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英雄不夸當年勇】見“好漢不提當年勇”。
【第2句】:【麻布袋上面繡不得花】(諺)粗糙的麻布袋上面無法繡花。比喻基礎太差、秉性粗疏的人,無法培養提高。
【第3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諺)風、俗:民俗風情。指各地民俗風情不同。
【第4句】:【心不在肝上】(慣)指心不在焉。
【第5句】:【一家不知一家事】(諺)各人家里的事,別家不知道。指各家、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別人往往不理解。
【第6句】:【好漢擱不住三泡稀】(諺)擱:經受。三:多的約數。稀:腹瀉拉稀。即使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也經受不住連著多次拉稀。指腹瀉拉稀是最折磨人的。 也作好漢架不住三泡稀。 好漢經不住三泡稀。
【第7句】:【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 釋義:太陽落山時,天空如有三條箭形云,第二天就會下雨。 例句:麥子收到第四天,競賽正搞得熱火朝天,我們發現有雨情了。先是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我們發現天空上有三條箭形云,按照農諺說:“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
【第8句】:【怕見的是怪,難躲的是債】(諺)害怕見到的是鬼怪,難以躲過的是債主。指舊時窮人往往無錢還債,但想躲又躲不過。
【第9句】:【只揀有頭發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第10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諺)量:度量。毒:狠毒。指度量小不能容人容物者,算不得品德高尚的真君子;對敵沒有狠毒手段者,算不得敢作敢為的大丈夫。
【第11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諺)強人之上還有更強者,藍天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告誡人不可自滿自足,須知高手之上還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12句】:【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諺)安:怎么。湯餅: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婦也做不出沒有面料的湯餅。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離開基本條件,也無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種。 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 巧女難為無米之炊。
【第13句】:身子是干活的本錢。
【第14句】:【酒能成事,酒能敗事】(諺)偏指飲酒過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第15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16句】:【春蠶到死絲方盡】 釋義:春蠶到死的時候絲才吐盡。“絲”與“思”諧音。比喻對愛情忠貞不渝。也比喻具有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這是李商隱《無題》中詩句。 例句:尹雅屏滿臉羞愧,尷尬地說:“你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啊。請原諒。我不該傷你的心。”
【第17句】:【一棒打著兩個人】(慣)比喻一句話傷了兩個人。
【第18句】:【嘴上貼封條】(慣)比喻閉口不言。
【第19句】:【澆冷水】見“潑冷水”。
【第20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 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 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21句】:【往臉上抹黑】(慣)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譽受損。 也作朝臉上抹黑。 給臉上抹黑。
【第22句】:【潘郎倒騎驢——永不見你畜牲面】(歇)潘郎:晉代潘岳,字安仁,也稱潘安,貌美,詩文中常作為美男子的代稱。畜牲:本指驢,轉用來罵人。指永遠不與壞人見面。 多用來表示斷絕關系。
【第23句】:【人怕逼,馬怕騎】見“馬怕騎,人怕逼”。
【第24句】:【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諺)指為人處世要誠實,對得起活人,也對得起死人,即使死去的人活轉來,也經得住死者的對質。
【第25句】:【熱灶一把,冷灶一把】 釋義:熱灶燒一把火,冷灶也燒一把火。比喻待人處世,不趨炎附勢,不因人而異。 例句:古亭劉端簡公居鄉,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劉云:“一枝紅杏出墻來,見一半不見一半。” 含有誚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帶葉燒,熱灶_把,冷灶—把。”
【第26句】:【若問黑心人,吃素道中尋】(諺)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葷,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腸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隊里尋。 若要心兇人,念佛淘里尋。
【第27句】:【狼上狗不上】(慣)形容人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28句】:【弄鬼搗棒槌】 釋義:比喻耍花招欺騙人。 例句:如果你們想欺騙我們,或者弄鬼搗棒槌,睛天不見陰天見,吃不了統統叫你們兜起來。
【第29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諺)天網:天道的法網。恢恢:寬廣貌。 天道的法網非常寬廣,看著稀疏,卻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壞人。指一切惡人都難逃法網。 也作天網恢恢本不疏。 天網恢恢有昭報。
【第30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31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32句】:【房上的草——哪邊刮風哪邊倒】(歇)比喻人左右搖擺,哪邊勢力大就靠向哪邊。 也作“風吹墻頭草——東吹西倒,西吹東倒”。
【第33句】:【生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34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35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36句】:【烏龜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強硬的態度,針鋒相對。也指兩強相遇,互不相讓。 也作“烏龜碰石板——硬碰硬”。
【第37句】:【促織不吃癩蛤蟆肉——都是一鍬土上人】(歇)促織:蟋蟀。比喻都是地位低下或命運相同的人。
【第38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 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 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 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 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39句】:【老鼠養的貓不疼】(諺)老鼠生下的崽子,貓不會疼愛。比喻人只知疼愛自己的孩子。也比喻人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關心,不愛惜。
【第40句】:【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慣)指人下落不明。
【第41句】:【不知馬王爺長幾只眼】(慣)馬王爺:迷信稱掌管馬房的神,長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只眼。比喻人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訓,就不知道對方的厲害。 也作“不知道馬王爺三只眼”。
【第42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43句】:【急用賣得堂前地】(諺)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時,就連堂屋前的地也舍得賣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時,任什么都舍得割愛。
【第44句】:【耳不聽,心不煩】 釋義:不愿聽的話最好不聽,以免心煩。 例句:我被她講得一顆心又提到嗓子門口,我怨我還是把心牽掛在他身上,何必再多管他的事,耳不聽,心不煩,但不知怎么回事,卻一個勁地想聽聽這樁事的結果。
【第45句】:【金水子,銀水子,買不下這奶水子】(諺)奶水子:乳汁。哺育嬰兒,無論怎樣貴重的飲料,都無法與母體的乳汁相比。指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46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47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48句】:【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貪官拼命搜刮民財。過去的國民黨不是被老百姓稱作“刮民黨”嗎。“刮地皮”源自《新唐書·程日華傳》,講述這樣一則故事。 唐德宗時,滄州刺史李固烈貪財好利,拼命搜刮,斂聚了大量錢財。他離任返回恒州時,準備把搜刮的錢財全部帶走,激起了軍士們的憤怒,有人說:“如今馬瘦人饑,刺史自私吝嗇,絲毫不顧我們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們還有什么盼頭呢?”于是殺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舉程日華為刺史。
【第49句】:【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見“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
【第50句】:【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釋義:敗興:興致被破壞,情緒低落。高興地前來,掃興地回去。“去”又作“返”。 例句:這樣,汪逆便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他的以偽中央、偽黨來統轄南京與華北的野心,已經碰回去一半。
【第51句】:【東家不知西家苦,南家不知北家難】(諺)西家的苦處,東家不知;北家的難處,南家不知。指家家都有說不出的苦處和難處,只是別家不知道罷了。 也作“東家不知西家,一家不知一家”。
【第52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53句】:【來無跡,去無蹤】(慣)來去沒有蹤影。形容行動詭秘或神速、隱秘。 也作來無蹤跡去無影。 來無影,去無蹤。 來無蹤,去無影。
【第54句】:【雞啄米】(慣)1形容連連點頭、叩頭或打瞌睡的樣子。2形容干活的速度非常快。
【第55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釋義:民間傳說姜太公曾在渭水河邊用無餌的直鉤在離水面三尺的水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鉤來!”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受騙上當。 例句:再說她一臉正經和自己談話,并沒有輕浮舉動。至于那幾個碟子酒菜,那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姓冷的不用說動筷子,連屋也不進。
【第56句】:【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諺)家常便飯:普通人家平常的粗茶淡飯。吃飯最好是家常便飯,穿衣最好是粗布衣裳。指過普通人的生活,最能長久。
【第57句】:【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見“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
【第58句】: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
【第59句】:【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歇)張飛穿起針線來,睜大眼睛瞪著針頭的小孔。形容驚訝、驚奇或發呆、發愣。也形容驚恐、害怕。
【第60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釋義:比喻某地有相貌出眾的女人。 例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閑人。
【第61句】:【過年娶新媳婦兒——雙喜臨門】(歇)指兩件喜事同時到來。
【第62句】:【遠親近鄰,不如對門】(諺)指對門人家比遠親和近鄰更便于相互照應。 也作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第63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們立刻想到皇宮,沒錯,紫禁城就是皇宮的舊城。 “紫禁城”這個名字跟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其中也蘊涵著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傳統義化內涵。古人認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宮的格式來建造。古人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體現了帝王的至尊、皇權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宮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級森嚴,平民百姓也就無法進入,故而成了他們的禁區,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這就是“紫禁城”的含義。
【第64句】:【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 釋義:比喻壞人時刻都想害人。 例句:田文中懷疑地說,“我對這個匯報真要打個問號:這條狐貍怎么能夠老實呢?”“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
【第65句】:【通關節】見“打關節”。
【第66句】:【外甥多似舅】(諺)指外甥在長相、性格和志趣方面往往和娘舅相似,總脫不開娘舅家的家風。 也作外甥似娘舅。 外甥不脫舅家相。
【第67句】:【黃金有價,信譽無價】(諺)信譽:信用和聲譽。黃金再貴重,總有個價錢;信用和聲譽卻是不能估價的。指良好的信譽是無價之寶。
【第68句】:【鈔票】有時候我們把錢說成是“鈔票”,國家印錢(紙幣)說成是印鈔票,檢驗人民幣真偽的機器叫驗鈔機。那么,“鈔票”是怎么來的呢? “鈔票”就是我們所說的紙幣。紙幣源自宋代,北宋時,為了方便商人攜帶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聯合起來,印制了一種信譽貨幣——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紙幣。在當時,偽造交子罪同于偽造官方文書。 紙幣在實行過程中幾經起落。明朝曾印過“大明寶鈔”紙幣,后宣告發行失敗。清朝建立后,除順治年間外,一度不再印制紙幣,市場流行的貨幣為銀子。直到清朝后期,軍費開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帶爆發“太平天國”運動,致使國庫空虛,于是,咸豐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為“大清寶鈔”,另一種為“戶部官票”,兩者合起來叫“鈔票”。“鈔票”的名字也是從這時開始叫起來的。
【第69句】:【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門路。 例句:張刀柱一個人在房里左思右想,想起了一個補救的辦法;“對,找朱局長去。兒子搶了頭功,我去搶個二功吧!他報告團長,我報告局長,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第70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71句】:【買金偏撞不著賣金的】(慣)比喻偏偏遇不上稱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買金的遇不上賣金的”。
【第72句】:【鳥窮則啄,獸窮則觸,人窮則詐】(諺)窮:窘困無出路。觸:用頭頂撞。指鳥到窘急時,會用嘴啄;獸到窘急時,會用頭頂;人到窘急時,會欺詐騙人。 也作“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攫:抓。 佚:亂跑。
【第73句】:【和尚念經——南無也是南無】(歇)南無:諧“那么”,形容和尚念經的聲音。指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第74句】:【一個鼓槌打不響】 釋義:只有鼓槌沒有鼓是打不響的。比喻一個人支配不開,指揮不靈。 例句:郭全海在農會里,光一個鼓槌打不響,心里越著急,越好上火,他跟一個小組長干了一仗。
【第75句】:【一家飽暖千家怨】(諺)千:約數,形容多數。舊謂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因而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就會遭到許多人家的嫉妒、怨恨。
【第76句】:【養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還要教育。 也作“養子不教父之過”。
【第77句】:【護犢子】(慣)犢子:小牛。指偏愛自己的孩子,不許外人欺負。
【第78句】:【吃醋】“吃醋”借指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情緒。源出兩處。 一處是明清筆記《在閣知新錄》:“世與妒婦比獅子……獅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比。”這里是有文字記載的“吃醋”一詞的由來。 獅子吃醋不吃醋,權且不論。至于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詩。據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和陳季常談天、飲酒,有時深夜不散,陳妻性悍而妒,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墻壁,大吵大鬧,客人們只好掃興離座。蘇東坡為此寫了一首詩,詩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陳妻姓柳是河東郡人,她吵鬧的樣子好像獅子吼叫,所以,東坡把這一現象寫作“河東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理稱之為“吃醋”了。 另一處是民間還流傳著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梁王,還選了幾名美女送他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對,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長孫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結果無功而返。后來唐太宗親自出馬并威脅道:“你寧可不妒忌活著,還足寧可妒忌后死?”唐太宗邊說邊斟滿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幸好,唐太宗只為嚇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種苦酒,也就是現在我們食用的醋。從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稱為“吃醋”,從古至今沿用。
【第79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80句】:【病篤亂投醫】(慣)篤:(病勢)重。指病勢危急時就毫無選擇地亂請醫生診治。也借指事到緊急時就盲目向人求助。 也作“病急亂投醫”。
【第81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慣)程咬金:唐初大將,一些白話小說常常把他描寫成魯莽憨直的人,武藝雖不甚高強,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給對方造成威脅。比喻事情在進展中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擾。 也作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 半腰里殺出個程咬金。
【第82句】:【現鐘不打打鑄鐘】 釋義:比喻現有的不要,卻尋求沒有把握的。 例句:眾人道:“說甚么亂話!‘現鐘不打打鑄鐘’?你現揭了榜文,教我們尋誰!”
【第83句】:【另起爐灶】(慣)另外再壘砌爐灶。1比喻重新開始。2指分家另過。3比喻另搞一套。 也作另立爐灶。 另立灶火門。
【第84句】:【亂世出英雄】(諺)戰亂的年代,往往會涌現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第85句】:【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諺)英雄好漢能保住周圍村莊的安定,一條好狗會護住周圍鄰居不遭偷盜。指是好男兒就要做好一方的保護神。 也作“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
【第86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 釋義:民間故事說狐貍會變成人,常常變成美女來迷人,但還帶著尾巴,偽裝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綻,暴露真相。“露”叉作“現”。 例句:熊木祿心里暗暗罵了一聲:你小子狐貍尾巴到底露出來了!徐黑闖真會掐算啊,蘇完全按這條道跑呢。
【第87句】:【打官腔】(慣)舊指說一些官場上的門面話,現指利用規章制度來推托、責備。也指拿冠冕堂皇而不解決實際問題的話來應付人。
【第88句】:【燒香引鬼來】(慣)1比喻好心幫人卻惹出麻煩來。2比喻做某件事引起其他人的懷疑。 也作燒紙引了鬼來。燒紙:舊時燒紙錢送鬼。 燒香招來了鬼。 燒香逗得鬼上門。
【第89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諺)屠刀:殺人刀。只要能放下殺人刀,改惡從善,馬上就是佛一樣的善人。原為佛教勸人向善語,后指人只要能改惡,就大有作為。 也作“放下屠刀,立證菩提”。菩提:梵語,即佛道。
【第90句】:【東扯葫蘆西扯瓢】 釋義:比喻說話沒有中心,東拉西扯。“東扯”又作“東拉”、“東搭”。 例句: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癲,想起去查賬了?
【第91句】:【破麻袋繡花——底子差】見“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第92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淺。 也作“老鼠眼兒——就看鼻子尖兒”。
【第93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諺)指做事不能急躁,沒耐心的人是什么事情也難做得成的。
【第94句】:【眼毛短——分不出高低】(歇)指分辨不出高下、優劣。
【第95句】:【冬至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家家吃餃子,并流傳著“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這種習俗,源自紀念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愛民如子,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時,正值寒冬季節,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仿照在長沙時的辦法,讓弟子們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用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藥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冀、魯、豫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第96句】:【翻臉不認人】(慣)形容態度突然改變,不講一點兒情義或情面。 也作“翻臉不認親”。
【第97句】:【行見行,沒處藏】(諺)行內的事遇到真正懂行的人是無法瞞過的。 指一切假冒偽劣的東西,逃不過內行專家的眼睛。
【第98句】:【跑解馬的打扮兒——伶伶俐俐】(歇)跑解馬:又稱跑馬賣解,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均穿短衣。形容穿著簡便。
【第99句】:【半天里抹糨子——糊云】(歇)糨子:漿糊。糊云:諧“胡云”。指信口胡說。
上一篇:句春字飛花令(飛花令春”)
下一篇:返回列表