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風吹頭毛——齊發動
【第2句】:東街二奶奶得了個孫子,嬌得不行。我奶奶說:“人家是頭頂著怕摔了,嘴噙著怕化了,要月亮不給星星。”媽媽說:“難怪呀,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嘛!”(北京·昌平)
【第3句】:爸爸在外婆面前數落媽媽的不是。外婆說:“你倆的脾氣呀,我看是黃花菜炒雞蛋,對色了,誰也別挑誰的理!”我在一旁聽了,笑著對爸爸說:“早知現在,何必剛才。您不是自討沒趣嗎?”(安徽·滁州)
【第4句】:【既生瑜,何生亮】釋義:瑜:周瑜。三國時東吳大將,氣量小,忌妒諸葛亮的才干。亮: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很有才干。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又生諸葛亮!比喻把某人視為仇敵。語出《三國演義》。例句: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日:“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第5句】:【不夠塞牙縫】(慣)形容食物太少,根本不夠吃。也比喻消滅對手毫不費力。 也作“不夠填牙齒縫”。
【第6句】:哥哥初中畢業后,整天游手好閑,不肯找工作。奶奶批評他說:“陽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臘月喝北風!耕田有谷,養豬有肉,你得趁著年輕力壯,多干點活兒。”(廣東·龍門)
【第7句】:新年伊始,爸爸要我們談談自己的理想。哥哥說:“我將來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我抓抓頭皮說:“將來我要當一位科學家。”小弟弟笑著說:“將來我要當聯合國秘書長!”爸爸聽后夸獎道:“好,好!炎黃小龍,各奔前程!”(新疆·葉城)
【第8句】:【珍饈百昧,一飽便休】(諺)珍饈(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吃飽肚子就算了。勸人不必貪求美食的常語。
【第9句】:神龕上掛糞桶——糟蹋神像
【第10句】:綠豆掉進芝麻里——總覺得自己大
【第11句】:十字路口行走——四通八達
【第12句】:【豬朝前用嘴拱食,雞往后用腳扒食——各有各的路】(歇)本指豬和雞覓食的方法不同,轉指人各有各的主意、方法或門路。 也作豬往前拱,雞往后扒——各有各的路。 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各有各的高招。
【第13句】:我要給牛篩草,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剛才把篩子放哪兒了。媽媽說:“不是讓你放到東……”媽媽的話還沒說完,我便搶過話茬:“知道了,知道了。”媽媽說:“人家背起來了,你也扛起來了;人家說出來了,你也想起來了。”(河北·深州)
【第14句】:【又要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慣)婊子:妓女。牌坊:舊時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樓的建筑物,這里指貞節牌坊。比喻既要做壞事,又想落個好名聲。
【第15句】:爸爸收完橘子,發現樹梢上還有一個,就又爬在人字梯上勉強地把枝頭扳倒過來去摘。橘子到手了,可樹枝也被折斷了。媽媽說:“這是用金彈子打麻雀——得不償失。”(湖南·芷江)
【第16句】:吳三桂引清兵——吃里爬外
【第17句】:【舉白旗】在現代戰爭中,舉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國際慣例。它源自古代戰爭。在戰爭中使用白旗始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進行談判先休戰,而不表示投降。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都會明談判條件和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18句】:【凡有喜酒,必有醉人】(諺)有喜酒的場合必定會有醉漢。指好事里常有令人惱喪的地方。
【第19句】:【人望幸福樹望春】(諺)比喻人總希望過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第20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先說吹牛。關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和馬,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會造船技術,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21句】:【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得了人家好處,不容易堅持 原則。張賢亮《河的子孫》:“不過,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 嘴軟。兩碗香噴噴的羊肉大米飯下肚,不給人家撂下些啥, 總覺得過意不去。”
【第22句】:惡狼生了賊狐貍——不是好種
【第23句】:【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諺)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像車輪沒有絕對圓的一樣。指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 也作哪個瓜也不圓,哪個人也不全。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人不能全,車不能圓。
【第24句】:野貓進宅院——無事不來
【第25句】:【開門七件事】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說每戶人家開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東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其實,宋代就有了“早晨起來七件事”的說法。不過當時的七件事與今天的七件事略有不同,宋代的七件事是指“油、鹽、醬、豉、姜、椒、茶。” 而且這七件事的說法在宋代并沒有完全定型,還有“八件事”的說法。南宋吳自牧編撰的《夢粱錄》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到了元代,七件事才固定下來。元雜劇《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當家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這一首,很多元雜劇,例如《玉壺春》、《度柳翠》、《百花亭》都有“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內容。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一生潦倒,做了一首感懷詩《除夕口占》:“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閑無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這才道出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連過年都吃不上油鹽醬醋,何況平時乎!明朝還有一首無“醋”詩歌,蠻有意思,不得不錄。當時有一才子,不顧其妻再三規勸而納下小妾,其妻十分憤怒贈詩一首:“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理家。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和茶”。耐人尋味的是,在開門七件事中,她交付的只有六件事,唯獨留下了一件——醋。個中滋味,不難理解。
【第26句】:媽媽讓我把水桶送給叔叔家,我卻送給了奶奶家。媽媽又好氣又好笑地說:“你啊,真是耳朵不乖腳倒乖。”(山東·萊陽)
【第27句】:【 死牛頂墻根】形容人脾氣犟,固執,死心眼兒。《解放區 短篇小說選》:“他是那樣一種人:不大說話,也不管別人的 閑事;不過要是一有了主張,那主張就在他腦子里生了根, 而且這些根子不曉得會到多長。這就是,別人叫做‘死牛 人’,或者叫做‘死牛頂墻根’的那種人。”
【第28句】:爸爸是局長,叔叔又有錢,我經常向別人夸耀。可媽媽卻說:“有人不仗人勢,有錢不恃錢勢。你要好好學習,將來靠自己的本領做事。”(河北·易縣)
【第29句】:【 泥人也有個土性兒】人有自己的個性脾氣。老舍《駱駝祥 子》:“賣力氣掙錢,不是奴才;你有你的臭錢,我泥人也有個 土性兒;老太太有個伺候不著!”
【第30句】:【瓜無滾圓,人無十全】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31句】:【真人不露相】這句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時不露才,關鍵時刻顯才能。人們會說:“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這個真人源自哪里呢?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五百羅漢的由來。據說,摩揭陀國有一千個佛僧,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經常發表一些違背教規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流傳下來。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頭。
【第32句】:我放學后貪玩,天黑了才回家,挨了媽媽的一頓訓。奶奶見我難過的樣子,悄悄地哄我:“你媽呀,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實她心疼著你呢!”(江西·興國)
【第33句】:【唇亡齒必寒】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第34句】:【人無笑臉休開店】(諺)指開店做生意,必須做到笑臉迎顧客,和氣待來人。
【第35句】:【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釋義:比喻不管少了誰,事情照樣辦。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唄;一句話說到底: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
【第36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釋義:年輕夫妻眇架,很快就會忘掉。例句:“唉呀,嫂子,別生氣了。你沒聽人家說嗎,‘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第37句】:柳樹結桃——好看不好吃
【第38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39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見“飯來張口,水來濕手”。
【第40句】:傷風鼻孔塞——似通非通
【第41句】:【雷同】“雷同”現在指兩個東西極為相似。一般指抄襲現象。 “雷同”最早出處是《禮記》。《禮記·曲禮》上記載:“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的時候,萬物同時都響應。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斷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聲而應那樣。所以,雷同還有“隨聲附和”的意思。《漢書·劉欲傳》:“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指隨聲附和。但,“隨聲附和”今已不取其義。后“雷同”引申為抄襲現象。
【第42句】:【只要種子落地,到頭會有收成】(諺)指只要把種子播在土地上,遲早會有收獲的。
【第43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沒有 本領,年老了悲傷也來不及了。老舍《桃李春風》:“少年不 努力,老大徒悲傷。你必須乘著年輕,打好根底!”
【第44句】:【 禿子跑進和尚廟,硬充數】不夠條件,無能,冒充。成語: 濫竽充數。李曉明等《平原槍聲》:“聽到劉中正‘掃蕩’失敗 的消息,楊百順特別得意,罵道:真是禿子跑進和尚廟,硬充 數!”
【第45句】:【龍生龍,鳳生鳳】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子女。例句:“自古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沒有好家道,還能出了好兒女?”
【第46句】:【一人難稱百人意】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稱,也說: 順、合。成語:眾口難調。浩然《金光大道》:“我的心到了, 力到了。一人難稱百人意,眾口難調哇!”
【第47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48句】:【長命債,長命還】(諺)指長期拖欠下的借款,只能慢慢地分期歸還,不能立馬還清。
【第49句】:【太陽從西邊出來】見“日頭打西出來”。
【第50句】:【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實在古代,春秋也指季節,但并非和現在一樣,古代所說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國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當長時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沒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個個的春秋就成為歷史了,引申義即歷史。說起作為歷史含義的春秋,它的起源與孔子有關。古代,朝廷設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負責詳細記載帝王的談話言論,例如《尚書》即這類著作,可以說是帝王的文案。左史官則負責記載國家之事,他們把重要大事記人“策”中,小事寫在“簡”里。魯國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簡合編而成的一套編年史。據說,《春秋》是由孔子親自修訂的。后世則把《春秋》記載的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代”了。這部《春秋》影響很大,如果閱讀《春秋》,可能會覺得概括而簡單,猶如一份大事記,不過,它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學術價值。后來出現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即為解說極其概括簡約的《春秋》而作,“傳”即解說之意。《春秋》的寫作方法還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后世效法的典范。
【第51句】:鱉咬手指頭——不放
【第52句】:【水火不相容】釋義:比喻矛盾沖突,無法調和。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接近仇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53句】:【刀不離手,弓不離身】釋義:形容處于戒備狀態,警惕性高。例句:盡管這群人隊伍不齊整,有的站著,有的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備著隨時廝殺。
【第54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釋義:龍王:傳說中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魏主任哪?”
【第55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56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釋義:要按實際情況辦事。例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這是最普通的生活常識,為政者更不能不審時度勢。”
【第57句】:屬推土機的——嘴利心硬
【第58句】:【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慣)形容奄奄一息,即將斷氣。
【第59句】:【人怕傷心,樹怕刨根】心靈的傷害最深重,人容易絕望。 刨根,也說:剝皮。鄭義《老井》:“已經遲了。樹怕剝皮,人 怕傷心。喜鳳媽把孫旺泉傷得太深了。”
【第60句】:【跑江湖】見“走江湖”。
【第61句】:屬王八的——縮頭縮腦
【第62句】:【財上分明大丈夫】(諺)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在對待錢財上,收支合理,賬目公開,光明正大,毫無隱私,這才是大丈夫的行為表現。
【第63句】:【天字第一號】(慣)舊時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來編排序號,“天”是《干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字,“天字第一號”就是第一的意思。后借指最大、最好或最突出、最重要的。
【第64句】:【男兒有淚不輕彈】釋義:男人不輕易落淚。例句:夏競雄的胸中也是波瀾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卻要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65句】:【一身骨頭兩層皮】(慣)形容人瘦得皮包骨。
【第66句】:【鹽緊好賣,賊緊好偷】(諺)鹽在緊缺時容易賣出,賊在人們緊張忙亂中容易行竊。偏指人應當從容謹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亂,給竊賊留下可乘之機。
【第67句】:【染坊門前槌板石,見過大棒槌棒槌在槌板石上捶布】謂 見過世面,遇到過大事,有經驗。成語:飽經滄桑。姚雪垠 《李自成》:“我雖說是女流之輩,可也是染坊門前的槌板石, 見過些大棒槌。這事你只管放心。”
【第68句】:【敲開場鑼鼓】見“打開場鑼鼓”。
【第69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第70句】:吃炒面哼小曲——含糊其辭;含含糊糊
【第71句】:兩手托刺猬——棘手;扔出去舍不得,托著刺得疼
【第72句】:【不怕鬧的歡,就怕拉清單】拉清單,借代算總賬。指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孫犁《風云初記》:“不怕鬧的歡,就怕 拉清單,你說的對!”
【第73句】:放羊的拾柴禾——捎帶
【第74句】:路上,小兵不解地問他媽媽:“媽媽,你怎么知道我在書店呢?”他媽媽點著他的鼻尖說:“自己養的兒子知道小名兒嘛!”(安徽·安慶)
【第75句】:【哈叭狗帶串鈴——充大牲口】(歇)哈叭狗:也作哈巴狗,也叫巴兒狗、小叭兒狗,一種體小、腿短、毛長、供觀賞的家養狗。串鈴:成串的鈴鐺,掛在騾馬等大牲口的脖子上。比喻冒充大人物。
【第76句】:【換腦筋】(慣)1指離開原來的環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變舊的思想意識。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觀念代替自己的。
【第77句】:【蝸牛怕出殼】害怕,不敢出頭。《解放區短篇小說選》: “我說你們這些人,可真是蝸牛怕出殼,開會的時候,我打著 鑼,嗓子都喊啞啦,你們咋都不去哩?”
【第78句】:殺豬的改行——放下屠刀
【第79句】:壁上的春牛——離(犁)不得
【第80句】:【明人重炮,清人重馬】(諺)明朝人打仗,重視用炮轟;清朝人打仗,重視用騎兵。指傳統、習慣不同,則各自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優勢。
【第81句】:【墻上掛竹簾——沒門兒】(歇)門:本指門戶.轉指門路、辦法。指事情根本辦不到或行不通。 也作“墻上掛簾——沒門”。
【第82句】:【上氣不接下氣】(慣)形容呼吸急促或喘不上氣來。 也作上氣兒接不著下氣兒。 上氣接不上下氣。
【第83句】:【騎驢的不知趕腳苦】謂體會不到別人的困難。類似的:坐 轎的不知抬轎苦。浩然《山水情》:“他一直在倒霉!你是騎 驢的不知道趕腳的苦。”
【第84句】:【吃了螢火蟲——肚子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能發帶綠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轉指心里明白。
【第85句】:【無祀鬼神壇——憑你自來自去】(歇)無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壇:祭祀鬼神的高臺。指可以任憑人自由來去。
【第86句】:煮熟的鴨子飛上天——怪事一樁;彌天大謊
【第87句】:我和媽媽趕集,街上有人叫我們在他家里吃飯,媽媽說了些客氣話就走了。路上,我問媽媽為什么不在他家吃飯,媽媽笑著說:“小饞貓,你懂個啥?這叫‘街上人,半張臉;叫吃飯,不拿碗’。”(河南·商城)
【第88句】:【過橋米線】“過橋米線”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現在,它已落戶全國各地。它源自一個傳說的兩個“版本”。從前有一個讀書人,家里窮,沒地方讀書,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個涼亭里去看書。書生的妻子特別賢惠,每天給他送飯,但每次送到那里飯菜都涼了。于是她想了一個好辦法,在連飯帶菜的米線上,澆了一層熱油湯,利用它來保溫,這樣送去的飯菜就不涼了。因送飯途中必須經過一座橋,人們便把這澆過熱湯油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線是就著菜吃,像吃米飯一樣。一次,妻子提著送飯籃子過橋時,不小心腳下拌了一下,將菜湯撒到米線中。送到后書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湯也倒進米線中,不料吃起來味道更好了。從此,米線的吃法變成了在米線上澆上做好的菜鹵,連米線帶湯一塊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橋上,故稱“過橋米線”。
【第89句】:敬酒不吃吃罰酒——不識抬舉
【第90句】:【拿鏡子照照自己】釋義:指看看自己怎么樣。含不好之意。“照照自己”又作“照一照”。例句:人真是個怪物,光知道有嘴說人家,外表裝進步,說起話來天官賜福,咋就不拿鏡子照照自己呢?
【第91句】:【夫人】“夫人”這一稱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仍在使用。先秦時,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稱夫人,《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日后,諸侯日夫人。”《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日小童。”夫人這一稱呼含有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員的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到了漢代開始普及,凡達官貴人、頭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這一尊號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隨便稱呼“夫人”的。如今,“夫人”這一稱號雖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仍然和為官者緊密相連而與百姓或布衣無太大瓜葛。
【第92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此語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向惡勢力低頭,有強烈的正義感。典出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陶潛傳》:“潛嘆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陶淵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劉云是一個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驛館,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鑒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時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隱居南山,終身不仕。才有了“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詩。后人很欣賞陶淵明這種不向小人低頭的品質,于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BBB便流傳開來。
【第93句】:【打蛇不死惹蛇毒】(諺)指打蛇必須打死,不然就會遭到蛇最兇惡的報復。泛指對一切惡類,若除之不盡,必定后患無窮。 也作打蛇不死終為害。 打蛇要打死,不死成罪過。
【第94句】:【打網也有曬網時】(諺)指撒網捕魚的人,總有曬網不能捕魚的時候。比喻手頭寬裕時要注意積攢,以備急用。
【第95句】:【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以飲酒消除一切煩惱。老舍 《茶館》:“二哥,走!找個地方喝兩盅去!一醉解千愁!”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平庸的人常常無事煩惱,驚擾 不安。成語:無事生非、庸人自擾。臺灣瓊瑤《菟絲花》:“以 前的所有不快和誤會,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 后,我們應該變得聰明一點,再別作庸人!”
【第96句】:【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釋義:雁門: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北。到了農歷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了,人們無論怎樣也應準備過冬的衣食了。例句:田家雜諺: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第97句】:【觀景不如聽景】(諺)親歷其境地觀看景物,比不上聽人介紹景物。 指聽景能誘人心向往之,為觀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聽景”。
【第98句】:【拉硬套】(慣)指干重活或承擔重要的工作。
【第99句】:【清水煮掛面——有鹽在先】(歇)掛面里攙有少量食鹽。鹽:諧“言”。指事先把該說的話說清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