第45句】:【心病還從心上醫】(諺)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還得從心理上、精神上找出原因加以調理。 也作心病還須心上醫。 心病終須心藥治。 心病要用心藥醫。
【第46句】:【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 釋義:不聽老年人的話,橫禍就會到來。因為年老人閱歷廣,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話是經驗之談。 例句:這可好,鬧出毛病來沒有?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這簡直把祁家的臉丟透了。
【第47句】:【蒸了鍋里的氣,跑了甑里的氣】(慣)蒸氣:“爭氣”的諧音,指發憤圖強,爭取光榮。甑:蒸食物的炊具。比喻在某方面爭得了榮譽,卻在另一方面丟了面子。
【第48句】:【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 例句:“滿牛哥!我們相好了幾年……若是從小算起,我們就是相好了十幾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來責怪你的,也不是來哀求你的!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第49句】:【樹高招風】 釋義:比喻目標大了易招致別人的嫉妒反對。 例句:問日:“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日:“潭深魚聚。”悟日:“見后如何?”師日:“樹高招風。”
【第50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第51句】:【牽牛要牽牛鼻子】 釋義:做事要抓住關鍵。 例句:“牽牛要牽牛鼻子,……先從他李春山頭上戳開!”
【第52句】:人有失足,馬有失蹄
【第53句】:廣結善緣“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視“緣”,即事物彼此間的聯系和影響。“緣”有“塵緣”、“惡緣”和“善緣”等。佛家主張“廣結善緣”,如修習佛法、結交善友、利益眾生等,以為將來得度的因緣。“廣結善緣”亦簡稱結緣、有緣。隋代智顗《法華經文句》卷二謂:“結緣者……過去根淺,復漏污雜,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此名結緣眾。”如代梁簡文帝《相官寺碑》:“皇太子蕭緯,自昔藩邸,便結善緣。”即指學佛。又如唐代司空圖《贈信美寺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指與僧人結交。
【第54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蝕本
【第55句】:【把眼淚往肚里咽】 釋義:有苦說不出來或不愿說出來。 例句: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她裝著若無其事,把淚水往肚里咽,只是在眼前無人時,才咬著嘴唇無聲地哭一陣。
【第56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諺)做事能有個良好的開頭,成功就有一半的把握。指凡事打好基礎很重要.沒好基礎就難開展,有好基礎就會順利進行。
【第57句】:【肩不動,膀不搖】(慣)形容什么也不干。
【第58句】:【父子無隔宿之仇】 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第59句】:【兵不厭詐】 釋義:用兵作戰時可以用欺詐的策略和方法迷惑敵人。 例句:難道你不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嗎?我軍虛虛實實,所以使你們的指揮官無所適從,吃了敗仗。
【第60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61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62句】:【狗顛屁股垂兒】(慣)屁股垂兒:指尾巴。狗搖著尾巴跑。形容人急于討好、獻殷勤的樣子。
【第63句】:【一號藤子結一號瓜】 釋義:有什么樣的家庭,就出什么樣的子女。 例句:“你不曉得這妹子的根基嗎?一號藤子結一號瓜,沒得錯的。”
【第64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65句】:【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諺)更(geng):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個更次,每更兩小時。人在歡快中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在寂寞無聊中會覺得時間過得慢。指時間過得快慢和人的情緒有關。 也作歡樂嫌夜短,愁苦恨更長。 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
【第66句】:【手續】“手續”一詞當與密教有關,多見密宗儀軌的鈔本。密法的修持,最重視“次第(猶言程序)。每一種修持方法,都有加行、正行、后行,這就是“次第”。藏傳密法還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光明次第”、“大圓滿次第”,標明修持的階梯,密乘強調“漸修”,必須循序漸進,不得躐等,次第極嚴,違反這種次第,謂之“違三昧耶(猶違戒)”。在每一個“次第”中,動作次序,謂為“手續”。如密法抄本中常有“其手續更問”一類字句。可以這么說,小次第即“手續”,而大手續即“次第”。“續”有繼續、相斷之義。密法修持重視“三密相應”。其中“身密”即結手印。手印中的后續動作,亦名“手續”。可見“手續”確與密宗儀軌的傳承有關,然而在經綸方面的出處和依據,尚待查考。密宗在唐代傳入中國。不久,即由日本留學僧空海和最澄分別將密法帶回日本。形成空海(弘法大師)所傳“東密”和最澄(傳教大師)所傳“臺密”兩大系統。“手續”一詞,當隨密法的流行而普及的。今查各類日語辭典,均收有“手続”(即手續)一詞。“手續”在中國古籍中查無用例,應是近代從日語中轉化而來的,《中華大字典》“手續”條說:“手續,日本謂行事之次敘也。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均謂手續法。我國近作‘程序’。”這就是“手續”的語詞義。例如巴金《新生·五月二十六日》:“為什么不用逮捕的手續,卻用這綁票的行為?”(吳明)
【第67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68句】:【—娘生九等】同一母親所生子女差別很大。類似的:龍 生九種,種種各別。柳青《創業史》:“一娘生九等,十個指頭 不一般齊!一個地里長出來的糧食,就能粒粒都一樣嗎?”
【第69句】:【過五關斬六將】 釋義:《三國演義》記載:蜀國大將關羽連闖了東嶺關等五個關口,殺掉了不許他通過的守將孔秀等六人。比喻過去值得驕傲和稱贊的英雄業績。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難。 例句:席間談話大都是追溯往事,三個人凈說“過五關斬六將”的光彩事,對他們互相傾軋、不歡離別的丑行只字不談。
【第70句】:打空拳費力,說空話勞神。
【第71句】:【揣著元寶跳并——舍命不舍財】見“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第72句】:【放虎歸山,必成大害】(諺)比喻放走強敵,必定會帶來難以估料的后患。 也作放虎歸山,自留禍根。 放虎歸山,終是后患。
【第73句】:【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 釋義:比喻不僅要有決心,還要有真實本領。 例句:當然,對待困難僅僅不怕是不夠的,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我們必須正視它,必須一個一個加以解決。
【第74句】:【人面虎狼心】(慣)形容人外表慈善,內心兇狠。
【第75句】:【肚子里長牙】(慣)比喻心中暗暗立下大志。
【第76句】:寧養頑子,莫養呆子。
【第77句】: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中國民間多把死和地獄、閻王聯系在一起。原來,中國古代便有死人黃泉、陰間的說法。泰山、豐都都是民間熟悉的陰曹地府,東岳大帝為百鬼之主,豐都大帝為幽冥之王。佛經傳人后,關于地獄的詳盡描繪大大豐富了“鬼世界”的內容。通過俗講(變文)、壁畫(變相)和通俗小說等的傳播,地獄、閻王等說法深入民間,并和中國原有的傳說糅合在一起。其實,按佛教“六道輪回”的說法,人死了未必都人地獄,只有犯“五逆十惡”的人才會入地獄。俗語“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國民間舊時“死生有命”的觀點,謂人的壽數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間還傳說,閻羅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許宣)折身便回來長橋堍下,自言自語道:‘時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著一湖清水,卻待要跳。正是: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此俗語的變式很多,再舉兩例:如《濟公全傳》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沒死了,是還有兩天罪沒受完呢。這真是閻王注定i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又如劉行《太行風云》二:“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閻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雞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誰知道?這都是命里定的。”
【第78句】:后來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遺骨。如《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見火巾一道青炯,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
【第79句】:【沙鍋砸蒜——全砸到底】(歇)比喻徹底失敗。
【第80句】:道我過者是我師
【第81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慣)指沒人疼愛或喜歡。
【第82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83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 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 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84句】:【只比葫蘆多個嘴】(慣)形容人不愛說話。
【第85句】:【香花供養】香和花均為常用的供佛之物,謂之“香花供養”。如《法華經·序品》謂:“有香華伎樂,常以供養。”香的品種極多,如檀香、涂香、末香、丸香、棒香、線香等。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謂:“經(指《賢愚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又佛說法時,諸天散花如雨,以為祥瑞。此外《過去現在因果經》中又有“借花獻佛”的故事。“香花供養”的用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后亦用以指對有大恩德的人至誠相謝。如《聊齋志異·鐘生》:“某誠不足稱好逑,然家門幸不辱寞。倘得再生,香花供養有日耳。”(李明權)
【第86句】:【上山八條路,下山路八條】(諺)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來的路。常比喻有多少問題,就會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不著發愁。
【第87句】:【青蛙跳井——撲咚】見“蛤蟆跳井——撲通”。
【第88句】:【門里出身,自會三分】(諺)門里:專業行當。從一個專業行當里出身的,耳濡目染,經見多了,對本行的技藝,自然就懂得一些。指環境會對人產生影響。 也作“門里出生,自帶三分”。
【第89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90句】:【長不過五月,短不過十月】(諺)長:此處指白晝天長。指農歷的五月,白晝天最長;農歷的十月,白晝天最短。 也作“長五月,短十月”。
【第91句】:【把好心眼掛在鼻子上——專為別人看】(歇)指假裝出一副好心腸,在人前顯示。
【第92句】:窮莫失志,富莫癲狂。
【第93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
【第94句】:【警察打他爹——公事公辦】(歇)指公家的事按公家規定的章程辦理,不徇私情。
【第95句】:【叫親了的娘,住親了的房】(諺)親娘越叫越親近,房子越住越親切。泛指人與人或人與物相伴時間長了,自然增長感情。
【第96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釋義:遇到怪異之事,不理會它,它自己就會消失。 例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
【第97句】:【受熬煎】(慣)指倍受折磨。 也作“受煎熬”。
【第98句】:【傻瓜】人們把愚蠢的人稱為“傻瓜”,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瓜本沒有傻與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左傳》記載:范宣子對晉國國君說:“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離于瓜州。”意思是說,姜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嶺一帶。后來人們把聚居在瓜州的這些姓姜的人稱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誠實講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勞,每當受雇于人時,他們總是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干,從不偷懶。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呆傻,又因他們是“瓜子族”,所以稱他們是“傻瓜”或“瓜子”。 清代《仁恕堂筆記》有記載:“甘州(今甘肅)人謂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這樣產生了。
【第99句】:【魚不進網,妻不養子】(慣)養:生。比喻事事不順心。
上一篇:佛性文案-佛家經典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