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張濟海”相關書法家,軍旅作文內容: 畢業論文
張濟海與常綠陽等人在其書寫的丈2“龍”前留影(左4為張濟海)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當與1個胸懷廣闊的人面對面交流,你就會覺得1切變得如此輕松和愉悅。張濟海先生就是這樣1個懦雅而爽直的人。在他的述說中,你會感到他藝術的博大精深與浩瀚無邊。看他的書法作品,聽他娓娓而談,在墨香縹緲中,他1次次生命的跨躍與藝術的騰飛便歷歷在目。
張濟海為石家莊楚風樓2分店題“楚風民肴”
書法人生
張濟海的人生是多彩的,也是幸運的。觀其人生路跡,但凡每1次重大變化都與書法有關。出生于書香門第的他童年便受父親的耳濡目染,8歲時在自家墻上寫下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8個大字使父親對他信心大增,從此開始手把手教他臨帖,唐楷《9成宮》,《龍門210品》等11臨過,給了他追求書法意境最初的啟迪與興趣;15歲時畫的1張工筆畫《毛主席去安源》和用小揩寫的毛主席詞——沁園春.雪,令帶兵的首長對他刮目相看。從此,張濟海穿上了軍裝,開始了他1生的戎馬生涯;囿于深厚的書畫基礎,他先后被調進團、師和軍區機關工作,又進魯迅美術學院進修,得以全面系統地學習書畫理論,使書畫技藝得到全方位提高;后來,他被推薦到坐落在封龍山腳下的裝甲兵學院的學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他親眼目睹了底蘊豐厚的封龍山漢碑群,眼界大開,書藝也邁上了1個新臺階;同樣是緣于對書法的孜孜以求,張濟海先后踏進了天津茂林書法學院、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河南書法研修生院,得以有機會當面領受啟功、歐陽中石、王遐舉、沈延毅、李鐸、張海、馮志福、劉順等名家的指點……
1次次機遇,1次次藝術的洗禮,使張濟海的書藝在人生的歷練中不斷提高。當年背著干糧坐著班車,風雨無阻去求學的艱辛,而今已變成了沉甸甸的豐厚記憶,他的人生交織著書法,書法贛諫睿繽韉鬧τ胍叮⑾⑾喙兀懿豢煞幀6∏∈竊謖饈甑哪チ隊氤戀碇校煳蛄酥泄澄幕納鑠洌怨湃聳櫸ǖ木宦凡燒⑷諢峁嵬ǎ媸詹⑿睿沼諼虺雋艘惶跏粲謐約旱氖櫸ㄖ貳F洹笆啤比綰棋俅ǎ洹白恕比綈自票浠茫洹霸稀比繽蚵肀繼冢篤蹴紓思康某寤髁Γ緯閃瞬躍酷傘⒑纜醣擠擰⒉ɡ階忱囊帳醴綹瘛?
如同做人需要踏實求進1樣,在書法上,張濟海主張臨帖。他謹記老師歐陽中石先生“先吃透1家,打好基礎,再遍臨百家,集眾家之長”的教誨,多年來,堅持臨池不輟,就是出差在外,也不忘帶上字帖和書法論著,眼讀心摩,不斷汲取營養。在臨帖上,他特別強調入帖。他認為,幾千年來,書法名家輩出,名帖浩如煙海,從法帖中取法,是學習書法的主要途徑,這也是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的區別所在。蘇軾說,“初學欲知筆墨,須臨摹古人,古人筆墨規矩,方圓之至也。從臨摹入門,使古人之筆墨皆若出于吾之手;繼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這也正是張濟海的主張。
所有藝術都是人們情感的表達,當臨帖達到1定程度,便可以筆隨心運,情隨意轉了。觀張濟海的作品,可以體會到書法家內心豐富的情感。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進行創造,同時在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去模仿古人。他取各家的長處,并有自家面貌。他將魏隸融入行草之中,質樸中見瀟灑,細膩中顯豪放,拙中見巧,剛柔相濟。張濟海的碑體得益于其對歷代遺存墓碑、造像、墓志、經表的深刻理解;行書取法王羲之《蘭亭序》、《圣教序》和米南宮、蘇東坡及明末王鐸、傅山行草。以帖寫碑,求其流暢,得其妍麗;以碑寫帖,求其厚重,得其質樸。他在書法創作中,追求王羲之的點畫清圓,筆力遒健,結構嚴謹疏爽,情態變化,風度超逸,墨采飛動,以及其精麗妍美而又自然流便;學習米南宮書法的意態活潑,駿快跌宕猛歷奇美。同時,張濟海將黃庭堅的用筆縱橫奇倔,點畫圓勁柔韌,舒展酣暢融入自己的書法創作;將蘇東坡書法的結體敦厚壯實,用筆沉著蒼勁,以及其運筆端莊淳樸中透露出的遒媚雋秀,體現于自己的書法作品。
1幅山水畫,可以使觀者在畫面上行、走、坐、臥,以至神游8方,之內的虛實關系令你有宇宙星際的聯想。同樣,1幅好書法,可以給觀者以無限的身心愉悅,其骨力應體現在兩方面,1是入木3分,力透紙背的力度感,1是抑揚頓挫、剛柔相濟、靈動飛揚的立體感。而兩者在張濟海作品中皆有很好的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形成1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非常難得。
翰墨田園
書法以幽微見證廣大,以簡遠、純粹展現宏深,她無所不包的對立統1觀,豐富的哲學意蘊,使書法折射出中國哲學的全景圖象。而在這個豐富的世界里,留出1片可自主規劃的純自由空間,實為1件愜意幸事。
張濟海就給自己留出1塊自留地,并用筆墨時時耕種,是為翰墨田園。在這片自留地里,他潑墨揮毫,爽意灑脫,日夜拭弄,其樂無窮。用黑白物語抒寫著人世滄桑,用筆墨紙硯表達著思淝楦小?
西漢大學者、文學家揚雄在他的《法言·問神》中,提出了1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即指書法是書法家表情達性的特質。在這塊翰墨田園里,張濟海充分體現出獨特的個性化語言和感人的藝術力量,并通過作品表達出他所希冀和追求的藝術境界——雅俗共賞。
觀張濟海的作品,就會發現他的創作沒有擬定框架,沒有厘定結構,而是不拘1格,不囿1體,各種筆體,均有涉獵。這就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多種面貌,其行草《早發白帝城》,將太白的恣肆汪洋,傲然天縱,逸興飛揚的橫溢才華和歡快率真,用筆細膩,充分表現。而隸書《厚德載物》規范嚴整卻不乏新意,樸拙淳厚且不失靈動,使漢隸的稚拙雅趣和碑刻所特有的金石之氣躍然紙上,與易經名句相得益彰。行書《云龍》張馳有度,蒼勁奔放。他題寫的“新石家莊”煙標瀟灑靈動,豪放自由,在燕趙大地上隨處可見。他題寫的牌匾多處懸掛,筆法不1,深入淺出,正書居靜以洽動,草書居動以洽靜。但各種筆體都深得群眾喜愛。正所謂沒有風格即是風格,忘卻風格才有風格。細觀其作品,不難發現貫穿始終的是其 “氣”。書要兼備陰陽2氣。大凡沈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而其作品中所體現出的陽剛之氣、浩然之氣令觀者可想瘸鍪檎叩尼酷刻牽ば摹G蹇滌形凇豆鬩罩鬯分興擔骸胺蚴櫚烙癱玻囊庹囈玻籩剛咂砸玻史嬲呦確嬉玻焙琳咧詼右玻僥咂饜狄病9胖槁郟坦瘧ㄒ病!閉偶煤5氖櫚烙癱謁樾吹摹疤仔鄯紜敝刑逑值酶浞鄭饉母鱟秩緗鷥晏恚笸蚯В褂訝吮都誘滸U庵職蹴绱篤胨甘甑娜致砩慕幌嗷雜常顧芤躍說鈉羌菔槐誓鈉饜擔誄叻阡中鶴虐蹴绱篤諤斕贗蛭鎘詒識耍樾闖隹±Π危柿ηЫ锏淖髕貳?
“善筆力者見其骨,不善筆力者見其肉”。張濟海還非常注重運筆,在行筆前要積蓄力量,蓄勢而發。他主張中鋒運筆,筆筆送到。因而,作品中常見功力非凡。
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1樂。守著這片翰墨田園,張濟海更覺人生豐富而充實。
書德共榮
幾10年堅忍不拔地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使張濟海的書法藝術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先后30余次參加國際和全國書畫比賽及展覽,多次獲獎;他的書法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巴西等外國朋友收藏;多家電臺和報刊做過專題報道。但是,藝無止境,他從未滿足,更不敢放松對藝術的探索與追求,在他看來,書法藝術自在天然,而真正的境界是在自己的心中。他認為,書法練習必然經過“手中有筆,心中有象到心手兩忘”3個階段。所謂手中有筆是指臨帖學習的初級階段,要時時練習,勤奮有加;經過1段時間練習之后要做到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筆下具縱橫萬里之勢,落筆之前,已胸有成竹,即為“心中有象”,而真正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天人合1”之境,則需做到“心手兩忘”,胸無塵滓,雜念俱消,這時寫出的作品,即是神品了。對于這1境界,張濟海用《詩經·小雅》中的詩來形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張濟海眼里,書法家應當做到“德、識、技”俱佳。他認為,無德則人品不高,書品自不會高,藝術家最應看重的是人品藝德,書品與人品共榮,才是最高境界。無識則無法表達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無技則為“野狐禪”。要達到天人合1的至高境界,1定要以雄厚的積淀為前提。筆下功夫需要10幾年甚至幾10年的錘煉,要求書法家具備中國傳統文化淵博的知識,扎實的文學功底。同時,也要求書法家具備刻苦勤奮的精神和嫻熟的書法技藝,這幾者缺1不可。
筆者認為,能代表當下書家的狀態的人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1個是歷史過渡時期的性格,要體現傳統向0代轉型的特征。第2,必須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具有代表整個時代向前發展的力量,扎根傳統,把握傳統精華,同時又義無反顧地面向當代,放眼世界藝術。尋覓張濟海近年來的創作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這兩種并行不悖的發展趨勢:堅定地進行現代書法的探索,冷靜地到前人那里汲取養分。而這正是具備了當下書家的特征。
新理異態,古人所貴。逸少曰:“作1字須數種意。故先貴存想,馳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間,以陰陽備4時之氣。新異態,自然佚出。”相信張濟海會自然而然地推出屬于自己的新異態,也期待他在探索中更加走向成熟。
(張濟海,字迅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1級美術(書法)師、西泠印社簽約書畫家、中華國際書畫院首席榮譽教授、北京華興嘉藝書畫院名譽院長。被文化部及其他有關機構授予“中國杰出人民藝術家”。著有《書法教程》、《教師板書入門》、《張濟海書法作品集》,主編《封龍杯全國書法大獎賽優秀作品集》、《燕趙風--書畫名家系列作品集》等。)
來源:人民網 作者
上一篇:學習計劃:教師業務學習計劃
下一篇:霧的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