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真心“真心”又叫做“本覺真心”、“無分別心”、“清凈心”,是不變易的,能現萬物。“真心”相對于“妄心”而言。“妄心”是妄生分別的污染之心。正果法師《禪宗大意》幾指出:“參禪觀心,主要是熄滅妄心,真心自現。'’此說本于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就是說,真心與妄心并不是兩個心,息妄即真,一如撥云見日。學佛者重視“觀心”的功夫,不會觀心,即無從了生脫死。正如《楞嚴經》所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佛教認為,“真心”是萬物的本源。唐代澄觀《華嚴懸談》卷十九說:“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故。”明代妙葉《念佛直指》卷上指j',學佛者當“向自己不動真心中求”,讓心物“打成一片”。亦用“真心”指純潔善良之心。如元代楊景賢《劉行首》第四折:“你本是唐朝宮眷,秉真心不染,塵緣。”亦指誠心誠意。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是你的真心話,沒有一點意氣作用么?”
【第2句】:【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祿,在現在指工資。那么,古今的收人為什么叫薪水呢?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金銀或錢幣)將俸祿發給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月費”等。 而最早將俸祿稱為“薪水”的是在魏晉六朝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開支的費用。而明代將俸祿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現代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如長工資叫“提薪”。
【第3句】: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之一。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旦到生死關頭或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難以解脫了。據宋代張世南《游宦紀聞》載:“云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懷,雖是有罪而平時不燒香的人,只要他虔誠懺悔,止惡修善,還是可赦其罪,獲得安慰和解脫。又據宋代劉敞《中山詩話》載:王安石曾與沙門道因戲對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對云:“急來抱佛腳。”
【第4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 釋義:比喻除惡務盡,不留禍根。 例句:只是我偏生見那小廝不得,常是一頓打就打一個小死,只要打死了他方才稱心。卻是為何?常言道:剪草除根,萌芽不發。
【第5句】:【吃閉門羹】(慣)比喻前去拜訪卻被人拒之門外。
【第6句】:【泥鰍難捉,人心難摸】(諺)泥鰍:魚類,體呈圓柱形,有黏液,光滑難捕捉。指人心難以摸清,就如同泥鰍難以捉摸一樣。
【第7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第8句】:花兒凋謝春再開,光陰一去不再來
【第9句】:【吃飽了撐的】(慣)諷刺人多管閑事、沒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飽了撐得慌”。
【第10句】:富貴人間夢,功名水山漚
【第11句】:【敵強用智,敵弱用勢】(諺)如果敵人強大,就用智謀取勝;如果敵人弱小,就用強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勢,不能死守一法,要視敵方的強弱而定。
【第12句】:打鐵先要本領硬
【第13句】:【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諺)蚊蟲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撲打。比喻人說話放肆,出口傷人,自不免要招災惹禍。
【第14句】:【牛頭高,馬頭高】(慣)比喻二人爭高低,誰也不讓誰。
【第15句】:指全體呈現,而不在枝節上糾纏。元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六:“今日特為你起模模樣,和盤托出。”
【第16句】:【打破悶葫蘆】(慣)指猜中極難猜透的話或解開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開悶葫蘆”。
【第17句】:【閑打牙兒】(慣)指閑聊天。也指費口舌,無意義地爭辯。 也作閑磕牙。 閑嗑牙。
【第18句】:【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諺)誰為:為誰,替誰。孰令:令孰,讓誰。我將替誰做事呢?讓誰來聽信我呢?指人沒了知己,做事就失去了意義。
【第19句】:【獨占鰲頭】見“占鰲頭”。
【第20句】:【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 釋義:比喻要區別情況,不同對待。 例句:要知道,你是你,他是他,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我們的政策是有區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
【第21句】:魚的力量再大,不靠水游不遠;
【第22句】:【公門好修行】(諺)公門:舊時的衙門。修行:本指學佛學道的修煉,此處指行菩事。指在衙門里供職,固然做傷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門里好修行。 公門好修德。
【第23句】:【七個不成,八個不就】(慣)形容怎樣做都不行,非常難辦。
【第24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諺)指舊時窮人生活非常艱苦,新衣服穿上三年,變舊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補丁又可穿三年。
【第25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第26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27句】:【明珠產于老蚌】見“老蚌出明珠”。
【第28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釣。
【第29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第30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閻羅王:也稱閻王、閻羅,佛教指掌管地獄的神。比喻貪婪之人,絕不會放走到手的錢財。
【第31句】:心則不競,何憚于病
【第32句】:【百貨店】現在的百貨公司、百貨商場貨架上擺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品種之多,數以萬計。那么,為什么非叫“百貨店”呢? 相傳,清朝年間南方有一家雜貨鋪,生意興隆,鋪里的貨物樣樣都有,掌柜的便為自家的店鋪起了個“萬貨全”的字號。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訪,一見“萬貨全”的牌子,就想,這口氣也太大了。 當下,乾隆把伙計叫來,開口說道:“我買把糞釵子。”小伙計趕緊遞過來幾把。乾隆一看說:“我不要鐵的,要金的。”小伙計一看來頭不對,急忙把掌柜找過來。掌柜說:“小店確實沒有金糞釵子。”乾隆說:“你這里不是萬貨全嗎?”掌柜為了求得太平,忍住氣,叫伙計把招牌摘下來,然后說:“小店備貨有限,今后不敢吹‘萬貨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請給起個字號吧。”乾隆隨口說道:“就叫‘百貨全’吧。”后來,店主聽說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勝,趕緊把“萬貨全”改成“百貨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興隆了,發了大財。這事傳開后,其他店鋪紛紛效仿。從那時起,“百貨店”的名稱被正式固定下來了。 可嘆,當下這“百貨店”老字號牌子被“購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見到“百貨店”、“百貨公司”的牌匾了。
【第33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慣)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處于中等水平。
【第34句】:【七月半燒紙錢——哄鬼】(歇)七月半:指陰歷七月十五,迷信說這一天是鬼節。紙錢:迷信的人燒給死人或鬼神的冥鈔。本指哄騙鬼魂,轉指人說的話或做的事全是騙人的。含責罵意。
【第35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36句】:【螳臂當車——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抵擋。指過高地估計自己,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第37句】:【咂滋味】(慣)比喻辨別、體會話語的意思。
【第38句】:【綁腿帶上繡山水——畫長】(歇)綁腿帶:即綁腿,纏裹小腿的長布帶。畫:諧”話”。指說來話長。
【第39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40句】:緣起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詰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為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為“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為“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為“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后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產生的緣由。如清代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為作緣起。”此外,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為“緣起”,如《丑女緣起》、《目連緣起》。
【第41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第42句】:【開水煮,滾油煎】(慣)形容受著悲慘、痛苦生活的煎熬。
【第43句】:【揭底就怕老鄉親】 釋義:就怕知道底細的老鄉親揭老底兒。 例句:“你說你沒有現大洋?有句俗話:‘揭底就怕老鄉親。’茅公島的人,哪一個不知道你仇國礎向來不存鈔票,專存現大洋和金條?”
【第44句】:結交不嫌貧,嫌貧交不成
【第45句】:恍然大悟《觀無量壽經》:“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第46句】:【澆樹要澆根】 釋義:比喻幫助人要從根本上幫助。 例句: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咱教育人也要朝“根”上下功夫。根本問題是提高民工的思想覺悟。
【第47句】:【七嘴八舌頭】(慣)比喻眾人爭相發表意見。也比喻人多嘴雜。
【第48句】:【掉片樹葉子都怕打破頭】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49句】:【地生架不住人熟】(諺)地理環境再生疏也沒關系,只要有熟人,啥事都好辦。指要辦好事情,有熟人相助是一個重要條件。
【第50句】:【見不得溝,過不得梁】(慣)形容沒見過世面,沒經歷過挫折。
【第51句】:【挑字眼兒】(慣)指挑人措詞用字上的小毛病。
【第52句】:【知底莫過當鄉人】(諺)當鄉人:同鄉人。再沒有比同鄉人更清楚底細的了。指在同鄉人面前,不要想隱瞞自己見不得人的事。
【第53句】:天上無云地下旱,大河無水小河干。
【第54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55句】:【孩兒不嫌娘丑】見“兒不嫌母丑”。
【第56句】:【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這個俗語常用來怒斥無恥之徒。源出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與高司諫書》:“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這段話說的是北宋宋仁宗年間,歐陽修卷入了一場政治革新與反革新的斗爭中去。當時,各地不斷發生農民起義,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擔任參政知事的范仲淹上書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項措施,還指出宰相呂夷簡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濫用私人等情況。為此,他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攻擊和詆毀,并被降職處分,貶出京城。歐陽修等人卻同情范仲淹,為他鳴不平。 當時,有個叫高若納的諫官,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呂夷簡一鼻孔出氣,伙同權奸誹謗賢士,認為范仲淹應該被斥逐。歐陽修對此十分憤怒,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高若納斥責他。信中說:“昨天,這個貶官,那個待罪,而你居然還有臉見眾官員,大模大樣地在朝中走進走出,并且稱是諫官,簡直是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了。”這就是歐陽修的名篇《與高司諫書》。
【第57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 釋義:要按實際情況辦事。 例句:“看菜下飯,量體裁衣。這是最普通的生活常識,為政者更不能不審時度勢。”
【第58句】:【玉不琢,不成器】 釋義: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比喻人不經過教育、學習,不會成材。 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惱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學,老何為?”
【第59句】:【有志者事竟成】(諺)竟:終究。 有志氣的人,事業終究會獲得成功。指事業的成功,全在于人的立志,和能否始終不渝,堅持到底。
【第60句】:【靠著大樹有柴燒】 釋義:倚仗某種勢力就能得到某種利益。 例句:俗話說:“靠著大樹有柴燒”。韓德勤就是靠著顧祝同這棵大樹,在國民黨內做了個師長。
【第61句】:【寒從腳底來】(諺)腳底有涌泉穴與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氣是通過腳底傳入的。指要防寒必須從腳部的保暖做起。
【第62句】:【唯心】佛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的,謂之“唯心”。《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空間、時間也不例外,所謂“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同上,《離世間品》)佛家說,所謂“外境”(外部存在)只不過是自心的分別和妄執,如“患夢緣心,似種種外境相現,體實自心”。(唐·窺基《成唯實論述記》卷三)唯心還是“心外有法”成了區分佛教與其他學說的主要標志之一。經中多把心喻為“畫師”,善心現善境界,惡心現惡境界。在法相宗那里,稱為“唯識”,注重于心的了別能力的分析。佛教中對心有精細的分析,最主要的是“真心”和“妄心”。佛教還指出,在本質上,“心”與“物”(或境)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今天對“唯心”一詞的運用,多含有主觀片面,脫離客觀實際的意義。在哲學上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源的世界觀稱為唯心主義。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李明權)
【第63句】:【弓上弦,刀出鞘】(慣)鞘:裝刀劍的套子。箭搭上弦,刀拔出鞘。 指拉開架式,準備廝殺。
【第64句】:【人拉著不走,鬼拉著飛跑】(慣)指責人不跟好人學,光跟著壞人干壞事。
【第65句】:揀佛燒香語出唐朝詩僧寒山子詩:“揀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明代吳炳《療妒羹·游湖》:“這是觀音大士,青娘可謂揀佛燒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種需要而選擇某當事人進行拜訪、饋贈。
【第66句】: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講.
【第67句】:【斷了線的風箏】 釋義:形容飄搖不定,沒有著落。 例句:他從楊樹后邊偷偷地跑回來,心就像個斷了線的風箏,飄飄悠悠地沒地方放了。
【第68句】:【一虎難敵群狼】見“獨虎架不住群狼”。
【第69句】:【功德無量】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隋·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如洪深《五奎橋》第一幕:“四百多畝呢,起碼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圓滿。”功德很大,稱為“功德無量”。如《景德傳燈錄·南陽慧忠國師》:“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贊頌功勞、恩德極大。如魯迅《書信集·致孟十還》:“雖然犧牲太大,然而功德無量。“(李明權)
【第70句】:【天塌了,還有撐天大漢哩】(諺)天塌下來,自有撐天大漢頂著,傷不了大家。比喻天大的事自有當事人承擔。也比喻問題再大,自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天掉下來,有長人去擋。 天塌下來,高個子頂。
【第71句】:【等米下鍋】(慣)形容窮得沒有糧食吃。也比喻缺乏急需的東西。
【第72句】:【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貪官拼命搜刮民財。過去的國民黨不是被老百姓稱作“刮民黨”嗎。“刮地皮”源自《新唐書·程日華傳》,講述這樣一則故事。 唐德宗時,滄州刺史李固烈貪財好利,拼命搜刮,斂聚了大量錢財。他離任返回恒州時,準備把搜刮的錢財全部帶走,激起了軍士們的憤怒,有人說:“如今馬瘦人饑,刺史自私吝嗇,絲毫不顧我們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們還有什么盼頭呢?”于是殺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舉程日華為刺史。
【第73句】:【蛇逮老鼠,要獨吞】 釋義:比喻想一個人占有,不讓別人沾邊。 例句:趙聚財酒醉心上明。李鴻云這么一說,他可就著急了。哈哈,你原來是蛇逮老鼠,要獨吞。一直對李鴻云不放心,果然來了。
【第74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75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76句】:【知己者莫過夫妻】(諺)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間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77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是古人的發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域獨領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 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 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78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成語用以諷刺一人做官得勢,七大姑、八大姨跟著一起沾光的官場壞風氣。這個俗語來自漢朝。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引起了道家的不滿。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篤信道教,與門客蘇非、李尚等一起商量對策,寫了一部20萬字的鴻著《淮南子》。他們用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和神話故事來極力推崇道家思想。這無異是與漢武帝政策抗衡。武帝大怒,于是派人前去捉拿劉安等人。 劉安聽到漢武帝來興師問罪的事,心中焦急,于是,急匆匆趕到他的老道師傅那里,討教求生的方法。老道對他說:“現在你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也無妨,只要吞下爐中的仙丹,你即可以升仙了。”劉安大喜,馬上又問:“我能不能把至親好友也帶上天呢?”老道說:“可以。”于是,劉安和他的親屬好友一起吃了仙丹上了天。他們臨上天的時候,不忍心把心愛的寵物丟下不管,便把吃剩下的丹藥撤在庭院內,雞犬吃了也一同升人了仙界。后來,人們就根據上述傳說,創造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俗語。 實際上這是一場悲劇,老道和劉安知道活不成了,是被漢武帝所逼自殺的。
【第79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80句】:【人熟是一寶】(諺)要辦事,人緣熟了就順手,這是個法寶。指凡事人地生疏難行動,人熟地熟好辦事。
【第81句】:【圓融】佛家謂破除妄執,圓滿融通。“圓”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稱為圓融。《楞嚴經》謂:“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華嚴、天臺二宗有關圓融名目很多,華嚴立“三種圓融”,天臺談“圓融三諦”。又如唐·符載《廬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銘》:“靈以靜生,境因圓融。”亦用以指文辭之周密暢達,如清·黃宗羲《與李杲堂陳介眉書》:“以高旦中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純一)
【第82句】:【殺人不過頭點地】(諺)即使被殺死,也不過是腦袋滾在地上罷了。 指充其量不過是個死,沒有什么了不起。
【第83句】:【八人轎也抬不出去】(慣)形容人心意堅決或地位穩固。 也作“八抬大轎也抬不動”。
【第84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85句】:【滿瓶不動半瓶搖】 釋義: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總是謙虛的,知識淺薄的人往往自以為了不起,好顯示。 例句:這什么道理?凡事“滿瓶不動半瓶搖”,他這個腿法到了家了,就曉得這個起腿不易了。
【第86句】:【摸不著門兒】(慣)比喻弄不清情況,不知究竟。
【第87句】:【混飯吃】(慣)1指謀個職業,聊以維持生計。2指白吃飯不干活。
【第88句】:【佛頭著糞】出自禪宗公案,比喻輕慢、褻瀆的意思。《景德傳燈錄·如會禪師》:“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鳥類的一種)頭上放?’這里如會禪師不直接答復鳥雀在佛頭上放糞的原因,而是采取反問的方式。這些對話,從表面上來看,答非所問,其實有很深的“禪機”。這是禪宗公案的特點。后人在文章中也借用“佛頭著糞”這句話,如元·劉壎《隱居通議》卷十八載:歐陽修作《五代史》,前面寫了一篇序文,王安石見了批評說:“佛頭上豈可著糞?”又如魯迅對現在一些人為古書亂加標點表示不滿,他說:“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十厄。”(見《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無名氏)
【第89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行去做,就得心應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90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心的煩惱。人們為了回避矛盾,求得自身的安寧,往往以此語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91句】:【揣著元寶跳并——舍命不舍財】見“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第92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93句】:【萬夫不當之勇】(慣)萬夫:萬人,泛指眾多的人。當:抵擋,阻擋。形容人武藝高強,極其勇猛。
【第94句】:【排檔】“排檔”,是指敞開式的簡易大眾就餐場所。排檔是廣東口語。 “排檔”可能源于“排當”。元代劉一清撰《錢塘遺事》細述南宋舊事,卷五有“排當”一則云:“宮中飲宴名排當。理宗朝排當之禮多內侍自為之,一有排當則必有私事密啟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給事陳宗禮有日:‘內侍用心非借排當以規羨馀,則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幾州汗血之勞而供一夕笙歌之費。’此說可想矣!” 原來,“排當”是宮中飲宴的名稱,是古代一種腐敗現象。根據發現的南宋宮廷菜單考證,皇宮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宮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時宮廷內侍們就自己掏腰包,請皇帝、貴族、大臣吃飯。一下子競成風氣,由于輪流請客,排隊當值,稱為“排當”。剛開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報銷,到宋理宗的時候,開始拿到中央或各級財政的金庫報銷了。 后來,排當流到民間,成為簡易、廉價、大眾消費的形式。由于經常設在街邊,擺有大量桌椅,同時廣東人稱攤位為“檔”或“檔口”,進而轉變為“排檔”了。現在“大排檔”風靡全國。
【第95句】:言者心之聲,衣者身之表
【第96句】:【除死無大災】(諺)指人如果橫下一條心,連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災禍。
【第97句】:【正等肉下鍋,兔子來叫門】(慣)比喻要抓的人不請自到,來得正巧。
【第98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99句】:【揪辮子】見“抓辮子”。
上一篇:《佛心慧語》-佛語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