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諺)英雄好漢能保住周圍村莊的安定,一條好狗會護住周圍鄰居不遭偷盜。指是好男兒就要做好一方的保護神。 也作“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
【第2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3句】: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第4句】:【田舍翁亦當積三斛麥】(諺)田舍翁:莊稼漢。斛(h0):舊量器,容量為五斗。就連普通的農夫也應積存一定數量的麥子。指人人都應有點積蓄,以備急需。
【第5句】:【千朵桃花一樹生】(諺)盛開的眾多桃花,都是一棵樹上生出的。比喻一母同胞,總是親如骨肉。也比喻兒女雖強,總離不開生身的娘親。 也作干朵桃花,一樹所生。 干朵鮮花一樹開。
【第6句】:【又想吃大餅,又不愿累牙】(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不愿出力。
【第7句】:【貓狗識溫存】 釋義:貓狗知道主人對它的好意。意謂人應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總是個牲口,怕什么?貓夠還識溫存,別說是—匹大馬了。”
【第8句】:【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國各地。碰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起源于清末,那時候有一伙人為了詐人錢財,專門抱著瓷器去路邊撞馬車。與馬車發生碰撞后,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壞,一窩蜂一樣圍住車主要求賠償。說那瓶是他爺爺的奶奶的二舅媽的大姨那代的古董,值多少多少銀子。于是車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脫身而去。瓷器碰馬車,就叫碰瓷。 另一種說法,認為“碰瓷原是古玩業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訛詐。可憐被“碰瓷”者氣受了,錢花了,還得抱回一堆碎瓷。 現如今,“碰瓷”又死灰復燃,而且花樣翻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多發生在汽車身上。他們不是抱著瓷器撞汽車,而是行人或自行車故意撞汽車,造成汽車撞人的假象,訛人錢財。在北京、廣州等地甚至還出現了團伙作案的“職業碰瓷黨”,更有甚者他們還利用汽車碰汽車訛詐更多的錢財。實際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9句】:【狐貍精轉世的——心眼稠】(歇)轉世:迷信指投生。稠:多。 指壞心眼太多。常含譏諷意味。
【第10句】:【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慣)頂門:頭頂?;辍⑵牵好孕诺娜酥父接谌梭w內,又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附于人體則人生,脫離人體則人死;道家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形容極度恐慌或恐懼。也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也作“丟了三魂,喪了七魄”。
【第11句】:【搖頭擺尾】形容喜悅或悠然自得的樣子?!段鍩魰A山會禪師法嗣·洛甫元安禪師》中載:臨濟大師的侍者元安,原來很受大師的賞識,元安因此自鳴得意起來,以致一次竟然向臨濟大師“唱”起來,被大師斥責處罰后,元安當下辭行去南方。第二天,臨濟大師上堂,貶元安的行為是“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韭]翁里淹殺?”以后人們把搖頭擺尾作為得意輕狂、悠然自得的形容詞。如元·孫仲章《堪頭巾》第一折:“若是間人啊,無過是搖頭擺尾弄精神?!庇秩纭抖昴慷弥脂F狀》第四三回:“他出來一見了,便搖頭擺尾的說道:此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李君岡)
【第12句】:【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 釋義:說明文人靠筆桿子戰勝對方,軍人靠武力征服敵人。 例句:我早就講過,“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闭宅F在這個勁兒,別說收復龍崗,弄不好,連金牛山也得丟掉。
【第13句】: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第14句】: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跡》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干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人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毒S摩詰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人?!薄独銍澜洝肪矶舱f:“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復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愿品》說:“一切諸世界,令人一剎中;世界不積聚,亦復不離散?!庇秩纭惰笮衅贰氛f:“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為: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第15句】:【船頭怕鬼,船尾怕賊】(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16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后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钡搅恕独m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币饬x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薄鞍私洹敝械牡谝唤錇椤安粴⑸薄7鸾陶J為殺生屬于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傲⒌亍笔翘扑螘r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F代也有運用于文章的,如魯迅《準風月談》:“古時候雖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終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這一種玩意兒,實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保ɡ蠲鳈啵?/p>
【第17句】:拋頭露面舊時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封建道德認為是不體面的事。清代俞萬春《蕩寇志》第七二回:“至于小女,素日亦不拋頭露面,今日因他的母親陰壽,故到玉仙觀里進香,不意弄…這等事來?!贝▌ 读a記》:“嘿,自古以來,女子應該謹守三從四德,豈能拋頭露面,有玷門庭?”現在泛指公開露面。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他在暗里給他拿點子,鼓勁兒,倒比自己拋頭露面強得多。。”宋代智愚《虛堂和尚文案》:“罵豐干,是者漢。竹筒盛菜桓,指出教人見。其實只要知機,不欲彰頭露面?!币馑际牵簠⒍U的目的在于掌握對方的機鋒,不是為了顯露自己。
【第18句】:【打狗欺主】 釋義:比喻懲處某人,是針對他的主人或上司的。 例句:有些領導觸犯不得,哪怕他的一條狗—打狗欺主哇!
【第19句】: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第20句】:【僧不僧,道不道和尚不像和尚,道士不像道士。】謂不成 體統。成語:不倫不類。魯迅《吶喊》:“從前是絹光烏亮的 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p>
【第21句】:【狼心兔子膽】(慣)比喻心腸狠毒,膽子卻很小。
【第22句】:【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 釋義:比喻人貪婪,有便宜必貪。 例句:舍不得羊羔,逮不住狼;舍不得姑娘,能逮住和尚?這常二光是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的人,他能不就范?
【第23句】: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如風。
【第24句】:【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條件才有什么樣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個八九不離十。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她準是嫌咱這灣子水淺了。其實,咱無風港輪船都跑得開,再大的魚也養得了她。 ………
【第25句】:【新官上任三把火】(諺)指新上任的官員,往往一上任先抓幾件緊要的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也泛指事情的開頭往往雷厲風行,之后就風平浪靜。
【第26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第27句】:囫圇吞棗語出宋代圓悟《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元代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一折:“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泵┒堋兑棺x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p>
【第28句】:【打哈哈】(慣)1指湊趣,逗笑。 2指對事情敷衍、應付。
【第29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30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
【第31句】:【下臭霧】(慣)比喻造謠生事,滿口胡言。
【第32句】: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沙汀《老煙的故事》:“不過,公開出去的事,你還得多考慮一下。不要弄巧成拙,惹出些枝節問題來。”亦作“弄巧反拙”,清代吳沃堯《痛史》第二回:“只怕她本人不愿,叫喊起來,那倒弄巧反拙了?!?/p>
【第33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34句】:【驢唇不對馬嘴】見“牛頭不對馬嘴”。
【第35句】:【人有薄技不受欺】(諺)薄技:功力不厚的技藝,此處指武術。人只要有點技藝,生活中就不怕被人欺侮。指人即使不專業習武,也應學點護身自衛的武功。
【第36句】:【賊捉賊,鼠捕鼠】(諺)讓賊去捉拿賊,讓鼠去捕捉鼠,這樣更容易見功。比喻只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才能研究并掌握其活動規律。
【第37句】:【咬人狗兒不露齒】 釋義:比喻內心兇狠的人,表面上不露形跡。 例句:那廝卻有一二,咱家無三思,將那謊局段則向俺跟前使,那廝正是咬人狗兒不露齒。
【第38句】:【開悟】《華嚴經》卷四:“開悟一切愚暗眾生”,義為開發眾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較早見于《史記·商君傳》:“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敝^開通、領悟。佛教傳入后,“開悟”遂成為一個廣泛流行的詞。禪宗修行不拘形式,不立文字,號稱教外別傳,參禪惟以悟明心性為宗旨,若禪修有省或明心見性,謂之“開悟”。如《景德傳燈錄·簡禪師》:“德山以手中扇子再招之,師忽開悟。”“開悟”又為“開示悟入”的省語?!斗ㄈA經·方便品》說: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一大事因緣”便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表示“開悟”由淺入深的順序。又開,指“破無明”;悟,指“見實相”。意即因聞佛法而覺悟?!秹洝曰谄贰罚骸耙槐娐劮ǎ也婚_悟。“(無名氏)
【第39句】:一把火燒不開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第40句】:【死也要拉個墊背的】見“臨死還要拉個墊背的”。
【第41句】:名詞、金錢的奴仆
【第42句】:【吹大法螺】法螺,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吹奏的一種樂器。螺即螺貝,生長在大海,俗稱海螺,系軟體動物,肉可食,螺頭穿孔吹之,聲大而遠。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說法廣被眾生。螺聲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號令三軍,比喻佛說法降魔?!按荡蠓荨币徽Z,出自多種佛經。如《法華經·序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薄督鸸饷鹘洝べ潎@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边@種法螺,現在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傳佛教寺院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時,仍然吹奏這種樂器。由于法螺中空聲大,距離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說大話為“吹大法螺”。(無名氏)
【第43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44句】:【拿豬頭送錯了廟門】(慣)比喻巴結、投靠錯了人。
【第45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46句】:真理面前,謬誤站不住腳
【第47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蘇杭:蘇州和杭州。天上數天堂最美好,地上數蘇杭最富饒。指蘇州、杭州自古以來就是繁華富饒之地,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 也作上說天堂,下說蘇杭。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第48句】:【嘔心血】(慣)形容費盡心思,苦心思索。
【第49句】:【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全靠嘴巴能說會道。含譏諷意味。 也作狗掀門簾——光拿嘴對付。 狗掀門簾——全仗著嘴。
【第50句】:圓滿天臺宗稱為“圓教”,立有圓融、圓滿二義。依天臺宗所說,十界j千一切法,條然具足,稱為“網滿”?!遁o行記》卷二之一說:“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薄端慕虄x》卷一說:“圓以不偏為義?!薄度A嚴經》卷五五說:“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庇终f:“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贝送?,一次佛事、法會順利結束,也稱為“圓滿”。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滿無缺,十分美滿。隋煬帝《與釋智頻書》:“功德圓滿,使致荊巫?!薄赌鲜贰ち何涞奂o》:“有神光,圓滿壇上,朱黃白雜色?!薄端问贰ぬ祗美鳌罚骸案蹐A滿,壽命延長。”
【第51句】:【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 釋義:比喻情況不好判斷。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時太快嘴利舌,你知道會闖出多大禍!我看你還是不了解咱們的處境。我們誰都得應付,誰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爐香燒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52句】:【見了龍王爺】(慣)指人被淹死。 含詼諧意。
【第53句】:如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游記》第三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醍醐灌頂,甘露滋心?!?/p>
【第54句】:【點心】“點心”指糕餅之類的食品?!短茣酚涊d: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日:“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點心?!蓖瑫忠軙煛侗鞭@錄》云:“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碧茣f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由此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吃早飯一般叫吃“早點”,顯然還保留著“點心”與早晨的飲食有關的意義。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日點心……”可見,清時“點心”與今接近。 那么,“點心”源自哪里呢?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一說是南宋時期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后,人們便將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F在我們所說的“點心”雖仍以糕餅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隨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這個范圍內了。
【第55句】:做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
【第56句】:相對、絕對相對原作相待,絕對原作絕待。相對與絕對為一組概念。《維摩詰經》卷二僧肇注日:“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币磺腥f法,自現象界的觀點而言,存在著長與短、大與小、東與西、有與無、是與非,乃至凈與穢、迷與悟、生與死等的對立狀態,佛教稱之為相待,意謂相待而有?!度释醢闳舨_密經·教化品》中說:“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若從至極平等的絕對立場觀之,則諸法實相,自然法爾,不虛不妄,而真實一際。世間本無千差萬別的相對性質,法性、法相既同為一實之義,有無、真俗亦自平等不二。此一真如平等的自然法界,自是超越、泯絕各種兩端相對立場的分別見解,佛教稱之為絕待,意謂不二而一。后多用作“相對”、“絕對”。絕對指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相對指依靠一定條件而存在或變化。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以變化相對言之,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庇钟脼檎軐W范疇。如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們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平衡、矛盾、斗爭、發展,是絕對的,而平衡、靜止,是相對的。所謂相對,就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毕鄬σ嘀竷上鄬驅α?。如丁玲《母親》:“無論什么事,她們都有兩個相對的意見?”又用作比較。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特別是孩子劇團,在他們的指導下加強了內部學習,而在巡回工作中也獲得了相對的自由?!?/p>
【第57句】:【虎不離山,龍不離淵】見“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第58句】:【穿一條褲子】(慣)1比喻互相勾結、包庇。2形容二者親密無間。 也作“合穿一條褲子”。
【第59句】:【樹老蟲多,人老病多】 釋義:人上了年紀往往體弱多病。 例句:老爹想了想又說:“樹老蟲多,人老病多。我最近身體也不好,如果這趟去北京不順利,我也不會活了的多久?!?/p>
【第60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歇)辣:本指味辣,轉指毒辣。比喻人一伙比一伙更加兇狠毒辣。
【第61句】:【大鍋飯,小鍋菜】(諺)指做飯要用大鍋,飯不會夾生;炒菜或燜菜要用小鍋,菜出爐快,又能保持鮮嫩不走味。
【第62句】:馬到懸崖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63句】:【拈不得輕,負不得重】(慣)拈:用手指夾取東西。輕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動。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沒有。
【第64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65句】:【公婆愛長孫,爹媽疼小兒】(諺)公婆:此處指祖父、祖母。長孫:孫子里最大的。指祖輩愛的是孫子里最年長的,父輩疼的是兒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頭孫,爺疼晚崽”。
【第66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差的人經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67句】:如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至于富于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認識水平。如:政治覺悟、革命覺悟。
【第68句】: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第69句】:【小兒欲得安,無過饑與寒】(諺)要想讓小兒平安,最好的辦法是不讓他吃得過飽,穿得過暖。指經常讓小孩受點饑寒,反而會少生疾病。
【第70句】:天上無云不下雨,世間無理事不成.
【第71句】:【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 釋義:向人求助不容易?!按蚧ⅰ庇肿鳌扒芑ⅰ??!伴_口求人”又作“出門告人”。 例句:老梭這人死愛面子,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再說剛才你們又戳了他幾篙竿。
【第72句】:【好處安身,苦處用錢】(諺)在稱心如意的地方就安身受用,在遇到困厄的時候就使錢溝通。指到什么境況,就作什么打算。
【第73句】:【東家長,西家短】(慣)指議論人家的是非短長或談論別人的家事。
【第74句】:【風馬牛不相及】 釋義:風:一說放逸,走失;一說獸類發情,彼此相誘。一說兩地相距很遠,牛馬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另一說馬與牛不同類,雄雌不致相誘。 比喻彼此之間毫不相干?!跋嗉啊庇肿鳌跋喔伞?。 例句:說了幾次,也鉆不到他的耳朵里去,什么抗日,什么工作,什么工人、農民,都是對牛彈琴,風馬牛不相及,他心上像長了茅茅草。
【第75句】:【財壓奴婢,藝壓當行】(諺)當行(hang):同行。指憑著錢財多就可使奴婢們服服帖帖聽從使喚,憑著技藝高就可使行內人心服口服對你敬重。
【第76句】:【情真不言謝】(諺)真情實意的人之間,不說感謝的套話。指彼此感情真摯,就用不著說客套話。
【第77句】:【拿斧的得柴火,張網的得魚蝦】(諺)手里有斧,就能砍得柴火;河里張網,就能撈到魚蝦。指在哪方面投入,就會在哪方面得到回報。
【第78句】:【騎牛覓牛,騎驢覓驢】《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禪師》:“師即造于百丈,禮而問曰:學者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末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庇帧陡V莅堅旱老6U師》:“問:如何是正真道?師曰:騎驢覓驢。”文中騎牛覓牛、騎驢覓驢是相同的比喻,覓牛比喻“求識佛”,覓驢比喻求“正真道”?!膀T牛”之牛、“騎驢”之驢則未明言,然由下一則文案可知。同上《梁寶志和尚大乘贊》:“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绷x即眾生本具的佛性。后以此二語比喻忘其本有而到處尋求。宋·黃庭堅《寄黃龍清老》詩:“騎驢覓驢但可笑,非馬喻馬亦成癡?!保ㄓ碚衤暎?/p>
【第79句】:【開眼界】“眼界”即“眼根”,為六根之一,大致相當今天所說的視覺器官,包括眼球和視神經等。因為六根屬于“十八界”中的一類,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夠維持自相,不與他相混淆,稱為“界”。眼界與色界相對,產生眼識界(視覺)。如《心經》:“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薄独銍澜洝分杏小伴_眼見明,名為見外”之句,“開眼”,猶睜眼。為佛菩薩像畫眼點睛,也稱為“開眼”或“開光”(光、光明,指眼)。如《禪林象器箋·垂說門》謂:“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毖鄄坏侨松淼膫魃裉?,而且還是智慧的象征。如佛教中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說。在禪宗那里,“開眼”常用作開悟、覺悟的代稱。如《五燈會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笨吹搅艘郧拔匆姷竭^的東西,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俗語謂之“開眼界”。如《中國現在記》第十一回:“想起金山是最有名的地方,一向沒有去過,今日天氣晴明,正可前去開開眼界”。又如《新華文摘》1991年第5期:“昆侖山口某油庫壯觀、新奇的一幕使我大開眼界。”(李明權)
【第80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對人說恭維的話。那么,“戴高帽”從何而來呢? 先從“高帽”說起。古代皇帝、高官們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遠游冠;宮廷儒生們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進賢冠。可見帽子代表了人們的身份和等級。后來,雖各朝代規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裝飾華麗與否,多與等級相關。 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據《北史》記載:宗道暉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來上任時,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見,自言學識可與三公比。后來,人們對妄自尊大或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維別人叫做“給人戴高帽”。 清代俞樾寫過一段笑話: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師告別。老師囑咐說:“外地的官不好當,要處處當心啊!”此人說:“不怕,我已備了百頂高帽,逢人贈送一頂,應當不至于意見不合而鬧矛盾吧?” 老師生氣地說:“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這種庸俗手段?”此人趕忙進言道:“天下如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屈指有幾?”老師聽后,點頭贊同道:“你的話,確也不無道理。你還是有些見識?!贝巳烁鎰e出門,嘆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頂了。”
【第81句】:一著輸.著著輸;三著不出車,滿盤都要輸。
【第82句】:人老病多,樹老根多。
【第83句】:【天子門下有貧親】見“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戚”。
【第84句】:【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歇)兩頭:本指駱駝的頭和尾,轉指雙方、兩方面。著落:本指落在地上,轉指落實。指兩頭都落空,或兩方面都不落實。
【第85句】:心眼佛教指觀察了悟事物之心,心之洞察如眼之明見,故稱“心眼”。如《觀無量壽經》:“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焙蟪蔀橐粋€多義詞。或指存心,心思。如唐代李德?!豆苤俸Π哉摗罚骸盀榈抡呱胁豢梢杂行难郏瑳r為惡者乎?”又如劉天迪《齊天樂》詞:“甚新雨情懷,故同心眼,明日西江,斜陽帆影轉?!币嘀感貞?、心地。如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她的心眼兒向來是很大方的?!庇秩缌罕蟆恫セ鹩洝匪模骸澳由性谄浯危o的是心眼好,脾氣直正,將來能頂家過日子就行了。
【第86句】:【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諺)說話的嘴要像瓶口一樣塞得嚴嚴實實,克制貪欲要像守城防敵一樣不得疏忽大意。指為人處世,務必慎言慎行。
【第87句】:【人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諺)指人能因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會深感自己的技藝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練。
【第88句】:【烏龜墊床腳——硬撐】(歇)硬:本指堅硬(烏龜背上的殼),轉指勉強。撐:本指抵住,轉指支撐、支持。指勉強支撐某種局面。含譏諷意味。
【第89句】:【久賭無勝家】見“常賭無贏客”。
【第90句】:【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諺)指人應當像螞蟻那樣勤勞,不可像麻雀那樣貪吃。
【第91句】:【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見“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92句】: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的對譯。如丁玲《夢珂》:“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青年,從法國回來還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譯點小說?!庇秩缜宕蜒灐秶[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贝酥富侍珮O詔令譯漢籍為滿文。還有,把符號、數碼的意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叫翻譯。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關心地幫忙我翻譯電報。”又指擔任翻譯工作的人,如陳毅《在朝鮮的上陽村》:“翻譯同志快來翻譯,老太太的話,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譯古,至少在漢代已經有了。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將《尚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譯為“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第93句】:【兵在精不在多】 釋義:兵在精明干練,不在數量多??煞褐敢磺腥艘磺惺挛锒家匾曎|量。 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第94句】:水底有泥鰍,水面上冒泡
【第95句】:【過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歇)卒子:象棋棋子之一,過河后,按規則能向前或橫著走一步,但不能退。指某事只能繼續做下去,不能退縮走回頭路。 也作過河的卒子——只能進,無法退。 過河的卒子——沒法退。
【第96句】:【公雞戴帽子——冠上加冠】(歇)冠:前一個“冠”字指雞冠,后一個“冠”字指帽子,都諧“官”。指官職得到提升,含諧謔意味。
【第97句】:長哥長嫂當爹娘。
【第98句】: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第99句】:心心相印前一“心”指佛心,后一“心”指人心;印者,印可、印定。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日“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意在開示迷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薄饵S檗禪師傳心法要》卷:“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編·圭峰定慧禪師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如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五五《答周漪香夫人》:“路隔千里,不約而同,真可謂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庇种副舜藭?,如《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撫臺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斷無駁回之理。”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穿透人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