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開一道口子,毀一座堤壩】(諺)堤壩:防水?dāng)r水的建筑物。指堤壩上如果開了口,水就會沖潰整個堤壩。比喻事情一旦開了先例,就會發(fā)展到不可收拾。
【第2句】:【燈謎】燈謎來自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時叫“瘐辭”,也就是隱語的意思,民間俗稱“謎”。那么,猜謎怎么和燈謎聯(lián)系上了呢?據(jù)傳,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xiāng)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對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結(jié);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則恨之入骨。那年春節(jié)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邊的人叫李才,后邊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客人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爺,我借點糧。”笑面虎瞟了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心生一計,要斗斗這個“笑面虎”。轉(zhuǎn)眼春節(jié)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做了一個。到了元宵節(jié)的晚上,各家各戶門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挑著自己的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著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情,也擠到花燈前,花燈上題著四句詩,他命身后的財房先生念給他聽:尖尖身細(xì)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rèn)衣服不認(rèn)人。笑面虎一聽,只氣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膽敢罵老爺!”就要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道:“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是個‘針’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氣得干瞪眼,沒啥可說,轉(zhuǎn)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越傳越遠(yuǎn),第二年燈節(jié),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xí),每逢元宵燈節(jié)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劍現(xiàn)在。
【第3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xiàn)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shù)一般為單數(shù),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jīng)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jīng)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4句】:【剪不斷,理還亂】(慣)既難以割舍,又梳理不順。形容人的心理活動或感情很復(fù)雜。也形容頭緒太多,難以理清。
【第5句】:【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偶然的疏忽是難免的。古華《相思 樹女子客家》:“可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她為了跟一個卡 車司機談戀愛,在公社單身宿舍里,被喬三臘手下的人‘拿’ 了‘雙’。”
【第6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例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guān)!
【第7句】:【擺迷魂陣】(慣)比喻設(shè)下迷惑對方的計謀、圈套。
【第8句】:高速公路——暢通無阻
【第9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釋義:形容弱小的被壓迫者有打敗強大的壓迫者的堅強決心。例句:我記得在戰(zhàn)國時代,楚國被秦國滅掉之后,當(dāng)時流行著這樣兩句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一個歷史教訓(xùn)。因此宋代詩人陸放翁才有“楚雖三戶能亡秦”的驚人之筆。
【第10句】:【一山不能存二虎】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11句】:半天云里開宴會——空席(襲)
【第12句】:【把天捅個窟窿】指傷害權(quán)威,惹了大禍。成語:膽大包 天。傳記圖書:“對于我這個將天捅了個窟窿的人,他不動 聲色的置我于黃巢墓前,其含義居心可謂昭然。”
【第13句】:老鼠管倉——越管越光
【第14句】:【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一俗語形容某些人愛耍小聰明,做事情弄巧成拙,被人恥笑。它源自漢朝的一個真實故事。 “畫虎不成反類犬”是馬援勸教兩個侄子信中的一句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馬援,字文淵,東漢名將,伏波將軍,就是誓要“馬革裹尸還”的大英雄。他的兩個侄兒馬嚴(yán)、馬敦,性格好議論時政,又喜歡行俠仗義,馬援在前線不放心他們倆,專門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diào)的。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zé)的,謙約節(jié)儉,待人又不失威嚴(yán)。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xué)習(xí)。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么人都結(jié)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xué)習(xí)。(因為)學(xué)習(xí)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jǐn)慎謙虛的人,就是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xué)習(xí)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绔子弟,就成了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xiàn)今杜季良還不知曉的是,每次新的太守到任就會為他頭痛,百姓們的意見也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xué)習(xí)的原因了。”馬援不僅是大英雄,還是循循善誘的長輩。
【第15句】:【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諺)雞口:雞嘴。牛后:牛的肛門。寧可做小而能進食的雞口,不愿做大而出糞的牛后。比喻人往往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制于人。 也作寧為雞頭,勿作牛尾。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第16句】:【朝喂貓,夜喂狗】見“日飼貓,夜飼狗”。
【第17句】:【鐵嘴鋼牙,柏木舌頭】(慣)柏木:木質(zhì)堅硬。形容人能說會道,嘴巴厲害。
【第18句】:小明受到媽媽的批評后不高興,奶奶勸他:“草不鋤苗莠,枝不修樹荒。小孩子不受批評怎能長大成材呢?”(河南·南陽)
【第19句】:【有利一家得,有害眾人攤】事情做成,一個人得利;出了問 題,大家受害。指不公平,或被人利用。馬烽《村仇》:“哼! 反正是有利一家得,有害眾人攤,我算看穿了!”
【第20句】:【獨占鰲頭】見“占鰲頭”。
【第21句】:【賤陀螺——不打不轉(zhuǎn)】(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時用繩子或布條纏繞后用力抽開,使直立旋轉(zhuǎn),越抽打轉(zhuǎn)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轉(zhuǎn),轉(zhuǎn)喻不施加壓力或不來硬的就不聽從。
【第22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諺)卜:占卜算卦,屬于迷信活動。對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兇呢?指占卜算卦毫無必要。
【第23句】:【百日床前無孝子】(諺)百日:指日久天長。指人長期臥病在床,服侍的子女再有耐心,也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而照顧不周。 也作常病無孝子。 久病床前沒孝子。
【第24句】:拿著鵝蛋走冰路——特別小心
【第25句】:人多辦法多,螞蟻能把泰山拖。
【第26句】:【打破頭用扇子扇】遇到危難,不在乎。或說:打破腦袋不 怕用扇子煽/腦袋破了用扇子扇。成語:處之泰然。孫犁 《風(fēng)云初記》:“至于將來的事,他早已想通:腦袋破了用扇子 煽,就只當(dāng)是萬貫家財叫兒子糟了,管不了那么許多!”
【第27句】:【無農(nóng)不穩(wěn),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諺)沒有農(nóng)業(yè),社會就不穩(wěn)定;沒有工業(yè),國家就不富足;沒有商業(yè),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就不活躍。指社會上離開哪個行業(yè)都不行。
【第28句】:【近家無瘦地,遙田不富人】(諺)瘦地:貧瘠的土地。遙田:離家遠(yuǎn)的田地。指離家近的土地管理方便,故而肥沃;離家遠(yuǎn)的土地難以管理,故而薄收。
【第29句】:【說東就東,說西就西】(慣)指說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毫不含糊。
【第30句】:【調(diào)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釋義:比喻反復(fù)無常,變來變?nèi)ァ@洌耗汔嵖崎L原來怎么說的?調(diào)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吃著咱們種的糧粒兒,你還為不為民作主?
【第31句】:九月的菊花逢細(xì)雨——點點人心
【第32句】:【孤犢觸乳,驕子罵母】(諺)犢(du):小牛。獨生的牛犢吃奶時會頂撞母牛的乳房,嬌寵的兒子會辱罵自己的娘親。指嬌生慣養(yǎng)的后代不會孝順父母。
【第33句】:【惟恐天下不亂】(慣)惟恐:只怕。指居心叵測的人只怕人間太平,一心想制造事端和混亂,無事生非。
【第34句】:便壺沒鼻——不好捉摸;難捉摸
【第35句】:【陰一套陽一套】(慣)指人耍兩面派,當(dāng)面和背后不一樣。
【第36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諺)既是親親熱熱的一家人,就不會說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話。多指彼此關(guān)系親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說見外話。
【第37句】:【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諺)火:火候。指生手做飯,只看鍋里;行家做飯,只看火候。 比喻會辦事的人,總是掌握時機,不讓時機錯過。
【第38句】:宋江的綽號——及時雨
【第39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諺)指面對面的較量并不可怕,只要在明處就好招架;最怕的是陰一套陽一套,搞陰謀詭計,使人難以防范。
【第40句】:【丫環(huán)拿鑰匙——當(dāng)家不主事】(歇)丫環(huán):舊時婢女,也叫丫環(huán)女。 指雖掌管家務(wù)事,但得聽從別人,自己不能做主。 也作丫環(huán)帶鑰匙——當(dāng)家不做主。 丫環(huán)拿鑰匙——當(dāng)家做不了主。
【第41句】:【螞蟻撼大樹】(慣)撼:搖動。諷刺人不自量力。
【第42句】:【刮地皮】見“卷地皮”。
【第43句】:山腰里一片云——成不了氣候
【第44句】:板凳上的臭蟲——靠屁股吃飯
【第45句】:有壺沒底兒——裝不住
【第46句】:爺爺見我總躲著活走,就說:“你這孩子,懶得吃蛇肉都不扒皮。”(陜西·宜川)
【第47句】:【英雄遇上好漢】遇到對手,反而賞識。類似的:惺惺惜惺 惺,好漢識好漢。老舍《駱駝祥子》:“他們素來是所向無敵 的;及至遇到張媽的蠻悍,他們開始感到一種禮尚往來,英 雄遇上好漢的意味,所以頗能賞識她,把她收作了親軍。”
【第48句】:【你有毒藥,我有解方】(慣)解方:解毒的藥方。比喻比對方技高一籌或總有對付對方的辦法。
【第49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tài)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50句】:【有智不在年高】年紀(jì)小的,也可能有智慧,不一定不如年 高者。明代《二刻拍案驚奇》:“有智不在年高。我們女棋師 又是有年紀(jì)的么?”
【第51句】:【跟著好人學(xué)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釋義:跟著好人學(xué)好,跟著壞人學(xué)壞。例句:“要說也是,‘跟著好人學(xué)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52句】:豐收靠勞動,健身靠運動。
【第53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釋義:小蔥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與“清”諧音。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guān)系清白。例句:隊委會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她已經(jīng)把保管室里的賬目、實物清點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54句】:【手把著頭稍——自領(lǐng)】(歇)頭稍:即頭梢,指頭發(fā)。指自己愿意接受。
【第55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lǐng)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56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慣)棧道: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打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窄路。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關(guān)中、漢中間的交通要道。《史記·高祖本紀(jì)》載,劉邦采納張良、韓信的計策,從漢中出兵攻打項羽時,表面上派人修復(fù)棧道,暗中卻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大捷。比喻表面上佯裝做某事來迷惑對方,實際上另有所圖。
【第57句】:地球安把——大梨一個(大梨:吹牛或指吹牛的人)
【第58句】:天黑了,全家人還在地里忙著。媽媽感嘆地說:“忙人無黑路啊!”(安徽·樅陽)
【第59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60句】:【惡人自有惡人磨】(諺)指惡人作惡,自有比他更兇的惡人來降伏他。也指惡人到了惡貫滿盈時,自有懲罰。
【第61句】:【人叫人千聲不應(yīng),貨叫人點首而來】(諺)點首:點頭。商場中,賣貨人任你千百聲吆喝,也吆喝不來顧客;但只要貨物好,信譽高,顧客就會主動前來。指貨物銷路好,全憑貨真價實有信譽。
【第62句】:【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上甜】(諺)指人生上好的享受,是以自己吃極大的苦換來的。 也作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不受苦中苦,難有來日甜。
【第63句】:【死了王屠,連毛吃豬】見“沒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64句】:叔叔成天大吃大喝的,就是不愿意干活。爸爸對他說:“找點活干吧,行走三分利,坐吃山也空啊!”(湖北·鐘祥)
【第65句】:我的新襯衫被火燒了個洞,媽媽就在上面繡了只小花鹿,可漂亮了。鄰居阿姨見了,直夸媽媽繡得好。媽媽卻說:“唉!遠(yuǎn)看是朵花,近看是個疤。”(安徽·臨泉)
【第66句】:窟窿眼兒里看人——孔之見
【第67句】:【寧死一咳,不死一該】(諺)咳:嘆詞,表示可惜。該:活該,認(rèn)為該當(dāng)如此。指人死有兩種結(jié)局:好人死了人們表示惋惜,壞人死了人們認(rèn)為活該。人們應(yīng)該爭取前者,避免后者。
【第68句】:人到古稀穿花衣——老來俏
【第69句】:花果山上的孫猴子一稱王稱霸
【第70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71句】:傷風(fēng)流鼻涕——甩掉
【第72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惡:惡劣,不肖。碩:碩大,豐盛。人們總是不認(rèn)為自己的兒子不肖,不認(rèn)為自己的田禾比別人的長得好。指人情一貫是:看兒子是自家的好,看莊稼是人家的好。
【第73句】:魔鬼找妖怪——壞到一塊了
【第74句】:【家賊難防】(諺)家庭成員中有人偷自己家的東西,那是最難防范的。泛指內(nèi)部的壞人最難對付。
【第75句】:魯智深倒拔楊柳——好大的力氣;蠻勁十足
【第76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諺)迷信說走黑路容易碰見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無所畏懼。
【第77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的飯,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飯菜。據(jù)說,過去民間的工商業(yè)主規(guī)定對店員、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吃。如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記載:“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這種說法源自祭祀。古人尊重祖先亡靈,對于祭祀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節(jié)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要惦記著先給死去的親人享用。而祭祀時,肉是最常見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豬、牛),諸侯要貢獻少牢(羊、豬),普通民眾也要供奉豬肉,可惜數(shù)量有限。百姓們將肉放在先祖的神龕前,點上冥幣、蠟燭、香柱,供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xì)“祭”自己的牙齒,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第78句】:【逢人減壽,見衣加錢】(諺)見了人,要把人家的歲數(shù)說得小點;見了人家穿的衣服,要把衣價抬得高點。舊指與人交往要善于取悅對方。 也作“逢人減歲,遇貨加錢”。
【第79句】:【昧著惺惺使糊涂】(慣)昧:隱藏。惺惺:清醒。指心里明白,裝作糊涂。
【第80句】:【各人頭上一片瓦】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例句:“他們鄉(xiāng)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81句】:【小魚上大串兒】以小充大,混在一起。臺灣林海音《城南 舊事》:“她跟媽有訴說不盡的心事,奶媽,張媽,都喜歡靠攏 來聽,我也小魚上大串兒的擠在大人堆里,仰頭望著蘭姨那 張有表情的臉。”
【第82句】:【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各人走自己的道路。清代《兒 女英雄傳》:“千里搭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將軍不下馬,你 我各自奔前程,恕我失陪。”
【第83句】:【不見真佛不燒香】(諺)真佛:佛祖真身。不見到佛祖真身,絕不輕易燒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實真相,絕不輕易表態(tài)或貿(mào)然行動。 也作不見真佛不下拜。 不見真佛,不念真經(jīng)。
【第84句】:大口碗配個小蓋子——合不攏;合不到一塊
【第85句】:【只有買錯無賣錯】(諺)指真貨、假貨,賣者清楚,買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貨當(dāng)真貨買去的買者,沒有錯把真貨當(dāng)假貨賣掉的賣家。
【第86句】:【 躺在功勞簿上】自恃有功,不再進步。《人民日報》(1984, 12,11):“他的教訓(xùn)啟示人們: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是很危險的。”
【第87句】:【磚兒何厚,瓦兒何薄】對人態(tài)度不一樣,有厚有薄。類似 的:金磚何厚,玉瓦何薄。清代《歧路燈》:“金磚何厚,玉瓦 何薄,一般都是兄弟如何兩樣看承?”
【第88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huán)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89句】:【老子天下第一】(慣)指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無人可比。 也作“老子天下稱第一”。
【第90句】:【因風(fēng)吹火,用力不多】(諺)順著風(fēng)向吹火很省力。比喻趁著有利形勢做事,省力而又易于成功。
【第91句】:【常抱的娃娃不會走】(諺)比喻對年輕人不敢大膽任用,只會妨害他們的成長。
【第92句】:我在外公家畫畫的時候,把凳子搬到陽臺上去了,可吃飯時,忘了搬回來。外公說:“你真是有前手,沒有后手。”(四川·成都)
【第93句】:【一個單子吃藥】(慣)單子:指藥方。按照同一個藥方吃藥,患的是一樣的病。比喻處境相同。
【第94句】:罐里捉王八——沒跑;跑不了;手到擒來
【第95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wèi)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guān),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wù)有關(guān)。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jīng)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96句】:在學(xué)習(xí)上一遇到困難,我就愛去問老師和同學(xué),媽媽說:“米靠碾,面靠磨,遇到問題靠琢磨。不勤思,哪來的長進?”(湖北·荊門)
【第97句】:【十訪九空,也好省窮】(諺)向親友借貸,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總會有一次得些資助,可免受窮。指求助總有希望,不求希望全無。
【第98句】:不熟的葡萄——酸溜溜
【第99句】:【 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都有,形容復(fù)雜矛盾的心理。 類似的:搬倒了五味壇子。成語:百感交集。臺灣瓊瑤《月 朦朧鳥朦朧》:“靈珊用手托著下巴,呆望著他們兩個,一時 間,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