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百年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諺)修:修行。指能同舟共濟乃至做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緣。
【第2句】:【繩打細處斷】 釋義:繩子的細處容易斷,比喻薄弱的地方容易出問題。 例句:才才那時長得瘦貓兒似的,病鬧個不停,人都說:“怕要繩打細處斷”。
【第3句】:【出水才見兩腿泥】 釋義:比喻事情到最后才能看出結果。 例句:“我不服他這個,走著瞧,出水才看兩腿泥哩!”
【第4句】:【四面冒煙,八邊著火】(慣)形容事情緊急。
【第5句】:【要宜麥,見三白】(諺)三白:三場好雪。要想麥子豐收,最好是臘月里能連下三場好雪。指冬雪是麥子豐收的保證條件。
【第6句】:【搭起戲臺賣螃蟹——買賣不大,架子倒不小】(歇)譏諷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也作“賣螃蟹的搭戲臺——架子大”。
【第7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8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9句】:【拉皮條】(慣)指為男女搞不正當的關系牽線搭橋。 也作拉皮條纖。 牽馬拉皮條。
【第10句】:【除了靈山別有佛】 釋義:靈山:佛教指神靈的山。比喻除了此處,別的地方也可以去。 例句:那笑和尚又笑嘻嘻說道:“你豈不聞俗語說,除了靈山別有佛,不要遲疑,快跟我來。”
【第11句】:【軍無媒,中道回】(諺)媒:向導。 軍隊行軍如果沒有向導,就無法前進,只好中途返回。指行軍離不開好向導。
【第12句】:【老虎跟著貓學藝】 釋義:民間故事說,老虎拜貓為師學藝,當它學會一些本領以后,就想吃掉貓,幸虧貓還沒把上樹的本領教給老虎,才得以上樹脫險。比喻忘恩負義,學會了本領反過來加害于傳授者。 例句:孫大伯磕了煙灰,把煙管吱吱地吹了兩下,又指著虎子說,“小伙子呀,咱先說明白——我怕你老虎跟著貓學藝,最后要吃你孫大伯吶!”
【第13句】:【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味名貴的中草藥。它的名字聽起來挺古怪,它到底是蟲還是草?1723年,法國人巴拉南在中國發現了冬蟲夏草,把它介紹給了世界。1842年,真菌學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這個怪東西的真面目,發現它是一種叫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形成的。 蝙蝠蛾在冬天到來時,把蟲卵產在土里,一個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條條胖胖的幼蟲。這時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時的一種叫蟲草的真菌便使勁往幼蟲的體內鉆,開始專門吸取幼蟲體內的營養。于是,整個冬天,幼蟲體內都有這種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蟲體內充滿菌絲。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蟲早已死亡,這種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在蟲體頂部長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這“草”粗0.4—0.7厘米。這時候的蟲體像三眼老蠶,外表深黃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皺紋,腹部還有8對足,其中中部的4對足最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冬天看它是蟲,夏天看它是草,人們也因此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 冬蟲變草雖然可以說是蟲和草的結合體,卻既不屬于蟲,也不屬于草,它是一種菌藻類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國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冬蟲夏草除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蟲草酸外,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價躥升,直逼黃金。
【第14句】:【能者多勞】(諺)指能干的人總比別人多勞苦。 也作能者多勞,智者多憂。 巧者多勞拙者閑。
【第15句】:【不怕路遠,只怕志短】(諺)比喻只要有志氣,有決心,就不怕艱難困苦。
【第16句】:【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歇)燈臺:燈盞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燈臺,點起燈能照到別處,卻照不到燈臺自身。比喻人只看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第17句】:【朝廷不打送禮人】(諺)指送禮與人,只要不是賄賂,原是無可厚非的。
【第18句】:【二八月亂穿衣】 釋義:亂:不一致,隨便。二月和八月是天氣冷暖交替的季節,也是服裝換季的時候,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例句:各人穿戴的,有新款,有舊式,形形色色,參差不一,真是俗話說的:二、八月亂穿衣。
【第19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 釋義:比喻事情一說就明白了。 例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寶泰頭上,他一看活命難保,還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邊藏哩。
【第20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釋義:不能吹牛,應該說實在話。 例句:“哼!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光說不行……”
【第21句】:【常常坐首席,漸漸入祠堂】(諺)首席:宴席上的首位。祠堂:死后排列靈位的廟堂。指人年事已高,在宴席上常坐首位,就意味著死期快到了。
【第22句】:【抓不住老虎,在貓身上出氣】(慣)比喻斗不過厲害的,就把怒氣發泄在弱者身上。
【第23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24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25句】:【話不投機半句多】(諺)投機:投緣,能說到一起、想到一起。指和沒有共同思想、共同語言的人說話,話再少也是多余的。 也作“話不投機半句多,人逢知己干言少”。
【第26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諺)富貴之后如果不回家鄉顯示一番,就像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誰也看不見的。舊指發達之后理應回故鄉顯耀榮華。 也作富貴若不歸田畝,如著錦衣黑夜游。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第27句】:【讓貓看肉,讓獾守田】(慣)獾:即狗獾,哺乳動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長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晝伏夜出。比喻為壞人干壞事提供方便。
【第28句】:【不顯山,不露水】(慣)形容做事不張揚,說話不露聲色。
【第29句】:【財不露白】(諺)露:顯露,外露。 指錢財不可外露;尤其是外出攜帶錢財,外露容易引起不測之禍。 也作“金銀不露臉”。
【第30句】:【夏雨隔田晴】(諺)夏季下雨,往往是田壟的這邊下,田壟的那邊晴。指夏天的雨,尤其是猛雨,區域性很強。
【第31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釋義:寧肯為正義去死,也不肯茍且偷生。 例句:“歹徒!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老頭子搖頭晃腦,口沫橫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無恥茍活,生不如死。”
【第32句】:【順著蔓摸瓜】 釋義:比喻沿著發現的線索追究下去。 例句:二愣說:“咱順著蔓摸瓜唄。”
【第33句】:【評劇】劇種一般冠以地域名稱,如豫劇、淮劇、晉劇、河北梆子、秦腔等,評劇則比較特殊,與地域名無關,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一種說法是,首先使用“評劇”二字的是早期評劇女演員李金順。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兩次闖關東的李金順又回到天津演出。當時這位譽滿關內外的名角,對演出的戲報上所用的“蹦蹦”(評劇原來的名稱)二字十分厭惡,故把“慶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來,將其改名為“平戲”。但因為當時京劇也叫平戲,兩樣劇種同名叫人難以區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議李全順將“平”加一…言”字偏旁,從此就稱“評劇”了。 還有一說,民國初年,一評劇團到北京演出,當時的“評劇”叫“平劇”,與北平(京)的“平劇”同名。有一天,評、京兩班兒演員碰巧到一個飯館吃飯。京劇演員看不起小地方來的評劇演員,質問他們有什么資格敢叫“平劇”,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釗也在飯館吃飯,他是唐山人,對家鄉戲頗有研究,見雙方爭執不下,便走上前勸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你們平劇(指評劇)的演出風格是善于演出平裝戲(相對于古裝戲),時評政局,鞭撻丑惡,接近百姓,風趣活潑,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評劇’,更符合你們的演出風格,你們看如何?”,雙方聽了,非常佩服李大釗的高見,遂握手言和,“評劇”之名由此而來。
【第34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 釋義:巴豆:植物名,果實含毒性蛋白,陰干后可入藥,但有大毒,宜慎用。 黃連:植物名,中藥學以其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功能瀉火解毒。 巴豆花還沒開,黃連卻已結子。指黃連早熟,可解巴豆之毒。 例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黃連能治巴豆毒也。
【第35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慣)李鬼、李逵都是《水滸傳》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沒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殺死。指冒名頂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第36句】:【方丈】人們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稱呼是怎么來的呢? “方丈”原來指禪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說,印度那爛陀寺的僧房,寬皆方丈許,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禪林正寢,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稱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轉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稱住持本人,從而變成一種職務的稱渭了,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所有的高階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與所有的高職僧會談,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權處罰犯戒者,也能頒布新規。方丈還可以決定寺院的經費使用。當然,方丈所要負的責任也很繁重,他要領導僧眾修行,要給寺眾們講經開示。
【第37句】:【砍不倒大樹,弄不多柴禾】 釋義:比喻做事不花大氣力,不能獲得更多的成果。 例句:他們見姚士杰和郭世富兩家大戶都叫不到會場,只靠每年往出周借幾斗糧的小莊稼戶兒,去做什么呢?砍不倒大樹,弄不多柴禾!細枝碎草,抵得什么?
【第38句】:【海外赤子】“海外赤子”即我們海外華人,僑胞,他們都是炎黃子孫,他們的根都在華夏。把他們稱為“赤子”,正是對祖國母親而言。 “赤子”一詞本指嬰兒,源自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來將赤子一詞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于《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簽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直到唐朝才有了“海外赤子”的雛形。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殿試射箭比賽,太宗對大臣說:“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后來便從中引出“海內赤子”一語。而“海外赤子”則是從“海內赤子”轉換而來的。后來“海外赤子”被海外僑胞用以表達他們熱愛祖國、向往祖國的赤誠之心。
【第39句】:【過鬼門關】(慣)鬼門關:迷信指陰陽交界的關口,比喻兇險的地方。指經歷艱險或磨難。
【第40句】:【誠無垢,思無辱】(諺)垢:污穢。 指為人誠實無欺,就不會招來壞名聲;做事謀算周到,就不會招致羞辱。
【第41句】:【山高皇帝遠,各人顧眼前】 釋義:比喻各人顧自己,誰也管不了。 例句:爸爸,話說多了一包水,又不是賣打藥。管她地委的中央的,山高皇帝遠,各人顧眼前,砍!
【第42句】:【好戲耐看,好曲中聽】(諺)好戲讓人久看不厭,好曲子讓人百聽不煩。指優美的戲曲能給人提供高雅的藝術享受。
【第43句】:【叫化子打狗——邊走邊打】(歇)本指邊打邊脫身,轉指在走動或運動中打擊敵人。
【第44句】:【殺回馬槍】(慣)回馬槍:古時一種槍法,兩人交戰時,一方詐敗而走,待對方追至切近,回過馬來給追擊者以致命一擊。1指先撤退,待對方麻痹后,回過身來進行突然襲擊。也指假裝離開,出其不意突然回來。2指揭發自己同伙的問題。
【第45句】:【吃蔥吃蒜不吃姜】(慣)姜:諧“將”,用話語刺激人(使人沖動之下做出原先不愿或不敢做的事)。 指頭腦保持冷靜,無論別人怎么激將,自己也不上當。
【第46句】:【真人面前說不得假話】(諺)真人:明察一切的人。指在閱歷豐富、深諳世情的人面前,只可實話實說,說假話是無用的。 也作真人面前不說鬼話。 真人面前莫打誆語。 真人面前莫說假,假人面前莫說真。
【第47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48句】:【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諺)雞口:雞嘴。牛后:牛的肛門。寧可做小而能進食的雞口,不愿做大而出糞的牛后。比喻人往往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制于人。 也作寧為雞頭,勿作牛尾。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第49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形容待人刻薄。
【第50句】:【善門難開,善門難閉】(諺)行善做好事,一要確定目標,二要掌握分寸,三要分清界限,此即善門難開;及至招致麻煩,欲止無術,欲行乏力,進退作難,此即善門難閉。 指做好事不易。
【第51句】:一馬換雙象,必是英雄將。
【第52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諺)一年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春天;一天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早晨。指行動貴在早動手。
【第53句】:【拿碌碡打月亮——不知輕重】(歇)碌碡:又叫石磙,一種用來軋谷物、平場地的圓柱形農具,用石頭制成,很重。本指不知重量大小,轉指不知道掌握行為的分寸,亂來蠻干。
【第54句】:【拉牛皮糖】(慣)牛皮糖:一種粘牙而嚼不動的糖。比喻事情很難辦。
【第55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 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 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56句】:【人愁不要喜悅】(諺)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興的事就格格不入。
【第57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58句】:【沒見水就脫靴子】 釋義:比喻事情還沒有指望,就做好了打算。 例句:穆孜帕爾在地上鋪了狐皮褥子,大模大樣地坐下來,掐著指頭算開無影無蹤的水的收益了,真他娘的沒見水就脫靴子,癩蛤蟆要吃天鵝肉一般,太蠢了。
【第59句】:【家里沒有梧桐樹,也招不來彩鳳凰】見“沒有梧桐樹,引不得鳳凰來”。
【第60句】:【千文許要,一文許還】(諺)做買賣,賣主允許要價千文,買主可以還價一文。指買賣場中,漫天要價和就地還錢是平常事。
【第61句】:【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 釋義:狼頭像銅一樣硬,腳像鐵一樣堅,腰卻像麻稈兒一樣軟,容易斷。 例句:俗話說,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白臉狼脊背朝地重重地摔在土坎上,直挺挺躺在地上,死了過去。
【第62句】:【老虎不吃回頭食】(諺)老虎不回轉身去找食物吃。常比喻有志氣的人做事,認定目標,勇往直前,絕不中途反悔。 也作“猛虎不吃回頭食”。
【第63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 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 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明而得名。當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 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 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 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 可見,當時的餃子同現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64句】: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
【第65句】:【多一位菩薩多一爐香】(諺)多供奉一位菩薩,就得多燒一爐香火。比喻多設立一個部門,就得多增加一層開支。也比喻多添一位領導,辦事就多一道手續。
【第66句】:【千里眼】喻指人眼光敏銳、看得遠。“千里眼”在古代只能是個幻想或夸張比喻之詞,現在則變成了現實,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無數個星球。那么,“千里眼”源自哪里呢? 據《魏書。楊播傳》記載,北魏光州刺史楊逸體恤百姓,為政清廉,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廣設耳目對下屬進行監督,下屬因公外出時都自帶干糧,再也不敢到處吃請了。他們都說楊逸仿佛長著千里眼,縱使躲進密室收受賄賂,也會被他知道的。
【第67句】:【硬著頭皮】(慣)比喻迫不得已,勉強去做某事。
【第68句】:【有上不去的天,沒過不去的關】(諺)比喻人間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
【第69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70句】:【根不動,梢不搖】(慣)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動搖。
【第71句】:【白臉奸臣】“白臉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臉都是奸臣,是戲劇中臉譜的一種色彩,一般涂白色臉譜的人物多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但他對當時歷史的發展——由分裂到統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約在曹操當時,許劭就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是說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則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亂世,他就會成為馳騁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業。這本是對曹操的溢美之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斷章取義,將梟雄變成了奸雄。 這個變化大約開始于兩宋之交。逐漸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蠶食北宋天下,于是,人們開始向江南逃難。逃到江南后,面對日益強大的北方,人們心里開始害怕,現實生活中對其又無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藝術來丑化北方。而代表著北方的歷史人物曹操,一樣對南方虎視眈眈,逐漸曹操就變成了民間的假想敵。恰逢此時民間文藝開始興盛,勾欄瓦肆成為專業表演場合。于是,人們開始在舞臺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詐之徒的典范。 尤其隨著《三國演義》的問世,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徹底定型,“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背漢的奸臣。《三國演義》反過來影響了戲曲舞臺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來,隨著京劇的誕生,三國戲在舞臺上獨領風騷,白臉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臉譜都涂白色。
【第72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73句】:【磨磚砌的喉嚨——又光又滑】(歇)喉嚨像用磨磚砌成似的很光滑。形容食物吞咽得很快。
【第74句】:【更上一層樓】 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 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75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76句】:【發洋財】(慣)洋財:跟外國人做生意得到的財物。指從外國人身上得到財物或非常稀罕的東西。 也指得到不義之財。
【第77句】:【地生架不住人熟】(諺)地理環境再生疏也沒關系,只要有熟人,啥事都好辦。指要辦好事情,有熟人相助是一個重要條件。
【第78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79句】:【大鍋飯】“大鍋飯”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對于“小灶”說的。引申為不論工作好壞、貢獻大小,待遇、報酬都一樣。人們常用“大鍋飯”來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人人有份的現象。 “大鍋飯”源于廣東慶云寺。建于明代的慶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鐵鍋。倘若用鐵鍋煮飯,足可供數百僧人食用。然而,這口大鐵鍋卻并不是真正用來煮飯的,而是用來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緣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圍著鐵欄桿。凡進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經過大鐵鍋旁邊時,都要主動投進幾個銅錢,一則為了孝敬菩薩,以求降福滅災;二則為維持寺院僧人生計獻出微薄之力。因此,這口從未煮過飯的大鐵鍋是和尚們的生活依靠,裝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鍋飯”。只要香火不斷,僧人們的大鍋飯就有保障。這就是“大鍋飯”一詞的由來。
【第80句】:【土地老爺住深山——自在沒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無人理睬。
【第81句】:【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諺)嫫(m。)母:古時有名的丑女。西施: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后為美女的代稱。嫫母雖丑,也還有她的美點;西施雖美,也還有她的丑處。指美與丑都不是絕對的。
【第82句】:【一個樁上不能拴兩頭公牛】(諺)兩頭公牛拴在一個樁上,你頂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區域內,容不得兩個占有欲很盛的強人。
【第83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諺)囤:盛放糧食的器具。指節約糧食,要在糧滿囤的時候節省,不可等到囤中存糧快見底的時候。泛指一切財物的節約貴在平時。 也作“囤尖省才是省,囤底省一場空”。
【第84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85句】:單人不成陣,獨木不成林。
【第86句】:【夫妻是福齊】(諺)福齊:諧“夫妻”,指有福同享。指夫妻不論哪一方有了福分,都應雙方共同分享。
【第87句】:【窮人無災即是福】 釋義:窮人不遇上災害便是福氣。 例句:我們有什么好呢,窮人無災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88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 釋義:跟著好人學好,跟著壞人學壞。 例句:“要說也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89句】:【吃江水,說海話】(慣)指人愛吹牛皮,說大話。
【第90句】:一問三不知,神仙沒法治.
【第91句】:【家無二主】(諺)指家庭不論大小,只能由一人主持家事。也泛指一個群體只能由一人做首領,不能亂當家。 也作“家無二主,國無二王”。
【第92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語指做事情適當調節,注意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望文生義,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倆的賢明治國之道:有松有緊,一張一弛,寬嚴相濟。 此語典出《禮記·雜記下》,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隨老師觀看一年一度的年終祭祀活動。在這個節日里,老百姓狂歡亂舞,簡直像瘋了一樣。 子貢不明白百姓為什么這樣。孔子解釋說:“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應放松一下。一張一弛,有勞有逸,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國之道。”
【第93句】:【鳳凰不入烏鴉巢】(諺)鳳凰:傳說中的鳥中之王。烏鴉:鳥,全身羽毛黑色。鳳凰不會進入烏鴉的窩。比喻清白的人不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
【第94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諺)人不能從相貌上斷定他有多大的作為,就像海水無法用斗來量它的多少一樣。指人的才干、學識與成就,從相貌上是估量不透的。 也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95句】:【舌頭帶鉤子】(慣)譏諷人說話帶刺或話里帶著不滿、挑拔的意味。 也作舌尖帶刺兒。 舌尖子蜇人。
【第96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97句】:【小人無罪,懷璧其罪】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98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諺)人心即使堅硬如鐵,也經不住官法像熔爐一樣,使你無法抗過。舊指再強硬的人,在官法的強制下也會認服。 也作人心堅似鐵,官法熾如爐。 人情似鐵非是鐵,官法如爐即是爐。
【第99句】:【人有當日之災,馬有轉韁之癥】見“馬有轉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網紅空間經典文案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