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我們都希望追尋人生真理、探求智能,但很多時候會本末倒置,向心外 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內去尋找。很多人總以為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 知道心內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 心量多寬敞、多廣大。
【第2句】:生活中很多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中其實都有禪理,只是疲于奔波的眾生早已喪失了于細微處探究竟的興趣和能力。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領略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就要離開喧囂熱鬧的都市,想要獲得如陽光般明媚開朗的心情就要驅散昨日煩惱留下的陰霾。
【第3句】: 但她又往往是個泄密者,文字背后隱藏的東西才是“真實”。譬如一 條罵人的微博,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微博本身所呈現的東西。實際上它 傳遞的信息很多:寫微博者的生活境遇,內心糾結,潛意識,還有即 時的思考、欲望、隱秘和期待。
【第4句】:有時,我們因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起煩惱,為了使它們盡快消失而想盡方法。但請想想路邊或失明或肢體殘缺的乞丐吧,這時我們是否會白然生起一顆憐憫之心呢?此時我們還會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煩惱嗎?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適用這個道理。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036
【第5句】:又云:“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復清凈本然?既復清凈本然,云何卻見山河大地?大眾,如何即是?”良久,日:“水自竹邊流去冷,風從花里過來香。——《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6句】:如是我聞,一笑紅塵遠一懷溫柔,我不知安放在哪里,一臉甜蜜,我不知讓誰來品嘗,我收拾起這段被月光漂洗過的舊事,沿著古韻跌宕的禪道,向一座檀香繚繞的古剎走去,我心皈依。
【第7句】: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干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無量壽經》
【第8句】:過分的執著無異于飛蛾撲火,人如此,事亦如此。就像為了讓樹木長高,必須剪去多余的枝權一樣,即使如美玉般的生命,也需要工匠的雕琢。假如工匠不善取舍,焉能得到美妙的作品?
【第9句】:人需要鍛煉,需要有意識地找一點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困難。
【第10句】: 感恩不但是愛和善的基礎,更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我們雖然不可能變 成完人,但常懷著感恩的情懷,至少能夠無時無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 生活的快樂,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美麗,更加充實。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感 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節,這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
【第11句】: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凈,無垢無煩惱,……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第12句】: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維摩經》卷上,佛國品
【第13句】:若人本無惡,親近于惡人,后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牧牛品
【第14句】:心定之后,便有了積極的心態,若是想將之付諸實踐,還需要為自己的工作設定一個正確的目標。
【第15句】: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海濤法師
【第16句】:煩惱不必放下,因為對于佛祖來說,本就不曾提起;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的本身,倒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為消除眾生煩惱而忙碌卻不認為這是煩惱;為開悟而修行卻忘記本在修行中。
【第17句】: 坐在窗前的書桌上瀏覽次第醒來的世界,盡情地享受這夏日 早晨的微風,我在陶醉中油生一種感動。多好!游蕩的靈魂又回到了 我的肉身,我的影子也和我一道起床,我的生命之船越過了夜晚的驚 濤駭浪,希望的天使帶我走進全新的晨光。我要向你們問候,朋友, 在生命的新起點,我們依舊在一起!
【第18句】:少欲知足非常重要,輪回中的痛苦及生死疲勞都來源于貪欲。譬如你一直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這表示你心里一直不滿足,有了還要更多,多了還要更好……結果會達到一個極限,最后你就會變得和現實抗爭。如果你的抗爭失敗了,你就會跌入失望的深淵,變得沮喪不已。這就是欲望最可怕之處。
【第19句】:若也廣尋文義,猶如鏡里求形,更乃息念觀空,大似水中捉月。——《黃龍慧南禪師文案》
【第20句】:地獄與天堂,只在劍出劍入之間,白隱之禪語,悟了乃對人彈琴,未悟乃對牛彈琴。
【第21句】: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后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后以智拔。《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22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布施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心讓人更加柔韌。堅忍是一種特質,像水一樣,刀劍斬不斷,繩索縛不住,牢籠困不得。
【第23句】:來世愿錯過繁華三千,只為前世的祈盼,只為今生能夠看你一眼。來世愿舍棄如畫江山,只為前世的夙愿,只為今生能夠繪你素顏。來世愿輾轉紅塵之間,只為前世的良緣,只為今生能夠觸你心弦。來世愿修身山寺禪院,只為前世的誓言,只為今生能夠與你天涯為伴。
【第24句】: 起床,洗漱,喝一大杯涼白開,一天的生活就這樣啟程。看 似單調重復的儀式,其實并不重復單調。鳥鳴的音符不同,晨光的韻 律不同,空氣的味道不同,時光的速度不同,一個儀式和一個儀式便 有了天壤之別。每一個早晨都不敢輕易錯過,因為每一個早晨在我的 生命中都是唯一。難道你和我不一樣嗎?
【第25句】:【天天禪語】如今有些人,內心充滿了邪見與顛倒之心。將真理視為謬論,這就是邪見;將謬論視為真理,這就是顛倒。蕓蕓眾生,由于無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無幾,追逐謬論之人卻比比皆是。請佛菩薩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的心中樹立正知正見。
【第26句】:世上最難辦的事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世上最難纏的人只是自己,認認真真把自己做好,世上就少有難題了!
【第27句】:爾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欲識人天,即今凈威儀持瓶挈缽者是。(唐)藥山惟嚴禪師《傳燈錄》卷二十八
【第28句】: 善導禪師開示說:“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真正的絕境。無論 黑夜多么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 拂。”而對我們來說,當挫折接連不斷、失敗如影隨形時,當命運之門一 扇接一扇地關閉時,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因為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
【第29句】:人最忌諱跟別人比較,因為比較容易起分別心。分別心會使人產生貪、嗔、癡三毒,引導一個人不斷追求,從而否定自己如來的生活。——鄭石巖
【第30句】: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于平等。《維摩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
【第31句】:佛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想,也就是慧南禪師所說的只知吃睡,不論古今,不思善,不思惡,要脫離善惡、是非、得失等概念。
【第32句】:從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與名聞利養,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是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的。因為心的力量是無限的,欲望也是沒有限制的,因此對于物質的貪欲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
【第33句】:倘若我們讓心靈得到凈化,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瑣事,以真心去發現真我,我們就會發現,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佛就在我們身邊,在一切蘊含著真善美的事物中。
【第34句】: 文字是神圣的,它不是普通的草,就在我們的窩邊,是不是 做照吃窩邊草的兔子,靠我們的德行做選擇,而不是版權法。
【第35句】:關懷生命并不僅僅指關懷人類自身,而是關懷世間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甚至螻蟻、草根,都是慈悲的對象。
【第36句】:乞討也要動腦和找竅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什么是不需要動腦、不遵循一定的規則就能夠很好完成的。
【第37句】: 只要你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 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拋棄一切塵 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你就會獲得幸福,遠離 煩惱。
【第38句】:信仰是人生的最寶貴財富;遵行正法,帶來幸福;真理味兒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們稱說的最好生活。《經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39句】:【佛心禪語】 聚散兩依依,有離才有合,有退才有進,有失方有得。佛說:“喜、 怒、哀、怨、貪、嗔、癡,全是人心所念。”如果你念念幸福,幸福就會 如約而至。
【第40句】: 帶著美的眼光看萬物,萬物皆美;用善良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有向善 的一面。
【第41句】: 世上最大的顛沛,是心靈的流離失所,人間最大的困惑,是 心活著卻找不到家園。
【第42句】:靜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養精蓄“睿”,反觀內心自性,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亦即: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吾奉行。靜坐不離此意,即是真修行。
【第43句】: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物質的極大膨脹和社會的復雜令人應接不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處理起來也使人手忙腳亂。實際上,看起來復雜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只要學會驅除多余的執念和欲望,就能發現事情最簡單的本質。
【第44句】:財富再多,總有用盡的時候;地位再高,總有衰敗的時候;名譽再大,總有失去的時候;親人再多,總有離散的時候;身體再好,總有衰老的時候。只有內心的覺醒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至高無上境界。
【第45句】: 能力有限不要緊,努力將有限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利益他 人、利益社會,生命便有意義,人生也不失精彩。
【第46句】: 做人不能太精明,做人不可真糊涂。讓精明人糊涂一點,讓 糊涂人多一點精明,這世界才有可能達到和諧。所謂智者,就是有辦 法將精明人說糊涂,將糊涂人說明白的那種人。
【第47句】:誰的路,誰明白;誰的事,誰清楚。苦樂,都是自己的:好壞,都是個人的。別去對人抱怨;不要向人炫耀。苦,自己悄悄釋放;樂,自己慢慢品味。學會忍受,懂得承受,你的生命,也許會漸漸精彩……
【第48句】: 有很多事情,你自認為正確無比的,但實際愚不可及,固執就是其中 的一樣。放下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去作正確的抉擇,每次正 確無誤的選擇,將指引你走在永遠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第49句】: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唐)百丈懷海禪師《示叢林要則》
【第50句】:一個人想要成佛,應該在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前提下,首先以做人開始,由道德人手。在做好人和遵守道德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建立菩薩的功德和諸佛的境界。做人失敗,越學佛越容易學偏;道德缺失,越修佛越容易修邪。噶舉祖師剛波巴大師說:“若不如法而行,仍種下因為佛法反而墮落惡道的因,實在無益。”
【第51句】: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2句】: 心里裝得下江山,江山就是你的;心里容不下微塵,你連微 塵都不會擁有。人要活得充實,就要活得有胸襟,胸襟越大,活得越 飄逸自在,活得越波瀾壯闊。
【第53句】: 海盜是許多男人心中的夢想,是許多女人心中的英雄。成為 海盜是我年輕時代的夢想之一,我一度將海盜生活想象得非常詩意。
【第54句】:【天天禪語】有時我處理一件困難的事情,即使是一件大事,我仍然能坦然、從容且順利地解決,究其原因,發現當時的我自我沒有那么強大,私心也沒那么嚴重;有時我處理一件困難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自己卻心煩意亂,處理得不夠融洽,究其原因,發現當時的我自我高大,私心嚴重。總之,一切唯心所造。
【第55句】:秋樹之葉因起風而飄零,大海之魚因巨浪而離散,生死輪回因業力而流轉,蕓蕓眾生因無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
【第56句】:擁有了善良,即使穿梭于喧嘩的車水馬龍之間,也能體會來自心底的那份寧靜。當歲月漸漸沉淀出斑駁的顏色,善良的馨香卻始終如一地慰藉著人們的心靈。善良讓人感到天地之廣,世界之大,感到前途光明,心地踏實,安全溫馨,善良是讓人靠岸的港灣。
【第57句】: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一供養如來。《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第58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宗教箴言錄》
【第59句】: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 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第60句】: 反省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在安靜的心靈狀態下,我們可以看清 事情,包括我們自己對問題應負的責任,做事情的新方法,以及我們擋住 自己的方式。反省讓我們察覺到自己所設下的限制,以及我們思考中的某 些盲點。一個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能 自救。
【第61句】:一切眾生命,如電、旋火輪,如乾達婆城,速過不暫停。《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
【第62句】:寬容是一種高貴品質,是一種生活藝術,佛說懂得與人和諧相處的人,是看透了人生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第63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經》卷五六九,法性品
【第64句】:【天天禪語】今天是白閉癥日,透過電視等媒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閉的小孩,感到他們非常可憐。不過在佛菩薩的眼里我們凡夫都像得了自閉癥的小孩一樣,善惡不明,取舍顛倒。現在真的不知道誰更應該被可憐。
【第65句】:對青少年,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權威。(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66句】:任從春草青青,炎光爍爍,秋樹葉零,冬冰片薄。何故如是?且要諸人順時保愛。——《法演禪師文案》
【第67句】: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恒河流。《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
【第68句】:淡泊名利,而只有超越了功名利祿之心,才有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這便是莊子人生世界里的“逍遙游”。
【第69句】:這些不良的想法和習慣漸漸地捆綁住你,讓你陷入缺乏信心的泥沼里無力自拔,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勇氣,于是慢慢沉淪,安于囚籠中。此時,只有你走出囚籠,不再抱怨和詛咒,幸福才會溫柔地擁抱你。
【第70句】:問:“在家念經念佛,請問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諸位必須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么?是讓大家在一起共修時,音聲、音調、動作能整齊劃一,莊嚴道場。因此,打法器至少是兩個人以上,就有必要。如果是一個人,就沒有必要。法器是音樂的節奏,是為了幫助莊嚴道場,整齊劃一。”——凈空法師
【第71句】:佛法難聞,雖然號稱佛法的書很多,但其實多是人天法,尚非聲聞、緣覺之法,何況佛法。“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于今猶是。
【第72句】: 開始和結局我們決定不了,過程我們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主。這就是 人生。
【第73句】:不要試圖解釋一切。面對諸佛境界,任何的解釋都是乏力蒼白的,而且會關了真理的門。直接說:“我也不知道,但我就這樣信了。”讓有疑的人直接去面對他所無知的境界吧。
【第74句】: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位男士能如此大度地給人行方便,讓自己不方便,這是一種怎樣的氣度?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只須轉念一想,世界可能從此不同,我們的生命也會因為我們的轉變而變得與眾不同。
【第75句】:【佛心禪語】 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心靈純凈得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 人,就在于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 死,看透名利,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讓自己純凈的心靈重新顯現。
【第76句】:絕思絕慮,任心自在,無憂無慮,坦坦蕩蕩,坐臥隨緣,就是佛的妙用。——道信禪師
【第77句】:人生的旅途中,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誘惑在等待著我們,使我們舉步維艱。越是目標遠大的人,面臨的誘惑也越多,因誘惑而喪失自我的人,說到底,是因為不夠堅定,或者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長遠的利益。誘惑將人套住,讓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停滯不前。
【第78句】:你能寬恕多少、能退多少,實際上,就是善待了自己多少。善待自己,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一個人,若能不跟自己較勁,處處放自己一馬,就是置心靈于曠野,給心靈以自由。
【第79句】: 百善孝為先。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肩上的壓力很大, 他們表達孝道的方式和自己的長輩有不同之處。兒女在外記得抽空給 父母報個平安是孝道,兒女遇到開心快樂的事不忘和父母一起分享也 是孝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女是父母心中的寶,不讓父母擔憂,帶 給父母歡悅,是當代年輕人最大的孝道。
【第80句】: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愿生安樂剎。《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
【第81句】:【古風基地】煮一壺高山流水,傾一曲前塵絕唱;品一道云水禪心,悟一幕花開花落。
【第82句】:佛說:弟子侍奉老師,應該做好五件事:一要加倍尊重,二要心懷感恩,三要聽從教誨,四要思念不厭,五要在人前贊嘆稱譽。
【第83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力量用對方向,就是亮麗的人生;用錯方向,則步步都是陷阱。
【第84句】:一位信眾在市場遇到提著菜籃子的禪師。他好奇地問:“師父,您怎么自己買菜?”禪師回答:“我不只自己買菜,我還自己吃飯哪!”自己的菜自己買,自己的飯自己吃,自己的結自己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自己還。
【第85句】:平淡中見奇趣,淺近中具哲理,表達了一種十分超脫的人生態度。當我們面對生活的亂麻而煩惱叢生時,不妨想想這位皆大歡喜的彌勒佛,便能以微笑面對世界了。
【第86句】:我們為什么要聆聽寂靜?在寂靜的無聲之聲當中,就是要找回自己、看到自己。禪修的目的,就是讓你了解自己。所以,請靜靜地聆聽,慢慢地接近自己,很貼切地跟自己在一起,透過這種修寂靜的方式,聽無聲之聲,你將會見到真實的自己。
【第87句】:謙卑并不意味著多顧他人少顧自己,也不意味著承認自己是個無能之輩,而是意味著從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海濤法師
【第88句】:一個好的念頭,一次好的選擇,都是在脫離荒蕪和苦海,為未來播下幸福快樂的種子;每一次踟躕,每一次猶豫,都是在給未來增添更多的痛苦。歲月短暫,又怎么經得起苦痛的蹉跎?
【第89句】:佛家禪語: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后,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第90句】:所言藏者,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為藏。(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91句】:學佛是否成功的標準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識,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閉關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導我們的人格標準你能做到多少。
【第92句】:人需要改變的,往往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93句】:看禪門文案,對于祖師的言行往往不明所以,只因我們尚未契于祖師之 悟境,就在不明所以處,心意識也使不上力,此刻正是入門處。若在不 明所以處用心意識講說的頭頭是道,佛心更被障蓋。
【第94句】:在佛家看來,世間并無小事,即便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第95句】:勞動也好,休息也好,只要用心去感受生命,就會發現正是這些平凡的日常生活,蘊含著純真的意趣。
【第96句】:于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葉禪師)
【第97句】: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于智慧。《大寶積經》卷-。-,善德天子會
【第98句】: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著。在空掉妄想執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
【第99句】: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人,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楞嚴經》卷三
上一篇:星云大師文案順其自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