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和李冰修筑都江堰 啟示
李冰:治水方針是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
為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
李冰為了治水廢寢忘食,終于在一個漫天風雪的黃昏,他拄著黃荊拐杖,舉步艱難,昏倒在雪地上,數日后與世長辭。
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據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兩千多年了,至今還在造福于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贊嘆
大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消除水患。
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群眾同甘共苦。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家庭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于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
尤其可貴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是偉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戰勝了災難。
這個傳說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
李冰都江堰的修筑,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都江堰 余秋雨李冰治水的韜略在文中是指()、() 只能寫兩個內容
原則:以疏通引導為主變水患為水利時間:沒有確切時間在戰國時期為巴蜀兩千萬畝農田灌溉
李冰治水的故事
治理沫水李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專家。
他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人,有關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跡等詳情,由于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無從知曉。
現在能見到的,只在《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中略有記載。
根據記載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時(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為蜀郡守。
據說他“能知天文地理”,極有學識與才能。
他到任以后所做的實事都與治水有關,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都大力發展經濟,而興修水利就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
許多國家在當時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現出了一批著名的水利專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這是岷江的一條支流,發源于蒙山,因為江中有一個大礁離碓(亦名離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嚴重地影響了舟船的航行。
李冰主持將離碓鑿除后,使得航道暢通無阻,極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興建都江堰設計、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對子孫后代的偉大科學貢獻。
與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顯然要復雜得多而其地位與價值也高得多。
都江堰歷史上曾先后被稱為浙棚、浙堰、金堤、都安大堰等,唐代稱“楗尾堰”,到宋代才有了“都江堰”的名稱。
都江堰是岷江中游的一項大工程。
岷江從岷山發源,一路急流而下,到灌縣地域又進人了平川地界。
這里地形復雜,加之泥沙淤積,使得航行十分困難,而且江水在洪水季節常常泛濫。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西邊遭受洪水肆虐的時候,東邊卻因缺水而受旱災之苦。
李冰到任以后,聽到了大量的民眾呼聲,親臨實地考察后不久就開始實施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近現代的人們所見到的都江堰工程,從上游數起,主要有百丈堤、都江魚嘴、內外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魚嘴、飛沙堰與寶瓶口。
現在可以肯定這3項主要工程都是李冰所主持修筑的。
都江魚嘴,又名分水魚嘴,是人工筑起的一條縱向的大堰,因為頭部像魚頭,所以稱為“魚嘴”。
又因為它的作用在于把上游流下來的江水分為內、外兩股(堤左西面的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東面的為內江,是灌溉東面田地的總渠),所以稱為“分水魚嘴”。
在修筑這條分水堤堰的時候,開始采用向江心拋擲石塊的辦法,但由于江流過急而始終沒有成功。
后改用竹子編成的長10米、寬0.6米的特大竹籠裝滿大塊的卵石沉人江底,才終于筑成了這條大堤堰。
這條分水堤堰,也就是《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所記載的“壅江作堋”的“堋”。
這個分水魚嘴和靈渠上的鏵嘴、沱江官渠的平水梁很相似,它們之間究竟是否存在承繼或學習啟迪的關系,是許多專業學者們仍在繼續深入研究的。
分水魚嘴筑成以后,使得岷江水得以分流,既可以使干流外江的水量不致太大,從而大大降低了洪水季節泛濫成災的概率,同時又使東面內江能灌溉灌縣的田地,免除了灌縣旱災的產生。
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4成,內江占6成,為了避免洪水季節內江也產生澇災,又修筑了飛沙堰。
飛沙堰的修筑方法與魚嘴分水堰相同,也是用特大竹箱裝滿卵石而堆筑成功的。
這條堰的難點與關鍵,在于它的高度必須正好適宜,才能使內江的水位在達到一定高度后,江水會漫過堤堰而流人外江。
在內江水位過高、水量特大、水速過急時,更會把堤堰沖垮,內江的水直泄外江,更可以確保內江整個灌區的安全。
這條堤堰所以取名為飛沙堰,還因為它與寶瓶口配合,能產生排沙作用。
分水魚嘴與飛沙堰所采用的竹籠填石法,是一個既簡便又高效的創新,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費用低廉,實用高效。
在建筑學上,人們對此有十六字的高度評價——重而不陷、擊而不反、硬而不剛、散而不亂。
如此高明的創造,是否為李冰首創,目前還未能肯定,但就目前所知在李冰之前還從沒發現,所以很可能是李冰發明并在如此大型的工程中予以使用的,但也很可能是他吸取了民間的或前人的經驗而加以發展的。
寶瓶口工程,實際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礙江水東流的玉壘山劈開。
這項工程開始也不怎么順利,工程進度很慢。
后來,李冰在富有經驗的民工們的建議下,采用了火燒山巖、讓巖山爆裂的方法,使得工程進度加快,最終把工壘山劈開了20米左右寬的大口。
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就命名為寶瓶口。
把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聯合起來,就使得岷江在這里成功地實現了分流,也就實現了既消除西面水患、又消除東面旱災的缺陷,一舉兩得,功德無量。
歷史解密李冰治水 怎樣締造出造福人類的都江堰
李冰父子作為都江堰的設計和興建者,將都江堰打造的規模宏大,地點合適且布局很合理,既發揮了排灌的作用,又保證了農業的生產。
在李冰成為蜀地太守之前,蜀地常年非澇即旱,人們世世代代和洪水作斗爭,為徹底解決水患的問題,李冰代替政治家成為蜀地太守。
李冰父子仔細的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各種情況后,最終制定了最嚴謹的規劃方案,將原有的引水口廢除,改移到玉壘山處,保證了引水量和渠道的暢通。
史記記載都江堰過程很簡略,但結合現在都江堰結構,可以感受到李冰父子的智慧。
都江堰建成,不僅解決了旱澇成災的問題,內江流下的水還能灌溉十幾個縣,至此,成都才成為富庶之地。
除此之外,李冰還之處修建了其他的水利工程,但大多沒有史籍的詳細記載,多已經不可考證了。
但他所作出的貢獻不可被抹殺,歷史上很多水利工程如今已經廢棄,但都江堰一直保留使用至今。
除了水利工程,李冰也對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將原始的鹽開采方法,轉變為鑿井汲鹵煮鹽法,自此改變了鹽業的原始狀況~
都江堰中李冰治水的韜略是指?
指李冰在治水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包括:“逢正抽心,遇彎截角”,“深淘灘,低作堰”等
關于李冰父子親身治水
李冰是我國[戰國]杰出的水利工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
中外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
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
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
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爭。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
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
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
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
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
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
李冰創筑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
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
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
累而壅水。
”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
而且,籠石層層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
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
《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
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
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后,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
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筑,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
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
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后的沉積。
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
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
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
《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這是見于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
《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
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
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
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
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
寶瓶口這一巖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沖擊下,并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
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
”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后,“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
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
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
“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
后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
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
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
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
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
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
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在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中,為什么說李冰治水韜略被替代成了治人的計謀
哲學都是相通的,這個世界的任何一件事都遵循一個基本的規律,這個規律就叫哲學。
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這八字真言當然可以用作治人的箴言,遇到擋道的就截去,遇到洪流就從中流砥柱的地方瓦解。
至于”深淘灘,低作堰“ 就更顯而易見了,深淘灘就是將河床淘深,以增加蓄水的能力,低作堰就是把泄洪道的入水口修低,以保證泄洪的功效,那當太平盛世的時候就需要深淘灘,已增加社會的承載力,當局勢動蕩之時,就需要開一個”泄洪之渠道“以作疏導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