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卻很難相信陌生人,當然也有人連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都無法做到百分百的相信。因為太多生活經驗告誡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
【第2句】:【禪心佛語】所以,為什么說佛法是無邊無際的呢?因為他想的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地球,而是所有法界眾生,無邊無際的眾生;他的目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非常的長遠,所以它是無邊無際,這叫佛法無量。心量放得開闊,心態無邊無際,目光放得長遠,目光無邊無際,這叫佛法無量。
【第3句】:【關于清心的禪語】每一段愛情,都會從激情走向平淡。開始時電擊般的興奮和癡情,慢慢變得溫和平靜,少了沖動,開始覺察心中人的缺點,也會為失去新鮮感而煩躁不安。其實,愛,不過是在繁華落盡后留在身邊的那一個。只是,你愿意與誰一起去看那細水長流!
【第4句】: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就是努力提起和放下。要提得起平和謙讓的恭敬,放得下傲慢自大的偏見;提得起知足感恩的心態,放得下驕奢淫逸的折騰;提得起人生正能量的精進,放得下得過且過的懈怠;提得起慈悲喜舍的善良,放得下名聞利養的貪念;提得起生之為人的責任,放得下諸相實有的執著。
【第5句】:【佛法四個字】一是緣:世間萬物皆有緣,緣是機遇,緣是達觀。二是空:四大皆空,空是境界,看破紅塵,放眼世界;空是智慧,包容寬恕,虛懷若谷,海納百川。三是悟:悟為慧根,啟發心智,世事洞明皆學問。四是善:心懷悲憫,心存感恩,積善行,幫助別人。
【第6句】:【佛心禪語】其實你把功德全部給別人的愿望,實際上你是在給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億倍大的功德。同樣的,你把眾生的種種問題都拿到自己這邊來,你就變成擁有十億倍的快樂。這就是為什么前一節課我引用寂天菩薩的話:“菩提心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第7句】:人的煩惱,都是因為有愛。有了愛又產生恨,有了愛也可能帶來空虛的感覺以及無法避免的壓力。這是因為在“小愛”的煩惱中擺脫不出來,若真的要能“解脫自在”,就必須把愛的心門再打開一點。能夠發揮“大愛”的精神,就比較不會被“小愛”的執著束縛住,因而造成人生的痛苦。透徹的大愛,才是有愛的心。
【第8句】:【禪心佛語】檢驗修行是否進步的標準,是看對因果是否越來越深信,煩惱是否越來越輕,對他人的感恩心和慈悲心是否越來越強,行善的力量是不是越來越足。不要貪求感應,以免走入誤區。
【第9句】:【禪心佛語】快樂,是人的思想處于愉悅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要想得到快樂,我們必須要培養一種樂觀的生活習慣,要想讓快樂與自己相伴,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頭腦中一些消極思維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
【第10句】:【禪語人生】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幫助你揚起前進的風帆;信念的偉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喚你鼓起生活的勇氣。信念,是蘊藏在心中的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信念,是保證一生追求目標成功的內在驅動力。信念的最大價值是支撐人對美好事物孜孜以求。堅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謝的玫瑰。
【第11句】: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人涅槃,是為宴坐。《維摩經》卷上,弟子品
【第12句】:【禪語人生】眼睛純凈,就能看到真的東西;心靈純凈,就能聽到真的聲音。惜緣、惜愛、惜情、惜己,凡事不求十分完美,差不多就行。欲望過多總會累心,越是看重的東西,往往越是成為牽制你的繩索。心要寧靜更要淡泊,淡泊才能做個真我。人之容顏在于心態,心態隨和,容顏才能舒展。
【第13句】:發大菩提,生真信愿,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印光法師文鈔·與昊璧華書》
【第14句】:【禪心佛語】人生苦短,沒必要和生活過于計較,也沒必要過于看重利弊得失。你越在乎,就會在得失之間徘徊越久;如果你看淡了、心寬了,那些所謂的得失也不過如此。寬容是一種理性,體現出一個人的休養和氣度。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懂得寬容的人,也就懂得了快樂。
【第15句】:貧窮時渴望財富,孤寂時渴望愛情,年老時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戀生命。痛苦伴隨歡樂,健康與疾病并行。如同有朝陽的升起,就有夕陽的落下;有天上的月圓,人間就注定有月半。聚散離合,憂患得失,全是一念之間。
【第16句】:了凡先生雖然精通易經數術,但他卻一再強調說術只是一種形式,而道卻能給人以真正的啟迪。他希望我們能將“了凡因語”的理論傳播四方,讓更多的人受益。
【第17句】:【佛家禪語】很多人都想成就,卻往往不能如愿以償。今仍然沒有獲得成就,并不是意味著我們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與私心阻礙了內在潛能的展現。大會阻礙獲得解脫,私心會阻礙證得佛果。
【第18句】:【禪語人生】心素如簡,人淡如茶。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不會使觀者癡迷,不會使賞者沉淪,更不會使戀者瘋狂。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順其自然。
【第19句】:人生需要一種素質,那就是淡定。生活的高低起伏,重心從來就不穩,甚至是讓人非常緊張。一個人的胸懷寬闊,是自己命運的一種善待。生活的負累,心頭的糾結,才是對生活最大的傷害。不是秋風管閑事,紅了楓葉,白了人頭。——延參法師
【第20句】:生活不要鉆牛角尖,有一位禪師寫下兩句話讓弟子參悟,綿綿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很多弟子猜測紛紛,可能一人打傘行,可能一人在屋檐,可能就是雷陣雨,可能了許多可能。其實真正的答案,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挨了淋嗎。
【第21句】:我喜歡這樣的人生狀態:在孤獨中冥思,在喧鬧中獲證,如此循環往復,修身、凈心、煉性。出乎平凡,人乎修遠,與高山比德行,與大海賽胸襟,與天空競博愛。短暫的一生,因為這樣的狀態難得,所以我要清平,所以我必須做行者。
【第22句】:【禪心佛語】菩薩為大施主,一切財物,等施眾生而無悔。不望果報,不求名譬,不求生勝處,不求利養,但欲救護一切眾生,欲攝取饒益眾生,欲學諸佛本行,欲受持諸佛本行,欲顯現諸佛本行;欲使一切,離苦得樂。
【第23句】:【禪語人生】在我們周圍,總會有一些弱者。而對于弱者,我們往往報以憐憫之心。其實,弱者最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平等。如果你想要幫助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平等地和他們交往。
【第24句】:【禪語人生】修行,不在生活外,正在生活中,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往坐臥,舉目揚眉之間。馬祖云說:善惡事上不滯,即是修行。意思是說在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和煩惱當中,我們的心能自然自在,心平氣和,就是禪的修行。
【第25句】:【禪心佛語】古來梵剎皆因法而立,以道為尊,而今,天下名剎商占多,名山古剎很少有不被旅游經濟綁架的。先是高額的景區門票,再是明目張膽的假功德箱,然后是名目繁多的消費項目。幾刀下來,大眾的信仰,佛門的清譽,早已不堪蹂躪。
【第26句】:紅塵紛擾,俗世喧囂,人生腳步匆匆,求索漫漫,于是,累了,倦了,每個人都不約而同的渴望一份寧馨,向往一片恬靜。我亦傾心于這樣的時光,素心淡淡,一茶,一書,一筆,用文字腌制心情。一座城,一人靜,于浮世清歡里細煮光陰,在得失榮辱中點綴流年。
【第27句】:【佛家禪語】從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與名聞利養,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是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的。為心的力量是無限的,欲望也是沒有限制的,因此對于物質的貪欲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
【第28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雖能一時得志,但罪惡會陪伴他的一生,還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責罰和別人的責罰,這便是惡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做了虧心事,自然心難安穩。佛說:不必非要把惡事做出來才是惡,只要起心起惡也是惡,無愧于心,心自安。
【第29句】:【佛家經典禪語】恒文雅和:心要寬,胸懷要闊,內心世界像天空一樣晴朗,像海洋一樣寬廣。嫉妒、狹隘、自私。這些人性的弱點,其實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虐待,一種侮辱。看不開,想不透,對他人抱有成見,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覺,這些本身就像浮云一樣來去無蹤,一種虛幻。
【第30句】:【人心禪語】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財富的豐厚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增加揚善的擔當;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率眾前行;力量的強悍不是為了欺壓弱小,而是為了自由的呼吸;一個人有了能量,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
【第31句】:有些人因為好懶成性,不為正事忙,反而惹是生非,喜歡計較某人做得少、某人做得不好。像這種地道的凡夫,忽視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不肯善用寶貴的生命功能,常沉迷于人我、利欲、是非之中,實在是可憐又可悲的人生!
【第32句】:我們在生活中煩躁易怒、牢騷滿腹,那就說明自己的心不夠沉靜,就像一潭渾濁的水,隨便一件事情都能攪動心中的不滿。一個人如果心量狹小,痛苦就會如影隨形。要想心靈沉靜,就要學會寬容。寬容別人,也是善待自己。寬容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擁有寬容的心,才會擁有更多的幸福。眼界有多寬,心才會有多寬。
【第33句】:【禪心佛語】看到人家富貴,不要羨慕,多做好事,莫問前程。他人的富貴不是現生的,而是前生修來的。發財了之后,他的財用來幫助別人,來生才受這個報。你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成功,就說明你的前生善業很重。佛教一切都講因緣,就是三世因緣,過去,現在,未來。因緣本身就是因果。
【第34句】:出家的人不一定是真菩薩,在家的真菩薩也不在少數。《金剛經》里,佛以自己的日常生活示現我們,出家人持缽化緣為生,沒有私藏。由此觀之,區別現在出家人是否真修行,看這個出家人是否有私人存款,或許是一個好辦法。
【第35句】:【禪心佛語】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所謂定力,就是定心。心靜了,生活自然也就安穩了,人生自然也就安定了。反之,如果不能保持的內心的寧靜,就會被情緒所控制,稍不注意就可能誤入歧途、貽誤終生。所以,以其郁郁寡歡埋怨命運,不如清清靜靜閑坐修心。
【第36句】:【佛語禪心】你可以做捐助千萬元的善事,但不能證明你能夠一輩子做善事。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甚至在一段時間持續做善事都容易做到,難的是你一輩子都做善事。我們怎樣才能一輩子持續做善事呢?必須把善的種子種到你的心田,而把善種播入心田之道就是孝道。
【第3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旅途,我們終無法將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有些守候在時光里風干成記憶,有些繁華轉瞬成云煙。熙熙攘攘的紅塵,我們含淚學會了邊走邊忘。曾經受過的傷已是尋常;曾經動過的情已記心房;曾經相識過的人,是否還是舊模樣?時光如水,總是無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第38句】: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經過煩惱與辛苦,那些悲觀和失落,總是很難逃避,生命的旅程沒有負擔這些負面情緒的義務,更何況它們對生活帶來摧毀的影響,提醒自己一句話,生活不能伴隨負面情緒,如果是逆境,那么只能去超越。
【第39句】:【禪語人生】有人去向廣欽老和尚告狀,哭著說某人說話刺激他。老和尚聽了就教訓他說:俗氣,沒脫俗—俗人才會感覺是別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標就是要修正自己心念行為。人家如果說我們不好,就是在幫助我們改進修行,就是送西方極樂世界的錢來給我們賺。結果,人家送西方錢給你賺,你不會賺。
【第40句】:【佛心禪語】一個人是詩,兩個人是畫。世間至美的風景,或許終究需要有人相陪,縱是有傷害和辜負,亦當無悔。約好了,一起將風景看透,約好了,陪你細水長流。——《相逢如初見,回首是一生》
【第41句】:【生活感悟】佛說:世界上誰最富有,誰最貧窮呢?家里有媽媽在,這叫做富。媽不在,叫做窮。媽在的時候,叫做日中,媽媽不在了,叫做日落。媽在時,叫做月明,媽媽不在了,叫做黑夜。以大家要好好孝養父母,這和供養佛的福德是一樣,沒有差別的。
【第42句】:金錢只是一種增進幸福的工具,賺得快樂,花得快樂,才能體現金錢的價值;假設賺得痛苦,花得痛苦,到頭來還沒有一個好名聲,被人輕視嘲罵,那又何必對金錢孜孜以求呢?不如恬淡一點,做本分事,賺本分錢,過本分日子,這樣反倒能盡享金錢帶來的幸福。
【第43句】:【禪語人生】知,右邊是口,左邊是一支箭,只有了解信息,掌握規律,才能像射出的箭那樣脫口而出。缺,本意是罐子被打破,引申為欠缺和遺憾,是圓滿的反義詞。
【第44句】:人生來往相逢間,不管是聚還是散,總是前緣,多一點呵護與善待、寬恕與諒解,放過往事,總是向前,誰也不是命運的敗家子,每一份善念都是福田,多一點和氣,多一點柔軟,這一趟生命,還需自己憐惜。
【第45句】:信仰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人,總不能因為摔了一次跟頭就不走路了。那個看著你每次摔跟頭,扶你起來,給你拍土的人,給你揉揉的人,又能陪你一塊兒說笑著接著往下走的人,就是親人。人生苦短,用心生活。跑得再快,也快不過時間;走得再慢,時間也不會催促。
【第46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三萬哲理:一、讀萬卷書:讀哲學書,可培養大氣;讀專業書,可培養才氣;讀休閑書,可培養靈氣。二、行萬里路:行旅游之路,可擴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擴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擴大胸界。三、聽萬人言:聽苦難之言,可磨礪意志;聽幽默之言,可磨礪情志;聽褒貶之言,可磨礪心志。
【第47句】:【禪心佛語】“我們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從生到死,我們彼此相連,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我們每一次做惡,每一次行善,都孕育著我們的未來。。”“信仰、恐懼和愛,這些都決定著我們人生的走向。這些能量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存在,并在我們死后一直延續。”感人至深,并引人深思。
【第48句】:“壁立干仞,無欲則剛”,布施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心讓人更加柔韌,堅韌是一種特質,像水一樣,刀劍斬不斷,繩索縛不住,牢籠困不得,而水滴卻能穿石。
【第49句】:【禪心佛語】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凈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上一篇:朋友圈文案佛語,句句精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