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釋義:鏡:指照鏡。不必在水里去照自己面容,而要從別人的反映里去真切了解自己。 例句:古者有語日:“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p>
【第2句】: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第3句】:【曾被賣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諺)指受過甜言蜜語哄騙的人,對于甜言蜜語就有一種本能的反感與警惕。
【第4句】:【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釋義:比喻任何時候不能小看、輕視強大者。 例句:哦,哦,老弟,八路總歸是八路,莫看他們人少,又是傷號,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第5句】:三個女人抵一群鴨。
【第6句】:偉大成就,來自艱苦勞動
【第7句】:【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 釋義:比喻偏僻的地方或群眾之中隱藏著人才。 例句:古云: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鹽車困良驥,田野埋麒麟: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余仲雄一介寒儒,得中文武進士之職。
【第8句】:【此地無銀三百兩】 釋義:古代民間故事: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寫:“此地無銀三百兩?!北扔飨腚[瞞、掩蓋,結果更加暴露。 例句:劉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說:“哼!此地無銀三百兩!請回去吧?!?/p>
【第9句】:【飛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經》說:“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于火?!彼巍べ懖刂鬏嫛豆抛鹚尬陌复箅S開山神照禪師》:“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后為俗語,如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保▽捜蹋?/p>
【第10句】: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第11句】:【運動不出汗,成績不見面】(諺)指體育運動不練得出汗,就不會有效果。
【第12句】:【金蘭】“金蘭”指結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經》。 《易經·系辭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金蘭”一詞從這兩句話當中各取一字而成?!敖稹庇鲌?,二人如果同心協力,其作用可斷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而達到目的?!疤m”喻香,即美好。 “臭”讀如“秀”,指氣味。兩人推心置腹的話語,如蘭花之香美,令人感動。后世便以“金蘭”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釋為其堅如金,其芳如蘭。《文選·秋胡詩》云:“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奔粗^金蘭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歡愉。后引申為結義,如“義結金蘭”,指結拜兄弟、姐妹。這樣的結拜兄弟,其情義堅如金,堪稱“鐵哥們”。
【第13句】:【破車礙好道】(諺)比喻不合時宜的舊事物不清除,就會妨礙新計劃的實施或新生事物的進展。
【第14句】:七分鑼鼓三分唱。
【第15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驕人】(諺)求人的人常有一種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總有一種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幫忙和答應幫別人忙,心態迥然不同。
【第16句】:【老佛爺】現在,清代的影視劇泛濫,將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誤導大家一提到“老佛爺”就認為是慈禧太后。其實,“老佛爺”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獨有的,甚至不應她所有,是她強加于自己的。 “老佛爺”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滿族(先初稱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領被稱為“滿柱”,“滿柱”是佛爺“曼珠”的轉音,是佛爺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傳,清朝建立后,將滿語的“滿柱”譯為漢語的“佛爺”,于是“佛爺”就成了皇帝的特稱。慈禧太后雖獨斷朝政,但她沒有做過女皇,何來“老佛爺”之稱。 慈禧太后為什么被稱為“老佛爺”呢?其中有一個故事。光緒初年,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使用種種手段為自己大造聲勢。心腹太監李蓮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樣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觀世音像,接著向太后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慈禧去之后發現大雄寶殿還是原來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蓮英請太后到后殿御覽,慈禧轉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觀世音像,李蓮英大喊“老佛爺到”,在場的大臣們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爺?!贝褥蠊首鞑唤獾貑柕朗悄膫€老佛爺啊,大臣們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爺??!”“您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請您再度垂簾聽政,解救萬民?!边@一席話讓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爺”之稱就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強奸民意稱她“老佛爺”,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第17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18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19句】:在家不是貧,路貧愁殺人
【第20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語指做事情適當調節,注意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望文生義,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倆的賢明治國之道:有松有緊,一張一弛,寬嚴相濟。 此語典出《禮記·雜記下》,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隨老師觀看一年一度的年終祭祀活動。在這個節日里,老百姓狂歡亂舞,簡直像瘋了一樣。 子貢不明白百姓為什么這樣??鬃咏忉屨f:“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應放松一下。一張一弛,有勞有逸,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國之道?!?/p>
【第21句】:【逼公雞生蛋】 釋義:比喻要求苛刻,強人所難。 例句:袁廷發頭也不回,抵塞他:“你們簡直在逼公雞生蛋噦?!?/p>
【第22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23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第24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慣)形容諸事順遂。也形容人本領大,具有控制局勢的能力。
【第25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26句】:【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一俗語,指的是無事不來,來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動場所。 “三寶”,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的人。而“三寶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據明代學者歸有光的解釋,“三寶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胺稹钡幕顒訄鏊侵阜鸾掏降菆鲛k事的地點大雄寶殿,閑人不能隨便進門游覽;“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也不能擅自進去;“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寧靜禪房”,他人不得擅人。 正因為“三寶殿”是個清靜高潔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凈之地。沒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進去的。所以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來。 現在,寺廟多在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多數已成為旅游景點,“三寶殿”多已開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寶殿變得游人如織。
【第27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佛教的寶塔。謂救人性 命,功德無量。《人民日報》 (1982,3,16):“照佛家的說法: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實行新交通規則,就可以算功德 無量。”
【第28句】:【家貧不是貧,路貧貧煞人】(諺)在家過的貧困日子還容易對付,出門在外的貧困,才真正叫人為難。 也作家貧猶自可,路貧愁煞人。 家貧不是貧,路貧愁煞人。
【第2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慣)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處于中等水平。
【第30句】: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第31句】: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缽、錫杖之類,亦稱“法寶”。俗語中,“法寶”一詞運用廣‘泛?在神話小說中,稱降妖伏魔的寶物為法寶。如清代李漁《蜃中樓·試術》:“蒙玉皂授我三件法寶,一來成就好事,二二來降服火龍。“亦指珍寶,寶貝。如清代曹寅《題銅宮秋色圖》:“《富春山圖》、《待渡圖》、《洛神女》、《孝經圖》,皆前代法寶。”今多比喻有特殊效果的方法、經驗。如茅盾《色盲》一三:“浪漫主義把戀愛當作神秘的圣殿,頹廢主義義以為是消憂遣愁的法寶?!泵珴蓶|《(共產黨人)發刊詞》:“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第32句】:【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 釋義:淬火:把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浸入冷卻劑急速冷卻,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剛強更加剛強。 例句:你別看日子不多,他長的出息可真不少!這條硬漢子,一進入革命隊伍的行列,真好似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
【第33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34句】:【人生唯有別離苦】(諺)指人生在世,最令人痛苦的是生離死別。 也作人生最苦是離別。 人間最苦處,死別共生離。 人生最苦難堪事,莫過死別與生離。
【第35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商的人。合作者關系處得再好,也要經常結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36句】:【刀子尖上賭氣】(慣)賭氣:因不滿或受指責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賭氣。
【第37句】:寧舍一錠金,不舍一年春
【第38句】:【人老珠黃不值錢】多揩婦女年老色衰,被人冷落。也指 老人無用,不受歡迎。類似的:牛老不耕田,人老不值錢。 秦瘦鷗《秋海棠》:“吳老板,想開一些吧!人老珠黃不值錢, 哪一個唱戲的不是這樣???”
【第39句】:【肉炒熟,人吵生】(諺)肉越炒越熟爛,人越吵越陌生。指人與人之間,貴在相互體諒,最忌稍有不和,便吵吵鬧鬧。
【第40句】:【交易不成仁義在】(諺)指縱然生意沒有成交,但彼此一定保持良好的關系,不要傷害感情。商場中買賣雙方常用的交際語。 也作“買賣不成仁義在”。
【第41句】:【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 釋義:比喻好的配好的,差的配差的(多指夫妻)。 例句:“這種媳婦,才算媳婦,要照如今的婦女呀,哼,別說守一年,男人沒閉眼,她早瞧上旁人了。”“這也是趙大哥積福修來的。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p>
【第42句】:【東坡肉】“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它是由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人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流行于江浙一帶。制作方法是:將五花肉切成大塊,用蔥姜墊底,加上酒、糖、醬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燜即可?!皷|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這道名菜叫“東坡肉”,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蘇東坡,果真是他發明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源自兩地。 一說起源于杭州。相傳他在杭州刺史任上完成疏通西湖、修筑蘇堤這兩個利國利民工程后,老百姓歡天喜地,奔走相告,一致認為蘇東坡為地方辦了一件大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老百姓不約而同地給他送去豬肉,表達擁戴和感激之情。蘇東坡十分感動,再三推辭,但百姓的感情難卻,于是收下了豬肉。但如何處理這么多的豬肉?他決定與百姓有福共享,于是就讓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采用他拿手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疏浚西湖民工的名冊分送到每戶每家。他的家人在燒制豬肉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大飽口福,盛贊送來的肉燒制別致,可口好吃。眾人稱贊之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上門向蘇東坡學燒“東坡肉”。后來演變成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 另一說起源于黃州。相傳“東坡肉”系蘇軾這個瀟灑的美食家被貶黃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不忘創造享受美食的機會,仿照前人并改良紅燒肉的做法,將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有《豬肉頌》為證:“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菜在黃州發起,后傳至南宋首都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第43句】:風浪里試舵手,困難里試英雄
【第44句】:【一日三頓的炸醬面——一點不新鮮】(歇)指沒有一點新東西,都是老一套。
【第45句】:“譯”字出現較早?!抖Y記·王制》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并指出通陳北方語言者為“譯”。而《說文解字》則泛指“傳譯四夷之言者”為“譯”。“翻”與“翻譯”的廣泛運用,出現在佛經盛傳漢地與譯經事業發達之際。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應詔》詩:“佛影胡人記,經文漢語翻。”又如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先沙門法顯于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狈g的最早意義即指譯經。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卷一謂:“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則大同?!辈贿^,事實上譯經并不局限于梵譯漢,漢譯佛經的來源還有巴利文、西域文(胡本)、藏文等。清代還譯出滿文大藏經。關于翻譯,《宋高僧傳》比喻道:“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我國的佛經翻譯,始于漢末的安世高、支婁迦讖等,號為“古譯”。后又出現了以鳩摩羅什、覺賢、真諦等為代表的“舊譯”和以玄奘、義凈等為代表的“新譯”,形成了我國翻譯史上空前的盛況。譯經家們總結出一系列豐富的經驗。如安世高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和彥琮的“八備十條”等。從六朝至隋唐,出現了許多民辦或官辦的“譯場”,多集中于長安、洛陽、建業等地。每譯一經,大致要經過譯主、筆受、度語、證梵、潤文、證義、總勘等程序??梢娮g經作風的謹嚴,其影響延及后世。
【第46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47句】:【天災好躲,人禍難防】(諺)自然界出現的災害,人們比較容易對付;由人為造成的災禍,往往難以防范。指人禍遠比天災可怕。 也作“天災能敵,人禍難消”。
【第48句】:【房檐滴水照道描】 釋義:下輩照著上輩的樣子學。 例句:說話的婦女學著老頭腔:“……你們壞良心,將來你們的孩子也房檐滴水照道描!”
【第49句】:【家有黃金,外有斗秤】(諺)家里有多少金銀,四鄰八舍有斗有秤給你稱量得一點兒不差。指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瞞不過鄰里鄉親。 也作“家有黃金外有秤”。
【第50句】:【過年的皇歷沒用場】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51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第52句】:【敢攬瓷器活,定有金剛鉆】(諺)瓷器活:修補瓷器的活計。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有金剛鉆,就敢攬修補瓷器的活計。借指有某方面的專長,就敢承辦某方面的事情。
【第53句】:【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慣)比喻不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 也作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跑。 左耳進,右耳出。
【第54句】:【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處。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話,如:“借光”我過去一下。那么,這個俗語是怎么產生的呢?它源自一個民間故事。 據說,齊國有一個貧家女孩叫徐吾,她經常與鄰居的女孩們在一起紡線績麻,有時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點上蠟燭。每天晚上的蠟燭都是由每個女孩從自己家中帶來的。 徐吾因為家里很貧窮,所以帶的蠟燭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們逐漸不高興了,有一個姓李的女孩便對其他人說:“徐吾帶的蠟燭不夠,以后就不要和我們一起干活了?!?徐吾聽了她的話,為自己辯解說:“這樣說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來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掃衛生等待你們的到來,坐的時候也自覺坐在下面。這都是因為我窮,自知帶的蠟燭少。 何況,同一個屋子里,多我一個,蠟燭也不會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東墻上的余光,每天來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嗇你們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響你們什么,這樣一舉兩得,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女孩們聽了徐吾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無話可說了。從此以后,徐吾仍舊和大家一起紡線績麻,也不再有人因為她帶的蠟燭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啟發大家互行方便。
【第55句】: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艱險
【第56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慣)1形容知識豐富,通曉古今。
【第57句】:【家資多大禍多大】(諺)家業資財的規模有多大,承擔的風險就有多大。指積財和招禍往往是并行的,戒人引起警惕。
【第58句】:【機鋒】本義是弓上的機牙和箭鋒。禪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辯和語句。如宋·蘇軾《金山妙高臺》詩云:“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倍U家多用機鋒之言驗證對方的悟道程度。機鋒通常表現在對答之中,稱為“機鋒對敵”。如明·徐渭《翠鄉夢》第二出:“俺禪家自有個啞跡相參、機鋒對敵的妙法?!睓C鋒有如下的特點: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猶豫思索。如“一宿覺”條中慧能與玄覺對答如流,妙語貫珠。一是如箭行無跡,要旁敲側擊,不許一語道破。禪家多用俗語詩句,少引經文,便是此意。一是利如箭鋒,直如箭行。如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慧能卻說“仁者心動”,直指人心,如石破天驚。一是對機,如箭與弓上的機牙相對,一發中的?;勰芩鶄鳌叭鶎Ψā北銓龠@一類。實際上,斗機鋒并不限于叢林中。耽味禪悅的文人也喜歡對幾句機鋒。眾所周知,在小說《紅樓夢》里,寶玉與黛玉就經常參禪斗機鋒。后亦用機鋒泛指敏捷的才思。如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房室》:“若夫文人運腕,每至得意疾書之際,機鋒一阻,則斷不可續?!庇秩珏X鐘書《圍城》:“鴻漸因為她們說話象參禪似的,都隱藏機鋒,聽著徒亂人意,便溜上樓去見父親。”(李明權)
【第59句】:【千金難買老來瘦】(諺)指人到老年,最怕身體肥胖;清瘦一點,是難得的好事。 也作“有錢難買老來瘦”。
【第60句】:【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 釋義:比喻失勢,振作不起來。 例句:素寒這才說:“他們既編造小集團,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員,可我不是為自己難過。我是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算個什么呢!可嘆你南征北戰多年,負傷回來,靠自己勞動生活,不要公家補助,一心為集體,一心斗地主,還落這種下場。”
【第61句】:【河水靠流,人群靠頭】 釋義:比喻做事要靠帶頭人。 例句:馮少懷說:“要我看也不賴。河水靠流,人群靠頭。我們有個好村長,可是個好樣的啦?!?/p>
【第62句】:拜佛修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內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應修的定課;如人寺院,亦應禮拜佛菩薩等。拜佛必須依從佛教儀規,采取“頭面禮足”、“五體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為三的倍數。齋字有戒、敬、清凈等義。
【第63句】:人老心不老,身窮志不窮.
【第64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梵語Mara,指一切擾亂身心、妨害修行者(參見“魔”)?!赌娼洝分赋觯骸捌渚M者,乃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贬屽忍映傻狼跋Γ谄刑針湎?,自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其時天界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先率魔軍進行威嚇,又遣魔女進行引誘,均以失敗告終。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代智頡指出:“轉魔事為佛事,即巧慧。”應知一切善惡境界,均是唯心所現。“但了惟心,見無所見。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誡修行者警覺修行過程中難免出現的各種“魔事”。俗語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
【第65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慣)指表面上待人親熱,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66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諺)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離開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樣。
【第67句】: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第68句】:【見兔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諺)牢:羊圈。見到兔子回頭叫狗去追,這不算晚;羊被偷走趕緊加固羊圈,也還不遲。指發生了失誤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仍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69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第70句】:身穿三尺衣,說話無高低。
【第71句】:【 無病一身輕,有子萬事足】沒有疾病,可以自由活動;有兒 子繼承,不需要再操心。明代《今古奇觀》:“今你壽近七十, 前路幾何?并無子息。常言道:無病一身輕,有子萬事足?!?/p>
【第72句】:報恩恩,又稱恩惠或恩德。即有好處施于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報答之,叫做報恩。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卷,說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去告佛,佛當即召集大眾講述自己如何盡孝的事實。他說他過去生中為須閣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等等。佛認為這些都是盡孝報恩的行為。佛教寺院中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又是根據《盂蘭盆經》的報恩思想而舉行的宗教活動。
【第73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諺)比喻降伏一般敵人,也要使出對付強敵的手段,絲毫不能輕敵。
【第74句】:【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見“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
【第75句】:【天塌了,還有撐天大漢哩】(諺)天塌下來,自有撐天大漢頂著,傷不了大家。比喻天大的事自有當事人承擔。也比喻問題再大,自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天掉下來,有長人去擋。 天塌下來,高個子頂。
【第76句】:【瓜兒戀秧,孩兒戀娘】(諺)就像瓜離不開瓜蔓一樣,孩子離不開生身的娘親。指孩子離不開娘親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戀著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77句】:【假大空】(慣)指虛假、夸大、空洞的內容。
【第78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第79句】: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
【第80句】:【佛眼相看】佛眼為佛經中說的“五眼”之一。佛名覺者,覺了諸法實相,名為佛眼。在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謂以善意相對待,不加傷害?!端疂G傳》第十四回:“是會的將來還我,佛眼相看。你若不還,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燒屯》第一折:“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保ǔU?/p>
【第81句】:【旦角】“旦角”指戲劇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區別。在京劇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來的呢?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里,就提到“今民間……奇蟲胡妲戲娼舞像?!?方以智在《通雅》中釋為:“胡妲,即漢飾女伎,今之裝旦也。”可見在漢代,已出現了旦角演員,盡管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態的戲劇。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為我們點明了它的淵源所自。原來我國歷史上,習慣把來自西域的各種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舉不勝舉。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確的詮釋,他在《唐戲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漢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錄胡語之音?!保赡苁怯靡粋€足以表示女性的漢字,來記錄胡語之音),由于是音譯,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寫本又作“黑旦”,宋人《樂府混成集》又寫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語中的本義,《燕樂考源》作了解釋:“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韻也。其聲亦應黃鐘、太蔟、林鐘、南呂、姑洗?!笨梢娢宓┚褪俏逡簦c宮、商、角、徵、羽相當,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樂術語。漢以后,隨著西域藝術的內傳,“胡妲”被作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稱。“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主歌主舞應和現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隨著戲曲的興起,旦則演變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稱。如宋代時有“裝旦”。 元朝是我國戲曲大發展時期,雜劇中已出現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類旦角角色,為現在齊全的旦角名稱打下了基礎。
【第82句】:【醬油碟子跟著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較厚,蘸碟子里的醬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錢財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83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84句】:【拔釘子】(慣)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極大的禍患。
【第85句】:【天字第一號】(慣)舊時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來編排序號,“天”是《干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字,“天字第一號”就是第一的意思。后借指最大、最好或最突出、最重要的。
【第86句】:【好花需綠葉扶持】見“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
【第87句】:師傅引進門,巧笨在各人
【第88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第89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90句】:贊嘆稱美贊揚,謂之“贊嘆”。如:雄偉壯觀的秦代兵馬俑引起了中外游客的贊嘆?!百潯?,梵語Stotra(戍怛羅),謂以偈頌贊美、佛菩薩的功德,又稱為“贊唄”、“贊嘆”。隋代智頡《法華經文句》卷二說:“發言稱美,名贊嘆?!碧拼佬端姆致尚惺骡n》卷下之三說:“美其功德為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為嘆?!薄百潎@”一般用于做佛事時。用梵音的,稱為“梵贊”;用漢語的,稱為“漢贊”。如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金盤眩日,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俗謂之“唱贊子”,是有一定的曲調的。
【第91句】:【善男信女】為善男子、善女子的簡稱,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稱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稱?!吧啤毕祵π欧鹇劮ǘ猩茦I者的美稱。《雜阿含經》卷三十中,對比丘稱善男子;大乘經典中,稱菩薩為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p>
【第92句】:【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諺)歲考:清代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舉行的考試。指秀才們怕的是歲考,就像討飯的乞丐怕狗咬一樣。
【第93句】:【冒天下之大不韙】(慣)不韙:不是,過失。指不顧天下人的反對,明目張膽地做罪大惡極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對。
【第94句】:【打油詩】“打油詩”指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而不拘平仄韻律的舊體詩。 打油詩的起源與打油活動無關,“打油”是一人名,姓張,當然,打油詩源自張打油。 據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載,在唐代,南陽有個讀書人名叫張打油,平時很喜歡民間俚曲,雖然文字俚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明白如話,卻也受到了村民的歡迎。有一年冬天,村里下起了鵝毛大雪,村民們很高興,便請張打油寫首詠雪詩。張打油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吟了一首詩:“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又有一次,張打油在一個衙門的墻上也寫了一首詠雪詩:“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后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縣官一見大怒,立刻派人把他抓來。張打油說,他可以寫出更好的詩??h官便以當時南陽被圍為題,命他作詩。張打油當即吟道:“天兵百萬下南陽”??h令一聽,大喜道:“有氣魄!”張打油接著吟道:“也無救援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爺的哭爺,哭娘的哭娘?!睆拇?,張打油遠近聞名。 當然,這些都是趣談,詠雪詩才是張打油的代表作,整首詩沒有一個“雪”字,卻把雪景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活潑,有動有靜,看得見,摸得著,如臨其境。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張打油為我們創造的這種“打油體”,至今為人們喜愛和模仿。
【第95句】:【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稱出家人為“僧”,在家人為“俗”。僧人剃除須發,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從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與俗人有很大的區別。俗語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為不倫不類,謂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別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币沧鳌吧簧啦坏??!薄暗馈?,指道士。道士與僧人的形象與作為也有很大區別。如魯迅《吶喊·風波》:“現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币脖扔鬓k事不按常規,不合情理。如《紅樓夢》第六三回:“從來沒見拜帖上下別號的,這也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么道理?!保ɡ蠲鳈啵?/p>
【第96句】:【龜通海底】(諺)指龜潛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門的有錢人,可以打通關節,買通官府,上下鉆營。
【第97句】:寧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第98句】:有錢難買親生子。
【第99句】:【唱紅臉】(慣)比喻扮演或充當好人。與“唱白臉”相對。
上一篇:佛語文案很火很精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