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彌陀滅除我們的貪嗔煩惱,是用釜底抽薪的方式;薪火雖去,鍋還是熱的,水還是燙的。凡夫生死薪火雖滅,現世煩惱依然。
【第2句】:【佛家禪語】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與快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愿意去播撒幸福與快樂的種子——斷惡行善。以多數人越找求幸福與快樂,越會適得其反。就是生死永無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無窮無盡的理由。
【第3句】:律身唯廉為宜,處世以誠為尚。買不來有錢在,賣不出有貨在。民為衣食父母,官是人民公仆。明珠生于老蚌,猛龍藏在深潭。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男人應有骨氣,女人要有魅力。能領千軍萬馬,不干文藝雜耍。
【第4句】: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忙碌工作了一天或者心情不順時,總會想到在溫暖的家中已經有人為我們沏好了一杯熱茶;當我們奔波在外身心俱疲時,總會想到冬夜家中那一盞守望的燈火。
【第5句】:心靈禪語:修行是完善自己,寬容別人。人生的痛苦,一部分在于自己的缺憾,一部分在于看不慣別人。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
【第6句】:明白真理,但未有去實踐真理、真理對你也毫無意義。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事情、說出來也沒底氣、口頭禪終將無法感同身受。
【第7句】:在活法上,我堅持尋找心中最感舒適的一種。我深信,這樣做的人就是得到上帝優厚天賦的人。智慧的人,永遠不會活在別人的嘴里,或者眼里。
【第8句】:【禪心佛語】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么每一個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第9句】:【禪語人生】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第10句】:我們越時常想著沉重的負擔,就越會覺得負擔越沉重。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把心思轉移一下,不再時時關注身上的負擔,就會忽視了它的存在,從而使自己變得輕松。
【第11句】:【禪語人生】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第12句】:【禪心佛語】人生是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他就是不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
【第13句】:禪宗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平常心,但世上卻很少有人能體會到真正的平常心。其實,一味苦修苦坐,執著于形式,是凡夫俗子的境界,只是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只有內心安寧不被世事所迷惑,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第14句】:【佛心禪語】把石頭丟進大河,河水并不受到影響,有信仰的人,若因別人的惡評而心亂,他就不是大河,而只是水塘。
【第15句】:【禪心佛語】但請千萬牢記,念頭只是諸多因素與短暫機緣和合的歷程。無論念頭好壞,都沒有具體的存在。只要一個念頭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無力產生第二念,“迷妄之鏈”將在當下停住。
【第16句】:【禪語人生】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該放下時就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于你的快樂和幸福。
【第17句】:【圣經文案】364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后8:9)
【第18句】:心靈禪語:人間所有的風雨瀟瀟,不過是因塵心未了。當明白自己也如塵埃般,終是一回過客,那就會在所有的不平凡背后,懂得平凡的意義。
【第19句】: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舉止中不離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修德。
【第20句】:翻閱時光畫卷,春,活潑,有風,萬物復蘇;夏,明媚,有暖,千絲萬縷;秋,靜美,有韻,水色闌珊;而冬,純潔,有雪,素衣白裳,透著靈性,透著孤獨,透著靜美,如一只白狐,蒼茫大地,修行,不聞喧囂,只攜禪意在心。
【第21句】:人生的苦樂,不在于遇到多少事,而在于心里裝著多少事!清空心里的陰霾,心凈才能心靜,心靜才能自在、自安。
【第22句】:花無語,香如故。四季,依然流轉如風。穿過流年的罅隙,將自己,安放在深念的文字里。看一段不期的重逢,書一筆美麗的水墨煙云。念,亦深,亦淺。情,不遠,不近。紅塵內外,人如舊,緣如流。
【第23句】:【佛語悟道】風吹動時心就會像樹一樣地擺動,云生成時本性就會像塵土一樣揚起,如果總是想弄明白現實中的這些事情,反而會不明白本來的自我。
【第24句】:【禪心佛語】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么,什么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
【第25句】:【禪語人生】執著若未從實相上去磨煉是難能成就的;一切法若是理論而未去實際磨煉、體會,也只是空談而已,如何悟后起修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26句】:【禪心佛語】六和文化:勢不可使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分必斷;規矩不可行盡——若將規矩行盡,會予人麻煩;好話不可說盡——好話若說盡,則流于平淡。
【第27句】:【禪心佛語】人通常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發現自己曾經擁有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墒牵サ囊呀浭?,不會再擁有。
【第28句】:卷語丹青已逐歲月失色,字典里暖情愜意的遺跡再也找不回歡欣。理智告訴我感情只能記載過去,可情欲卻無法跨越思念的鴻溝。愛情失去了你,夢也沒有了次序,不知何時才能恢復禪心,將你從思念中撣去。
【第29句】:“將心比心”的意思是說,用自己的心衡量別人的心,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皩⑿谋刃摹本褪且鲃芋w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第30句】: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怎樣欣賞生活的美麗?佛日: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華嚴經》
【第31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太多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想要活成“別人那樣”,而不是活成“自己這樣”。你若和別人攀比,就會變得不自在。
【第32句】:【佛心禪語】其實人生需要很少很少,一杯水,一碗飯,一句我愛你。但是這杯水,他希望是那個愛他的人端給他的,那碗飯他希望是愛他那個人給他做的,那句我愛你他希望是那個愛他那人親口
【第33句】:【禪心佛語】紅塵中,許多人喪失了甘于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和感激真摯的收獲與擁有,不再有一顆豐盈的心。豈知,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淡,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第34句】:我喜歡這光陰里的人或者事,滾滾紅塵,人講人緣,物講物緣,緣來緣去,我已經知道,那屬于我的,都將是好光陰,即使悲欣交集,我亦會珍惜。
【第35句】: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舍。善人行善,從樂人樂,從明人明;惡人行惡,從苦人苦,從冥入冥。《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第36句】:【禪心佛語】其實人何嘗不是這樣?赤條條來到人間,又兩手空空前往后世,曾經擁有的一切都不得不留在身后。
【第37句】:秋風颯颯,點紅葉于玉階。秋云飛飛,變白衣于蒼漢。秋露垂垂,人物同沽沆瀣。秋月皓皓,山河盡入玻璃。諸人當此之際,切不得作境會,亦不得作心會,亦不得作道會。——《鼓山文案》
【第38句】: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四分律》卷四十一
【第39句】:【經典佛語】在別人把你當英雄的時候,你千萬別把自己當英雄。如果你真把自己當英雄,那么你就真的離死亡不遠了.
【第40句】:不攀不比,心淡然;不怒不嗔,心隨和。不艾,不怨,心坦然。生活,有苦樂,人生,有起落。學會揮袖從容。樂觀,那不是沒煩惱,而是要懂得知足;人生無完美,曲折亦風景,看開,想通,就是完美。
【第41句】:【禪語人生】一邊是誠摯的敬畏,一邊是放肆的摧毀。兩岸人文環境的差別,在對待玄奘大師的態度上正可見一斑。
【第42句】:不吝嗇,不期待,不追悔,行者的人生“三不”原則。不吝嗇付出,能付出說明我有;不期待回報,回報不應該成為付出的附加條件;不追悔曾經,過去的不會重來,走好現在和未來的路才是關鍵。
【第43句】:信念,是蘊藏在心中的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堅守自己的信念。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自處逆境,亦能幫助我們揚起前進的風帆;信念的偉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喚我們鼓起生活的勇氣。
【第44句】:【圣經文案】434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第45句】:【禪心佛語】佛是自己修得的、證得的,僅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撥開自己心頭的迷霧,才可以見太陽。......六祖說過,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說,你放下惡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第46句】: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人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度A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47句】:【禪心佛語】生活中四種蠢人好可笑。拿生命換取金錢的人,拿健康換取財物的人,拿愛情換取地位的人,拿親情換取名利的人。
【第48句】:【禪心佛語】佛陀法眼如炬,明察秋毫,早已洞悉了他內心深處的每一處波動,親切地召喚他一聲,然后說:“放下吧。”黑氏將左手的合歡樹放了下來。
【第49句】:【禪心佛語】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闭嬲兄腔鄣娜耍囟w光養晦,必懂內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第50句】:其實,堅持、百折不撓,那是有前提的,方向錯誤一定會南轅北轍,可是就算方向正確又怎樣?一路沖著頂峰狂奔而去,能不能攀上頂峰不說,那份不肯左右枉顧的勁兒,會屏蔽掉沿途多少大好風光?
【第51句】:誦經時,經文字句,要深心體會。不只是誦經、做課、打坐才是修行;日常生活的舉止動作,無一不是修持的時間。把工作的場所,當做修行的地方,將心緣收攝,專心系于工作之中,也是修心的方法之一。
【第52句】:于不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若人于一切法中決定知,是人則必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為應不須人工方便而得?!妒∨派痴摗肪硎?/p>
【第53句】:【佛心禪語】人生宛若大夢一場,也象是在道路中摸索,如果迷失自己,做的是迷夢,走的是迷途,只知追逐短暫的幸福,當然無法發現自己掌中的明珠。所以,做人必須要認識自己。
【第54句】:聞思修慧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痛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斗疬z教經》
【第55句】:來來去去,去去來來,留不下來的都是假的。假的不走,真的顯不出可貴,大浪不把沙子淘去,真金則永遠難見天日。對留下的珍惜,對離開的感恩。離開的自有歸處,本來就不屬于你;留下的得以永恒,讓你懂得什么叫不離不棄。
【第56句】:【禪心佛語】對待事業,得寸進尺,才能事業有成。對待感情,粗中有細,才能和和美美。對待生活,不論短長,才能無憂無慮。
【第57句】:【禪心佛語】驕傲使人脆弱,你愈驕傲就愈容易受傷害,你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制。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制。嫉妒是另一個連續不斷的偏執妄想,因為它,你杜撰出許多故事,創造出這么多能量。
【第58句】:人生活在五欲中,永遠都有填不滿的不足感和苦惱。擁有了一分,還想求得另外九分,得愈多便想要更多。貪欲之心始終無法滿足,一直都在欠缺中。人如果能自我滿足,便是最安穩快樂的境界。
【第59句】:【禪心佛語】從孩提的時代開始,就要學會怎么和別人相處,怎么互助合作。小爭執和小沖突雖然沒有辦法避免,但是,重要的是養成即往不咎、不記恨在心的習慣。
【第60句】: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銹。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損友敬而遠,益友近而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下。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第61句】:【禪心佛語】古詩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庇辛舜缺?,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是善的循環,而不是惡的疊加;有了惡性,就會無法突破自我。博愛者必得人愛,作惡者終害自己。
【第62句】:世間財物應該分成四份:一、供養父母,以報宏恩——萬善以孝為首,人必定要以孝為重,修學佛法也是以孝為宗。所以,財產要留四分之一孝養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溫暖飽足,使他們自由享用,以完成父母想做的善業。
【第63句】:【禪心佛語】所有的輸和贏都是人生經歷的偶然和必然。只要勇敢地選擇遠方,你也就注定選擇了勝利和失敗的可能。人生的關鍵在于:只要你做了,輸和贏都很精采。
【第64句】:【禪心佛語】四季風霜走過,多少傷痛嘗過,祈求不來的理解,揮之不去的失落,命運就是一個過程,悲歡過盡,細數那些經過,有多少歲月可以用來奢侈,活到頭不過是一回自我的救贖,路過人間的一個過客,不要把人生活成一場折磨。
【第65句】:道不在聲色而不離聲色。凡一語一默,一動一靜,隱顯縱橫,無非佛事。日用現前,古今凝然,理何差互?一《仰山行偉禪師》
【第66句】:【佛心禪語】愛的時候就去愛,退的時候就全身而退,不再回頭。要知道這世界上勇敢做愛的人不少,勇敢愛的人卻并不多,我通常把這樣的人叫做“狠角色”。
【第67句】:【禪心佛語】在家心中有佛亦是出家,出家心中無佛亦是在家。世上沒有不快樂的地方,只有不快樂的人。好事是因為有好人,壞事是因為有人壞。人人心中雖有佛性,若不發佛心也是等于零。人只有學佛才能成佛。
【第68句】:如來藏、佛性、法身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度A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69句】:【禪心佛語】如果你承認自已,隨時都可能犯錯,就能免去一切麻煩,也不需跟任何人辯論了。而別人受到你的影響,也會使他承認他自己有難免的錯誤。
【第70句】:【禪心佛語】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誰都不能沒有別人的幫助而生活。善良的人互相幫忙,而不互相猜疑。
【第71句】:【禪語人生】五曰信心,積極豁達;六曰專心,術業有專攻;七曰耐心,潛心修行,等待機會;八曰寬心,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第72句】:作為妻子,應該如何對待丈夫?佛經所說的五件事,乍看有些大男子主義,實則是妻子的本分之事。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觀念的轉變,夫妻相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佛所說的五件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第73句】:【禪心佛語】知我所短,用我所長。矯正自己比矯正別人更有效果。不想改變自己的人,是沒有前途的。偉人在出爐一個方案之前,先否定了自己的九十九個方案。
【第74句】: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為什么只會應聲、被動?進退都跟著別人走,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真正的生命嗎?
【第75句】:【佛心禪語】必需記?。何覀兠恳粋€人,都是希望如何被人欣賞、如何被人重視。甚至會不顧一切的去達到這個目的??墒牵瑳]有人會接受不誠懇的、虛偽的奉承。
【第76句】:【禪心佛語】花開花謝有定時,為何花開人喜,花落人悲?開到茶靡時,心中的寂落,又是為的那般?蘇軾有言:“人間有味是清歡。”塵世曖曖,何以得淡淡清歡?淡看緣來緣去,此中亦如是。
【第77句】:【禪心佛語】生活就是如此,吃著吃著就胖了,走著走著就忘了,走過路過還要放過,不要把自己的固執活成人生的癡癡纏纏,能從生活的曲折中,活出人生的本分與善緣,溫暖與觀照。
【第78句】:日常待人處事中,要秉持誠正信實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懷不軌。若能終生抱持“此心即道場”的意念,才得入如來室,學如來行。
【第79句】:【禪心佛語】靠自凈內心的力量證悟解脫,如同常人依靠自己的呼吸;靠外在的力量加持,如同重病人依靠氧氣筒。
【第80句】: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那勢必早晚都會成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卻全然不知。知足,知愛,才能知生命的樸質本源。
【第81句】:【禪心佛語】德智行天下。不管是飽經風霜的老者還是風華正茂的少年,我們都從一粒種子做起吧。以善的標準作為引領,走正自己的每一步路,說好每一句話,糾正自己的過往,守候自己的花期。人生的大樹自然會結出累累碩果。
【第82句】:【禪語人生】心甘情愿把自己當做魚缸中的魚蟲,只懂得逃命,被吃只是時間問題。難道你被過去的絕望所籠罩嗎?成熟一點吧。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的。明天會變成什么樣都無所謂,但是我們將會為了今天努力不懈的活著。
【第83句】: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第84句】:青年人要在現實中把握理想。現在的年輕人多半理想多于現實,而生活正是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藝術,所以應該將二者合理調和。
【第85句】:【道家禪語】黑夜的轉彎是白天,憤怒的轉彎是快樂。走在人生的路上,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走在高處的人,也沒有必要輕視那些走在后面的人。因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它就在我們此刻的腳下,越走越近。
【第86句】:【禪語人生】長大了,我們在笑里哭,在哭里笑,有的人一生笑比哭多,因此,生命里處處陽光燦爛;有的人一生哭比笑多,因此,難免陰暗晦澀。
【第87句】:佛家禪語:鄰里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愉悅。能慷慨地施舍,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愉悅。
【第88句】:【禪語勵志感悟人生文案】幸福在哪里?猜忌使我們遠離幸福的目光,懷疑使我們錯過幸福的召喚,嫉妒使我們模糊幸福的面貌,妄想使我們失去幸福的擁抱。何必向神祇乞求幸福降臨,要佛祖喜舍幸福的地圖?幸福,原在我們的心靈。
【第89句】:【佛心禪語】參禪者說禪高、修密者說密高、念佛者說凈高、學教者說教圓,各宗祖師立門庭,各出手眼皆方便、法無高底人有頓漸,祖師皆是菩薩現。
【第90句】:【禪心佛語】改變自己的內心,讓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慈悲,越來越靈活,越來越包容,越來越有力量,讓人產生一種能力,面對所有的外在,都能夠快樂,都能夠遠離痛苦。
【第91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情,或濃或淡,不近不遠,卻永遠無法遺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傷,或深或淺,若隱若現,卻永遠屬于珍藏。
【第92句】:上為父母,中為己身,下為兒女,做得清方了卻平生事;立上等品,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個安樂窩。
【第93句】:成就菩薩道,必須經得起磨練。做慈濟、學習做人間菩薩,必須認真做本分事,遭遇困難時,必須再接再厲去克服。
【第94句】: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無形至大者,莫若虛空。有道者知彼二者皆自心影響,故見空不空,見形非形?!蹲习刈鹫呷?/p>
【第95句】:【禪心佛語】簡單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隨便便擁有的。它尊崇樸素、理智、從容、克制、淡定和謙卑。它是上蒼賦予每一個生命的能力,但卻不是每一個生命都能真正地把握住它。
【第96句】:眼中的流年,是盈落一縷清香,彌足永遠,心中的感懷,是盞滿一滴陳釀,悄然收藏,學會淡忘,學會珍惜,擁有一份領悟,一份坦然,一份溫暖,人生如茶,就清淡而品,心靜如水,就清流而歡,人如花開,就淡淡而美。
【第97句】:【禪心佛語】人的內心本自具足清凈圓滿的智慧,但被深重的煩惱所覆蓋,不能顯現,所以導致了人生的痛苦。修學佛法就是認清煩惱,開啟智慧。
【第98句】:快樂時說快樂,痛苦時說痛苦,是本色??鞓窌r不說快樂,痛苦時不說痛苦,是修煉??鞓窌r說痛苦,痛苦時說快樂,是做作??鞓窌r不快樂,痛苦時不痛苦,是麻木。究竟怎樣才對?不好說。保持本色,跟著心走,最是自然。
【第99句】:如來無上醫,所可療治者,拔毒盡苦際,畢竟離生死。如來治眼病,過于彼世醫,能以智慧鎞,決無明眼膜。《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
上一篇:搜狐視頻經典摘錄佛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