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云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
【第2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在待人處事上,也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依每個人修持的不同,表現也就不一樣,修養好,能夠包容與尊重別人,你就容易不為“外境”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反之,如果你自我意識強,喜歡計較的話,就常會因為“外境”而不能安住身心。
【第3句】:【晚安禪語】人生有涯,能夠守住一份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舍去很多東西。所以,有人告訴我們,女人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愛;女人不必太富,只要過得幸福;女人不必太強,只要活得尊貴。這是對幸福女人的寫照,也是對女人幸福的詮釋。當然,境由心造,一個女人是否幸福完全由自己的心去感知。
【第4句】:【禪心佛語】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所要達到的目的、所要表達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重要。
【第5句】:【禪語人生】要修煉平淡的心境,既拿得起,又放得下,如此便能舉重若輕,超然物外;要追求平和的心態,得之不大喜,失之不狂悲,世界還是世界,你還是你;要培養平靜的心情,挫前不慌,敗后不餒,所有的錯,都是你登高的梯。人生的風景,其實都是心靈的風景,什么都可以錯過,就是不能錯失自己的心。
【第6句】:【禪心佛語】為什么提倡說生命平等不只是人類的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就是說,只要生命是有靈魂的,那么他對快樂的需求度實際都一樣的,對痛苦的拒絕度也都一樣,從這一點說眾生平等。
【第7句】:得法脈傳承,如得長江之水;不得法脈傳承,縱有所悟,如掘井及泉。井水、江水雖皆為水,大小不可為比。何況掘井及泉者少之又少,掘并不及泉者多之又多。
【第8句】:【經典禪語】眼里,是幽幽的綠意,耳邊,是潺潺的流水聲,心中,是世事通透的安然,擁一縷陽光在心,守望屬于自己的一季風景,任歲月溫良如玉,獨享一段清寧的時光。不去管幾渡蒹葭,幾度花開,只管,驛外修籬,深山種菊。在心中植一朵蓮,恬淡悲喜,不想前塵,不念過往,于紅塵煙雨中,靜待蓮花開后的那一場清歡。
【第9句】:【禪心佛語】根松仁波切:有些人一說某人心里就生氣,其實是不會調節自己的心。看到自己周邊的人和事,不好不如意的時候,不應怨恨他們而是要發慈悲心,在調整自己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自己沒有對立,厭煩的心就慢慢消失了。
【第10句】:【禪心佛語】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
【第11句】:一個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達成怎樣的結果,只是按自己的能力,盡力去做,“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不管什么結果,都坦然接受,那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第12句】:真正的財富在哪里?在我們的心里。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們的財富;心生知足,知足就是我們的財富;心生慚愧,慚愧心就是我們的財富;心生禪定,禪定就是我們的財富。在心外找找財富,那是大錯特錯也,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源。有句禪詩寫得好,大道不從心外得,一片閑云人間來。
【第13句】:【禪語人生】我們說證涅槃是果,果固然是最好的,果從何來?從得到慧來。慧能斷除煩惱,斷完了就得涅槃,要證涅槃需要求慧。慧從何來呢?從定來。定又從何來呢?從戒來。戒又從哪里來呢?聽聞正法而來。那是歸根到底,聽聞正法是重點,非常重要的根子。
【第14句】:【禪心佛語】生活需要理解,不要把那些不理解的當做一種痛苦存在,可以把它當做一種客觀存在,心頭最大的傷口,不是傷害本身,而是經過了世間的洗滌,還在和煩惱較量,回頭是云煙,煩惱不永遠,人生的方向,就是路過痛苦,走向寬厚。
【第15句】:愛一個人不要愛十分,八分已足夠,剩下的兩分愛自己。太愛一個人,你會太在乎他跟誰一起,心里是否有你;太愛一個人,會被他牽著鼻子走,完全不能自已;太愛一個人,會無原則地忍受他,慢慢他習慣被縱容;太愛一個人,他會習慣你對他的好,而忘了自己也應該付出。
【第16句】:【禪語人生】這就像人們追求的目標,越是刻意雕琢離目標越遠,只有以一顆淡定的心,一份不受任何誘惑的開闊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終的美好與收獲。
【第17句】:【佛家關于善良的禪語】面對挫折,也許我們會失敗,但是我們不能失意,不能喪失斗志,不是失去理智,要學會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失敗了,只要意志還在,我們還可以卷土重來,失敗了,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只要不退縮,肯付出肯努力,一定會沖破障礙,給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
【第18句】:【道家經典禪語】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第19句】:【禪心佛語】透過生死,才會明白健康的重要。透過得失,才會明白淡泊的重要。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苦苦追求的那些,原本是完全可以放棄的。人生難免會有所迷茫,只要明白自己是從哪里來,最終要到哪里去,就什么都不迷茫了。多點淡然,少些虛榮,活在真實,活得自在。
【第20句】:【心靈禪文案】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現狀,放手那些我們想去改變的人,這需要成長,需要耐心,需要寬容。我們總是禁不住遐想聯翩,“要是他能改變”,“如果我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以為這樣自己就會更幸福。事實上,每時每刻,我們心中都裝著幸福的種子。學會對一切寬容,就會滋養這顆幸福的種子,讓它成長.
【第21句】:生活的禪法,在于生活能夠減負而行,為生活拓寬生命的契機,去承擔生命的厚重,甚至是那些瑣瑣碎碎,生活的規則,從來都是跌宕起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考驗人生的魄力與勇氣,能不能把人生活成幸福,歲月在,心不老,笑一笑,忘了成敗。
【第22句】:一切眾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緣,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對象。寂天菩薩在《人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眾生與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眾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們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呢?
【第23句】:緣分,牽引了兩個人;懂得,眷戀了兩顆心。世界之大,能相逢的人不多;人海茫茫,能相知的心很少。上了心的人,才會在心上;動了情的情,才會用深情。心其實很小很小,裝一份愛足夠;時間其實很少很少,陪一個人就好。最真的愛,是心無旁騖;最深的情,是一心一意。路的方向,腳知道;愛的方向,心知道。
【第24句】:遠遠地欣賞,往往是默默無聲的,也不企求結果的。當風雨來臨時,給美麗以呵護,當美麗歡笑抵達時,又遠遠地微笑著欣賞。遠遠地欣賞,更是一種人生的意境,是一管短笛共流水,慣看春風秋月,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25句】:【經典佛語】“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執柯代柯,其則不遠”。要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切不可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
【第26句】:你不可能和所有的人成為朋友,但你可以讓整個世界與你為敵。你無權要求人家成為你的朋友,但你有權決定誰將成為你的敵人。敵人越少不代表朋友越多,但敵人越多,朋友肯定越來越少。
【第27句】:【禪心佛語】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
【第28句】:【禪語靜心】三個方法解決所有問題:接受、改變、放開。世界是復雜的,用復雜的思想去應付復雜的世界,你的世界會更復雜。生活是無奈的,用無奈的方法解決無奈的問題,人生會更無奈。換一個角度,接受能接受的,不能接受,那就改變,不能改變,那就放開。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走行不通的路才是通向幸福的路。
【第29句】:【佛心禪語】大千世界,讓我們心動的誘惑委實太多太多,很多時候雖然無法解脫,但還是讓自己的心淡泊一些吧。把快樂和幸福看得淡一些,追得緩一些,它們反而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
【第30句】:【禪心佛語】當煩惱降臨時,總希望當前這個煩惱盡快過去,于是咬緊牙關,費盡心機,遍托人情,總算圓滿解決;誰知還沒安穩兩天,又一個煩惱臨門,一番折騰后剛喘口氣,新的煩惱又來了。只要還在輪回中,不要奢求不再有煩惱。認識到了,就是開智慧;想開了,就會無所求;做到了,就是修行人;游戲煩惱,就會得自在。
【第31句】:朝山的意義,除了身心虔誠、忍辱精進之外,最重要的是折除“我慢幢”,降伏嗔恚心。凡夫有貪、嗔、癡、慢、疑的心理病,每個人都有自高我慢心,拜山要三步一拜,即在藉此以折除我慢心。
【第32句】:百鳥不圖回報的演出,朝霞沒有分別的普照,微風毫不吝嗇的布施。如果習慣早起,如果愿意去感受早晨的每一個細節,你的胸懷將得以擴展,你的心靈將得到凈化。早晨是人生的老師,不必刻意尋找,早晨已教會你生活的全部,不必孜孜以求,早晨已讓你懂得快樂。朋友,別辜負了垂手可得的早晨。
【第33句】:【佛語禪心】“今人都喜歡風水,不知道上等風水就在自己身上。孝敬父母是風水的源頭,根深樹才能旺。夫妻和諧是發財的源頭,太極八卦就是陰陽魚,陰陽平衡,萬事興旺。家不和是破財之兆,行為決定命運風水。”
【第34句】: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欲,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癡。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呢?
【第35句】:【禪心佛語】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修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養出寬容來。時間沒有盡頭,生命有其長短。在無限的時光隧道里,計較太多就是對有限的生命的一種褻瀆。因為計較,我們缺失了寬容,從而錯過了幸福。人生都是為幸福而來,卻有太多人含恨而終。修行,于苦難中回味甘甜,于淚光中瞥見最美的笑容。
【第36句】:如是法身,一切眾苦悉皆盡故,說為清凈,非謂無體。譬如有人,于睡夢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夢覺已,不見有水,彼此岸別,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既滅盡已,是覺清凈,非謂無覺。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凈,非是諸佛無其實體。《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
【第37句】:【禪心佛語】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讓你痛苦的人,是來渡你的;讓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貴人;讓你討厭的人,是助你成長的;他們都是你自己的不同側面,是另一個你自己。相反,你喜歡深愛的人,常常是給你制造痛苦帶來煩惱的人,他們是你的影子,讓你老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個好心態去面對才是真理。
【第38句】:【人生五大元素】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有一個好命格(基礎),一個好運勢(機遇),好風水(環境),好名號(名正言順),多讀書(文化內涵)。還應具有超人的膽量、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機遇。
【第39句】:如是我聞。一日,法師路過一條小河,遇女子對河飲泣。法師:施主為何事傷心?女子:我回不了家了。法師:家在何處?為何不能回家?女子輕抹眼淚:我本螺螄姑娘,家在河中。他年為羨慕世人而來,如今世人已不足觀,只好回家,可我的螺螄殼不見了。法師搖頭:真要回家,路有千條,何必系于一殼。
【第40句】:【禪語人生】歲月如水,成長是岸。人生的小舟行于水上,左岸是漸行漸遠的童真,右岸是與日俱增的成熟;左岸裝飾著簡單,右岸糾結著復雜;左岸奔跑著快樂,右岸蹣跚著傷痛;左岸住著七彩的夢,右岸排列著觸目驚心的現實;左岸充滿祈盼,右岸鋪滿掙扎。人生的兩岸,一個安撫你入眠,一個把你喚醒,缺失誰都不行。
【第41句】:【禪心佛語】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
【第42句】:【禪語人生】有些人,明明知道愛上會受傷,偏偏要愛;我們一直如此,一邊深愛,一邊傷害。細細想來,很多的愛,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
【第43句】:【禪心佛語】六和文化:開口不說他人非,閉目心中生蓮花。能吃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忍一時風平浪靜。口爭得無常煩惱,讓三分心平氣和。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氣者身自安。
【第44句】:【禪語人生】因果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規律。要信眾生隨業報而輪回六道,要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惡言行,天知、地知、自己知,欺不了天,欺不了地,更不欺不了自己。
【第45句】:生活從來也不是誰的蜜罐子,所以產生失望和錯覺更是家常便飯,更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負自己的期望,既然生活是一個課堂,那么就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提醒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就好好管理,放得下更要學會平衡自己,生活不是人生的債,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活成幸福。#延參法師#
【第46句】:很多人雖然有愛心,但卻無法培養“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趕緊鼓勵他,使他培養博愛、慈悲的善念,去參與慰問病患,甚至愿意親手去扶持、照顧;敢為往生者換壽衣,來表達至誠的善念。只要善加培養訓練,自然能使他也生起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
【第47句】:【做人要心善的文案禪語】一人總是非常苦惱,前去找佛陀求解脫。佛對他說:“能幫你解脫的,只有你自己。”“可是,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你心里的苦惱和困惑,是誰放進去的?”佛陀繼續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他拿出來吧。”苦惱不過是自己的一種執著,解脫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第48句】:【心靈禪語】心若不動,煩惱枉然,心更象是一面鏡子,浮云來往不著痕跡,用一種內心的清涼活好人生那些斷舍離,斷糾纏,舍固執,離煩惱,活好生命的現前,此時、此地、此刻,也可以理解為當下、剎那、瞬間。
【第49句】:人只能活一次!千萬別活得太累!如果我們能持有一顆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開花謝,一任滄桑,就能獲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健康的心態,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最美好的心情來對待每一天,那每一天都會充滿陽光,洋溢著希望。
【第50句】:【禪語人生】與其選擇悲觀抱怨,不如選擇樂觀積極,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對待事情的態度。心態是我們應對各種人生遭遇的態度反應,好的心態有助于成功,差的心態只有毀滅自己。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我們可以事事盡心。
【第51句】:將人分為三六九等,認為覺悟正道只是少數特權者的專利,這是違背佛的本意的。有尊卑貴賤念頭的人,永不能成為悟者。佛的宗旨是使人覺悟,解脫俗世的痛苦。屠夫也罷,顯貴也罷,聰明人也罷,愚鈍人也罷,佛視之皆平等。所以玄素禪師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請到屠夫家做客。
【第52句】:【禪語靜心的文案】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就一直默默地充當著反面角色,受盡人們的埋怨和厭惡。煩惱,不是用來抗爭的,是用來思考和領悟的。它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鍛煉你,成就你。如果認為煩惱是為了傷害而來,那是自己擺錯了位置。
【第53句】:【禪語人生】在我們懂得一些佛法道理之后,即應開始在生活中實踐。但在做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習氣煩惱沉重而產生很多懈怠的現象,此時應思維暇滿難得之義,讓自己更加精進。
【第54句】:佛說,當凡夫執著于五蘊假合之身為我,其實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樣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你雖然不能和佛相比,但你卻可以努力根除身上的妄執。
【第55句】:【禪語人生】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第56句】:【禪故事】修煉30年后,大師練成移山大法,眾人圍觀。大師席地而坐,念念有詞:山過來,山過來...山不動。大師起身緩緩走到大山前,現在山過來了吧?眾人大呼上當:這是你的移山大法?對,我三十年修煉悟出的道理: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事情無法改變時,我們要學會改變自己。
【第57句】:竹本無心,外生許多枝節;藕雖有空,內中不染污塵。坐井觀天,只有一孔之見;登山望遠,方知天外有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權勢不能侵。良田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知足是神仙。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第58句】:生活的經歷讓我們多了份對生命的領悟,學會付出就會有回報;學會爭取就會有機會;學會努力就會有成功;學會簡單就會有快樂;學會給予就會有余香;學會去愛就會擁有愛;學會感恩就會幸福。命運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用一種平淡的心境去生活,一切也就豁然開朗。
【第59句】:在現在生活中,很多人為了所謂的“面子”該想的不敢想,想說的不敢說,能做的不敢做,把自己套上圈子永遠跳不出來。然,時光猶如流水。永遠不會再回來,何必在意過去。何必擔憂未來,人也許永遠不會弄明白為什么活著,那就順其自然吧!坦然的面對明天!
【第60句】:智者常作如是思維: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觀:余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61句】:人說有兩個方向很重要:一是出門,二是回家。沒錯,有多少人走出去卻忘記了回家?又有多人走進了重重迷霧,而遺失了回家的路?出門——行走人生開拓建樹;回家——返本歸源,心靈歸宿。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無歸屬盲目追逐,心靈找到了本源歸宿,人生才能安寧;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能笑對人生。
【第62句】:【禪心佛語】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的工作之一,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處理問題,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領導者管的是明天和后天,管理者只管今天,無論是領導者還是管理者,都應該是服務者的心態。
【第63句】:【禪心佛語】思路清晰遠比賣力苦干重要,心態正確遠比現實表現重要,選對方向遠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重要。成長的痛苦遠比后悔的痛苦好,勝利的喜悅遠比失敗的安慰好。
【第64句】:【圣經文案】284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
【第65句】:有的人卻不能安分守己,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在不正當的地方,破壞社會,使父母心煩、心急,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讓父母蒙羞,這便是“行為的不孝”。
【第66句】:【禪心佛語】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身后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第67句】:【禪心佛語】人生是苦的,充滿著煩惱,如果放下執著,當下就是空,煩惱是菩提,人生就解脫,當下就放下,無來何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凈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第68句】: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于世流布想生于著想。一切圣人善覺觀故,于世流布想不生著想。《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迦葉菩薩品
【第69句】:【禪心佛語】道是天道,人人都有,并沒離開人。今人為什么沒得著呢?舉例來說,一顆豆子,有了秧必須向上度漿,把豆粒度成了算。人也有本,常尋思自己的本(分),誠心求三個月,便能得著,這是我求做活道得著的。
【第70句】:【早安禪語】人的心胸和心靈是不斷撐大的,是不斷地被現實中的不如意撐大的,是不斷地被受人不公正撐大的,是不斷地在一次次焦慮中撐大的,是不斷地在一次次走投無路中撐大的。所以發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怕,它只是一個人的心靈和心胸被撐大的過程,它沒有極限,它只會越來越大。
【第71句】:【禪心佛語】古詩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了慈悲心,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是善的循環,而不是惡的疊加;有了惡性,就會無法突破自我。博愛者必得人愛,作惡者終害自己。
【第72句】:【禪心佛語】錯誤是成功者必須要支付的成本。在沒有成功之前必需依賴仰仗過來人。在生活中有時被騙那也是成熟的助緣。若能把佛法作為人生核心思想,人生必將會免除很多痛苦。
【第73句】:【經典禪語】我們平常說的三觀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一份人生的歷練,不固執,不自我,不必要在意別人嘴上說什么,需要清醒對待自己內心世界的反思,調,修整,不必要去苛求什么,但需要謹慎面對自己內心的疏漏與任性,那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74句】: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愉快地生活。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智慧的人隨時從周圍取得快樂,沒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他快樂。要得到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快樂其實很簡單,無爭、無欲、無求,一切隨緣。
【第75句】:【佛心禪語】稟性(怒、恨、怨、惱、煩,又稱氣稟性)用事,鬼來當家。因為生氣、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給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來;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當神,甘愿做鬼。
【第76句】:不是每件事都能退一步,甚至幾步,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這個“退”字。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以退為進,暫退一點又何妨?策略的退卻不是懦弱和無能,實際上是為了最終更加穩健的前進。所以,退卻也是前進的階梯,能忍受一步步的退卻,還怕不能大踏前進嗎?
【第77句】:人生總是這樣,我們常常仰望,經常比較,仰望身邊的眾人,比較四周的他人。于仰望中我們感到了卑微,于比較中我們感到了差距。因為,仰望時,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他人的美好;比較中,感嘆的總是自己的不幸,人生的失意。其實,不要去仰望,也不要去比較,仰望不如努力奮斗,比較不如將事情做好。
【第78句】:【佛心禪語】《地藏經》里所講的“孝”,是人最本能的一種情感。現在的人都缺這一課,大人小孩都缺這個“孝”。地藏菩薩的功德力能滅眾生的無明之火,火焰化紅蓮。
【第79句】:如樹無根,則無枝葉花果等物。如是無明無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無明自性從于虛妄分別而生,非真實生,從顛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經》
【第80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回避,不退縮,未來終將到來。人生中要走很多路:有一條路不能回頭,就是放棄的路;有一條路不能拒絕,就是成長的路;有一條路不能迷失,就是信念的路;有一條路不能忘記,就是回家的路。信心滿滿的走好腳下的每條路,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會很精彩。
【第81句】:【禪心佛語】一個軍人就是鎮守邊疆,一個法官就是公平斷案,一個老師就是傳播知識,一個企業家就是按時給員工發工資、按量為國家納稅,一個傳教士就是為國家祈福、為信徙答疑解惑,一個黨員干部就是為國家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為百姓當家做主、創造幸福。安分守己,各盡其職就是愛民愛國的體現。
【第82句】:【佛心禪語】世間的寬,在于拋棄自己的狹隘,世間的窄在于放大自己的渺小,大道至簡,生活需要我們減去眼前和心底的復雜,一念清凈,這世界月朗風清,一念障礙,這世間迷惑重重,塵世可以喧囂,自心還要明朗,人生路中,那些自我封閉的固執,是和社會溝通的一種隔閡和限制,更是一種逃避。——延參法師
【第83句】:【佛家經典禪語】應該心無牽掛的活在這一刻。沒有必須做的事,也無事不可做,沒有想玩的,也沒有不可玩的。遠離一切是非,才可以不論發生什么,或什么都沒有發生,皆無所謂,故亦無煩惱。只有這種超越的境界,才是發生什么都不能影響的。
【第84句】:【禪心佛語】存心養性格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寡欲,故靜有主,則虛。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寶之謂虛。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第85句】:整日圍在你身邊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為你做事,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著你的才是知己。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只手。
【第86句】:【禪心佛語】景岑由外歸來,仰山問他到哪里里去,”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這說明了禪人來去,順于自然,合乎法性,你說是”春意“,難道”秋心“不好嗎?這就是禪者明乎一切法,用于一切法,不舍不切法。
【第87句】:【禪心佛語】善于調整自己心態,是人生的最大財富。人生是一樹繁花,要擁有良好的心境,才會有沉淀的寧靜,才會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漫漫的人生之旅,學會和春天約會,盡情擁抱夏的濃綠,不用為秋的枯黃惆悵,常蘸一抹綠給心情,孕育一片心綠,讓心明媚。
【第88句】:【心靈禪語】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際中的糾結、爭斗后的隱傷,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繁華后的寧靜。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經的精彩、不逮的歲月,舍不得居高時的虛榮、得意處的掌聲。三是輸不起。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輸不起一截人生之敗。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第89句】:【佛曰靜心禪語】生命故事中,有多少真情,不必言說,只在心里,凝成一抹謄戀,從容不悔;流年的轉角,有多少遇見,似夢中琉璃,裝點生命的詩意,且行且惜。人生,并非姹紫嫣紅才算春天,有時,素心淡雅也是一種恒久的芬芳。
【第90句】:“還有明天”,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它讓人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浪費生命,成了人們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無所事事、一事無成的原因。
【第91句】:【佛心禪語】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詡自夸,就會自損其才,自傷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驕自傲,就會自貶其尊,自嫡其位。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保持謙遜,放低姿態,勤勉做事,低調做人。自詡與自傲是自輕自賤的表現,只有低調做人才是自珍自重的道理。
【第92句】:【佛家禪語人生】生活之中,其實個人的喜惡并不重要。因為你喜的或惡的,未必都能隨你心。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包容。是人,都會有心情,因為心一直跳動著。學會放下一些個人感受,是另外一種幸福。是人,也都會有情緒,學著理解,試著遷就,就是一種灑脫。其實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你太迷戀你自己了。
【第93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光彩在哪里?早上醒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的迎接未來。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的活在當下。到了晚上,光彩在腳上,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原來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就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第94句】:謙遜:水雖然是生命之根,諸寶之源,但經常往低處流,在最低處匯集。同樣的道理,具有修證道德的人也常常會低調和謙遜。越有修養之人,越會低調;越有內涵之人,越會謙虛。因謙虛好學而成為有內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麥穗低著頭,而空麥穗卻昂著首。
【第95句】:【禪語人生】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的差別;他既不會自輕自賤,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優越;也不會盲目自信,無謂地貶低他人。他沒有時間幸災樂禍,沒有時間評論別人,他只是忙于自己所追求的事業與生活;他不會計較在每件事情上是否公平,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心是否快樂與充實。
【第96句】: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為心空故。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第97句】:【佛心禪語】愛是一種貪婪,是一種占有,是一種自私,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否愿意更多的人愛你的愛人,但你是對一個人只是慈悲的時候,你會樂意更多的人對你慈悲的人更慈悲。
【第98句】:生活的磨礪里,少不了糾結和憂傷,甚至是跌跌撞撞,學會樂觀的面對,不要去懷疑生活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結局,但一定要相信不是現在,生活的傷害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自己把生活變成了陌生人,或者說是先輸掉了勇氣和信心,讓自己那些曾經的信念能夠變成未來的現實。這就是人生陽光的信念。
【第99句】:有人說: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節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時間,對應著不同的茶,像極了生命中或涼或暖的時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時光占大多數,而心靜下來,茶里,卻總有滋味。
上一篇:內涵文案 哲理文案,簡直太絕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